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个传播阶段是口语传播阶段,丰富的口述传统促成了从原始时代到印刷机发明期间的文化和法则:当人们发生纠纷时,控诉者就会来到部落首领面前陈述自己的不满,而首领则会从他满脑子的谚语与俗语中找到一句适合当时情境的话,以化解控诉双方的矛盾;当人们需要表达情感和亲近信仰的时候,便会歌唱、舞蹈,其中有以伴随鼓声而来的舞蹈,也有领唱、独唱多重旋律交织的合唱。
到了15-20世纪初,印刷机的发明、文字印刷品的制造,大大地促成了文字印刷传播时代的诞生,"读"取代了"听"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处理公共事务时,都需要通过印刷品来组织和表达,并且这种形式日益成为所有话语的模式与象征。
不仅如此,人们更愿意相信书面文字尤其是印刷文字的真实性,它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判断是非的依据和衡量标准。因为个人的感性表达,只具有特殊性而没有一般性,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常常被认为是没有任何传播意义的言论,必须将其内涵抽象成普遍意义,才有印成白纸黑字的价值,"眼见为实"成为了一条认识论的公理。
任何一项新工具的诞生都会达到某种平衡,有得必有失,虽然这种平衡并不绝对。正是西方民族善于知性认识、理性思辩的特性,使得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凝炼成具有传播价值的普遍哲理,西方民族的理性思维方式,也由此成为文本时代的主流文化与思维方式。在音乐中,音高、节奏、情绪等等都通过知性的提升构成各种表象,并由此被逻辑地编织为作品,因而文本成为西方音乐的核心。另一方面,古典交响乐的蓬勃发展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创作出意象凝练、结构严谨的音乐,崇尚音本位的结构,即通过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在时间中的流动变化,获得相对明确的意义,并相信崇高的音乐是洋溢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精神瑰宝,而一切被认为是纯粹感性的、散漫的、非本质意义表达的作品,则被认为是有背理性而为人们所鄙视。
20世纪60年代电视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三个时代--图像时代来临了,插图、照片、电视、网络成为了主要的传播途径。图片把文字驱赶到简短的说明的附属地位,一张照片的直接感染力远远胜过一千个字的干涩的解释。"看"取代了"读",以至于成为人们把握事理的基本方法了。这使得文化的传播和人类的意识,似乎又回到了感性思维的年代,人们眼观图像,无需逻辑思索就可以立刻得到讯息和感受。而理性由于本身的自我否定的运动,最后竟然到了崩溃的地步。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图象时代毕竟是人类传播文化发展的综合结果,它既有感性思维的真切生动性,也有着通过直观、上升为理性顿悟把握的性质。
其次,以西方为中心的理性权威的破灭,使我们的眼界可以投向以往灿烂的阳光所不曾照耀到的角落,这促使世界文化有了多元的发展,种种非西方的民族文化瑰宝,已越来越多地闪烁出自己的光芒,以往高踞艺术宝座的缪斯,也卸去交响乐、奏鸣曲的神袍,换上了更为亲切的便装,走下她的圣坛而走向民众。
不仅如此,网络时代的信息科技,更彻底的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方式、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手段,例如,电子模块压缩方式的产生,使得电脑当中的集成块把许多知识积累的过程压缩了,它要求人们以更具灵感的方式组合信息。在音乐创作中,电子琴的预制,把作曲手法逻辑化的处理了,任何音乐爱好者,只要会操作电脑,就可以作曲,只要会用合成器,就可以录音自娱,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以更具新颖的音响意象震撼听众。正是现代科技,为我们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意象无穷的可能。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的音乐当属图像时代中的成功例子,她运用古典的美声唱法,结合了现代编曲技术,配之天马行空、充满异域风情的MV,使得受众能够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艺术家所希望传达的内容。
鉴于图像时代电子信息传播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我们必须严肃的作些思考。当今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取向已经改变了,我们不能再以说教的方式配一些例子最终为之解释一些观念了。无论艺术或是宣传都因当立足于更具感染力的意象,才能通往人们的心灵。刚刚逝去的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之所以伟大,正是由于他多元的音乐风格和意识流式的MV,使得人们在感性的直观中感到了他对社会的大胆批判、对人类博大深沉的爱,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影响力所涉及的广度和感染力的强烈程度,是之前传播时代的伟大作品所难以达到的。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以为图像时代的风尚要求我们的只是"跟着感觉走",以为它只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快感和仅仅供大众一乐而已,甚至大言不惭的说是为了占领市场――说穿了也就是为了钱吧――那就终有一日会像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评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说的那样,"当今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那我们必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了。相反,这正是一个需要我们艺术工作者运用人类各个传播时代所留下的宝贵历史积淀,开创出更为辉煌的文化高峰的伟大时代。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蒋晓丽,石磊.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8.
到了15-20世纪初,印刷机的发明、文字印刷品的制造,大大地促成了文字印刷传播时代的诞生,"读"取代了"听"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处理公共事务时,都需要通过印刷品来组织和表达,并且这种形式日益成为所有话语的模式与象征。
不仅如此,人们更愿意相信书面文字尤其是印刷文字的真实性,它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判断是非的依据和衡量标准。因为个人的感性表达,只具有特殊性而没有一般性,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常常被认为是没有任何传播意义的言论,必须将其内涵抽象成普遍意义,才有印成白纸黑字的价值,"眼见为实"成为了一条认识论的公理。
任何一项新工具的诞生都会达到某种平衡,有得必有失,虽然这种平衡并不绝对。正是西方民族善于知性认识、理性思辩的特性,使得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凝炼成具有传播价值的普遍哲理,西方民族的理性思维方式,也由此成为文本时代的主流文化与思维方式。在音乐中,音高、节奏、情绪等等都通过知性的提升构成各种表象,并由此被逻辑地编织为作品,因而文本成为西方音乐的核心。另一方面,古典交响乐的蓬勃发展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创作出意象凝练、结构严谨的音乐,崇尚音本位的结构,即通过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在时间中的流动变化,获得相对明确的意义,并相信崇高的音乐是洋溢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精神瑰宝,而一切被认为是纯粹感性的、散漫的、非本质意义表达的作品,则被认为是有背理性而为人们所鄙视。
20世纪60年代电视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三个时代--图像时代来临了,插图、照片、电视、网络成为了主要的传播途径。图片把文字驱赶到简短的说明的附属地位,一张照片的直接感染力远远胜过一千个字的干涩的解释。"看"取代了"读",以至于成为人们把握事理的基本方法了。这使得文化的传播和人类的意识,似乎又回到了感性思维的年代,人们眼观图像,无需逻辑思索就可以立刻得到讯息和感受。而理性由于本身的自我否定的运动,最后竟然到了崩溃的地步。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图象时代毕竟是人类传播文化发展的综合结果,它既有感性思维的真切生动性,也有着通过直观、上升为理性顿悟把握的性质。
其次,以西方为中心的理性权威的破灭,使我们的眼界可以投向以往灿烂的阳光所不曾照耀到的角落,这促使世界文化有了多元的发展,种种非西方的民族文化瑰宝,已越来越多地闪烁出自己的光芒,以往高踞艺术宝座的缪斯,也卸去交响乐、奏鸣曲的神袍,换上了更为亲切的便装,走下她的圣坛而走向民众。
不仅如此,网络时代的信息科技,更彻底的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方式、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手段,例如,电子模块压缩方式的产生,使得电脑当中的集成块把许多知识积累的过程压缩了,它要求人们以更具灵感的方式组合信息。在音乐创作中,电子琴的预制,把作曲手法逻辑化的处理了,任何音乐爱好者,只要会操作电脑,就可以作曲,只要会用合成器,就可以录音自娱,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以更具新颖的音响意象震撼听众。正是现代科技,为我们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意象无穷的可能。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的音乐当属图像时代中的成功例子,她运用古典的美声唱法,结合了现代编曲技术,配之天马行空、充满异域风情的MV,使得受众能够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艺术家所希望传达的内容。
鉴于图像时代电子信息传播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我们必须严肃的作些思考。当今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取向已经改变了,我们不能再以说教的方式配一些例子最终为之解释一些观念了。无论艺术或是宣传都因当立足于更具感染力的意象,才能通往人们的心灵。刚刚逝去的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之所以伟大,正是由于他多元的音乐风格和意识流式的MV,使得人们在感性的直观中感到了他对社会的大胆批判、对人类博大深沉的爱,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影响力所涉及的广度和感染力的强烈程度,是之前传播时代的伟大作品所难以达到的。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以为图像时代的风尚要求我们的只是"跟着感觉走",以为它只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快感和仅仅供大众一乐而已,甚至大言不惭的说是为了占领市场――说穿了也就是为了钱吧――那就终有一日会像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评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说的那样,"当今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那我们必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了。相反,这正是一个需要我们艺术工作者运用人类各个传播时代所留下的宝贵历史积淀,开创出更为辉煌的文化高峰的伟大时代。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蒋晓丽,石磊.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