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geS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教学是提高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生质量的重要保证。以提高实践教育的效果为出发点,分析了目前河北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在实践教育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改革:多方位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确保施教者的实践背景和能力;通过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改革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措施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保证实践效果。
  关键词:冶金工程;实践教学;网络炼钢;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87-02
  冶金工程专业是比较典型的具有工程实践特点的专业,学生只有通过系统专业的实践能力训练才能成为行业内的专业人才。河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为“我校”)的冶金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其培养目标是为河北省钢铁企业输送具备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等方面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冶金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科研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要求毕业生进入钢铁企业后能尽早独当一面,这就要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1,2]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一、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003年前后,河北省的钢铁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不仅大型国有企业积极开发安装新的生产线,而且中小型私有企业也陆续成立投产。因此,对冶金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急增。我校冶金工程专业就是在该背景下设立的。当时为了尽快使教学秩序步入正轨,学校采取了“借调”和“引进人才”两种方式保证师资力量,且以后一种方式为主。“引进人才”引进的主要是刚刚毕业的博士生,少数是硕士生,均比较年轻。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在博士刚毕业就直接被安排到教学第一线,虽然保证了教学秩序,但是并没有机会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培训,缺乏现场工作经历等实践环节的锻炼,所以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然而作为工科类教师,一定的工程实践背景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就冶金工程专业而言,我校校内尚不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专业教师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该问题:第一,积极与企业联系,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自2009年开始,专业教师陆续进入不同的企业,如河北保定立中集团、河北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等企业进行学习、培训甚至顶岗实习,这样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视野,而且很好地完善了教师的知识构架和实践背景。第二,由学院领导带队,专业教师不定期地进入企业进行走访、参观和座谈,深入生产第一线,认真听取企业人员对毕业生的要求和看法,返校后对这些建议和观点认真消化吸收,不断改进教学。
  经过近些年的实践锻炼,冶金工程专业教师们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不仅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评价分数整体上升,还在我校两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连续两届获三等奖。
  二、充分利用网站资源,强化学生对冶金工艺过程的全局观
  网络是现代社会良好的资源平台。在冶金行业,由国际钢铁协会发起成立的钢铁大学网站是行业内认可度较高的专业网站。该网站涵盖的知识面较广,主要使用对象为在校师生和企业员工。在网站上,可以使用钢铁生产的所有原理,包括基本知识、冶金工艺、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等。[3]然而网站最突出的特色不是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而是一系列灵活的、涉及炼钢生产的像游戏般的模拟。这对于年轻大学生们来说,很具有吸引力。
  我校冶金工程专业自2010年开始对国际钢协举办的网络炼钢大赛给予了高度关注。经过两年时间对该赛事进行深入调研和初步探索之后,于2012年参加了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武汉科技大学协办的“2012全国网络虚拟炼钢大赛培训班”,事后就培训的相关内容结合钢铁生产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巧,发展成专门的一门课,并将这门课纳入到我校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环节,同时每年筛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全国炼钢大赛。2013年3~4月,还曾协助河北省冶金学会承办了河北省首届网络模拟炼钢大赛,获集体三等奖。
  通过这两届“网络炼钢大赛”的开展,教师们发现学生参加大赛,有助于其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网上模拟转炉炼钢工艺时,学生必须首先对炼钢的工艺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熟知钢铁料和造渣材料的加入时间与方式、氧枪的操控制度(何时开始吹氧、纯吹氧时间、氧流的大小)等各个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结合到一起,运用到冶炼过程中,最终炼得符合规格要求的钢种。事实上,网络模拟炼钢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当“炉长”的感觉,并有助于其建立炼钢工艺的全局观。通过成功地冶炼一炉钢水,不仅使学生将整个钢铁生产串联起来,了解各生产工艺的原理、特点和操作,还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加深了学生与本行业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了解到,他们在进入企业参加工作轮岗时,在很多岗位上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网络炼钢培训使其对工艺的各个环节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熟知了相应岗位上的操作。由此可见,网络炼钢训练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实验室开放项目与普通的实验相比,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作为成立不久的新专业,面对科研基础薄弱、设备和经费不足的局面,如何促进实验室开放项目的顺利开展并且保证实施的效果,是全体教师关注的焦点。为此,系里分别从硬件环境、软件师资和参研学生的筛选三个方面进行了充足准备。
  首先,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验中心经过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不仅新增了感应炉、高温烧结炉等一系列教学科研设备,实验中心的布局及环境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为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证。   其次,在师资方面,经过自愿报名和专家组评选,最终挑选有经费、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指导开放项目,从而为项目的选题、经费和实施提供了保证。
  最后,在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学生人选方面分三个阶段进行选定。第一阶段,对自愿报名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学习成绩和学习时间的投入多少,选择成绩较好且学习时间投入较少的学生,这样能保证被选中的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项目的执行;第二阶段,对选择出来的学生进行简单的项目背景介绍,引导其进入课题,之后分配给学生一到两个月的自学时间,深入全面地了解课题,这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查阅文献的能力;第三阶段为课题答辩环节,学生需要将查阅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消化吸收,完全理解之后再在答辩环节表达出来。通过答辩的学生才是最终参加开放项目的人选。选定学生之后就可以深入开展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从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实验操作,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等全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则主要起到“三导”作用,即“引导、指导和督导”。因此,学生执行项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充分利用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认识
  我校的实践环节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个性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毕业设计(论文),其中在生产实习中,学生与企业的直接接触时间最长,且有充足的机会与现场工人师傅讨论交流,这是强化其职业认识的最佳途径。
  目前国内高校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有跟班式、参观式、现场讲座式以及座谈交流式。[4-6]考虑到我校的生产实习周期短(一般2到3周)、任务重(炼焦车间、烧结车间、炼铁车间、炼钢车间、炼铸车间等)以及学生自身的安全问题,历年来的生产实习多采用“参观式”。整个实习下来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走走看看”,学生缺乏对岗位的深入了解,印象不深刻,实习效果较差。为此,自2012年开始专业对“参观式”的实习方式进行了改进,并增加了现场讲座式和座谈交流式。
  在“现场参观”的过程中,要避免“走马观花”,首先要对学生们明确实习的目的,及时下放任务书及实习计划安排,然后有选择、有重点地参观:对有高炉、转炉、轧机等设备的车间,多分配时间,多做讲解;对炼焦炉、烧结机、制氧机、缓冷机等附属设备则“提纲挈领”式讲解。带队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向一线工人师傅取经,内容包括现场操作经验、岗位特点、工作制度等,使学生对各岗位有充分的认识。“现场讲座式”实习方式是邀请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讲解其负责的设备(如烧结机、高炉等)特点及该设备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基本原理等内容。有的工程师在讲座的过程中还进行现身说法,就大家敏感的考研、工作、自身职业发展和钢铁行业的历史规律、最新动态等内容进行互动交流,效果颇佳。“座谈交流式”实习主要是请有经验的现场人员为学生解答一些参观过程中遗留的与实际生产相关的问题,并就其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本行业的了解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本行业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五、区别安排毕业论文(设计),促进毕业生与未来对接
  毕业论文(设计)是我校冶金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最后一环,学生做完论文就面临着就业或者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由于我校的冶金工程专业暂时还没有硕士点,因此,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按照“985工程”或“211工程”等高校通常采用的“博士带硕士,硕士带本科生”的方式难以实施,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由指导教师亲自指导,“手把手”式地教学生如何一步步进行实验。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由于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太多,而且学校要求“一人一题”,且四年内的论文题目不能相同和类似,因此每年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教师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缺乏必要的研究基础和课题的深度。第二,做实验需要有经费支撑,而指导教师大多参加工作时间尚短,处于课题研究的摸索探究期,未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而且很少有经费入账,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大部分毕业论文的费用只能自己筹集。第三,从学生角度考虑,这一环节的安排还涉及到与毕业去向的对接问题:对于毕业之后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跟着指导教师做科研是合适的和必需的,因为可以很好地锻炼其深入钻研课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多了解和熟悉工厂的布局、设备等情况,以缩短其就业后的适应期。
  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并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7,8]自2012年起对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实施进行了合理改革,在原来单一的“做实验”型毕业设计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型和在企业做课题的选题模式。安排的原则是:对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安排设计类课题和在签订工作的企业做课题,前者如设计工厂布局、高炉车间或转炉车间、高炉、转炉或轧机等,通过做设计让学生深入掌握现场的车间格局、设备构造,并通过对设备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工艺原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而在企业做的课题往往是由企业提出,他们希望毕业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指导教师则全程监督指导,保证论文质量。考研的学生则偏重于做毕业论文,通过文献的查阅和综述、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具体执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研学生日后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目前我校的冶金工程专业根据自身的历史和专业特点,通过“两条腿走路”来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即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通过下企业培训、顶岗实习和不定期走访等措施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背景,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师资保证;通过改革实践教育模块——生产实习、实验室开放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盛敏奇,于学斌,万康,等.冶金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3,(3):64-66.
  [2]杨少华,杨凤丽,童长仁,等.实习在冶金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1,(3):60-62.
  [3]李俊国,刘晓,石焱,等.冶金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73-76.
  [4]田忠良.提高冶金工程专业生实习质量的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文化与教育技术),2009,(15):244-245.
  [5]张华,倪红卫,何环宇,等.冶金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4):58-60.
  [6]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1-15.
  [7]伍上元,周向阳,肖劲,等.冶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7,(6):31-34.
  [8]赵俊学,李小明,崔雅茹,等.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与保障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2012,(1):64-66.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论述了长沙理工大学在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师计划”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探索经验,包括规划制订创新实践内容、编写创新实践教材、自制实训设备、以赛促学、师资培养和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的思路和做法,为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电气信息;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25-0
期刊
摘要:在外需趋降的形势下,高等教育应该具有可以有效提高国贸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措施。在深入研究外贸人才就业受外需趋降直接影响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多维网状嵌入式提升国贸学生专业能力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实践结果显示该教学方法是可行的,成功的。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贸;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35-03  
期刊
摘要:项目驱动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高校多数专业普遍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在阐述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项目式教学法的优缺点,探讨了项目式教学法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专业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与资助体系的构建工作,首先分析了当前此项工作的开展现状,指出学生困难群体资格评定与资助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其次,结合多年来学生管理工作经历,提出诸多贫困生资格评定与资助工作的创新举措。最后,为充分验证所提出创新举措的有效性,选取个别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试点。实践表明,新举措在解决了传统贫困生资格评定与资助工作问题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同学们对于高校学
期刊
摘要:工科专业毕业生要实现专业知识掌握与运用并与从事的相关职业之间实现有效的衔接,需要重视毕业设计环节承上启下的作用。毕业设计从设计命题合理性与新颖度的要求,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监控和毕业设计提交成果的制度化要求等方面进行完善并实现规范化管理是其有效开展的必备条件。针对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层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方式,为提高工科学校及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规范化的管
期刊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通过专业课程模块化体系建立、专业课程实验项目优化整合、开放式综合性实践项目凝练、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转变、大学生科技创新导师制、柔性参与科研项目、毕业设计分阶段答辩等,构建一个多位一体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具有竞争力和创新性。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实践教学;创新实践
期刊
摘要:以构建理论学习与工程项目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合作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三大教育平台为基础的“三个结合”工科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大众化教育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三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阐述了材料类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办法和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实践证明,“三个结合”的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大众化教育时代行之有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材料类
期刊
摘要:介绍了当前国内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的设置概况。通过调查和分析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管理、实验队伍建设以及实验硬件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安全工程;实验课程;专业特色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74-02  马斯洛需求理论表明,安全需求
期刊
摘要:针对湖南城市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校办学定位,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工程项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程项目教学,并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力争将其建设为特色鲜明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培养模式;工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
期刊
摘要:以人因工程学实验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针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人因工程学实验课程以往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诸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实验教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元化等方式,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的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