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的理论与策略之一。下面谈谈几年来在新课程实践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一、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合作学习的基础任务
设计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任务设计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问题来进行的,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通常是以讨论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因而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是任务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础。
一般地,教师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性原则。讨论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而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但也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决,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一般来说,讨论问题难度大于个人能力而小于小组合力为宜。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些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这些问题经过合作学习小组的努力应该能够得到解决。只有这样的难度才会激发出学生合作的潜力,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阶梯性原则。教师在设置数学讨论题时,要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具有阶梯性,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异质小组内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课上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分别将自己考虑的结果在组内交流、讨论,这样小组的所有成员就有机会了解全部内容,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最后的课堂小结收集信息,最后请各小组代表分别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设计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性大,学习热情高,效果好。此外,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问题数量要适度,各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设计问题中的作用。
二、把握合作学习时机——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作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但不可滥用。教师应当根据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1、“山重水覆疑无路”时的合作学习。在新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质疑问难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的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表现为迷惑,就无法获取新知识。甚至经过反复的思考、实践,自身也不能独立解决,真可谓“山重水覆疑无路”。如果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众说纷纭”时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说……”,“你再说说……”,“你还想说”,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这个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倾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想交锋、智慧碰撞时的合作学习。不同的个体对于不同的问题总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如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后,孩子们往往会持着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学习了“克和千克”后,老师问:“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更重一些?”有的说棉花,有的说铁,于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争辩,“我认为铁重,棉花怎么也比不上铁重。”有个孩子说。“你说的不对,老师已经说了,棉花和铁都是1千克,所以它们一样重。”“我也赞成你的观点,不管是棉花还是铁,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都是一样的。”另一个孩子也发表自己的想法。正是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辩论的空间里,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多少精彩的、具有创造力的想法就是在孩子们思想交锋、智慧碰撞的争辩中脱颖而出,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明确个人责任——合作学习的关键。
个人责任通常是通过对每个学生表现的评估来体现的,评估的结果反馈给个人和小组,由此可以使每—个学生对小组的成功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它是使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取得进步的关键。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个人责任不明确,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题,而某些小组成员无所事事,产生“学习霸权”现象,所谓的合作学习最后被归结为少数人的智慧和努力。这与实施合作学习策略时,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有直接联系。
上述现象会损坏合作学习效果。消除这种现象试试如下方法:
1、在设计讨论题时不要只设计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作业,即使完成一项作业,也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答,实现一题多解,要尽量设计有联系性、阶梯性的一系列问题,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
2、改进评价方法,使学生各自为他们的学习负责。例如,以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测验得分的总和为依据对小组奖励,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的观念,提高小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共同进步。这样,对于任何一个小组来说,忽视小组中的任何一名成员,都会影响小组成绩,就不会有逃避责任的人。
3、角色互换。合作学习强调小组成员要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当然在合作学习中,这种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试着让学生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角色互换,角色互换既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明确分工,又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的理论与策略之一。下面谈谈几年来在新课程实践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一、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合作学习的基础任务
设计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任务设计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问题来进行的,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通常是以讨论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因而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是任务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础。
一般地,教师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性原则。讨论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而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但也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决,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一般来说,讨论问题难度大于个人能力而小于小组合力为宜。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些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这些问题经过合作学习小组的努力应该能够得到解决。只有这样的难度才会激发出学生合作的潜力,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阶梯性原则。教师在设置数学讨论题时,要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具有阶梯性,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异质小组内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课上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分别将自己考虑的结果在组内交流、讨论,这样小组的所有成员就有机会了解全部内容,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最后的课堂小结收集信息,最后请各小组代表分别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设计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性大,学习热情高,效果好。此外,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问题数量要适度,各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设计问题中的作用。
二、把握合作学习时机——合作学习的前提
合作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但不可滥用。教师应当根据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1、“山重水覆疑无路”时的合作学习。在新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质疑问难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的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表现为迷惑,就无法获取新知识。甚至经过反复的思考、实践,自身也不能独立解决,真可谓“山重水覆疑无路”。如果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众说纷纭”时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说……”,“你再说说……”,“你还想说”,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这个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倾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想交锋、智慧碰撞时的合作学习。不同的个体对于不同的问题总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如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后,孩子们往往会持着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学习了“克和千克”后,老师问:“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更重一些?”有的说棉花,有的说铁,于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争辩,“我认为铁重,棉花怎么也比不上铁重。”有个孩子说。“你说的不对,老师已经说了,棉花和铁都是1千克,所以它们一样重。”“我也赞成你的观点,不管是棉花还是铁,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都是一样的。”另一个孩子也发表自己的想法。正是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辩论的空间里,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多少精彩的、具有创造力的想法就是在孩子们思想交锋、智慧碰撞的争辩中脱颖而出,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明确个人责任——合作学习的关键。
个人责任通常是通过对每个学生表现的评估来体现的,评估的结果反馈给个人和小组,由此可以使每—个学生对小组的成功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它是使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取得进步的关键。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个人责任不明确,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题,而某些小组成员无所事事,产生“学习霸权”现象,所谓的合作学习最后被归结为少数人的智慧和努力。这与实施合作学习策略时,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有直接联系。
上述现象会损坏合作学习效果。消除这种现象试试如下方法:
1、在设计讨论题时不要只设计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作业,即使完成一项作业,也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答,实现一题多解,要尽量设计有联系性、阶梯性的一系列问题,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
2、改进评价方法,使学生各自为他们的学习负责。例如,以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测验得分的总和为依据对小组奖励,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的观念,提高小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共同进步。这样,对于任何一个小组来说,忽视小组中的任何一名成员,都会影响小组成绩,就不会有逃避责任的人。
3、角色互换。合作学习强调小组成员要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当然在合作学习中,这种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试着让学生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角色互换,角色互换既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明确分工,又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