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村居住状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居住区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和农民物质生活提高的必然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9月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会上,着重阐述了国外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以后,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在土地节约、利用、居住空间合理安排包括以中心乡镇为重点的新农村居民点建设等方面。这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与表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农村的居住状况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我们省十分重视农村生活的提高与居住条件的改善,省委省政府在2003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农村人均钢筋砖术结构住房面积26平方米等农村居住区发展目标。
二、农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节约型社会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我省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十一·五”期问,广大农村的村容、乡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很多的村民自己建起了新砖瓦房,很多乡村建起了图书馆、文化站、休闲场所、灯光球场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等。据省委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有关调查资料,“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不但经济收入增长幅度超过了城市居民,而且生活与居住条件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住房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不断提高。
通过我参加东北农业大学课题组的调查发现,目前我省广大农村地区的住房状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改变:
(1)在居住面积上,“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民人均住房以达到25-30平方米。不少的村庄几乎户户都盖了新房,居住条件有了可喜变化。
(2)住房质量与结构已从原来的老旧茅草房,向砖木与水泥结构的楼房方向发展,原来老i日茅草房窗口的挡风塑料,基本都换成了双层明亮的透光玻璃。很多农户还在窗台上种了花草,生活情调日趋城市化,村容、乡貌发生了明显改善。
(3)农村家庭居住条件,不但在房屋质量上有了显著改善,而且房屋的功能也有了很大变化。电视、电话、VCD等很多原来城市居民才有的居住设备,现在也成为广大农户生活的必需品,有些家庭甚至还有家庭音响设备等。房子的庭院更成为拖拉机等现代农业机械的停放地。从我省“百乡千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调查资料来看,已经具备了新农村居住空间建设的基本条件。
在新农村居住区建设中,各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推广了新型家庭节能技术。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居住生态环境。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全省农村每年用作家庭燃料的薪柴高达294万吨,秸秆消耗量高达3000万吨实物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在全省在农村的住房建设上大力推广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新建节柴节煤炉(灶)6万个、节柴节煤炕8万铺、太阳房6万平方米、日光节能温室8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2万平方米、太阳能畜禽舍90万平方米等。全省农村至今已形成了年均节约70万吨标准煤的能力,不但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费用,还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农村居住生态环境。
通过课题组的调查分析,发现促进我省广大农村居住空间结构的变化,主要有内外两大因素。这些因素在“三农”之外,又在“三农”之内。“三农”之外是指改革开放后,整个国家的迅速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生活居住观念与方式改变的推动作用;在“三农”之内,则是指由于农村自身生活与生产发展的需要,从而引起了房子居住空间布局的变化。—个是城市化的带动;—个是农村自身发展的推动。
就第一条来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逐步向城市家庭居住结构“看齐”,开始进入了“食寝分离”、“居寝分离”的房屋建设时代。这些原来只有在城市的生活设备与房间功能,现在很普遍地出现在新盖的农民宅院里,充分说明了城市化过程对全省广大农村生活居住方式的巨大推进作用。
第二条则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由于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拖拉机等农用生产设备。所以居住空间结构不再是原来的“房前养鸡、房后种菜”,而是变成了“房前放机(拖拉机)、房后种菜”,有些种粮大户变成“房前放机、房后储粮”的房子空间布局形式。
根据我们课题分组在鸡西市虎头镇新兴村的调查,新建的单层砖混结构房子连前后院面积都在半亩地以上,其中房子建筑面积在150--200平方米左右,建筑的成本在7-8万块。新盖的房子大都是条形的,一排排、砖瓦化、灰墙红顶或者红墙红顶,每排房子之间都满足日照间距,而且每家都有漂亮的前后院。在房子的选址上,大部分房子都选择在相对高坡上,并且靠近离交通线、水源与取水方便的地方,坡向向阳。
我省农民住宅绝大多数属于单层独院式的前后院结构,另外还有一种个别的情况,那就是在少数村集体经济强、并且保留原有集体生产作业方式,其居住区建设就不是农民单家独户式的庭院,而是集体公寓。比如“三江组”所调查的密山市“共裕村”,该村集体经济发达,通过村里的农业公司投资470万元,给全村的集体农户建设一栋多层公寓,供村民居住,每个套房里面都装修好,每家只要交1万元。另外村集体还出资,在集体公寓的前面建造了一个假山、喷泉与夜间彩灯相结合的大花园,供村民休闲用。
2、我省农村居住空间结构变化,其动力在“三农”之内的第二层含义是,由于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机械化、市场化,产品加工,以及增加产业链条等,这些新的生产方式客观上都要求对农村社区的布局有个相应的改变。农村居住或者生产发展已经不再是手工种地和单纯的居住功能。不再是原来的单家独户的“房前养鸡、房后种菜”,而是在原有居住空间的基础上,同时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功能。比如农村在村头、村尾找个地方集中养狐、养奶牛、养大鹅与鸡鸭等,同时还新增加了农机厂以及各种农副产品加工厂等建筑物。
综上所述,我省的广大农村社区现在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原来单一的生活居住空间,同时具有多种的功能,这是给我们的最深的印象之一。 三村庄居住社区整体空间布局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我省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居建设工程还相当繁重,普遍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农村社区内部的生活区、畜养区、加工区,在空间分布上比较杂乱,缺少统一的规划与科学性安排。在现在的农村里面,多数农户已经有辆“小四轮子”,村里或农场里面,不管是大户或者是农场户,经常有农机协作社的机库,随便找个地方盖在那里;加工厂,也随便盖在那里,养鸡场、饲料厂等,都随便找个地方盖在那里。
比如我参观的一个养狐场,规模越来越大,就在村头上摆起来了,现在几乎都要把整个村全包围起来;另外,不少的农家虽然建起了新房,厕所也从原来的简易废板与塑料搭盖小棚,新盖成固定的小砖瓦间,家里也有了从自家水井里抽上来的水,但是相当一部分厕所与水井相隔不远,很容易造成水源的污染;还有不少村庄的加工厂与养牧场就建在本村生活水源的上游。或者上风方向,饮水与空气都受到污染,……,等等。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整治、环境优化的任务很重。从我省“三农”发展对居住空间结构要求的客观需求上,由于各种生产的发展、大农业机械化、市场化、产品加工、增加农业产业链等,就使农村居住空间,客观上要有个新的布局,而且要合理的布局,要把原来相当分散杂乱的乡村社区空间分布,规划好、建设好。虽然广大农民有提高生产条件、改善生活环境,建设新农村的愿望与积极性,但是由于他们都是分散与个体的。需要在村庄居住与社区建设的总体空间布局上有个基本的统一安排,做好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工作。这样才能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四、对新农村家庭居住空间布局形式的几点建议:
1、根据我省人少地多(相对全国而言)、机械化作业以及主要产粮省的特殊情况,农村的居住区建设可以采用前庭后院的单家独户式建筑,人均面积可在40--50平方米左右。而且房间格局配置合理,有较大的起居、炊事、卫生与贮存空间,特别是前院两边提倡建车库或粮仓,逐步减少露天停放与储存粮食的习惯。
2、房屋平面布局设计合理,体现食寝分离、居寝分离的原则,房子内部具备卫生间与厕所,而且两者与厨房要有相当的距离。整个房子采光充足,通气性良好,采用功率较大的节能灯。
3、合理配置成套厨房设备,改善排烟、排油条件。冰箱人厨。水、电管道预先规划与预埋,且水、电、煤气三表出户,增加保安措施,配置电话、闭路电视、空词专用线路。
4、大力推广新型节能技术,推广省柴节煤炉(灶)、省柴节煤炕、太阳房、日光节能温室、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等,提倡房前、房后、房顶与窗台的种花绿化,有专门的排污下水道,提高家庭居住生态环境质量。
单单是农村每家每户都盖了新房,房子内部满足了上述的要求,还不能说是就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居住空间的要求。虽然有的村庄的农民自己建了新房子,但是整个社区布局零乱、街道与路灯等公共生活基础设施很少,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新村面貌。
根据我们省农村的特点,要找一个低成本、低资源消耗,不加重农民负担的,来改善农村落后面貌或者人居环境的一条路子来。根据各地先行试点的经验,有以下几点可作借鉴。第一、充分利用当前农村已有的条件房屋和设施进行整治,进行建设,进行完善,而不是推倒重来。第二、对这项工作,政府要有一定的实物和资金的支持帮助,这种实物和资金的帮助,是通过政府建立一个指导性的目录,帮助农民、引导农民来做这件事情。第三、引导农民主动的参与。农民是主体,要让农民自力更生、勤劳互助,在政府的帮助下,完善农村的基本生活设施,改善当前农村人居环境落后的状况。第四、必须要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的进行,就是做好具体村庄整治区域选点、试点的规划。
农村人居环境落后确实是方方面面的,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在当前条件下,不可能把这些事情都做,做什么?就是应当解决那些农民最关心的、最急迫的、最直接的反应最强烈的一些问题,行路难、饮水难,环境落后,垃圾处理,应当是这些。这就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不是都整治。第二、不是一次性的都整治。那怎么办?通过引导性目录,只有是符合国家引导性目录或者地方引导性目录,国家就给予帮助,不符合的就不要整,如果你要整,你自己有钱就整。这样就避免农村摘重复建设,搞大拆大建,搞脱离实际的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我周城乡之间的差距,最突出的是社会发展的差距;我国农村的落后,最突出的是社会事业的落后;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问题。当我们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农民子女上学难,看病难的时候,看到一个贫困的农村妇女孩子降生的情景,辍学的情景都禁不住流泪。我们常常听到这些顺口溜:“小病挺,大病挨,临死才往医院抬”。“伤风感冒肥猪卖掉,割个盲肠一年白忙”。形容农民看病难。还有农民子女上学难:不上学永远穷,上了学马上穷。我们还记得温家宝总理深情地讲起“穷人经济学”的问题。贫困不是中国农民的选择,更不是中国农民的专利。中周共产党必须让中国农民走出贫困!所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要求。
(作者单位:150080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1
农村居住区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物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和农民物质生活提高的必然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9月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会上,着重阐述了国外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以后,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在土地节约、利用、居住空间合理安排包括以中心乡镇为重点的新农村居民点建设等方面。这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与表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农村的居住状况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我们省十分重视农村生活的提高与居住条件的改善,省委省政府在2003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农村人均钢筋砖术结构住房面积26平方米等农村居住区发展目标。
二、农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节约型社会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我省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十一·五”期问,广大农村的村容、乡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很多的村民自己建起了新砖瓦房,很多乡村建起了图书馆、文化站、休闲场所、灯光球场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等。据省委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有关调查资料,“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不但经济收入增长幅度超过了城市居民,而且生活与居住条件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住房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不断提高。
通过我参加东北农业大学课题组的调查发现,目前我省广大农村地区的住房状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改变:
(1)在居住面积上,“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民人均住房以达到25-30平方米。不少的村庄几乎户户都盖了新房,居住条件有了可喜变化。
(2)住房质量与结构已从原来的老旧茅草房,向砖木与水泥结构的楼房方向发展,原来老i日茅草房窗口的挡风塑料,基本都换成了双层明亮的透光玻璃。很多农户还在窗台上种了花草,生活情调日趋城市化,村容、乡貌发生了明显改善。
(3)农村家庭居住条件,不但在房屋质量上有了显著改善,而且房屋的功能也有了很大变化。电视、电话、VCD等很多原来城市居民才有的居住设备,现在也成为广大农户生活的必需品,有些家庭甚至还有家庭音响设备等。房子的庭院更成为拖拉机等现代农业机械的停放地。从我省“百乡千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调查资料来看,已经具备了新农村居住空间建设的基本条件。
在新农村居住区建设中,各地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推广了新型家庭节能技术。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居住生态环境。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全省农村每年用作家庭燃料的薪柴高达294万吨,秸秆消耗量高达3000万吨实物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在全省在农村的住房建设上大力推广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新建节柴节煤炉(灶)6万个、节柴节煤炕8万铺、太阳房6万平方米、日光节能温室8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2万平方米、太阳能畜禽舍90万平方米等。全省农村至今已形成了年均节约70万吨标准煤的能力,不但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费用,还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农村居住生态环境。
通过课题组的调查分析,发现促进我省广大农村居住空间结构的变化,主要有内外两大因素。这些因素在“三农”之外,又在“三农”之内。“三农”之外是指改革开放后,整个国家的迅速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生活居住观念与方式改变的推动作用;在“三农”之内,则是指由于农村自身生活与生产发展的需要,从而引起了房子居住空间布局的变化。—个是城市化的带动;—个是农村自身发展的推动。
就第一条来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逐步向城市家庭居住结构“看齐”,开始进入了“食寝分离”、“居寝分离”的房屋建设时代。这些原来只有在城市的生活设备与房间功能,现在很普遍地出现在新盖的农民宅院里,充分说明了城市化过程对全省广大农村生活居住方式的巨大推进作用。
第二条则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由于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拖拉机等农用生产设备。所以居住空间结构不再是原来的“房前养鸡、房后种菜”,而是变成了“房前放机(拖拉机)、房后种菜”,有些种粮大户变成“房前放机、房后储粮”的房子空间布局形式。
根据我们课题分组在鸡西市虎头镇新兴村的调查,新建的单层砖混结构房子连前后院面积都在半亩地以上,其中房子建筑面积在150--200平方米左右,建筑的成本在7-8万块。新盖的房子大都是条形的,一排排、砖瓦化、灰墙红顶或者红墙红顶,每排房子之间都满足日照间距,而且每家都有漂亮的前后院。在房子的选址上,大部分房子都选择在相对高坡上,并且靠近离交通线、水源与取水方便的地方,坡向向阳。
我省农民住宅绝大多数属于单层独院式的前后院结构,另外还有一种个别的情况,那就是在少数村集体经济强、并且保留原有集体生产作业方式,其居住区建设就不是农民单家独户式的庭院,而是集体公寓。比如“三江组”所调查的密山市“共裕村”,该村集体经济发达,通过村里的农业公司投资470万元,给全村的集体农户建设一栋多层公寓,供村民居住,每个套房里面都装修好,每家只要交1万元。另外村集体还出资,在集体公寓的前面建造了一个假山、喷泉与夜间彩灯相结合的大花园,供村民休闲用。
2、我省农村居住空间结构变化,其动力在“三农”之内的第二层含义是,由于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机械化、市场化,产品加工,以及增加产业链条等,这些新的生产方式客观上都要求对农村社区的布局有个相应的改变。农村居住或者生产发展已经不再是手工种地和单纯的居住功能。不再是原来的单家独户的“房前养鸡、房后种菜”,而是在原有居住空间的基础上,同时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功能。比如农村在村头、村尾找个地方集中养狐、养奶牛、养大鹅与鸡鸭等,同时还新增加了农机厂以及各种农副产品加工厂等建筑物。
综上所述,我省的广大农村社区现在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原来单一的生活居住空间,同时具有多种的功能,这是给我们的最深的印象之一。 三村庄居住社区整体空间布局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我省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居建设工程还相当繁重,普遍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农村社区内部的生活区、畜养区、加工区,在空间分布上比较杂乱,缺少统一的规划与科学性安排。在现在的农村里面,多数农户已经有辆“小四轮子”,村里或农场里面,不管是大户或者是农场户,经常有农机协作社的机库,随便找个地方盖在那里;加工厂,也随便盖在那里,养鸡场、饲料厂等,都随便找个地方盖在那里。
比如我参观的一个养狐场,规模越来越大,就在村头上摆起来了,现在几乎都要把整个村全包围起来;另外,不少的农家虽然建起了新房,厕所也从原来的简易废板与塑料搭盖小棚,新盖成固定的小砖瓦间,家里也有了从自家水井里抽上来的水,但是相当一部分厕所与水井相隔不远,很容易造成水源的污染;还有不少村庄的加工厂与养牧场就建在本村生活水源的上游。或者上风方向,饮水与空气都受到污染,……,等等。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整治、环境优化的任务很重。从我省“三农”发展对居住空间结构要求的客观需求上,由于各种生产的发展、大农业机械化、市场化、产品加工、增加农业产业链等,就使农村居住空间,客观上要有个新的布局,而且要合理的布局,要把原来相当分散杂乱的乡村社区空间分布,规划好、建设好。虽然广大农民有提高生产条件、改善生活环境,建设新农村的愿望与积极性,但是由于他们都是分散与个体的。需要在村庄居住与社区建设的总体空间布局上有个基本的统一安排,做好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工作。这样才能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四、对新农村家庭居住空间布局形式的几点建议:
1、根据我省人少地多(相对全国而言)、机械化作业以及主要产粮省的特殊情况,农村的居住区建设可以采用前庭后院的单家独户式建筑,人均面积可在40--50平方米左右。而且房间格局配置合理,有较大的起居、炊事、卫生与贮存空间,特别是前院两边提倡建车库或粮仓,逐步减少露天停放与储存粮食的习惯。
2、房屋平面布局设计合理,体现食寝分离、居寝分离的原则,房子内部具备卫生间与厕所,而且两者与厨房要有相当的距离。整个房子采光充足,通气性良好,采用功率较大的节能灯。
3、合理配置成套厨房设备,改善排烟、排油条件。冰箱人厨。水、电管道预先规划与预埋,且水、电、煤气三表出户,增加保安措施,配置电话、闭路电视、空词专用线路。
4、大力推广新型节能技术,推广省柴节煤炉(灶)、省柴节煤炕、太阳房、日光节能温室、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等,提倡房前、房后、房顶与窗台的种花绿化,有专门的排污下水道,提高家庭居住生态环境质量。
单单是农村每家每户都盖了新房,房子内部满足了上述的要求,还不能说是就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居住空间的要求。虽然有的村庄的农民自己建了新房子,但是整个社区布局零乱、街道与路灯等公共生活基础设施很少,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新村面貌。
根据我们省农村的特点,要找一个低成本、低资源消耗,不加重农民负担的,来改善农村落后面貌或者人居环境的一条路子来。根据各地先行试点的经验,有以下几点可作借鉴。第一、充分利用当前农村已有的条件房屋和设施进行整治,进行建设,进行完善,而不是推倒重来。第二、对这项工作,政府要有一定的实物和资金的支持帮助,这种实物和资金的帮助,是通过政府建立一个指导性的目录,帮助农民、引导农民来做这件事情。第三、引导农民主动的参与。农民是主体,要让农民自力更生、勤劳互助,在政府的帮助下,完善农村的基本生活设施,改善当前农村人居环境落后的状况。第四、必须要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的进行,就是做好具体村庄整治区域选点、试点的规划。
农村人居环境落后确实是方方面面的,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在当前条件下,不可能把这些事情都做,做什么?就是应当解决那些农民最关心的、最急迫的、最直接的反应最强烈的一些问题,行路难、饮水难,环境落后,垃圾处理,应当是这些。这就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不是都整治。第二、不是一次性的都整治。那怎么办?通过引导性目录,只有是符合国家引导性目录或者地方引导性目录,国家就给予帮助,不符合的就不要整,如果你要整,你自己有钱就整。这样就避免农村摘重复建设,搞大拆大建,搞脱离实际的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我周城乡之间的差距,最突出的是社会发展的差距;我国农村的落后,最突出的是社会事业的落后;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问题。当我们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农民子女上学难,看病难的时候,看到一个贫困的农村妇女孩子降生的情景,辍学的情景都禁不住流泪。我们常常听到这些顺口溜:“小病挺,大病挨,临死才往医院抬”。“伤风感冒肥猪卖掉,割个盲肠一年白忙”。形容农民看病难。还有农民子女上学难:不上学永远穷,上了学马上穷。我们还记得温家宝总理深情地讲起“穷人经济学”的问题。贫困不是中国农民的选择,更不是中国农民的专利。中周共产党必须让中国农民走出贫困!所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要求。
(作者单位:150080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