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尊重、赏识。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是不是不管学生怎样表达,如何表现,教师都应予以激励和赏识呢?我认为,激励有“尺”,赏识有“度”,才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个性”的思想。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了教育要以人为本,逐渐形成了“成功教育法”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赏识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健康成长”的理念便趋于流行。这一先进教育理念使教师们乃至家长们帮助了许多后进生走向了成功。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实际运用“激励”和“赏识”时,也出现了形式主义。
如果教师对“成功教育法”理解不透彻,过度地激励和无原则地赏识(包括泛化的肯定和苍白的表扬),要么造成学生自我感觉太好,对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产生低估,而遇到真正挫折和批评时,稍不如意就会情绪低落,一蹶不振;要么会使有的学生养成过于自负、骄傲自大、不易接受批评和意见的坏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激励的手段和赏识的眼光。
其一:激励应有等次性。新课程提倡多激励学生,给学生以成功感,但激励应有一定的等次之分,即学生取得的成绩高低不一,处理的问题难易不同,我们在对学生予以肯定的表扬时,也应该使用不同的激励等次。如:在学生回答对了简单问题或克服了小困难时,我们可以点点头表示肯定,或是给予一个赞许的眼神以示祝贺,或是用手摸摸学生的头以表示赞赏等等;在学生回答对了较难的问题和顺利地克服了较大的困难时,我们可以给他鼓励性的手势或语言等等;当学生解决了超难问题或是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成绩时,这时,我们就应该给予以最高等次的表扬和最隆重的奖励。
其二:表扬要有针对性。每位教师面临的均是一个在学习成绩、品德行为、情感价值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复杂群体,他们在这些方面有着各自的差异。因此,在表扬学生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表现、不同的需求和愿望,而因材施“赏”。如后进生,他们缺少自信,自卑心理严重,他们希望自己的每一丁点进步和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都能被老师发现、肯定、认可。因此,对这一类学生,我们应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渴求去关注、肯定和赞赏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被赏识和获取成功的快乐,以唤起他们心中的自尊感的自豪感,逐渐建立起对生活、对学习、对工作的自信。而优等生,他们往往已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如果对他们的每一点平凡的成绩都予以表扬,时间一久,他们要么会觉得腻,要么就会使他们优越感太强,导致“自信”发展成“自大”。因此,应在他们战胜挫折、克服较大困难时予以适当表扬。
其三:赏识应具有原则性。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赏识,老师的赏识也正是他们不断进步和创新的动力,而赏识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如果“赏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因此,在赏识学生时我们应该注意一定的原则性,即赏识时要先看学生处理事情的出发点、方式、目的,以及学生所持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合乎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法规,不能一味地为追求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片面尊重学生的个性,而盲目地甚至是无原则地去赏识学生的种种想法、做法。同样,赏识的话语也应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在实践新课程中,只有做到激励有等次,表扬有针对,赏识有原则,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的思想。
(作者单位:725800陕西省白河县冷水镇中心小学)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了教育要以人为本,逐渐形成了“成功教育法”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赏识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健康成长”的理念便趋于流行。这一先进教育理念使教师们乃至家长们帮助了许多后进生走向了成功。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实际运用“激励”和“赏识”时,也出现了形式主义。
如果教师对“成功教育法”理解不透彻,过度地激励和无原则地赏识(包括泛化的肯定和苍白的表扬),要么造成学生自我感觉太好,对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产生低估,而遇到真正挫折和批评时,稍不如意就会情绪低落,一蹶不振;要么会使有的学生养成过于自负、骄傲自大、不易接受批评和意见的坏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激励的手段和赏识的眼光。
其一:激励应有等次性。新课程提倡多激励学生,给学生以成功感,但激励应有一定的等次之分,即学生取得的成绩高低不一,处理的问题难易不同,我们在对学生予以肯定的表扬时,也应该使用不同的激励等次。如:在学生回答对了简单问题或克服了小困难时,我们可以点点头表示肯定,或是给予一个赞许的眼神以示祝贺,或是用手摸摸学生的头以表示赞赏等等;在学生回答对了较难的问题和顺利地克服了较大的困难时,我们可以给他鼓励性的手势或语言等等;当学生解决了超难问题或是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成绩时,这时,我们就应该给予以最高等次的表扬和最隆重的奖励。
其二:表扬要有针对性。每位教师面临的均是一个在学习成绩、品德行为、情感价值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复杂群体,他们在这些方面有着各自的差异。因此,在表扬学生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表现、不同的需求和愿望,而因材施“赏”。如后进生,他们缺少自信,自卑心理严重,他们希望自己的每一丁点进步和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都能被老师发现、肯定、认可。因此,对这一类学生,我们应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渴求去关注、肯定和赞赏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被赏识和获取成功的快乐,以唤起他们心中的自尊感的自豪感,逐渐建立起对生活、对学习、对工作的自信。而优等生,他们往往已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如果对他们的每一点平凡的成绩都予以表扬,时间一久,他们要么会觉得腻,要么就会使他们优越感太强,导致“自信”发展成“自大”。因此,应在他们战胜挫折、克服较大困难时予以适当表扬。
其三:赏识应具有原则性。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赏识,老师的赏识也正是他们不断进步和创新的动力,而赏识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如果“赏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因此,在赏识学生时我们应该注意一定的原则性,即赏识时要先看学生处理事情的出发点、方式、目的,以及学生所持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合乎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法规,不能一味地为追求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片面尊重学生的个性,而盲目地甚至是无原则地去赏识学生的种种想法、做法。同样,赏识的话语也应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在实践新课程中,只有做到激励有等次,表扬有针对,赏识有原则,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的思想。
(作者单位:725800陕西省白河县冷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