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进一阁,我就闻到了那股香气,凝重的,与脚下古老的青石地砖一般的颜色,与砖缝中不时渗出的丝丝阴凉之气同弥散,在这酷夏的午时,立时让人神清气爽。香也仿佛立体着,不软不绵,凉丝丝的,在东明草堂,在宝书楼,在千晋斋,只要有藏书的地方,只要曾经藏过书的地方,我伸手便可以触摸到它,或者说它正在走近前来触摸我。
只有在天一阁,在这亚洲最古老的藏书楼,你才能领悟“香气袭人”的真正含义。
去杭州前,先驻足宁波,仅仅半个上午的时间。那是去参加在浙江象山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开渔节,采访结束后由宁波乘火车赴杭州,从早8点到11点,有3个钟头闲来无事,而宁波却未曾逛过。便与三五会友同打一辆“的”进城。上了车问司机,3个小时要玩得有趣,该去哪里。司机乃一宁波小伙儿,既精且明,不假思索便举出两个游览景点供我们选择:梁祝公园与天一阁。梁祝自然指梁山伯与祝英台,本为民间传奇,语多附会。近年时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许多地方又将这类传奇着力繁衍,再造出一些园景来,坐地敛财,而游人却了无情趣。于是又问宁波小伙儿,天一阁是真是假。小伙儿正色道,那是明代范氏家族的藏书楼,在本地很有名望哩,当然真的,好几百年啦,真正的宁波“特产”!说得众人异口同声:“打道天一阁。”
天一阁始建于1566年,明隆庆年间。
我国文人素有藏书习惯,仅明代,私人藏书楼就有500余家之多。400余年风摇雨浸,400余年虫蚀盗掠,500余家藏书楼灰飞烟灭,惟范氏天一阁独存,惟楼内藏书独存。历来藏书两大患,一患书籍年久失散,二患书籍经年地虫袁潮损。对于防止虫蠹潮损,天一阁有独到的解决办法。“书中夹芸草,橱下放英石”就是其中之一。芸香辟蠹,天一阁400余年坚持不懈,芸草的香气深深浸入书页,与宣纸、香墨的气味融为体,氤然氲然,致使阁内异香袅袅,而这异香,就是千百年来读书人所崇仰的书香的一种具象吧。
那位开出租车的宁波小伙儿却没提过天阁会书香扑面,可见我与这书香有缘,无意中一头撞进来,竟至撞了个满怀。
宁波天一阎历范氏12代,一脉书香,硬是靠12代人不变的痴-倩维系与传承下来。
天一阁开山之祖范钦为使藏书能够永不失散,可谓费尽心机。他制定了严格的藏书管理制度,明令图书一旦入阁,不借人,不出阁;子孙有志者,就阁读之。范钦去世前唯恐后代子孙不能永保藏书。立下了“书不可分”的遗训。他把两个儿子叫到病榻前,将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黄金万两,另一份就是天阁的藏书。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天一阁藏书记》中这样记述了这段情节:“欲书者受书,否则受金。其次子欣然受金而去。今金已尽而书尚存,其优劣如何也!”据考证,范钦的次子范大潜先范钦3月而亡,参与分家并欣然受金而去的,应该是大潜之妻陆氏。
范钦的大儿子范大冲体察父亲的良苦用心,不仅继承了天一阁,而且要求自己的子孙“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他的子孙共商并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藏书管理制度:凡阁门和书橱门锁钥分房掌管,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看,罚三次不得祭祖;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橱者,罚一年不得祭祖;擅将书借出者,罚三年不得祭祖;因而典鬻者,永远逐出。从此,范氏子孙对天阁藏书“如护目睛”,均以不得祭祖为奇耻大辱,以“天阁后人”为荣。这种荣辱观代代相传,成为凝聚天一阁书香永不消散的精神火炬。
试想,子孙不得无故开门入阁,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得开阁,天一阁对于范氏后人来说,阁内的藏书已毫无实用价值,天一阁已不是座藏书楼而变成了一个氏族的图腾。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是人类进入古代文明、摈弃了氏族的原始图腾之后出现的个新的图腾。它不再是日月星辰,不再是凶禽猛兽,而是书籍。
试想,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氏族,有用书籍做图腾的9没有。在中国,范氏天一阁唯一;在世界,范氏天阁亦唯一。天一阁400多年不散的书香以种极其极端、极其特异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对于书籍的崇仰推向了极致。
书籍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对于个民族来说,历史是最尊贵的。我们也在创造着历史。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使历史得到更丰富、更全面的记载。但网络永远不会取代文字,它改变的只是文字记载的方式而不是文字记载本身。
最是牵肠挂肚处,书香脉脉楼影直。
进得天阁,便生出无尽的亲切感,仿佛五百年前原本 家,大到雕梁画栋,小至池畔青苔,都历历如昨,曾经耳鬓厮磨似的。
于是就跑去问园林管理员,问人家这天一阁有没有客房,可不可以住下来。管理员是位和气的大嫂,操一口宁波普通话,笑着连连摆手:“没得啦,没得啦。别看这园子大,却从不留客,到晚,将大门插,园里连个人影儿也没得。有两条大狗,驴般高大,天一黑就放出来。专管巡园的呢。你一个单身女子,怕也要怕坏啦。住不得,住不得。不如买些纪念品带回去吧。”看大嫂慈眉善目,不知说的真不真,总之住不下,便一股脑儿买了一堆纪念品:旅游手册、学术专著、有中英文双语介绍的光碟,满载而归。
归来细读,从《天一阁论丛》中读到这样一个故事:范钦为防止藏书被虫蠹,根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的记载,将芸草夹在书页中,致使天一阁书香袅袅不绝。城内有位钱姓女子,仰慕这神奇的香气,手绣芸草数百本,自己也更名为“绣芸”。这位绣芸姑娘,为了能亲近天一阁的书香,委身嫁给范氏子弟范邦柱,谁知范氏祖训,女子不得登阁,终于郁郁抱憾而死。临终,她把丈夫叫到床前,边哭边说:“我之所以来汝家,为芸草也。芸草既不可见,生亦何为?君如怜妾,死葬阁之左近,妾瞑目矣!”
迷恋天一阁书香,极端如此,可怜可叹。急切切打开DVD,宝书楼、千晋斋,一一重现,楼影依旧,而书香再不可得。
只有在天一阁,在这亚洲最古老的藏书楼,你才能领悟“香气袭人”的真正含义。
去杭州前,先驻足宁波,仅仅半个上午的时间。那是去参加在浙江象山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开渔节,采访结束后由宁波乘火车赴杭州,从早8点到11点,有3个钟头闲来无事,而宁波却未曾逛过。便与三五会友同打一辆“的”进城。上了车问司机,3个小时要玩得有趣,该去哪里。司机乃一宁波小伙儿,既精且明,不假思索便举出两个游览景点供我们选择:梁祝公园与天一阁。梁祝自然指梁山伯与祝英台,本为民间传奇,语多附会。近年时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许多地方又将这类传奇着力繁衍,再造出一些园景来,坐地敛财,而游人却了无情趣。于是又问宁波小伙儿,天一阁是真是假。小伙儿正色道,那是明代范氏家族的藏书楼,在本地很有名望哩,当然真的,好几百年啦,真正的宁波“特产”!说得众人异口同声:“打道天一阁。”
天一阁始建于1566年,明隆庆年间。
我国文人素有藏书习惯,仅明代,私人藏书楼就有500余家之多。400余年风摇雨浸,400余年虫蚀盗掠,500余家藏书楼灰飞烟灭,惟范氏天一阁独存,惟楼内藏书独存。历来藏书两大患,一患书籍年久失散,二患书籍经年地虫袁潮损。对于防止虫蠹潮损,天一阁有独到的解决办法。“书中夹芸草,橱下放英石”就是其中之一。芸香辟蠹,天一阁400余年坚持不懈,芸草的香气深深浸入书页,与宣纸、香墨的气味融为体,氤然氲然,致使阁内异香袅袅,而这异香,就是千百年来读书人所崇仰的书香的一种具象吧。
那位开出租车的宁波小伙儿却没提过天阁会书香扑面,可见我与这书香有缘,无意中一头撞进来,竟至撞了个满怀。
宁波天一阎历范氏12代,一脉书香,硬是靠12代人不变的痴-倩维系与传承下来。
天一阁开山之祖范钦为使藏书能够永不失散,可谓费尽心机。他制定了严格的藏书管理制度,明令图书一旦入阁,不借人,不出阁;子孙有志者,就阁读之。范钦去世前唯恐后代子孙不能永保藏书。立下了“书不可分”的遗训。他把两个儿子叫到病榻前,将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黄金万两,另一份就是天阁的藏书。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天一阁藏书记》中这样记述了这段情节:“欲书者受书,否则受金。其次子欣然受金而去。今金已尽而书尚存,其优劣如何也!”据考证,范钦的次子范大潜先范钦3月而亡,参与分家并欣然受金而去的,应该是大潜之妻陆氏。
范钦的大儿子范大冲体察父亲的良苦用心,不仅继承了天一阁,而且要求自己的子孙“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他的子孙共商并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藏书管理制度:凡阁门和书橱门锁钥分房掌管,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看,罚三次不得祭祖;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橱者,罚一年不得祭祖;擅将书借出者,罚三年不得祭祖;因而典鬻者,永远逐出。从此,范氏子孙对天阁藏书“如护目睛”,均以不得祭祖为奇耻大辱,以“天阁后人”为荣。这种荣辱观代代相传,成为凝聚天一阁书香永不消散的精神火炬。
试想,子孙不得无故开门入阁,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得开阁,天一阁对于范氏后人来说,阁内的藏书已毫无实用价值,天一阁已不是座藏书楼而变成了一个氏族的图腾。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是人类进入古代文明、摈弃了氏族的原始图腾之后出现的个新的图腾。它不再是日月星辰,不再是凶禽猛兽,而是书籍。
试想,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氏族,有用书籍做图腾的9没有。在中国,范氏天一阁唯一;在世界,范氏天阁亦唯一。天一阁400多年不散的书香以种极其极端、极其特异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对于书籍的崇仰推向了极致。
书籍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对于个民族来说,历史是最尊贵的。我们也在创造着历史。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使历史得到更丰富、更全面的记载。但网络永远不会取代文字,它改变的只是文字记载的方式而不是文字记载本身。
最是牵肠挂肚处,书香脉脉楼影直。
进得天阁,便生出无尽的亲切感,仿佛五百年前原本 家,大到雕梁画栋,小至池畔青苔,都历历如昨,曾经耳鬓厮磨似的。
于是就跑去问园林管理员,问人家这天一阁有没有客房,可不可以住下来。管理员是位和气的大嫂,操一口宁波普通话,笑着连连摆手:“没得啦,没得啦。别看这园子大,却从不留客,到晚,将大门插,园里连个人影儿也没得。有两条大狗,驴般高大,天一黑就放出来。专管巡园的呢。你一个单身女子,怕也要怕坏啦。住不得,住不得。不如买些纪念品带回去吧。”看大嫂慈眉善目,不知说的真不真,总之住不下,便一股脑儿买了一堆纪念品:旅游手册、学术专著、有中英文双语介绍的光碟,满载而归。
归来细读,从《天一阁论丛》中读到这样一个故事:范钦为防止藏书被虫蠹,根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的记载,将芸草夹在书页中,致使天一阁书香袅袅不绝。城内有位钱姓女子,仰慕这神奇的香气,手绣芸草数百本,自己也更名为“绣芸”。这位绣芸姑娘,为了能亲近天一阁的书香,委身嫁给范氏子弟范邦柱,谁知范氏祖训,女子不得登阁,终于郁郁抱憾而死。临终,她把丈夫叫到床前,边哭边说:“我之所以来汝家,为芸草也。芸草既不可见,生亦何为?君如怜妾,死葬阁之左近,妾瞑目矣!”
迷恋天一阁书香,极端如此,可怜可叹。急切切打开DVD,宝书楼、千晋斋,一一重现,楼影依旧,而书香再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