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言“肿瘤”的出现频率之高超乎想象,给学生带来的危害值得深思。作者认为,唯有对此进行有意识的“诊治”分析,才能促使广大教师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师口头禅 对策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于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教学中,语言则是“教”与“学”的桥梁。初中学生的身心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人生观、世界观还未真正确立,可塑性极大,但他们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很差。这个阶段的学生常常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开始自己对外界的进一步认识。而教师的语言正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1]可见,教师语言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独有偶,中国的教师语言行为规范也要求课堂语言的表达要尽可能准确、贴切、完整,达到尽可能理想的语言效果。于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把目光、笔触伸向了语言素养研究,他们希望通过此举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修养。但要想真正提升自己,就必须切实地关注自己在教学中的语言,尤其要注意尽量避免那些无益甚至有害的教学语言口语化的副产品的高频率出现,这类语言,我们称为“口头禅”。
教师的口头禅看似无意行为,却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严重的甚至会伤害到学生的心灵,不利他们的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上说,常态课中教师的口头禅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疾病,有其研究的现实意义,而作为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语文课程更是要注意这一问题了。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口头禅这个“肿瘤”出现的病因、疾病种类、各种症状、治疗处方等几个方面谈谈认识。
一、探究病因
精心的策划、众人的智慧、反复的试教、学生的“表演”、精美的课件使我们的语文公开课、观摩课等变成了形象工程。但这种形象工程仍会因某些开课教师不恰当的口头禅而使听课者如坐针毡。公开课如此,那在平常的教学中呢,教师的这种教学语言口语化的副产品不是更多了吗?究其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上或多或少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受传统的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的教学观的影响,某些教师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充当教学主宰的角色。他们认为,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天职,所以我们便会从那不绝于耳的声音中觉察出“你给我”、“注意”等已经成为这类教师口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也有部分教师受新课标的感召,努力将课堂还原为学生的课堂。于是,为了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就反复用貌似委婉、商量的语气给学生下达每一个指令——“好不好”、“想不想”……殊不知,这种类似的语言的过多重复,也会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的语言。
(二)准备不充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而语言的流畅需要有充足的准备和良好的口才。除了那些教学经验特别丰富,能自如面对课堂中各种突发事件的教师外,面对没有专家、同行审视和探询目光的常态课,不少教师都不会真正做到备教材、备教学语言、备学生。这种忽略可能会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中的起、承、转、合某个环节中出现卡壳现象,或是由于没有认真揣测好学生的认知水平,面对学生的沉默、质疑、争辩等意外情况惊惶失措,导致语言断断续续。这个时候,有些教师就会用“啊”、“哦”、“嗯”等语气词,或“这个”、“那个”、“然后”等词缓和这样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这也不自觉地成为口头禅。
(三)过于细心。准备不充分,可以说该教师不细心,没有将全部热忱投入教育事业中,但过于细心同样也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这种状况常常出现在练习课上。课堂上,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解习题,若是学生不能完全解惑领会,耐心的教师会放慢速度重新将自己的解题思路理一遍。而在此环节中,教师的语言中又不自觉地多了“是不是”“对不对”“懂了吗”等口头禅。如一位老师在分析兼语句的结构时,“邹忌讽齐王纳谏”,手指着板书,问:“对不对?”然后在“齐王”这个词下面标个记号,说:“齐王,齐国国君,是不是,作为名词,对吗?既可以作为这个长单句,对,长单句的宾语,又怎么呢,是的,又可以作为‘齐王纳谏’的什么呢?对,主语。你们明白了吗?”初看这句话,读者可能会觉得非常诧异、可笑,但身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都理解这位老师,也都明白这话的意思。为什么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细心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会愿意甚至乐意去做周而复始的工作,因此这类看似可笑而又无奈的口头禅便充斥我们的四周。
(四)过于情绪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如果把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带入课堂,则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一些教师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授课时精力分散,导致课堂气氛沉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反复强调“注意力要集中”之类的话语。一些教师上课时受情绪左右心神不定,以致讲授内容频发错误,于是就反复用“这个”、“那个”来化解自己的尴尬,而这种话语逐渐也成为教师的口头禅。更有甚者,少数情绪冲动的教师,牢骚满腹,指桑骂槐。
二、种类及危害
其实,在生活中说几句口头禅无伤大雅,有时甚至可以起到调节气氛、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但在课堂上,在学生众目睽睽下,口头禅的弊病被高倍放大。那这种语言的“肿瘤”属良性还是恶性呢?我们还得从“肿瘤”的种类说起,因为不同的口头禅有不一样的影响力。
(一)强调命令式。常态课上,容易出现学生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我们常听到一些老师说:“你给我听好了。”“你给我站起来。”“你给我出去。”等等,此时的教师俨然是一个发号施令的领袖,而学生则是没有了主动意识,一切都处在被动之中的牵线木偶。也常听一些老师说“大家一定要……”、“坚决不能……”等,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的教师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认为自己的这种强调式,更准确地说,这种命令式的教学语言更能让学生提高警惕性,殊不知学生不是教育附属品,这样生硬的命令,必将导致学生们口是心非,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二)毋庸商量式。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有一句口头禅:“商量、商量、再商量。”在教学中,他常用“商量”的办法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心得。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深入,魏书生的这句口头禅也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学校,各个年级中。许多教师无意识中将“我想”“我认为”“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的句子以“商量”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但实质上,这些口头禅毫无悬念性,更无启发性。说是商量,实际是“毋庸商量”。长此以往,很容易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教师取代。
(三)衔接过渡式。“这个”“嗯”“然后”等口头禅会削弱语言的表达效果,破坏语言本身结构,使教师语言不再优美。有人说,每一次此类“口头禅”的高频率出现,就等于一次切割,把整个语言过程切得支离破碎。同时,它也像一张隔离网,隔离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探索,网起了学生对教师的“口头禅”计算的兴趣,而这自然也宣告了这堂课的失败。
(四)批评教育式。课堂上,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有的教师喜欢用沉痛的语气提醒学生:“你父母花大把的钱送你到学校来。”企图用学生孝顺、善良的天性引发他们自身的内疚感,以此来激励学生努力向上。可是,在这种口头禅的教化下,学生的学习目的不由得也发生了偏差:学习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是为了自己的将来,而是要对得起父母花出去的钱。所以,此类口头禅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和生活的内在动机,或是加重学生学习的沉重感。有的教师面对学生不能回答自己提问时脱口而出的便是“怎么回事”,一句话便把全部的责任和焦点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不会回答就是学生的事,长此以往,学生此类的事情只会越聚越多,严重些,便会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五)不切实际式。“这个问题很简单的,大家好好想一想。”“小学生都会做的题,我们也肯定会。”……是的,这样的话在中学课堂上我们能听到不少。的确,在教师的眼中,初中语文知识不难,可对那些刚接触这些知识的学生而言,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是,又有多少教师在常态课上注意到自己此类伤人心的话呢?这些欠缺思考的口头禅就在潜移默化之中,将一些主观评价,如“你很笨”强加于学生心里,最后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
当然,常态课上的口头禅形形色色,远不止以上所罗列的这些,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警惕性,努力减少甚至杜绝课堂教学中的口头禅。
三、对策
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使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这样的错误呢?我总结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同时也回顾了自己有限的教学实践,开出了以下这张处方。
(一)端正教育思想。口头禅是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态度、自身人格魅力和价值取向的外在体现。只有真正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口头禅在课堂上的使用。比如我们要摆正教和学的关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此举能减少教师活动的次数和时间,自然也就能降低教师说口头禅的“机会”。
(二)营造良好的文明用语环境。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是社会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营造良好的文明用语环境,对教师教学大有裨益。比如,在生活中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课堂上语言生涩、词汇量贫乏等问题,而长久坚持下去,在课堂中因教学程序不流畅而产生的“啊”、“这个”、“然后”等口头禅便会逐渐失去生命力。
(三)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要克服口头禅尤其要注意备好自己的教学语言。一节课的完美程度除了看课堂的衔接,还要关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路和教学语言。只有课前精心地备教材、备学生,才不会因语言贫乏或语言啰唆甚至语无伦次而出现口头禅。
(四)注重学习借鉴。日常教学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听评课,加强学习交流。在听课过程中,特别是听名师课时,要尽可能地关注他们的课堂语言,而不是简单地记录他们的教学流程。同样,在自己执教时,可以让其他听课老师帮自己记录所有无效、不规范的语言,课后认真地反思。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自己或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以视频或音频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也可以很好地帮助自己了解并改进教学语言。
(五)善用自己的“第二张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能从不言中传递出你对事物的态度,从不言中让人感受到你的心情起伏。总之,眼神能自如传递人们心中的信息,反映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泰戈尔说得好:“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达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2]所以我们在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同时必须会通过“第二张嘴”——眼睛把内心的激情、学识、品德、审美情趣等传达给学生。
(六)善用自己的“第二张脸”。手不仅是人的劳动的主要器官,而且是人的“第二张脸”。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以手势助说话”的教学新法。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协调得体地使手势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
值得强调的是,规范教师语言,减少教师口头禅的出现频率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它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将更多的心力、精力注入其中。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教师的语言“肿瘤”定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1.
[2]韩雪.会说话赢遍天下.金城出版社,2009.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师口头禅 对策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于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教学中,语言则是“教”与“学”的桥梁。初中学生的身心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人生观、世界观还未真正确立,可塑性极大,但他们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很差。这个阶段的学生常常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开始自己对外界的进一步认识。而教师的语言正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1]可见,教师语言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独有偶,中国的教师语言行为规范也要求课堂语言的表达要尽可能准确、贴切、完整,达到尽可能理想的语言效果。于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把目光、笔触伸向了语言素养研究,他们希望通过此举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修养。但要想真正提升自己,就必须切实地关注自己在教学中的语言,尤其要注意尽量避免那些无益甚至有害的教学语言口语化的副产品的高频率出现,这类语言,我们称为“口头禅”。
教师的口头禅看似无意行为,却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严重的甚至会伤害到学生的心灵,不利他们的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上说,常态课中教师的口头禅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疾病,有其研究的现实意义,而作为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语文课程更是要注意这一问题了。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口头禅这个“肿瘤”出现的病因、疾病种类、各种症状、治疗处方等几个方面谈谈认识。
一、探究病因
精心的策划、众人的智慧、反复的试教、学生的“表演”、精美的课件使我们的语文公开课、观摩课等变成了形象工程。但这种形象工程仍会因某些开课教师不恰当的口头禅而使听课者如坐针毡。公开课如此,那在平常的教学中呢,教师的这种教学语言口语化的副产品不是更多了吗?究其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上或多或少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受传统的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的教学观的影响,某些教师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充当教学主宰的角色。他们认为,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天职,所以我们便会从那不绝于耳的声音中觉察出“你给我”、“注意”等已经成为这类教师口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也有部分教师受新课标的感召,努力将课堂还原为学生的课堂。于是,为了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就反复用貌似委婉、商量的语气给学生下达每一个指令——“好不好”、“想不想”……殊不知,这种类似的语言的过多重复,也会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的语言。
(二)准备不充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而语言的流畅需要有充足的准备和良好的口才。除了那些教学经验特别丰富,能自如面对课堂中各种突发事件的教师外,面对没有专家、同行审视和探询目光的常态课,不少教师都不会真正做到备教材、备教学语言、备学生。这种忽略可能会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中的起、承、转、合某个环节中出现卡壳现象,或是由于没有认真揣测好学生的认知水平,面对学生的沉默、质疑、争辩等意外情况惊惶失措,导致语言断断续续。这个时候,有些教师就会用“啊”、“哦”、“嗯”等语气词,或“这个”、“那个”、“然后”等词缓和这样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这也不自觉地成为口头禅。
(三)过于细心。准备不充分,可以说该教师不细心,没有将全部热忱投入教育事业中,但过于细心同样也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这种状况常常出现在练习课上。课堂上,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解习题,若是学生不能完全解惑领会,耐心的教师会放慢速度重新将自己的解题思路理一遍。而在此环节中,教师的语言中又不自觉地多了“是不是”“对不对”“懂了吗”等口头禅。如一位老师在分析兼语句的结构时,“邹忌讽齐王纳谏”,手指着板书,问:“对不对?”然后在“齐王”这个词下面标个记号,说:“齐王,齐国国君,是不是,作为名词,对吗?既可以作为这个长单句,对,长单句的宾语,又怎么呢,是的,又可以作为‘齐王纳谏’的什么呢?对,主语。你们明白了吗?”初看这句话,读者可能会觉得非常诧异、可笑,但身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都理解这位老师,也都明白这话的意思。为什么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细心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会愿意甚至乐意去做周而复始的工作,因此这类看似可笑而又无奈的口头禅便充斥我们的四周。
(四)过于情绪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如果把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带入课堂,则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一些教师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授课时精力分散,导致课堂气氛沉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于是反复强调“注意力要集中”之类的话语。一些教师上课时受情绪左右心神不定,以致讲授内容频发错误,于是就反复用“这个”、“那个”来化解自己的尴尬,而这种话语逐渐也成为教师的口头禅。更有甚者,少数情绪冲动的教师,牢骚满腹,指桑骂槐。
二、种类及危害
其实,在生活中说几句口头禅无伤大雅,有时甚至可以起到调节气氛、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但在课堂上,在学生众目睽睽下,口头禅的弊病被高倍放大。那这种语言的“肿瘤”属良性还是恶性呢?我们还得从“肿瘤”的种类说起,因为不同的口头禅有不一样的影响力。
(一)强调命令式。常态课上,容易出现学生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我们常听到一些老师说:“你给我听好了。”“你给我站起来。”“你给我出去。”等等,此时的教师俨然是一个发号施令的领袖,而学生则是没有了主动意识,一切都处在被动之中的牵线木偶。也常听一些老师说“大家一定要……”、“坚决不能……”等,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的教师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认为自己的这种强调式,更准确地说,这种命令式的教学语言更能让学生提高警惕性,殊不知学生不是教育附属品,这样生硬的命令,必将导致学生们口是心非,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二)毋庸商量式。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有一句口头禅:“商量、商量、再商量。”在教学中,他常用“商量”的办法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心得。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深入,魏书生的这句口头禅也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学校,各个年级中。许多教师无意识中将“我想”“我认为”“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的句子以“商量”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但实质上,这些口头禅毫无悬念性,更无启发性。说是商量,实际是“毋庸商量”。长此以往,很容易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教师取代。
(三)衔接过渡式。“这个”“嗯”“然后”等口头禅会削弱语言的表达效果,破坏语言本身结构,使教师语言不再优美。有人说,每一次此类“口头禅”的高频率出现,就等于一次切割,把整个语言过程切得支离破碎。同时,它也像一张隔离网,隔离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探索,网起了学生对教师的“口头禅”计算的兴趣,而这自然也宣告了这堂课的失败。
(四)批评教育式。课堂上,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有的教师喜欢用沉痛的语气提醒学生:“你父母花大把的钱送你到学校来。”企图用学生孝顺、善良的天性引发他们自身的内疚感,以此来激励学生努力向上。可是,在这种口头禅的教化下,学生的学习目的不由得也发生了偏差:学习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是为了自己的将来,而是要对得起父母花出去的钱。所以,此类口头禅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和生活的内在动机,或是加重学生学习的沉重感。有的教师面对学生不能回答自己提问时脱口而出的便是“怎么回事”,一句话便把全部的责任和焦点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不会回答就是学生的事,长此以往,学生此类的事情只会越聚越多,严重些,便会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五)不切实际式。“这个问题很简单的,大家好好想一想。”“小学生都会做的题,我们也肯定会。”……是的,这样的话在中学课堂上我们能听到不少。的确,在教师的眼中,初中语文知识不难,可对那些刚接触这些知识的学生而言,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是,又有多少教师在常态课上注意到自己此类伤人心的话呢?这些欠缺思考的口头禅就在潜移默化之中,将一些主观评价,如“你很笨”强加于学生心里,最后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
当然,常态课上的口头禅形形色色,远不止以上所罗列的这些,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警惕性,努力减少甚至杜绝课堂教学中的口头禅。
三、对策
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使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这样的错误呢?我总结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同时也回顾了自己有限的教学实践,开出了以下这张处方。
(一)端正教育思想。口头禅是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态度、自身人格魅力和价值取向的外在体现。只有真正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口头禅在课堂上的使用。比如我们要摆正教和学的关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此举能减少教师活动的次数和时间,自然也就能降低教师说口头禅的“机会”。
(二)营造良好的文明用语环境。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是社会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营造良好的文明用语环境,对教师教学大有裨益。比如,在生活中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课堂上语言生涩、词汇量贫乏等问题,而长久坚持下去,在课堂中因教学程序不流畅而产生的“啊”、“这个”、“然后”等口头禅便会逐渐失去生命力。
(三)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要克服口头禅尤其要注意备好自己的教学语言。一节课的完美程度除了看课堂的衔接,还要关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路和教学语言。只有课前精心地备教材、备学生,才不会因语言贫乏或语言啰唆甚至语无伦次而出现口头禅。
(四)注重学习借鉴。日常教学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听评课,加强学习交流。在听课过程中,特别是听名师课时,要尽可能地关注他们的课堂语言,而不是简单地记录他们的教学流程。同样,在自己执教时,可以让其他听课老师帮自己记录所有无效、不规范的语言,课后认真地反思。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自己或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以视频或音频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也可以很好地帮助自己了解并改进教学语言。
(五)善用自己的“第二张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它能从不言中传递出你对事物的态度,从不言中让人感受到你的心情起伏。总之,眼神能自如传递人们心中的信息,反映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泰戈尔说得好:“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达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2]所以我们在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同时必须会通过“第二张嘴”——眼睛把内心的激情、学识、品德、审美情趣等传达给学生。
(六)善用自己的“第二张脸”。手不仅是人的劳动的主要器官,而且是人的“第二张脸”。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以手势助说话”的教学新法。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协调得体地使手势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
值得强调的是,规范教师语言,减少教师口头禅的出现频率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它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将更多的心力、精力注入其中。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教师的语言“肿瘤”定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1.
[2]韩雪.会说话赢遍天下.金城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