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孙景华,国内著名管理学者,有过十多年的从商经历。
工业社会是一个颠倒角度次序的时代,即误以为组织内部最先进的技术等同于外部顾客喜欢或必然购买。当然,外部顾客的需求决定组织内部的决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观点。问题在于:由于我们缺乏角度,常常在鱼与熊掌之间犹豫不决,反而不知道究竟如何做决策。从这个角度来说,戒贪比远大理想更重要。
是角度而非专业知识
在真实的管理世界里,一般来说,企业个体做决策的角度通常有三种:
第一种,技术角度的决策。这很容易落入一个陷阱:将纯粹技术性发明的长处等同于技术带给消费者的好处。因此,每一项专利技术的发明人或决策者都必须反省式地自我质问:我的这项技术发明带给消费者的好处是什么?
第二种,成本角度的决策。丰田前社长渡边捷昭深谙成本控制之道,在5年内为丰田节约了100亿美元,但最终将成本杀手演化成了丰田全球质量危机。这说明,成本也是有边界的。只不过,成本的边界并不在于成本本身,而在于与成本相反的另一端,即质量。事实上,成本只是组织内部的各种费用,质量才是消费者愿意花钱的根本所在。
第三种,顾客需求角度的决策。有一个人,既不懂网络又不懂技术,却宣称要做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这个人就是马云。马云确实不懂技术,但他懂需求。
从表面上看,上述三种决策的角度截然不同,但本质上都必须遵循组织层面的向外利他(有利于消费者)原则。区别仅在于:企业个体由于阶段不同以及拥有的资源不同,选择的角度也不相同。
当下的选择
我们已经知道,是角度而不是专业知识,决定了谁才是我们的船长。但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角度的价值在于拆分。换言之,船长的决策就是向左还是向右的一种选择。当我们基于某种角度将事物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时,接下来的事情就变成了选择与取舍。
关于角度之争,最典型的莫过于联想早年著名的柳倪之争。当年,柳倪之争被解读为市场派与技术派的一场决斗。当然,最终结局已经知道:市场派战胜了技术派。这其中,时间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事实上,战略决策的本质是当下的一道选择题而不是一道必答题——“南北坡都可以登顶,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究竟选择南坡还是北坡,则取决于特定时间下的特定条件。因此,决策的精确定义就是当下的选择。
选择需要一种角度!也许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角度都是双胞胎。譬如,相对于西方的快餐而言,一小时慢吞吞的中餐其实就是慢餐。快餐是为了提高效率,慢餐则是为了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快餐与慢餐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商业世界。
因此,角度的双胞胎特征让我们在进行二选一的决策时变得容易:只要找到了其中一端,沿着相反的方向就可以找到另一端。
坦白地说,最糟糕的决策其实并非不知道两端,而是知道两端却贪婪地通吃。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一个餐饮企业,快餐与慢餐一个都不剩地通吃,结果只能有一个:因说不清楚哪一类消费者才是真正的顾客而倒闭。一般来说,企业越是极端,排他性越强,企业个体反而很容易鹤立鸡群;相反,假如面面俱到,反而会被淹没在同一片海洋中而默默无闻。因此,不懂得极端价值的中庸之道才是企业决策的大敌。
事实上,我们只有排除了一部分与价值主张不相干的东西,才会让我们的价值主张凸显出来。
坦白地说,并没有经历过典型工业社会洗礼的中国传统社会,夹杂着传统商业社会唯利是图以及工业社会做大做强的模糊口号,走上了一条不伦不类的现代化之路。模糊笼统的思维方式成了中国人的一个致命缺陷,这也验证了一条准真理:传统越是深厚,现代化的脚步越是步履蹒跚;越是继承传统,传统反而成了一个包袱。(编辑/张本科)
孙景华,国内著名管理学者,有过十多年的从商经历。
工业社会是一个颠倒角度次序的时代,即误以为组织内部最先进的技术等同于外部顾客喜欢或必然购买。当然,外部顾客的需求决定组织内部的决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观点。问题在于:由于我们缺乏角度,常常在鱼与熊掌之间犹豫不决,反而不知道究竟如何做决策。从这个角度来说,戒贪比远大理想更重要。
是角度而非专业知识
在真实的管理世界里,一般来说,企业个体做决策的角度通常有三种:
第一种,技术角度的决策。这很容易落入一个陷阱:将纯粹技术性发明的长处等同于技术带给消费者的好处。因此,每一项专利技术的发明人或决策者都必须反省式地自我质问:我的这项技术发明带给消费者的好处是什么?
第二种,成本角度的决策。丰田前社长渡边捷昭深谙成本控制之道,在5年内为丰田节约了100亿美元,但最终将成本杀手演化成了丰田全球质量危机。这说明,成本也是有边界的。只不过,成本的边界并不在于成本本身,而在于与成本相反的另一端,即质量。事实上,成本只是组织内部的各种费用,质量才是消费者愿意花钱的根本所在。
第三种,顾客需求角度的决策。有一个人,既不懂网络又不懂技术,却宣称要做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这个人就是马云。马云确实不懂技术,但他懂需求。
从表面上看,上述三种决策的角度截然不同,但本质上都必须遵循组织层面的向外利他(有利于消费者)原则。区别仅在于:企业个体由于阶段不同以及拥有的资源不同,选择的角度也不相同。
当下的选择
我们已经知道,是角度而不是专业知识,决定了谁才是我们的船长。但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角度的价值在于拆分。换言之,船长的决策就是向左还是向右的一种选择。当我们基于某种角度将事物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时,接下来的事情就变成了选择与取舍。
关于角度之争,最典型的莫过于联想早年著名的柳倪之争。当年,柳倪之争被解读为市场派与技术派的一场决斗。当然,最终结局已经知道:市场派战胜了技术派。这其中,时间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事实上,战略决策的本质是当下的一道选择题而不是一道必答题——“南北坡都可以登顶,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究竟选择南坡还是北坡,则取决于特定时间下的特定条件。因此,决策的精确定义就是当下的选择。
选择需要一种角度!也许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角度都是双胞胎。譬如,相对于西方的快餐而言,一小时慢吞吞的中餐其实就是慢餐。快餐是为了提高效率,慢餐则是为了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快餐与慢餐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商业世界。
因此,角度的双胞胎特征让我们在进行二选一的决策时变得容易:只要找到了其中一端,沿着相反的方向就可以找到另一端。
坦白地说,最糟糕的决策其实并非不知道两端,而是知道两端却贪婪地通吃。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一个餐饮企业,快餐与慢餐一个都不剩地通吃,结果只能有一个:因说不清楚哪一类消费者才是真正的顾客而倒闭。一般来说,企业越是极端,排他性越强,企业个体反而很容易鹤立鸡群;相反,假如面面俱到,反而会被淹没在同一片海洋中而默默无闻。因此,不懂得极端价值的中庸之道才是企业决策的大敌。
事实上,我们只有排除了一部分与价值主张不相干的东西,才会让我们的价值主张凸显出来。
坦白地说,并没有经历过典型工业社会洗礼的中国传统社会,夹杂着传统商业社会唯利是图以及工业社会做大做强的模糊口号,走上了一条不伦不类的现代化之路。模糊笼统的思维方式成了中国人的一个致命缺陷,这也验证了一条准真理:传统越是深厚,现代化的脚步越是步履蹒跚;越是继承传统,传统反而成了一个包袱。(编辑/张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