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的特点是将“空间概念”和“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图表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这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进行地理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快”而“准”地读懂图表信息,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现在的初中及高中学生地理读图、析图、绘图、用图等综合能力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多表现为不会通过读图来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及发展方向,所以有不少高中地理教师对初中地理教学发出了呼吁:“要切实抓好初中地理教学,夯实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对地图和图表的读与析的能力。否则,高中地理教学步履艰难。”
如何有效地利用地图和图表资源,挖掘地图和图表信息,进行最佳的地理教与学呢?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三读、三问”的学习方法。
一、三读
一读图名、二读图例、三读内在关系。当一幅地图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时,我们不能毫无目的的去读图,而要做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严格按一定的步骤去学地图。例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时,针对“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一图,教师让学生第一说出图名,第二读图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第三找出图中相关的知识关系,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识别昼半球和夜半球,怎样找到太阳的直射点,怎样认识某一地的地方时刻,怎样比较几个地方的地方时早晚,等等。如果不经过这“三读”去 学此图,学生恐怕就会无从下手,像无头的苍蝇乱撞,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同样也不会解决。我们平时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学生强调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人的眼睛和工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仍然不会主动去重视地图。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教给学生以识图、读图的方法,教会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想到甚至主动利用地图来认识事物,感受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历史等学科的效率。
二、三问
一问是什么,二问为什么,三问怎么办。这一阶段是读图的最关键的一步,是对地理事物认识的升华、是产生创新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对地图知识的学习掌握过程中,存在两个层面:意象接受层和意象孕育重建层。而意象的接受、重建不只是对地图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它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最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各具形态的新的 意象。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只要坚持“三问”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学习等值线类图(等温线)时,我事先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第一此图是什么等值线?第二此时陆地等温线为什么向高纬突出?第三此时我国华北平原的农业生产会怎么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就能掌握有关等温线的知识了。再如,南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特点对于第十章教学来说,是重点,亦是难点。为此,我们利用Flash将一月、七月风向图制作成动画示意图,利用Powerpoint适时插入一些与之对应的景观图片及录像,让学生在分析季风的形成的过程中,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动态的风向箭头,又给学生极其深刻的印象,鲜明的颜色使学生立即发现一月、七月风向是截然相反的,于是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因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叫季风,进而读出风向:一月是东北季风,七月是西南季风。那么,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特点又是什么呢?画面上黄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启发学生注意观察风的源地,多数学生能答出“一月东北季风来自陆地,故寒冷干燥”,同时,配上一段南亚冬季的景观录像,让示意图生动起来。七月西南季风来自海洋,它有什么性质?它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哪些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这一难点,同时,进一步启迪思维,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学得愉快,记得扎实,自然愿意深入思考,教学效果非常好。
有人说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教师应教学生学习如何“学答”,更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多媒体技术为此创造了条件,学生通过对多媒体展示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模拟的图像等的观察和阅读,来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是思维空间扩展的另一种方式。如中央电视台《极地跨越》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极地跨越》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冰天雪地的南极景观变得不再遥远和陌生,通过对考察站的房屋等景观的观察,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如,他们会问:图像中的房屋是架高的,离地约1米,就象傣家的高脚楼,这是为什么?这和该地区的气候、地形有什么关系吗?又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出透明的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垂直的地球、走向为南北方向的阿尔卑斯山脉等,学生又会想;假如地球真的是透明的话,地球会有昼夜的变化吗?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变成垂直的关系,四季会是现在这样吗?这样,通过提出问题,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发展发散性思维。
地图、图表是地理学习的最有力的拐杖,最有效的武器。所有相关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原因大都可利用地图分析,简易实用而又行之有效。地理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神奇与活泼的百花园,它以其广阔的天地、博奥的内涵,吞吐日月、包孕万物,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努力探索,尝试着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我们手上的、网络上的地图与图表资源,使得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犹如插上飞翔的翅膀,越飞越高。
如何有效地利用地图和图表资源,挖掘地图和图表信息,进行最佳的地理教与学呢?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三读、三问”的学习方法。
一、三读
一读图名、二读图例、三读内在关系。当一幅地图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时,我们不能毫无目的的去读图,而要做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严格按一定的步骤去学地图。例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时,针对“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一图,教师让学生第一说出图名,第二读图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第三找出图中相关的知识关系,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识别昼半球和夜半球,怎样找到太阳的直射点,怎样认识某一地的地方时刻,怎样比较几个地方的地方时早晚,等等。如果不经过这“三读”去 学此图,学生恐怕就会无从下手,像无头的苍蝇乱撞,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同样也不会解决。我们平时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学生强调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人的眼睛和工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仍然不会主动去重视地图。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教给学生以识图、读图的方法,教会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想到甚至主动利用地图来认识事物,感受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历史等学科的效率。
二、三问
一问是什么,二问为什么,三问怎么办。这一阶段是读图的最关键的一步,是对地理事物认识的升华、是产生创新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对地图知识的学习掌握过程中,存在两个层面:意象接受层和意象孕育重建层。而意象的接受、重建不只是对地图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它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最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各具形态的新的 意象。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只要坚持“三问”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学习等值线类图(等温线)时,我事先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第一此图是什么等值线?第二此时陆地等温线为什么向高纬突出?第三此时我国华北平原的农业生产会怎么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就能掌握有关等温线的知识了。再如,南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和特点对于第十章教学来说,是重点,亦是难点。为此,我们利用Flash将一月、七月风向图制作成动画示意图,利用Powerpoint适时插入一些与之对应的景观图片及录像,让学生在分析季风的形成的过程中,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动态的风向箭头,又给学生极其深刻的印象,鲜明的颜色使学生立即发现一月、七月风向是截然相反的,于是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因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叫季风,进而读出风向:一月是东北季风,七月是西南季风。那么,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特点又是什么呢?画面上黄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启发学生注意观察风的源地,多数学生能答出“一月东北季风来自陆地,故寒冷干燥”,同时,配上一段南亚冬季的景观录像,让示意图生动起来。七月西南季风来自海洋,它有什么性质?它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哪些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这一难点,同时,进一步启迪思维,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学得愉快,记得扎实,自然愿意深入思考,教学效果非常好。
有人说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教师应教学生学习如何“学答”,更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多媒体技术为此创造了条件,学生通过对多媒体展示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模拟的图像等的观察和阅读,来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是思维空间扩展的另一种方式。如中央电视台《极地跨越》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极地跨越》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冰天雪地的南极景观变得不再遥远和陌生,通过对考察站的房屋等景观的观察,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如,他们会问:图像中的房屋是架高的,离地约1米,就象傣家的高脚楼,这是为什么?这和该地区的气候、地形有什么关系吗?又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出透明的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垂直的地球、走向为南北方向的阿尔卑斯山脉等,学生又会想;假如地球真的是透明的话,地球会有昼夜的变化吗?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变成垂直的关系,四季会是现在这样吗?这样,通过提出问题,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发展发散性思维。
地图、图表是地理学习的最有力的拐杖,最有效的武器。所有相关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原因大都可利用地图分析,简易实用而又行之有效。地理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神奇与活泼的百花园,它以其广阔的天地、博奥的内涵,吞吐日月、包孕万物,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努力探索,尝试着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我们手上的、网络上的地图与图表资源,使得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犹如插上飞翔的翅膀,越飞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