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的课堂辅助工具。随着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为教学提供了丰富有趣的表现效果,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实践证明,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数学活动整合,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式的数学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效弥补传统数学教学的不足。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同时也是推进幼儿参与学习的源动力。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为前提的,只有让幼儿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和技能。纵观传统模式的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多以讲故事、猜谜语、律动或手偶剧等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运用,教师可把教学目标的教授融入情节之中,以课件的形式导入或呈现。利用其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导入”转变为“动态导入”,借用生动有趣且与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或有密切联系的情境,能第一时间吸引幼儿注意力,有效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
如大班数学活动《门牌号码》,其教学目标是学习辨认楼房的栋数和层数,初步感知坐标图的含义,学习坐标位置的表示方法。教师通过课件创设的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利用故事为主线,激发幼儿探索、掌握数学知识中的奥秘。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延长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其次,运用创设的问题情境,如:“小动物的新家在哪里?哪根钥匙是开哪户门?小动物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等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问题,能激发幼儿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只要幼儿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引发其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推动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该活动所使用的课件设计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让幼儿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这些动机得到优化,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教学活动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教学难点则是从幼儿实际出发,幼儿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的问题。幼儿的形象思维活跃,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好奇、爱动;抽象思维较差,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推理无明显反应。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注意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而现代化信息技术恰恰具有这种功能,以帮助幼儿排除思维障碍,深入理解知识点,促进知识内化,能力提高。
如中班数学活动《看地图》,其教学目标是观察路径上颜色的变化,并能说出每条路径上颜色的组合规律,培养幼儿空间知觉能力。教学重点是能够说出路标图上两地间的颜色顺序,难点则是能根据路径颜色变化说出目的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把地图迁移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幼儿最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理解“地图”中呈现的两点之间的标识。在教学中,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中介物,通过演示,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实践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得到具体形象的呈现,从而突破教学重点。而课件中的记录和展现幼儿的思维过程是信息技术的又一功能,让幼儿及时地看到自己学习、思维的过程,进一步引发思考,有层次、由易到难地解决教学难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数学思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同时,“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些都强调了把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把数学的学习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课件设计中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而这恰恰符合幼儿学习的思维特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如中班數学活动《点心菜单》,活动目标是观察并表述物品对应的位置,再计数其数量。学习二次对应关系,培养幼儿空间方位的知觉能力。掌握计数技能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可以使幼儿在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同时获得逻辑思维的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利用生活中幼儿熟悉并感兴趣的物品和食物与“菜单”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理念。从教学效果来看,幼儿反应活跃、积极,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便于反复操作,消除思维障碍
3~6岁学龄前儿童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数学活动中的抽象现象和概念往往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幼儿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通过幼儿主动感知、积极思维、协同发挥多种感官作用,可以获得良好的认知效果。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受到操作材料数量、不可重复等限制,使幼儿无法得到充分的感知体验。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材料可以无限量复制,操作过程可以按需要不断重复,从而帮助幼儿消除思维障碍。
如中班数学活动《彩旗飘飘》,其教学目标是观察并推理物品的排列规律,学习自己确定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教师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把排序分为ABAB和ABCABC两个循环维度,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探索。在教学课件中,教师充分运用了教学白板的展示、拖曳功能,辅助活动完成了预设的目标。让幼儿通过反复操作,把不同的水果按照指定规律排序,从而理解排序的方法与意义。
五、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实效
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地运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应用软件和交互式白板等技术已逐渐改善了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交互式白板作为一项新的教育技术,在教育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师通过设计生动而有趣的画面和游戏,能有效增强师生和人机间的互动。 如中班数学活动《快乐城堡》,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幅图的差异,并找出5个不同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注意力,发展其空间知觉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找不同”游戏,充分运用电教一体机的互动操作、链接等功能,实现了白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有机互动。充分發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呈现最佳学习状态。每个教学步骤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铺开,通过交互功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增强了幼儿自信的同时,使其得到了愉悦和满足感。
六、运用信息技术的误区与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数学课程中的整合和普及,教学质量和成效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误区有待改善。
误区一:迎合教育潮流,生搬硬套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充分,未能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真正意义和影响。为了盲目迎合教育潮流,生搬硬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图片搬家”或者“电子板书”的现象。这样的做法明显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和作用狭隘化。
建议:选择合适媒介,结合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在分析、钻研教材上下苦工。依据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规律加以设计课件,同时考虑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媒介,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目标。
误区二:忽略教育目标,喧宾夺主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需要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盲目使用、滥用信息技术营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容易出现教学目标偏差,忽略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
建议:避免本末倒置,回归本质
在实践中,我们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技术,把教学课堂回归幼儿,而不要本末倒置。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传统与现代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优化整合的关系。我们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幼儿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帮助教师进行简单易行的教学,从而发展幼儿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在提高驾驭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还要遵循幼儿学习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机地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吴东慧.探索的脚步——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0
[2]祖国强.幼儿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8
[3]何立新.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2001.9
[5]汤荣.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J].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同时也是推进幼儿参与学习的源动力。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为前提的,只有让幼儿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和技能。纵观传统模式的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多以讲故事、猜谜语、律动或手偶剧等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运用,教师可把教学目标的教授融入情节之中,以课件的形式导入或呈现。利用其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导入”转变为“动态导入”,借用生动有趣且与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或有密切联系的情境,能第一时间吸引幼儿注意力,有效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
如大班数学活动《门牌号码》,其教学目标是学习辨认楼房的栋数和层数,初步感知坐标图的含义,学习坐标位置的表示方法。教师通过课件创设的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利用故事为主线,激发幼儿探索、掌握数学知识中的奥秘。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延长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其次,运用创设的问题情境,如:“小动物的新家在哪里?哪根钥匙是开哪户门?小动物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等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问题,能激发幼儿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只要幼儿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引发其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推动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该活动所使用的课件设计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让幼儿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这些动机得到优化,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教学活动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教学难点则是从幼儿实际出发,幼儿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的问题。幼儿的形象思维活跃,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好奇、爱动;抽象思维较差,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推理无明显反应。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注意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而现代化信息技术恰恰具有这种功能,以帮助幼儿排除思维障碍,深入理解知识点,促进知识内化,能力提高。
如中班数学活动《看地图》,其教学目标是观察路径上颜色的变化,并能说出每条路径上颜色的组合规律,培养幼儿空间知觉能力。教学重点是能够说出路标图上两地间的颜色顺序,难点则是能根据路径颜色变化说出目的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把地图迁移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幼儿最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理解“地图”中呈现的两点之间的标识。在教学中,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中介物,通过演示,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实践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得到具体形象的呈现,从而突破教学重点。而课件中的记录和展现幼儿的思维过程是信息技术的又一功能,让幼儿及时地看到自己学习、思维的过程,进一步引发思考,有层次、由易到难地解决教学难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数学思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同时,“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些都强调了把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把数学的学习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课件设计中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而这恰恰符合幼儿学习的思维特点。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如中班數学活动《点心菜单》,活动目标是观察并表述物品对应的位置,再计数其数量。学习二次对应关系,培养幼儿空间方位的知觉能力。掌握计数技能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可以使幼儿在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同时获得逻辑思维的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利用生活中幼儿熟悉并感兴趣的物品和食物与“菜单”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理念。从教学效果来看,幼儿反应活跃、积极,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便于反复操作,消除思维障碍
3~6岁学龄前儿童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数学活动中的抽象现象和概念往往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幼儿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通过幼儿主动感知、积极思维、协同发挥多种感官作用,可以获得良好的认知效果。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受到操作材料数量、不可重复等限制,使幼儿无法得到充分的感知体验。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材料可以无限量复制,操作过程可以按需要不断重复,从而帮助幼儿消除思维障碍。
如中班数学活动《彩旗飘飘》,其教学目标是观察并推理物品的排列规律,学习自己确定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教师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把排序分为ABAB和ABCABC两个循环维度,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探索。在教学课件中,教师充分运用了教学白板的展示、拖曳功能,辅助活动完成了预设的目标。让幼儿通过反复操作,把不同的水果按照指定规律排序,从而理解排序的方法与意义。
五、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实效
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地运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应用软件和交互式白板等技术已逐渐改善了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交互式白板作为一项新的教育技术,在教育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师通过设计生动而有趣的画面和游戏,能有效增强师生和人机间的互动。 如中班数学活动《快乐城堡》,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幅图的差异,并找出5个不同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注意力,发展其空间知觉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找不同”游戏,充分运用电教一体机的互动操作、链接等功能,实现了白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有机互动。充分發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呈现最佳学习状态。每个教学步骤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铺开,通过交互功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增强了幼儿自信的同时,使其得到了愉悦和满足感。
六、运用信息技术的误区与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数学课程中的整合和普及,教学质量和成效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误区有待改善。
误区一:迎合教育潮流,生搬硬套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充分,未能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真正意义和影响。为了盲目迎合教育潮流,生搬硬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图片搬家”或者“电子板书”的现象。这样的做法明显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和作用狭隘化。
建议:选择合适媒介,结合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在分析、钻研教材上下苦工。依据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规律加以设计课件,同时考虑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媒介,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目标。
误区二:忽略教育目标,喧宾夺主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需要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盲目使用、滥用信息技术营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容易出现教学目标偏差,忽略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
建议:避免本末倒置,回归本质
在实践中,我们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技术,把教学课堂回归幼儿,而不要本末倒置。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传统与现代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优化整合的关系。我们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幼儿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帮助教师进行简单易行的教学,从而发展幼儿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在提高驾驭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还要遵循幼儿学习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机地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吴东慧.探索的脚步——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0
[2]祖国强.幼儿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8
[3]何立新.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2001.9
[5]汤荣.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J].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