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ersonv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不仅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从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思路、推动校企合作体系创新等诸多方面提出改革措施,旨在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    键   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7-0042-02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双创”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是高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但目前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这就需要高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当中,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通过“以创业带就业”的方式进行优化和完善,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在我国大力实施“双创”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于过去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稳定的工作,而通过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可以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创业的过程中实现就业,在创新的过程中提升就业能力。
   (二)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创业是现阶段大学生毕业后应当高度重视的阶段。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进而使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如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以及专业特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与就业进行有效结合,这对于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高校以及广大教师应当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使大学生教育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有的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条主线,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而且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载体,并且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力度,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拥有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进而实现了较大的突破。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思路不宽
   最根本的就是不注重运用创新思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有的高校不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整體教育体系当中,有的大学生中途出现了退学的现象,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则没有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有的大学生即使从事专业工作但却不能做到爱岗敬业,甚至出现了职业道德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思路不宽,也表现为个别高校不注重落实“核心素质观”,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以人为本,由于对大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不够到位,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二)校企合作体系不够完善
   个别高校在实施校企合作方面还存在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有的高校存在校企合作机制缺乏科学性的问题,特别是在强化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方面仍然缺乏针对性的战略举措,这就直接导致校企合作的整体水平不高,不仅学校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而且企业的作用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进而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无法取得突破;传统的“师资培训”“定网实习”“实训基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率,人才培养工作仍然无法取得更大突破;校企合作体系不够完善,无法贯穿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全面合作、全程合作体系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薄弱
   个别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方面仍然比较薄弱,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大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有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创新平台模式,“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得到有效组织实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薄弱,也表现为个别高校不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方向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无法找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必然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同时也会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资源整合机制有待优化
   个别高校还没有对资源整合进行深入的研究,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战略性和长期性。有的高校不注重对内部资源进行融合,特别是没有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方方面面,协调机制建设不够到位,如不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等诸多方面还比较薄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机制不完善,也表现为有的高校不注重发挥社会化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如缺乏与政府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战略合作,在引导学生针对创新创业开展调查研究方面也不到位,这同样会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其战略性、长期性、持续性以及有效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从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尽管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也与过去相比有了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思路不宽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改进。这就需要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安排。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证,并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重点要在培养大学生务实作风、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创业项目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二)推动校企合作体系创新
   对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应当进一步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要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更大突破。高校要加強与企业的战略性合作,重点在引进企业的工程项目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并且要充分发挥学校老师、企业导师的积极作用,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强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更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如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研讨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聘请企业人才担任客座教授。将“企业案例”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压缩陈旧的理论教学,更加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模式的教学,以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并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
   (三)打造创新创业平台载体
   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利用多元化的平台进行优化和完善,努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综合性平台和载体进行,努力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特色化。如为了培养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在电子商务平台、微博或微信朋友圈进行经营与管理。在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载体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强化各类平台与载体的有效对接,如大力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并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进而使大学生能够对创新创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加强资源整合机制建设
   对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应当更加高度重视资源整合,努力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更强。这就需要高校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动创新创业资源的全面、深度、系统整合。要大力加强高校内部资源整合工作力度,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调机制”,使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都能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合作精神等,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具有很强的基础作用。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也要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加强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相关企业的战略合作,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开展,如通过对政府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双创”越来越重视,作为“双创”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这也需要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尽管与过去相比有了进步,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认真对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问题导向,既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要着眼于解决存在的问题,重点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思路、推动校企合作体系创新、打造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加强资源整合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乔露.新形势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策略研究[J].农家参谋,2020(19):239.
   [2]毕瑜林.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路径研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出发[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84-86.
   [3]蒋建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教育的探索[J].轻工科技,2020,36(10):167-168.
   [4]李丽,白东清,徐海龙,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20(31):28-31.
  ◎编辑 王亚青
其他文献
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等,对近20年来湖北省朱村体育生活方式变迁与生活观念转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朱村体育生活方式变迁经历了消沉期、发展期和重塑期三个阶段,并呈现出青年与中年妇女将成为体育活动主体、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体育活动形式休闲化发展、节庆民俗体育复兴的发展趋势。从其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体育活动形式和体育活动时间的变迁历程来看,朱村村民生活观念发生了四个转变:从娱乐消遣向文明生活转变;从满足温饱向追求美好生活转变;从“今昔有隔”向“今昔融合”转变;从被动体力劳动向主动
受年龄影响,小学生认识英语的方式还处于“翻译式”的学习思维,就是先在脑子里想一遍中文,然后按照中文的句子进行翻译。如:我所任教的五年级学生在写句子的时候经常会写成:“I like favorite food is noodles.”这是因为他们把想写的句子先用中文在脑子里进行思维,然后按照中文句子的格式翻译出来。这种现象说明学生们不能灵活、正确地使用英语思维来学习英语,这也是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
期刊
社区营造关键在于对社区资源挖掘、社区居民参与过程中重建共同体,从而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区营造与城市社区营造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社区营造经验难以契合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营造的内在机理。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中面临着公共基础设施差、资金缺乏,青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村民再组织化乏力等现实困境;但也存在社区居民异质性分化弱、富有闲暇的老年群体,外出村民的“乡愁”记忆及村庄社会传统规范的惯性与公共舆论等社区营造的潜在优势。基于社区营造理念,可以从人、组织力、文化、产业、环境等方面,探寻欠发达地区农村社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培优、特色打造的必然要求,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首要工作。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对专业群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理念上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理解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研制的价值,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研制的关键所在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分析高职药学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对药物分析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提炼出七大思政主题,并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说明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
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一所幼儿园的文化建设,对园所提升凝聚力、生命力、教育力和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何谓学校文化呢?学校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对师生良好个性和素质的养成具有导向、规范和塑造的作用。因此,要积极打造园所文化,使之成为校园内涵发
期刊
[摘 要]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合肥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合肥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基于此,分析合肥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意义及融合路径。  [关 键 词] 合肥;红色文化资源;高校;立德树人;意义;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新世纪以来,余华在随笔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都鲜明地体现了对“中国”的想象性构建.在浸润了个体经验的随笔中,余华在文革历史与改革开放的现实之间来回穿梭,一方面借助词汇内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从现状来看,主要存在教师教学能力仍需提升、教学方法遭遇困境、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程度受限、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足、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从路径看,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丰富教学方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育人为本,增加“所得”;联动考核,增强“所感”。  [关 键 词] 思政课;获得感;路径选择  
[摘 要]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工匠精神”主要是指执着专注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其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和有机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强化他们的整体素质,也赋予了高职思政教育新的价值和意义。基于此,需要在明确学生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制约因素和路径进行客观和有针对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