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当下英语教育的核心任务。笔者从人教版四下第三单元阅读课磨课经历谈起,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对比分析磨课试教片段和实际教学片段,探究聚焦思维品质的课堂教学途径,即通过巧用插图设疑、建构思维导图和创设延续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逻辑性和创新性思维品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品质
一、教学背景
现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一起是构成英语核心素养的要素。这就意味着以思维品质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是今后英语教学的方向。因此,如何在小学英语阅读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一线教师普遍关心和研究的课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3 Weather B Read and write。Read and write是本单元的第六课时,課型为阅读课。学习内容分为读、写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阅读明信片并回答问题;第二部分为有意义的句子书写活动,先根据图片回答问题再个性化书写。本节课笔者将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对此次授课的磨课试教片段和实际教学片段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教学案例对比
1.读前环节
【试教片段1】 ①轻松歌曲铺垫,活跃英语氛围
通过一首欢快的Weather song缓解上课伊始的紧张氛围,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同时激活学生关于天气的旧知,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②师生自由对话,简笔画引出话题
师生就天气的话题进行对话,例如Is it sunny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What can you do? Can you have PE class?等话题;再由教师简笔画趣味引出今天的话题——postcard,简笔画绘图过程中,学生运用Is it …?句型猜测,温故该句型,为后面仿写句子做铺垫。
【实教片段1】 ①轻松歌曲铺垫,活跃英语氛围
此环节未作改动。
②头脑风暴活动,激活学生旧知
歌曲结束后,教师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已知的天气词汇,如图2。Can you name some words about weather? 发散学生思维,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准备。
③仔细观察插图,推断细节信息
先单独呈现postcard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细节,分析并作出合理的判断。Where is the postcard from?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Is he really John? 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剖析插图,学生从插图中的袋鼠邮票,判断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明信片;再通过图中游泳的活动,获悉当地晴朗炎热的天气;最后学生带着图片上人物的悬念Is he really John?进入短文阅读。
【对比与分析】
在试教片段中,歌曲铺垫后,笔者试图通过师生对话来复习旧知,但就今天的天气谈论,话题知识面太窄,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你画我猜的形式看似新颖有趣,具有挑战性,也帮助学生复习句型,但明信片的谜底太过简单,一猜即中,未能达到理想的为后面学习铺垫的作用。
正式教学时,在歌曲热身后,师生进行简单的头脑风暴活动,调动了学生思考与表达的积极性。这一教学环节不仅预热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也激活了学生对天气的旧知。随后,教师先呈现插图,再逐个口述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再分析判断,有意识地通过插图帮学生建立语言和情景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判断能力。最后Is he really John?的问题让学生陷入思考,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接下来短文的学习,带着预测去阅读目的性更强,学生就能进行更有效的阅读。
2.读中环节
【试教片段2】 ①快速阅读短文,锁定作者信息
教师提问Who writes the postcard?,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末尾的作者信息。学生找出文末的love, dad两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love一词的含义,以及它在文中的含义。
②仔细阅读短文,回答课本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先在文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句子并下划直线。再同桌交流,如何根据下划句子,作出正确回答。接着师生集体校对答案。通过合作讨论,学生对如何正确回答进行思考,提升其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挖空填词文本,回顾课文内容
教师呈现挖空的短文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实教片段2】①听音感知文本,解开读前悬念
听短文录音,引导学生解开Is he really John?的读前插图悬念。学生回答No, he isn’t.后再追问How do you know that? 学生找出文末的love, dad两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新词love以及它在文中的含义。
②仔细阅读短文,回答课本问题
此环节未做改动。
③梳理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内容
在理解完课文后,教师利用黑板上零乱的词卡和人物,和学生一起整理制作出本课的思维导图。接着师生一起利用思维导图复述课文,最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思维导图复述课文。
【对比与分析】
在试教片段中,笔者过于重视指导学生理解短文内容,将课文文本当成了阅读理解的练习进行处理,试图让学生机械化地准确找到每一个答案,忽视了通过文本夯实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未能透过文本深入到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中。任务仍然停留在教师牵引下理解文章大意的认知层次。 在正式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先听音感知文本,既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解开了读前插图的悬念,同时在聆听中也感受到了John的父亲浓浓的父爱。在复述课文环节,笔者充分利用未完成的板书资源,将杂乱的关键信息构成清晰的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复述课文,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
3.读后环节
【试教片段3】 仿写明信片,帮助John回信
教师呈现John放风筝的明信片,引导学生仿写句子,帮助John回信。教师先示范,提醒学生注意字母大小写和标点符号,再让学生进行仿写。仿写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投影反馈。
【实教片段3】 ①仿写语句,模仿Dad写信
利用主情境圖Dad又在莫斯科的插图,引导学生同质迁移。首先教师根据明信片右边的插图,提问Where is Dad now?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What can Dad do?等问题,让学生熟悉明信片背景;接着教师示范,示范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字母大小写和标点符号,再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仿写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投影反馈。
②追问学生,引发学生对Dad的思考
教师在先前活动的基础上提问:Do you like John’s father? Why or why not? 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思考。
③拓展提升,帮助John回信
教师呈现一张空白的明信片,让学生来帮John来回信。学生可以大胆发挥想象,画上各种活动的John,并根据刚才仿写语句的活动经验,填写完整明信片。最后邀请学生上台朗读并展示自己的明信片,教师做适当点评。
【对比与分析】
试教片段中,教师只让学生帮助John回信的练习方式比较单一,这样的拓展环节让学生意犹未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示范按部就班地仿写语句,并不能深入思考,进行有意义的句子输出,更没有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解读,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不高。
正式教学时,教师巧用主情境图的插图,引导学生先进行同质迁移,模仿Dad写信,后用空白的明信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John的角度回信。这样的任务环节设计层层递进,既让学生操练到位,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三、感悟和启发
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角度来看这次的磨课经历,笔者有以下感悟:
1.巧用插图设疑,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阅读文本前,单凭学生简单地看图片,还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文本的重要信息。本课中,教师就充分利用文本插图资源,三度设疑,引导学生在看图预测的过程中进行推测和联想,最后带着Is he really John?的悬念进入文本阅读。带着预测去阅读目的性更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也能够使阅读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插图创设了信息沟,蕴涵着许多关于文本的显性或隐性的重要信息,为语言交流提供了真实情境,又促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判断”的过程中,实现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
2.建构思维导图,深化学生逻辑性思维
在理解文本大意方面,笔者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笔者将学生们路经的每一个重要语言点巧妙地通过词卡呈现在黑板上,并将学生自主产出的词卡贴在黑板上。读完文章后,笔者揭示,黑板上看似杂乱无章的词条其实是文章脉络的关键信息。因势利导,师生一起利用词条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下,孩子们能流利地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表达出来。思维导图贯穿于课堂始终,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
3.创设延续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
创造性地对已有知识进行重新建构,是促进创新性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本课中,教师在文本基础上创设了延续情境:利用主情境图Dad在莫斯科的图片,引导学生同质迁移,模仿课文Dad写信;后又引导学生用空白明信片帮助John回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画上John的活动自制明信片。学生在仿写明信片时,不仅在延续情境中体会到了人物角色的情感态度,也在延续情境中模仿、转换和重构所学语言,训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立足文本主题,结合文本特点,创设延续情境,让学生自如地进行语言输出,激发其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3]卢彩娟,“3P-P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小学教学设计》,2015年第3期
[4]沈国锋,“基于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小学教学设计》,2017年第9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品质
一、教学背景
现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一起是构成英语核心素养的要素。这就意味着以思维品质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是今后英语教学的方向。因此,如何在小学英语阅读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一线教师普遍关心和研究的课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3 Weather B Read and write。Read and write是本单元的第六课时,課型为阅读课。学习内容分为读、写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阅读明信片并回答问题;第二部分为有意义的句子书写活动,先根据图片回答问题再个性化书写。本节课笔者将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对此次授课的磨课试教片段和实际教学片段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教学案例对比
1.读前环节
【试教片段1】 ①轻松歌曲铺垫,活跃英语氛围
通过一首欢快的Weather song缓解上课伊始的紧张氛围,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同时激活学生关于天气的旧知,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②师生自由对话,简笔画引出话题
师生就天气的话题进行对话,例如Is it sunny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What can you do? Can you have PE class?等话题;再由教师简笔画趣味引出今天的话题——postcard,简笔画绘图过程中,学生运用Is it …?句型猜测,温故该句型,为后面仿写句子做铺垫。
【实教片段1】 ①轻松歌曲铺垫,活跃英语氛围
此环节未作改动。
②头脑风暴活动,激活学生旧知
歌曲结束后,教师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已知的天气词汇,如图2。Can you name some words about weather? 发散学生思维,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准备。
③仔细观察插图,推断细节信息
先单独呈现postcard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细节,分析并作出合理的判断。Where is the postcard from?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Is he really John? 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剖析插图,学生从插图中的袋鼠邮票,判断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明信片;再通过图中游泳的活动,获悉当地晴朗炎热的天气;最后学生带着图片上人物的悬念Is he really John?进入短文阅读。
【对比与分析】
在试教片段中,歌曲铺垫后,笔者试图通过师生对话来复习旧知,但就今天的天气谈论,话题知识面太窄,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你画我猜的形式看似新颖有趣,具有挑战性,也帮助学生复习句型,但明信片的谜底太过简单,一猜即中,未能达到理想的为后面学习铺垫的作用。
正式教学时,在歌曲热身后,师生进行简单的头脑风暴活动,调动了学生思考与表达的积极性。这一教学环节不仅预热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也激活了学生对天气的旧知。随后,教师先呈现插图,再逐个口述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再分析判断,有意识地通过插图帮学生建立语言和情景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判断能力。最后Is he really John?的问题让学生陷入思考,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接下来短文的学习,带着预测去阅读目的性更强,学生就能进行更有效的阅读。
2.读中环节
【试教片段2】 ①快速阅读短文,锁定作者信息
教师提问Who writes the postcard?,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末尾的作者信息。学生找出文末的love, dad两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love一词的含义,以及它在文中的含义。
②仔细阅读短文,回答课本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先在文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句子并下划直线。再同桌交流,如何根据下划句子,作出正确回答。接着师生集体校对答案。通过合作讨论,学生对如何正确回答进行思考,提升其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挖空填词文本,回顾课文内容
教师呈现挖空的短文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实教片段2】①听音感知文本,解开读前悬念
听短文录音,引导学生解开Is he really John?的读前插图悬念。学生回答No, he isn’t.后再追问How do you know that? 学生找出文末的love, dad两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新词love以及它在文中的含义。
②仔细阅读短文,回答课本问题
此环节未做改动。
③梳理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内容
在理解完课文后,教师利用黑板上零乱的词卡和人物,和学生一起整理制作出本课的思维导图。接着师生一起利用思维导图复述课文,最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思维导图复述课文。
【对比与分析】
在试教片段中,笔者过于重视指导学生理解短文内容,将课文文本当成了阅读理解的练习进行处理,试图让学生机械化地准确找到每一个答案,忽视了通过文本夯实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未能透过文本深入到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中。任务仍然停留在教师牵引下理解文章大意的认知层次。 在正式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先听音感知文本,既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解开了读前插图的悬念,同时在聆听中也感受到了John的父亲浓浓的父爱。在复述课文环节,笔者充分利用未完成的板书资源,将杂乱的关键信息构成清晰的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复述课文,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
3.读后环节
【试教片段3】 仿写明信片,帮助John回信
教师呈现John放风筝的明信片,引导学生仿写句子,帮助John回信。教师先示范,提醒学生注意字母大小写和标点符号,再让学生进行仿写。仿写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投影反馈。
【实教片段3】 ①仿写语句,模仿Dad写信
利用主情境圖Dad又在莫斯科的插图,引导学生同质迁移。首先教师根据明信片右边的插图,提问Where is Dad now?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What can Dad do?等问题,让学生熟悉明信片背景;接着教师示范,示范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字母大小写和标点符号,再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仿写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投影反馈。
②追问学生,引发学生对Dad的思考
教师在先前活动的基础上提问:Do you like John’s father? Why or why not? 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思考。
③拓展提升,帮助John回信
教师呈现一张空白的明信片,让学生来帮John来回信。学生可以大胆发挥想象,画上各种活动的John,并根据刚才仿写语句的活动经验,填写完整明信片。最后邀请学生上台朗读并展示自己的明信片,教师做适当点评。
【对比与分析】
试教片段中,教师只让学生帮助John回信的练习方式比较单一,这样的拓展环节让学生意犹未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示范按部就班地仿写语句,并不能深入思考,进行有意义的句子输出,更没有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解读,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不高。
正式教学时,教师巧用主情境图的插图,引导学生先进行同质迁移,模仿Dad写信,后用空白的明信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John的角度回信。这样的任务环节设计层层递进,既让学生操练到位,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三、感悟和启发
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角度来看这次的磨课经历,笔者有以下感悟:
1.巧用插图设疑,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阅读文本前,单凭学生简单地看图片,还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文本的重要信息。本课中,教师就充分利用文本插图资源,三度设疑,引导学生在看图预测的过程中进行推测和联想,最后带着Is he really John?的悬念进入文本阅读。带着预测去阅读目的性更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也能够使阅读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插图创设了信息沟,蕴涵着许多关于文本的显性或隐性的重要信息,为语言交流提供了真实情境,又促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判断”的过程中,实现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
2.建构思维导图,深化学生逻辑性思维
在理解文本大意方面,笔者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笔者将学生们路经的每一个重要语言点巧妙地通过词卡呈现在黑板上,并将学生自主产出的词卡贴在黑板上。读完文章后,笔者揭示,黑板上看似杂乱无章的词条其实是文章脉络的关键信息。因势利导,师生一起利用词条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下,孩子们能流利地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表达出来。思维导图贯穿于课堂始终,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
3.创设延续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
创造性地对已有知识进行重新建构,是促进创新性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本课中,教师在文本基础上创设了延续情境:利用主情境图Dad在莫斯科的图片,引导学生同质迁移,模仿课文Dad写信;后又引导学生用空白明信片帮助John回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画上John的活动自制明信片。学生在仿写明信片时,不仅在延续情境中体会到了人物角色的情感态度,也在延续情境中模仿、转换和重构所学语言,训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立足文本主题,结合文本特点,创设延续情境,让学生自如地进行语言输出,激发其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3]卢彩娟,“3P-P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小学教学设计》,2015年第3期
[4]沈国锋,“基于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小学教学设计》,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