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一套清代刻本《星轺日记》,经前期预研究后采取了消毒杀虫、清洗、修补等技术手段进行了保护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文物达到了展陈的要求。修复中使用AI人工智能记录修复过程,为开展相关修复档案记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星轺日记》;纸质文物;古籍修复;修复档案
纸质文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真实地記载了人类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是研究历史、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纸质文物又非常脆弱,随着时间的流逝,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为因素等影响,大部分纸质文物不可避免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何延长其使用寿命,需要每一位纸质文物修复工作者具备专业性、责任心及耐心。
一件纸质文物的修复,其流程包括价值评估、现状调查,病害评测、方案编制,保护修复实施、效果评估,档案建立、预防性保护等活动。修复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细致地对待。本文以清刻本《星轺日记》为例,对整个修复过程进行简略介绍,并详细介绍修复档案的建立过程,以供同行老师参考指正。
1 修复前的调查与评估
1.1 文物基本信息调查
《星轺日记》长16.5厘米,宽10厘米,共十四册,整套厚度13厘米。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浙江海盐县沈炳垣撰。该古籍原已装帧,现部分书页有破洞,装订线断落,封面封底破损严重,部分书签破损严重,存在较严重的病害,需重新修复。病害调查,存在字迹模糊、残缺、污渍、水渍、断线、褶皱、脱落等病害。
1.2 分析检测研究
根据《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0025-2010)》的要求,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照度和本体的pH值、写印色料的溶解性、色度等进行检测。
(1)保存环境温湿度检测。库房条件相对完善,储存于精密空调房,基本能够达到温湿度的保存要求。
(2)对纸质文物所处的文物柜进行紫外光照度测量。因为该库房的照明光源为白炽灯,所以光线照度水平比较理想,不存在照度和紫外线比例超标的情况,文物表面的照度随垂直高度的增加在25.3~35.8勒克斯之间变化。
(3)纸质墨汁、颜料等附着度的测试。将脱脂棉签在蒸馏水中蘸湿,在墨汁、颜料上轻轻按一会儿,看棉签上黏附颜料的程度。结果显示墨汁等颜料附着度良好。
1.3 修复原则
严格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及最小介入、最大兼容的基本原则,在修复保护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实际操作,坚持最少干预的原则进行保护与修复,尊重历史,尊重文物原貌。
2 修复过程
2.1 修复技术路线
根据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和国内外常见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法,结合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存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的设计如下:首先将文物消毒杀虫,然后清洗文物,最后选择合适的修复用纸修补。保护修复过程尽量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的价值。整个过程均按照《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的要求做好档案记录工作。
2.2 修复过程
消毒杀虫:本次采用的消毒杀虫办法是真空充氮熏蒸法。该方法是成熟技术,广泛用于纸质文物消毒杀虫,效果较好且对文物无危害。方法是使用低透氧膜制作保护袋,将文物放入袋内后,使用制氮机向袋内灌入调整湿度后的氮气,并保持充气状态6小时,确保袋内空气被完全排出,之后使用封口机密封袋口,避光存放3个月,遂可取出。
清洗:本刻本大部分书册较为完整,故未将所有书册全部拆开,仅对第十四册脱落的末页进行清洗。清洗时使用温水淋洗法。
修复材料:补纸材料在材质、颜色、纹理等方面都应与文物相接近,黏合剂的选用具有可逆性。包括安徽红星宣纸、山垭皮纸、传统糨糊。
修复书签:第三册破损书签使用第五册的完整书签复制缺损部位,后补全;第六册破损书签使用第五册的完整书签复制缺损部位,后补全;第二册、第四册书签脱浆起皱,未有破损,将其展平后重新粘贴。
修复封面、封底:第十四册封底双层宣纸分离且破损,使用相似宣纸染色后补全该套《星轺日记》中缺失第七册,但多出一册《谈瀛录》,《谈瀛录》封面封底尺寸超出内页尺寸,拆除后使用染色宣纸重新装订封面封底。考虑到《谈瀛录》与《星轺日记》的关系暂无法确定,故新换封面封底颜色与《星轺日记》颜色略做区别。
装订:大部分书册装订线断落,将其拆除后,使用染色丝线对书册重新装订。
2.3 预防性保护
使用日本进口2毫米厚无酸瓦楞纸板为文物制作囊匣,囊匣采用五面均可开合的方式,便于整套古籍的取放。囊匣内预留调湿剂的存放位置,用以调整囊匣内的微环境。
3 修复档案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0025-2010)》对纸质文物修复的档案记录有严格的标准,包含概述、文物基本信息、保存现状、检测分析、过程记录、验收等内容。虽然行业标准已经对档案的内容格式作出细致详尽的规范,但在实际工作中,若不注意实时保存修复过程信息,而只是在修复完成后才进行后补式的档案记录,将会遗漏很多重要的过程信息。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承载的社会历史信息,其传承过程中的所有经历也是文物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修复过程的详尽记录理应成为文物价值的一部分,伴随文物终生保存,而修复档案就是这份文物价值的体现者。
3.1 静态信息
静态信息主要是指文物修复过程中的审批文件、评审文件、检测分析报告、评估报告等,一旦完成就会固定,是容易追踪和保存的信息,这类信息在后期的档案制作处理过程中相对较为简便。
3.2 动态信息
一旦文物进入本体修复环节,文物的状态将处于快速的变化中。一本成册的书籍可能在一天之内变为单页纸张,一张单页纸张会在数小时之内经历湿润、干燥等状态的转变。这些动态信息能够真实地反应文物修复的详细过程,其中的经验可以被后人借鉴,出现的问题也可被后人分析、评估。特别是当文物被再次修复的时候,考察分析前人对文物的修复将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因此,记录这些本体修复过程中的动态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是否有一种记录方式,可以在不打乱修复节奏的同时,详尽记录动态过程,同时又可以保持较低的处理成本。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在修复过程中,创新使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设备,利用现代AI技术,将修复过程中的口述内容,快速转变为文字记录,在详尽保存修复过程动态信息的同时,对修复节奏几乎没有影响。同时由于记录成果为文字形式,后期处理成本极低。在清刻本《星轺日记》的修复过程中,就采用了这种记录方式,使用小米AI智能音箱的备忘录功能进行修复过程记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本体修复过程中最详尽的信息。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修复人员对每一个修复动作、文物的每一项变化,均以口述的方式进行描述,AI智能音箱将口述内容转化为文本记录。通过实践总结,口述记录应包含以下内容:操作时间;操作前文物的状态;操作的项目,如拆页、编号、补洞等;操作后文物的状态;其他一切修复者认为可以被记录的内容等。
当然完全使用AI智能音箱记录的文字内容并不能完全反应文物修复的所有细节,所以必须辅以照片、影像等其他多媒体方式的记录。
4 结语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此件纸质文物得到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修复,有效地保护了这套清刻本《星轺日记》,使原本破损不完整的文物本体恢复了生机,延续其使用寿命。
以上是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套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一些做法,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有待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22—2006)[S].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0-01.
[2]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21712—2008)[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08-07-01.
[3]国家文物局.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0027-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02-11.
[4]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9.
[5]童芷珍.古籍修复技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关键词:《星轺日记》;纸质文物;古籍修复;修复档案
纸质文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真实地記载了人类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是研究历史、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纸质文物又非常脆弱,随着时间的流逝,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为因素等影响,大部分纸质文物不可避免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何延长其使用寿命,需要每一位纸质文物修复工作者具备专业性、责任心及耐心。
一件纸质文物的修复,其流程包括价值评估、现状调查,病害评测、方案编制,保护修复实施、效果评估,档案建立、预防性保护等活动。修复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细致地对待。本文以清刻本《星轺日记》为例,对整个修复过程进行简略介绍,并详细介绍修复档案的建立过程,以供同行老师参考指正。
1 修复前的调查与评估
1.1 文物基本信息调查
《星轺日记》长16.5厘米,宽10厘米,共十四册,整套厚度13厘米。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浙江海盐县沈炳垣撰。该古籍原已装帧,现部分书页有破洞,装订线断落,封面封底破损严重,部分书签破损严重,存在较严重的病害,需重新修复。病害调查,存在字迹模糊、残缺、污渍、水渍、断线、褶皱、脱落等病害。
1.2 分析检测研究
根据《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0025-2010)》的要求,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照度和本体的pH值、写印色料的溶解性、色度等进行检测。
(1)保存环境温湿度检测。库房条件相对完善,储存于精密空调房,基本能够达到温湿度的保存要求。
(2)对纸质文物所处的文物柜进行紫外光照度测量。因为该库房的照明光源为白炽灯,所以光线照度水平比较理想,不存在照度和紫外线比例超标的情况,文物表面的照度随垂直高度的增加在25.3~35.8勒克斯之间变化。
(3)纸质墨汁、颜料等附着度的测试。将脱脂棉签在蒸馏水中蘸湿,在墨汁、颜料上轻轻按一会儿,看棉签上黏附颜料的程度。结果显示墨汁等颜料附着度良好。
1.3 修复原则
严格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及最小介入、最大兼容的基本原则,在修复保护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实际操作,坚持最少干预的原则进行保护与修复,尊重历史,尊重文物原貌。
2 修复过程
2.1 修复技术路线
根据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和国内外常见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法,结合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存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的设计如下:首先将文物消毒杀虫,然后清洗文物,最后选择合适的修复用纸修补。保护修复过程尽量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的价值。整个过程均按照《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的要求做好档案记录工作。
2.2 修复过程
消毒杀虫:本次采用的消毒杀虫办法是真空充氮熏蒸法。该方法是成熟技术,广泛用于纸质文物消毒杀虫,效果较好且对文物无危害。方法是使用低透氧膜制作保护袋,将文物放入袋内后,使用制氮机向袋内灌入调整湿度后的氮气,并保持充气状态6小时,确保袋内空气被完全排出,之后使用封口机密封袋口,避光存放3个月,遂可取出。
清洗:本刻本大部分书册较为完整,故未将所有书册全部拆开,仅对第十四册脱落的末页进行清洗。清洗时使用温水淋洗法。
修复材料:补纸材料在材质、颜色、纹理等方面都应与文物相接近,黏合剂的选用具有可逆性。包括安徽红星宣纸、山垭皮纸、传统糨糊。
修复书签:第三册破损书签使用第五册的完整书签复制缺损部位,后补全;第六册破损书签使用第五册的完整书签复制缺损部位,后补全;第二册、第四册书签脱浆起皱,未有破损,将其展平后重新粘贴。
修复封面、封底:第十四册封底双层宣纸分离且破损,使用相似宣纸染色后补全该套《星轺日记》中缺失第七册,但多出一册《谈瀛录》,《谈瀛录》封面封底尺寸超出内页尺寸,拆除后使用染色宣纸重新装订封面封底。考虑到《谈瀛录》与《星轺日记》的关系暂无法确定,故新换封面封底颜色与《星轺日记》颜色略做区别。
装订:大部分书册装订线断落,将其拆除后,使用染色丝线对书册重新装订。
2.3 预防性保护
使用日本进口2毫米厚无酸瓦楞纸板为文物制作囊匣,囊匣采用五面均可开合的方式,便于整套古籍的取放。囊匣内预留调湿剂的存放位置,用以调整囊匣内的微环境。
3 修复档案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0025-2010)》对纸质文物修复的档案记录有严格的标准,包含概述、文物基本信息、保存现状、检测分析、过程记录、验收等内容。虽然行业标准已经对档案的内容格式作出细致详尽的规范,但在实际工作中,若不注意实时保存修复过程信息,而只是在修复完成后才进行后补式的档案记录,将会遗漏很多重要的过程信息。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承载的社会历史信息,其传承过程中的所有经历也是文物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修复过程的详尽记录理应成为文物价值的一部分,伴随文物终生保存,而修复档案就是这份文物价值的体现者。
3.1 静态信息
静态信息主要是指文物修复过程中的审批文件、评审文件、检测分析报告、评估报告等,一旦完成就会固定,是容易追踪和保存的信息,这类信息在后期的档案制作处理过程中相对较为简便。
3.2 动态信息
一旦文物进入本体修复环节,文物的状态将处于快速的变化中。一本成册的书籍可能在一天之内变为单页纸张,一张单页纸张会在数小时之内经历湿润、干燥等状态的转变。这些动态信息能够真实地反应文物修复的详细过程,其中的经验可以被后人借鉴,出现的问题也可被后人分析、评估。特别是当文物被再次修复的时候,考察分析前人对文物的修复将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因此,记录这些本体修复过程中的动态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是否有一种记录方式,可以在不打乱修复节奏的同时,详尽记录动态过程,同时又可以保持较低的处理成本。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在修复过程中,创新使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设备,利用现代AI技术,将修复过程中的口述内容,快速转变为文字记录,在详尽保存修复过程动态信息的同时,对修复节奏几乎没有影响。同时由于记录成果为文字形式,后期处理成本极低。在清刻本《星轺日记》的修复过程中,就采用了这种记录方式,使用小米AI智能音箱的备忘录功能进行修复过程记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本体修复过程中最详尽的信息。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修复人员对每一个修复动作、文物的每一项变化,均以口述的方式进行描述,AI智能音箱将口述内容转化为文本记录。通过实践总结,口述记录应包含以下内容:操作时间;操作前文物的状态;操作的项目,如拆页、编号、补洞等;操作后文物的状态;其他一切修复者认为可以被记录的内容等。
当然完全使用AI智能音箱记录的文字内容并不能完全反应文物修复的所有细节,所以必须辅以照片、影像等其他多媒体方式的记录。
4 结语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此件纸质文物得到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修复,有效地保护了这套清刻本《星轺日记》,使原本破损不完整的文物本体恢复了生机,延续其使用寿命。
以上是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套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一些做法,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有待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22—2006)[S].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0-01.
[2]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21712—2008)[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08-07-01.
[3]国家文物局.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0027-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02-11.
[4]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9.
[5]童芷珍.古籍修复技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