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人们便会与“乌金之海”、“塞外煤城”、“葡萄之乡”联系起来。2010年7月9日,正值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乌海,恰逢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即将在这里召开。乌海市人民广场上的巨幅标语:喜迎十二运,美丽新乌海,无疑折射出这座中国西部城市的发展活力和美好前景。
在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流经内蒙古自治区形成的“几字湾”起始处,有一座有“黄河明珠”、“中国书法城”等美誉,以“煤城”而闻名的资源型城市——乌海市。
西部开发十年,特别是近年来,乌海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对经济结构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努力探索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走上了一条快速、有序的发展轨道。
资源富集 产业升级
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南部,东邻鄂尔多斯高原,西接阿拉善草原,南连宁夏平原,北望河套灌区,素有“乌金之海”、“塞外煤城”的美誉,面积1754平方公里,人口50万,有汉、回、蒙、满等25个民族。全市辖海勃湾、乌达和海南三个区,是连接我国西北和华北的重要枢纽,也是“宁陕蒙”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同时还是内蒙古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区的延伸地带。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乌海地区煤炭资源开始大规模开发。1976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由原巴彦淖尔盟的乌达市、伊克昭盟的海勃湾市合并成立乌海市,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三个地级市。
记者在乌海采访了解到,乌海市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1754平方公里土地上,煤炭探明储量30亿吨,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有37种。其中,煤炭多为优质焦煤,占自治区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以上;石灰石远景储量在200亿吨以上,是生产水泥、电石、PVC等的优质材料;煤系高岭土储量11亿吨以上,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其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为35~39%,是生产精细高岭土、特种氧化铝等产品的优质材料;高品质的石英砂、石英岩储量约50多亿吨,其中石英砂中二氧化硅的含量达92.8%,是生产玻璃及其制品的优质原料;耐火粘土总储量约3.85亿吨;硅石探明储量1176万吨。在以乌海为中心半径200公里周边范围内,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其中吉兰泰湖盐储量1.3亿吨,氯化钠含量大于96%;天然碱总储量6000万吨;石膏总储量35亿吨;芒硝总储量69亿吨,硫酸钠含量大于60%;无烟煤保有储量4亿吨。现原煤年产量2000多万吨,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焦炭和PVC形成产能1200万吨和120万吨,是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西部主要能源工业基地和我国重要原煤与焦煤基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共乌海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三个基地”建设目标的确立到近年来实施了以能源工业为主体、以轻工业和种养业为两翼的“主体两翼”发展战略,再到形成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四大支柱产业的格局,乌海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煤—电—化、煤—焦—化、煤—电—硅产业和轻型合金初级产品为主导的特色经济框架基本形成。
从“九五”到“十五”,乌海市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层次为目标的资源转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经济体制改革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大刀阔斧地对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产品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和战略性调整,顺利实现经济体制转轨,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完成了国有企业转制任务,市属214户竞争性企业全部退出国有序列,一批企业经过重组、改造后,规模逐步壮大、活力明显增强;非国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在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方面,乌海市开始迈出较大步伐。海勃湾发电厂一期2×10万机组投产、市焦化厂等新企业诞生,使煤——电、原煤——洗精煤——焦炭的资源转换战略有了较大进展。乌海市根据煤电成本低、配套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确立实施了煤炭——电力——特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资源转化战略,逐步形成了能源、化工、建材、冶金四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乌海市的决策者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区集中的城市整体发展战略,集中精力致力于发展经济开发区。在乌海经济开发区统一招牌下,市三区按照各区的特点和实情,分别建立了乌达经济开发区、海南西来峰经济开发区、海勃湾千里山工业园区。园区入区企业数量增长很快,企业单个规模越来越大,开发区成为乌海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发动机。乌达经济开发区落户企业已逾80家,海南经济开发区各类企业超过100户,两个经济开发区均跻身自治区2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列。
历史上,乌海曾经以“煤城”而自豪,如今,这一称呼已逐渐淡出。以煤炭起家的乌海,原煤生产所占比重已不足10%。即使在能源这一产业中,电力产业的产值也已超过了煤炭业的产值。2009年乌海市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311.2亿元、197.3亿元、53.85亿元和181.2亿元,分别是1976年建市之初的130倍、222倍、539倍和671倍。
经济发展了,乌海市注重量的扩张,不忘质的提升,产业链延伸,产品附加值提升,重点行业的竞争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一些高新技术开始融入了传统工业的发展之中,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今天,乌海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乌海市积极培育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及延长产业链的工业重点项目。他们积极推进废物利用资源化,鼓励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发展低能耗、高性能、高强度、多功能的新型建材,“十五”以来,乌海市投资亿元以上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6项,总投资44.7亿元;其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项目4项,总投资31亿元。这些项目不仅进一步壮大了支柱产业,提升了产业层次,而且推进了产业和产品之间的循环。
政府引导推动,企业积极行动,乌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到全社会。如黄河工贸集团公司形成了从原煤生产到洗煤、炼焦、炼铁、发电、水泥生产的一条封闭的循环生产链,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是下一生产环节原料或燃料,成为在国内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正在建设中的特大型企业神华集团乌海能源公司把大力发展煤炭精细化工产品、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作为己任,努力提高循环层次,争做新兴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乌达经济开发区和海南西来峰经济开发区在园区内初步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产业相互关联、产品原料互为补充的生态工业生产链。乌海市也因此成为国内外煤炭工业及煤矿新工艺、新设备的汇聚地。
从2003年,乌海市专门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乌海市循环经济规划》到2008年2月,新一届中共乌海市委审时度势,作出了影响深远的战略性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产业调整的突破口,建设工业新城,乌海市正努力在探索可持发展的征程上不断迈进。
如今,在推进乌海市科学发展的征程中,乌海市的决策者认识到:只有未雨绸缪,谋定而动,才能制胜。记者从乌海市发改委了解到:目前,乌海市已开始提早谋划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蓄能发电、煤矸石发电、沙漠热能集热棚发电、煤层气瓦斯发电、风光一体发电、煤矸石制甲醇、石灰石造纸、精细化工项目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海纳百川 生态乌海
“宁可牺牲一些GDP,也要还老百姓一片蓝天”,这是乌海市委书记白向群多次着重强调的民生工程之一。发展经济,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前进步伐,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是近年来乌海市各级党委政府遵循的原则。
乌海市加大了对资源浪费大、污染环境严重的落后生产力加大了淘汰的力度,“关小、促大”,扶持优势企业发展。“九五”以来全市累计取缔小土炼焦2700余座。“十五”期间,对500多家浪费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实施了关停取缔,2007~2009年,我市已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计划49项,其中:炼铁行业7项、淘汰产能80.6万吨,焦炭行业18项、淘汰产能445.3万吨,铁合金行业8项、淘汰产能15.69万吨,电石行业10项、淘汰产能23.7万吨,水泥行业6项、淘汰产能100万吨。关闭小火电机组31.3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将全面超额完成最初制定的淘汰任务计划。全市就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3.83亿元。“十一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增长3倍,而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减排指标却下降明显。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9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达到290天,比2005年增加203天,增长233%。环保工作受到了国家环保部的褒奖。同期,在乌海市以“重环境、调结构、创新富民”为主题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开展循环经济规划编制的盟市,乌海市已被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自然环境恶劣,多风沙少雨雪,平均降水量160毫米左右,蒸发量高达3500毫米,是降水量的21倍多。干燥度为4.05%。但30多年来,乌海市历届党委政府以建设生态绿洲型城市为目标,园林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同步展开,逐步形成了以边缘环境绿化为基础,城区大面积公共绿地为主体,街道庭院绿化为点缀,花、草、乔木、灌木相结合,点、线、面、环相统一,外环内抱的绿化体系。乌海市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先后实施人民公园、东山生态园、植物园、滨河公园、法制公园、乌珠穆公园等十大主题公园,启动了人民广场、海南文化广场、乌达休闲广场、滨河广场等广场建设改造工程,广泛开展了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拆房增绿行动,使城区内充满了绿色生机,建设绿色乌海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并日见成效。
黄河流经乌海市105公里,落差12.5米。记者在乌海采访发现,为了提高城市品位,做好黄河这篇大文章,乌海市将河岸风光引入城市,使黄河成为城市独具特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根据乌海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乌海市将充分利用黄河资源优势,结合水利枢纽控导工程,把海勃湾区段的110国道至黄河岸边、南立交桥至北立交桥间面积为6.74平方公里(水库淹没区面积1.42平方公里)的地段规划建设成为以生态为主,兼高效农业、旅游观光、综合开发、居住于一体的滨河生态观光园区。
令人欣慰的是,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可研,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目前,一座库容近5亿立方米、投资近27亿元的黄河乌海段水利枢纽工程,已在库布齐、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腹地开工建设。“水”文章的开篇落笔,无疑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的乌海市创建生态绿洲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强音。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又下达给乌海市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工程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批复了乌海市新建棚户区改造住宅小区29个,建筑面积354.76万平米,安置居民51431户,惠及群众154638人。一个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新乌海正阔步前行。
当前,乌海市正按照新一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加快“两个转型,打造一个中心”的总体目标,切实落实胡春华书记在乌海市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将以人为本,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集聚城市各种要素,努力把把乌海市建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功能比较齐全、环境特色鲜明、辐射能力较强的内蒙古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实现从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向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变。为此,乌海市将着力把握六大机遇,寻求六大突破,努力实现十城联创。一是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机遇,在执政能力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建设生态绿洲型城市。二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在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建设区域服务中心城市。三是抓住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机遇,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取得新突破,建设创新型工业城市。四是抓住深化农村改革的机遇,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建设城乡一体化城市。五是抓住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在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品位上取得新突破,建设自治区西部宜居城市。六是抓住“中国书法城”命名的机遇,实现特色文化建设新突破,建设和谐文明城市。
记者在乌海两天的采访中切身感受到:作为新兴的现代化城市移民城市,四面八方的建设者源源不断来到乌海创业安居,给这里带来了原居住地的文化和习俗,带来了新的观念,也因此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洋文化”。这种新型的文化特质融合能力强大,不保守,不排外,不墨守成规;可谓是勇于创新,善于吸收,多元并存。乌海市在建设生态乌海的新征程中也形成了“团结、奉献、创业、争先”的乌海精神,成为今后这座中国西部黄河滨城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之魂。
在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流经内蒙古自治区形成的“几字湾”起始处,有一座有“黄河明珠”、“中国书法城”等美誉,以“煤城”而闻名的资源型城市——乌海市。
西部开发十年,特别是近年来,乌海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对经济结构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努力探索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走上了一条快速、有序的发展轨道。
资源富集 产业升级
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南部,东邻鄂尔多斯高原,西接阿拉善草原,南连宁夏平原,北望河套灌区,素有“乌金之海”、“塞外煤城”的美誉,面积1754平方公里,人口50万,有汉、回、蒙、满等25个民族。全市辖海勃湾、乌达和海南三个区,是连接我国西北和华北的重要枢纽,也是“宁陕蒙”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同时还是内蒙古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区的延伸地带。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乌海地区煤炭资源开始大规模开发。1976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由原巴彦淖尔盟的乌达市、伊克昭盟的海勃湾市合并成立乌海市,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三个地级市。
记者在乌海采访了解到,乌海市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1754平方公里土地上,煤炭探明储量30亿吨,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有37种。其中,煤炭多为优质焦煤,占自治区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以上;石灰石远景储量在200亿吨以上,是生产水泥、电石、PVC等的优质材料;煤系高岭土储量11亿吨以上,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其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为35~39%,是生产精细高岭土、特种氧化铝等产品的优质材料;高品质的石英砂、石英岩储量约50多亿吨,其中石英砂中二氧化硅的含量达92.8%,是生产玻璃及其制品的优质原料;耐火粘土总储量约3.85亿吨;硅石探明储量1176万吨。在以乌海为中心半径200公里周边范围内,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其中吉兰泰湖盐储量1.3亿吨,氯化钠含量大于96%;天然碱总储量6000万吨;石膏总储量35亿吨;芒硝总储量69亿吨,硫酸钠含量大于60%;无烟煤保有储量4亿吨。现原煤年产量2000多万吨,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焦炭和PVC形成产能1200万吨和120万吨,是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西部主要能源工业基地和我国重要原煤与焦煤基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共乌海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三个基地”建设目标的确立到近年来实施了以能源工业为主体、以轻工业和种养业为两翼的“主体两翼”发展战略,再到形成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四大支柱产业的格局,乌海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煤—电—化、煤—焦—化、煤—电—硅产业和轻型合金初级产品为主导的特色经济框架基本形成。
从“九五”到“十五”,乌海市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层次为目标的资源转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经济体制改革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大刀阔斧地对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产品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和战略性调整,顺利实现经济体制转轨,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完成了国有企业转制任务,市属214户竞争性企业全部退出国有序列,一批企业经过重组、改造后,规模逐步壮大、活力明显增强;非国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在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方面,乌海市开始迈出较大步伐。海勃湾发电厂一期2×10万机组投产、市焦化厂等新企业诞生,使煤——电、原煤——洗精煤——焦炭的资源转换战略有了较大进展。乌海市根据煤电成本低、配套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确立实施了煤炭——电力——特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资源转化战略,逐步形成了能源、化工、建材、冶金四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乌海市的决策者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区集中的城市整体发展战略,集中精力致力于发展经济开发区。在乌海经济开发区统一招牌下,市三区按照各区的特点和实情,分别建立了乌达经济开发区、海南西来峰经济开发区、海勃湾千里山工业园区。园区入区企业数量增长很快,企业单个规模越来越大,开发区成为乌海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发动机。乌达经济开发区落户企业已逾80家,海南经济开发区各类企业超过100户,两个经济开发区均跻身自治区2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列。
历史上,乌海曾经以“煤城”而自豪,如今,这一称呼已逐渐淡出。以煤炭起家的乌海,原煤生产所占比重已不足10%。即使在能源这一产业中,电力产业的产值也已超过了煤炭业的产值。2009年乌海市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311.2亿元、197.3亿元、53.85亿元和181.2亿元,分别是1976年建市之初的130倍、222倍、539倍和671倍。
经济发展了,乌海市注重量的扩张,不忘质的提升,产业链延伸,产品附加值提升,重点行业的竞争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一些高新技术开始融入了传统工业的发展之中,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今天,乌海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乌海市积极培育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及延长产业链的工业重点项目。他们积极推进废物利用资源化,鼓励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发展低能耗、高性能、高强度、多功能的新型建材,“十五”以来,乌海市投资亿元以上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6项,总投资44.7亿元;其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项目4项,总投资31亿元。这些项目不仅进一步壮大了支柱产业,提升了产业层次,而且推进了产业和产品之间的循环。
政府引导推动,企业积极行动,乌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到全社会。如黄河工贸集团公司形成了从原煤生产到洗煤、炼焦、炼铁、发电、水泥生产的一条封闭的循环生产链,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是下一生产环节原料或燃料,成为在国内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正在建设中的特大型企业神华集团乌海能源公司把大力发展煤炭精细化工产品、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作为己任,努力提高循环层次,争做新兴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乌达经济开发区和海南西来峰经济开发区在园区内初步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产业相互关联、产品原料互为补充的生态工业生产链。乌海市也因此成为国内外煤炭工业及煤矿新工艺、新设备的汇聚地。
从2003年,乌海市专门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乌海市循环经济规划》到2008年2月,新一届中共乌海市委审时度势,作出了影响深远的战略性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产业调整的突破口,建设工业新城,乌海市正努力在探索可持发展的征程上不断迈进。
如今,在推进乌海市科学发展的征程中,乌海市的决策者认识到:只有未雨绸缪,谋定而动,才能制胜。记者从乌海市发改委了解到:目前,乌海市已开始提早谋划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蓄能发电、煤矸石发电、沙漠热能集热棚发电、煤层气瓦斯发电、风光一体发电、煤矸石制甲醇、石灰石造纸、精细化工项目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海纳百川 生态乌海
“宁可牺牲一些GDP,也要还老百姓一片蓝天”,这是乌海市委书记白向群多次着重强调的民生工程之一。发展经济,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前进步伐,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是近年来乌海市各级党委政府遵循的原则。
乌海市加大了对资源浪费大、污染环境严重的落后生产力加大了淘汰的力度,“关小、促大”,扶持优势企业发展。“九五”以来全市累计取缔小土炼焦2700余座。“十五”期间,对500多家浪费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实施了关停取缔,2007~2009年,我市已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计划49项,其中:炼铁行业7项、淘汰产能80.6万吨,焦炭行业18项、淘汰产能445.3万吨,铁合金行业8项、淘汰产能15.69万吨,电石行业10项、淘汰产能23.7万吨,水泥行业6项、淘汰产能100万吨。关闭小火电机组31.3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将全面超额完成最初制定的淘汰任务计划。全市就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3.83亿元。“十一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增长3倍,而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减排指标却下降明显。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9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达到290天,比2005年增加203天,增长233%。环保工作受到了国家环保部的褒奖。同期,在乌海市以“重环境、调结构、创新富民”为主题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开展循环经济规划编制的盟市,乌海市已被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自然环境恶劣,多风沙少雨雪,平均降水量160毫米左右,蒸发量高达3500毫米,是降水量的21倍多。干燥度为4.05%。但30多年来,乌海市历届党委政府以建设生态绿洲型城市为目标,园林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同步展开,逐步形成了以边缘环境绿化为基础,城区大面积公共绿地为主体,街道庭院绿化为点缀,花、草、乔木、灌木相结合,点、线、面、环相统一,外环内抱的绿化体系。乌海市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先后实施人民公园、东山生态园、植物园、滨河公园、法制公园、乌珠穆公园等十大主题公园,启动了人民广场、海南文化广场、乌达休闲广场、滨河广场等广场建设改造工程,广泛开展了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拆房增绿行动,使城区内充满了绿色生机,建设绿色乌海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并日见成效。
黄河流经乌海市105公里,落差12.5米。记者在乌海采访发现,为了提高城市品位,做好黄河这篇大文章,乌海市将河岸风光引入城市,使黄河成为城市独具特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根据乌海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乌海市将充分利用黄河资源优势,结合水利枢纽控导工程,把海勃湾区段的110国道至黄河岸边、南立交桥至北立交桥间面积为6.74平方公里(水库淹没区面积1.42平方公里)的地段规划建设成为以生态为主,兼高效农业、旅游观光、综合开发、居住于一体的滨河生态观光园区。
令人欣慰的是,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可研,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目前,一座库容近5亿立方米、投资近27亿元的黄河乌海段水利枢纽工程,已在库布齐、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腹地开工建设。“水”文章的开篇落笔,无疑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的乌海市创建生态绿洲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强音。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又下达给乌海市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工程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批复了乌海市新建棚户区改造住宅小区29个,建筑面积354.76万平米,安置居民51431户,惠及群众154638人。一个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新乌海正阔步前行。
当前,乌海市正按照新一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加快“两个转型,打造一个中心”的总体目标,切实落实胡春华书记在乌海市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将以人为本,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集聚城市各种要素,努力把把乌海市建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功能比较齐全、环境特色鲜明、辐射能力较强的内蒙古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实现从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向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变。为此,乌海市将着力把握六大机遇,寻求六大突破,努力实现十城联创。一是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机遇,在执政能力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建设生态绿洲型城市。二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在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建设区域服务中心城市。三是抓住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机遇,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取得新突破,建设创新型工业城市。四是抓住深化农村改革的机遇,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建设城乡一体化城市。五是抓住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在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品位上取得新突破,建设自治区西部宜居城市。六是抓住“中国书法城”命名的机遇,实现特色文化建设新突破,建设和谐文明城市。
记者在乌海两天的采访中切身感受到:作为新兴的现代化城市移民城市,四面八方的建设者源源不断来到乌海创业安居,给这里带来了原居住地的文化和习俗,带来了新的观念,也因此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洋文化”。这种新型的文化特质融合能力强大,不保守,不排外,不墨守成规;可谓是勇于创新,善于吸收,多元并存。乌海市在建设生态乌海的新征程中也形成了“团结、奉献、创业、争先”的乌海精神,成为今后这座中国西部黄河滨城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