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浔,一个文化小镇。这片土地被古朴的溪流和沧桑的黑瓦白墙点缀,而我受这土地的滋养。
城东边的传统民居都沿河而建,一代代人被河水的温情滋润,被古桥的大气感染,大多平易近人。那里是老的南浔。青石板的街道两旁大多是卖特产的店铺和一些特色面馆,都是木结构的房子。城西有一些都市的气息,但没有林立的高楼,只有外地的商贩聚集,喧闹的机车隆隆。城的南面十几公里外才有种地的农民。要想了解本色的南浔,当然得去城东走走。
这里听不到普通话,全是地道的南浔方言。卖菜农民的吆喝声冗长嘹亮,意在显出他的菜品新鲜美味。议价的声音一阵高过一阵,热闹极了。旁边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盖的小区,我奶奶就曾住在这里。那时不流行地板,只是在水泥地上漆一点油漆。还有大的木质家具,都是古典的红色。很多老人现在仍住在这儿。在某些巷子的深处,偶尔会有人轻摇出一阵白烟,那是在烧传统的煤球。南浔也算是有美食的吧,尤其是甜食。两旁的麦芽糖店生意兴隆,淡黄色的方块糖含在嘴里是一种甜蜜的享受。还有粽子糖、玫瑰酥糕、橘红糕、椒桃片……还有两家旗鼓相当的面馆,名曰状元楼和五福楼。面条滑溜细腻,汤汁鲜美。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习俗:家家户户生男孩就送人家状元楼的面票,生女孩就送五福楼的面票。虽说有一点迷信,但也是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啊。
再过去,是著名的百间楼一带。尖尖的黑屋檐和被岁月褪成黄色的墙面之内,仍然有人在居住,我的一位乐器老师就住在这里,也算是个民间艺人吧。这些墙面,这些支离破碎的瓦砾,散发出灰色的味道。
湖州地区有句方言叫“百坦”,意思是不着急、悠着点。城东人的生活就是如此。七八点钟起床,去买点菜,遇上熟人唠唠嗑,精心烹制一顿为儿女准备的午餐。饭后小睡一会儿,再起来看看日落。小时候教我绘画的老师有一幅画最能描绘出“百坦”。画中是盛夏,天上有些许云彩过滤了太阳火辣的呼唤,一棵大的法国梧桐树下,两个摇着蒲扇的老人坐在竹凳子上,正在畅谈儿女的事儿,前头有一个人力三轮车夫正在车上休息,后面的河岸边有一位老妇人在用木棒敲打衣服,好似一曲热浪中的悠悠长歌。
我相信南浔人对古桥应该抱有一份特殊的情结。有水就有桥,这些桥大都建于晚清,简单的拱形结构,但是异常牢固,桥面上的石缝里露出些青绿色。有些地方,被保护的古桥很少让人走,但南浔的桥上满是行人。大家都信任这桥的牢固度,踏在这长石砖上,仿佛就看到了南浔的过去,看到了桥所承载的珍贵的记忆。这儿还有一个小莲庄,是一个民国时期富人家的园林。我小时候常去这古典的园林内,在荷塘边的假山中穿梭,在恢宏的祠堂前好奇地驻足观望。那千年古树下,那被如清泉般流泻的紫藤萝盘绕的石架下,都是我儿时的味道,芬芳却沧桑。园林连着被古银杏木遮挡的幽静的石子路,接着古桥和桥洞下不时通过的游船,是一条绝佳的运动路线。有人散步,有人奔跑,在景区中运动,多么令人神往啊。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老城正在被新起的水泥建筑所吞没。漂亮的车子占据了步行古道,蓝藻死死拽住原本活跃的河流,辑里湖丝的店铺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我想所有的地方都一样:乡土气淡了,都市味和商业味却浓了。这到底是好是坏呢?恐怕谁也说不清。后人想要知道原来老城古朴的样子,只能去前人的记载中寻找了。
(指导教师:李梅花)
城东边的传统民居都沿河而建,一代代人被河水的温情滋润,被古桥的大气感染,大多平易近人。那里是老的南浔。青石板的街道两旁大多是卖特产的店铺和一些特色面馆,都是木结构的房子。城西有一些都市的气息,但没有林立的高楼,只有外地的商贩聚集,喧闹的机车隆隆。城的南面十几公里外才有种地的农民。要想了解本色的南浔,当然得去城东走走。
这里听不到普通话,全是地道的南浔方言。卖菜农民的吆喝声冗长嘹亮,意在显出他的菜品新鲜美味。议价的声音一阵高过一阵,热闹极了。旁边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盖的小区,我奶奶就曾住在这里。那时不流行地板,只是在水泥地上漆一点油漆。还有大的木质家具,都是古典的红色。很多老人现在仍住在这儿。在某些巷子的深处,偶尔会有人轻摇出一阵白烟,那是在烧传统的煤球。南浔也算是有美食的吧,尤其是甜食。两旁的麦芽糖店生意兴隆,淡黄色的方块糖含在嘴里是一种甜蜜的享受。还有粽子糖、玫瑰酥糕、橘红糕、椒桃片……还有两家旗鼓相当的面馆,名曰状元楼和五福楼。面条滑溜细腻,汤汁鲜美。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习俗:家家户户生男孩就送人家状元楼的面票,生女孩就送五福楼的面票。虽说有一点迷信,但也是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啊。
再过去,是著名的百间楼一带。尖尖的黑屋檐和被岁月褪成黄色的墙面之内,仍然有人在居住,我的一位乐器老师就住在这里,也算是个民间艺人吧。这些墙面,这些支离破碎的瓦砾,散发出灰色的味道。
湖州地区有句方言叫“百坦”,意思是不着急、悠着点。城东人的生活就是如此。七八点钟起床,去买点菜,遇上熟人唠唠嗑,精心烹制一顿为儿女准备的午餐。饭后小睡一会儿,再起来看看日落。小时候教我绘画的老师有一幅画最能描绘出“百坦”。画中是盛夏,天上有些许云彩过滤了太阳火辣的呼唤,一棵大的法国梧桐树下,两个摇着蒲扇的老人坐在竹凳子上,正在畅谈儿女的事儿,前头有一个人力三轮车夫正在车上休息,后面的河岸边有一位老妇人在用木棒敲打衣服,好似一曲热浪中的悠悠长歌。
我相信南浔人对古桥应该抱有一份特殊的情结。有水就有桥,这些桥大都建于晚清,简单的拱形结构,但是异常牢固,桥面上的石缝里露出些青绿色。有些地方,被保护的古桥很少让人走,但南浔的桥上满是行人。大家都信任这桥的牢固度,踏在这长石砖上,仿佛就看到了南浔的过去,看到了桥所承载的珍贵的记忆。这儿还有一个小莲庄,是一个民国时期富人家的园林。我小时候常去这古典的园林内,在荷塘边的假山中穿梭,在恢宏的祠堂前好奇地驻足观望。那千年古树下,那被如清泉般流泻的紫藤萝盘绕的石架下,都是我儿时的味道,芬芳却沧桑。园林连着被古银杏木遮挡的幽静的石子路,接着古桥和桥洞下不时通过的游船,是一条绝佳的运动路线。有人散步,有人奔跑,在景区中运动,多么令人神往啊。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老城正在被新起的水泥建筑所吞没。漂亮的车子占据了步行古道,蓝藻死死拽住原本活跃的河流,辑里湖丝的店铺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我想所有的地方都一样:乡土气淡了,都市味和商业味却浓了。这到底是好是坏呢?恐怕谁也说不清。后人想要知道原来老城古朴的样子,只能去前人的记载中寻找了。
(指导教师:李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