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享有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之誉的常熟虞山风景区,几乎每天都会迎来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在蓝天下、树林间、石阶上攀登,探索,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释放着最鲜活的生命力。他们就是我园大班部的孩子,正在进行的是“每日登山”活动。在4年多的尝试中,“每日登山”现已成为我园的特色活动之一。回顾4年多的实践,活动也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在对周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中萌芽
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园因为历史原因,近20年间几经搬迁,目前分设两部,其中大班部是由小学改建而成,空间小、设施差,尤其是户外活动场地捉襟见肘,非常局促。但放眼幼儿园的周边,却有着“大天地”。因为幼儿园大班部坐落于号称“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南麓,出门不到一分钟便可进入美丽的虞山国家森林公园。而且此处较早便得到了开发,目前也是城市居民锻炼与休闲的好去处,孩子在其中活动便捷又安全。蓝天下的大自然、大生活就在窗外,如此宝贵的地理资源理应成为孩子们锻炼与学习的乐土。基于这样的思考,让我园大班孩子登上美丽虞山、走入多彩自然的设想便顺理成章地萌芽了。
在对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认识中破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动作发展方面,关于平衡能力发展的目标1中对大班孩子提出了明确要求: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针对“目标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提出了这样的教育建议: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幼儿园边上的登山步道既有台阶又有自然斜坡,适合需要一定挑战的大班孩子进行锻炼。攀登自然山道有着攀爬各种人工搭建的普通斜坡所不具有的优势。因为山中覆盖着树林和草地,空气清新,在山间行走,不仅能改善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还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山间道路坎坷不平,穿行此间有益于改善人体的平衡功能,增强四肢的协调能力;山间满目绿色,可近观,可远眺,对于放松眼部肌肉、保护视力是极有益的;而完成一定距离的山路攀登更能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锻炼孩子勇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来说,意义就更大了,因为攀登大自然中的山路对于孩子来说更像是郊游、踏青,环境优美、氛围轻松,既是锻炼,又是游戏。基于此,幼儿登山活动很快进入启动阶段。
在排除困难、坚持不懈的尝试中成形
登山活动,毕竟有别于园内的户外体育活动。我们设想了活动可能遭遇的困难,首先是家长方面,众所周知的安全问题可能会成为家长最大的担心。其次是以往没有系统地进行登山运动的孩子的能力问题。但是最终,三方面的对策促成了孩子们坚持不懈地尝试。
1.恰当的家园沟通
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实施一个活动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这样一个有些颠覆性的重要活动,于是我们郑重地发了“告家长书”,向家长们宣传了登山活动的积极意义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征集家长的意见,取得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
2.合理的保护措施
对于部分家长依然可能会担心的安全问题,我们表示理解和认同,并制定了合理的保护措施。其一,物质保护装备,包括安全帽、护腕、护膝、护肘等(参照轮滑、自行车运动中的安全装备),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套,每次登山时都穿戴整齐、保护到位。其二,每班招募家长志愿者陪同孩子一起登山。其三,幼儿园的保安及保健老师每次随行。物质与心理两方面的安全措施,不仅消除了家长的顾虑,也让家长见证了孩子登山活动中的快乐与成长,活动逐渐成了家长们由衷支持和赞扬的户外课程。
3.适合的攀登路线与距离
出于对孩子能力发展阶段的考虑,我们对孩子的攀登路线与距离也进行了思考、规划与调整。幼儿园边上有几条不同的登山路线,初期,我们选择相对较为平坦、距离较近的一段进行适应性尝试;之后,逐渐转换路线,尝试相对陡一点的山路,并将攀登距离逐渐拉长。从幼儿园的后山(坡度相对平稳的虞山南麓)到书台公园(虞山上以台阶为主的登山步道)再到虞山十八景之一的辛峰亭;从颤颤巍巍走几个台阶到山路上的健步如飞;从走几步就直喊累,到不断要求老师登得更高,也就是几个月间的事情。孩子的体能发展了,“登山”活动也逐渐课程化了,成了每日户外活动的一个常规项目,列入了幼儿园大班年龄段孩子的课程表。
在丰富的拓展活动中成熟与收获
每周穿行在山林间的登山活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动作的发展与身心的愉悦,同时,丰富的虞山自然资源给了我们拓展活动的灵感,也给了教师与孩子生成活动的空间。在登山活动的基础上,一系列的拓展活动相互渗透、交融,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成长与收获。
1.与科学探索活动交融
在登山活动中拓展的科学探索活动既有持续性的,又有即时性的。持续性的探究活动,例如,冬天快到了,孩子们用给树木做标记的方式来感知常绿树和落叶树的不同。孩子们带上三种颜色的丝带,给认为是常绿树的树干绑上绿色丝带,落叶树的树干绑上红色丝带,无法确认则绑上黄色丝带,下次登山时再来确认这些树究竟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又如,春天来了,老师会组织孩子们每周对登山途中选定的某个植物进行定点、定时多次观察及记录,从而直观、动态地了解它生长的点滴变化和真实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力量。即时性的户外探索活动多种多样,例如,孩子们会带上挖土工具,到山坡上挖泥土、玩泥土,在玩中认识泥土的特性;在泥土中找小虫,感知小虫过冬的方式;通过找蚯蚓来了解蚯蚓生长生活的环境等等。原有的一些科学活动的实施场地都由教室或园内转移到了园外的大自然中。这些与大自然直接接触得来的经验在室内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孩子们亲历过程、积极体验,不仅乐趣无穷,也养成了一种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与数学游戏活动结合
登山途中衍生出的数学游戏穿插其中,自然而有趣。孩子们从数台阶、数树木到用捡来的树叶进行群数游戏;从合抱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到用脚步测量山道的远近;从对山石各种形状的观察到自制各种形状物体的尝试;从对各种物种的点数到分类、统计等等,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登山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极具吸引力。
3.与美术体验活动交叉
虞山上物种万千、形态各异、色彩缤纷,不仅仅给了孩子科学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能给予孩子美的熏陶。美术创作和写生活动,是穿插在登山活动中又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在观察、感受了虞山上树林的特点后,孩子们在绘画作品《树林》中表现了树的远近、疏密、大小;虞山上捡拾的众多落叶粘贴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手工作品;带上工具去虞山上写生也是孩子们极其喜欢的活动,一支画笔瞬间就描绘出了他们眼中那棵树、那片草和那块石头。自信的线条、奇幻的色彩、个性的形象,传达了孩子们与多彩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后的种种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儿童发现的越多,因思维获得的快乐感越强,他们就会感到未知的越多,因而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是什么?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什么现象?于是孩子的精神力量就越执着地专注于求知和解惑。”是的,我们的登山活动,不仅强健了孩子的体魄,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孩子们还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收获了能力、情感、探究与表达欲望,登山的路途上留下的不仅仅是脚印,更有孩子们无穷的快乐和成长的美好。
在对周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中萌芽
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园因为历史原因,近20年间几经搬迁,目前分设两部,其中大班部是由小学改建而成,空间小、设施差,尤其是户外活动场地捉襟见肘,非常局促。但放眼幼儿园的周边,却有着“大天地”。因为幼儿园大班部坐落于号称“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南麓,出门不到一分钟便可进入美丽的虞山国家森林公园。而且此处较早便得到了开发,目前也是城市居民锻炼与休闲的好去处,孩子在其中活动便捷又安全。蓝天下的大自然、大生活就在窗外,如此宝贵的地理资源理应成为孩子们锻炼与学习的乐土。基于这样的思考,让我园大班孩子登上美丽虞山、走入多彩自然的设想便顺理成章地萌芽了。
在对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认识中破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动作发展方面,关于平衡能力发展的目标1中对大班孩子提出了明确要求: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针对“目标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提出了这样的教育建议: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幼儿园边上的登山步道既有台阶又有自然斜坡,适合需要一定挑战的大班孩子进行锻炼。攀登自然山道有着攀爬各种人工搭建的普通斜坡所不具有的优势。因为山中覆盖着树林和草地,空气清新,在山间行走,不仅能改善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还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山间道路坎坷不平,穿行此间有益于改善人体的平衡功能,增强四肢的协调能力;山间满目绿色,可近观,可远眺,对于放松眼部肌肉、保护视力是极有益的;而完成一定距离的山路攀登更能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锻炼孩子勇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来说,意义就更大了,因为攀登大自然中的山路对于孩子来说更像是郊游、踏青,环境优美、氛围轻松,既是锻炼,又是游戏。基于此,幼儿登山活动很快进入启动阶段。
在排除困难、坚持不懈的尝试中成形
登山活动,毕竟有别于园内的户外体育活动。我们设想了活动可能遭遇的困难,首先是家长方面,众所周知的安全问题可能会成为家长最大的担心。其次是以往没有系统地进行登山运动的孩子的能力问题。但是最终,三方面的对策促成了孩子们坚持不懈地尝试。
1.恰当的家园沟通
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实施一个活动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这样一个有些颠覆性的重要活动,于是我们郑重地发了“告家长书”,向家长们宣传了登山活动的积极意义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征集家长的意见,取得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
2.合理的保护措施
对于部分家长依然可能会担心的安全问题,我们表示理解和认同,并制定了合理的保护措施。其一,物质保护装备,包括安全帽、护腕、护膝、护肘等(参照轮滑、自行车运动中的安全装备),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套,每次登山时都穿戴整齐、保护到位。其二,每班招募家长志愿者陪同孩子一起登山。其三,幼儿园的保安及保健老师每次随行。物质与心理两方面的安全措施,不仅消除了家长的顾虑,也让家长见证了孩子登山活动中的快乐与成长,活动逐渐成了家长们由衷支持和赞扬的户外课程。
3.适合的攀登路线与距离
出于对孩子能力发展阶段的考虑,我们对孩子的攀登路线与距离也进行了思考、规划与调整。幼儿园边上有几条不同的登山路线,初期,我们选择相对较为平坦、距离较近的一段进行适应性尝试;之后,逐渐转换路线,尝试相对陡一点的山路,并将攀登距离逐渐拉长。从幼儿园的后山(坡度相对平稳的虞山南麓)到书台公园(虞山上以台阶为主的登山步道)再到虞山十八景之一的辛峰亭;从颤颤巍巍走几个台阶到山路上的健步如飞;从走几步就直喊累,到不断要求老师登得更高,也就是几个月间的事情。孩子的体能发展了,“登山”活动也逐渐课程化了,成了每日户外活动的一个常规项目,列入了幼儿园大班年龄段孩子的课程表。
在丰富的拓展活动中成熟与收获
每周穿行在山林间的登山活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动作的发展与身心的愉悦,同时,丰富的虞山自然资源给了我们拓展活动的灵感,也给了教师与孩子生成活动的空间。在登山活动的基础上,一系列的拓展活动相互渗透、交融,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成长与收获。
1.与科学探索活动交融
在登山活动中拓展的科学探索活动既有持续性的,又有即时性的。持续性的探究活动,例如,冬天快到了,孩子们用给树木做标记的方式来感知常绿树和落叶树的不同。孩子们带上三种颜色的丝带,给认为是常绿树的树干绑上绿色丝带,落叶树的树干绑上红色丝带,无法确认则绑上黄色丝带,下次登山时再来确认这些树究竟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又如,春天来了,老师会组织孩子们每周对登山途中选定的某个植物进行定点、定时多次观察及记录,从而直观、动态地了解它生长的点滴变化和真实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力量。即时性的户外探索活动多种多样,例如,孩子们会带上挖土工具,到山坡上挖泥土、玩泥土,在玩中认识泥土的特性;在泥土中找小虫,感知小虫过冬的方式;通过找蚯蚓来了解蚯蚓生长生活的环境等等。原有的一些科学活动的实施场地都由教室或园内转移到了园外的大自然中。这些与大自然直接接触得来的经验在室内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孩子们亲历过程、积极体验,不仅乐趣无穷,也养成了一种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与数学游戏活动结合
登山途中衍生出的数学游戏穿插其中,自然而有趣。孩子们从数台阶、数树木到用捡来的树叶进行群数游戏;从合抱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到用脚步测量山道的远近;从对山石各种形状的观察到自制各种形状物体的尝试;从对各种物种的点数到分类、统计等等,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登山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极具吸引力。
3.与美术体验活动交叉
虞山上物种万千、形态各异、色彩缤纷,不仅仅给了孩子科学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能给予孩子美的熏陶。美术创作和写生活动,是穿插在登山活动中又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在观察、感受了虞山上树林的特点后,孩子们在绘画作品《树林》中表现了树的远近、疏密、大小;虞山上捡拾的众多落叶粘贴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手工作品;带上工具去虞山上写生也是孩子们极其喜欢的活动,一支画笔瞬间就描绘出了他们眼中那棵树、那片草和那块石头。自信的线条、奇幻的色彩、个性的形象,传达了孩子们与多彩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后的种种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儿童发现的越多,因思维获得的快乐感越强,他们就会感到未知的越多,因而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是什么?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什么现象?于是孩子的精神力量就越执着地专注于求知和解惑。”是的,我们的登山活动,不仅强健了孩子的体魄,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孩子们还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收获了能力、情感、探究与表达欲望,登山的路途上留下的不仅仅是脚印,更有孩子们无穷的快乐和成长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