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贝妲的“双性同体”形象及成因探析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yh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哈代 《贝妲的婚姻》 埃塞贝妲 双性同体
  《贝妲的婚姻》是哈代的第五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女性埃塞贝妲通过与贵族联姻成功摆脱下层阶级身份,跻身上层阶级的故事。小说自1876年出版以来反响平平,一直被归于哈代的“次要小说”之列。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重新审视了这部小说对于哈代整体研究的价值。哈代研究专家Millgate将这部小说称作是哈代“一次前所未有的新尝试”(1971:105);William
  J.认为,尽管这部小说“没有像他的主要小说那样得到极大的赞扬,但它也引发了人们研究的兴趣,表明它在哈代经典中的地位尚待确立”(1992:88)。国内学者聂珍钊在《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第五章“《贝妲的婚姻》——饱含苦味的讽刺喜剧”中肯定了这部小说的研究价值(1992:87-106)。受前人研究的启发,本文试从双性同体的理论角度来分析女主人公埃塞贝妲的形象及其未能实现完美和谐人格背后的原因,以期能丰富小说的研究视角,吸引更多学者关注《贝妲的婚姻》以及哈代其他“次要小说”的研究。
  一.双性同体的含义
  双性同体(androgyny)的概念在世界文化史上由来已久,涉及神话、宗教、生物學、心理学、文学等领域。在神话与宗教故事中,它可以表达神的二位一体;在生物学中,它指生理结构上雌雄两性的混合体;在心理学中,它指兼具男性人格心理特征和女性人格心理特征的个体;在文学中,它指作家所达到的两性融合的完美精神境界,而文学批评家们则多用这一术语来分析和解释人物的性格及其行为。双性同体也是20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概念之一,由英国女性主义文学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引入。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指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有两种主宰力量,一种是男性因素,另一种是女性因素;在男人的头脑里,是男性因素压倒了女性因素;在女人的头脑里,是女性因素压倒了男性因素。正常而舒适的生存状态,是这两种因素和谐相处,精神融洽”(2009:154)。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念超越了性别的对立、肯定了女性和男性的优良特质,表达了追求两性平等、和睦相处的愿望。双性同体观的提出对于消解父权中心、促进两性发展独立完整的人格以及实现两性平等交流与和谐共处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在文学批评中,透过双性同体理论,人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剖析其行为及背后的原因。
  基于此,下文将着重分析小说《贝妲的婚姻》中女主人公埃塞贝妲的双性同体形象及其局限性,并尝试探究造成其双性气质不平衡,无法达到伍尔夫理念中两性和谐的完美精神境界的原因。
  二.埃塞贝妲的双性同体形象
  埃塞贝妲绝非维多利亚时期理想的“家中天使”,甚至哈代本人也没有以往常的手法来刻画其形象。哈代在《贝妲的婚姻》中对女主人公的外貌描写极少,甚至把她描写为“一个手臂丰满的生物,白净丰润的脖子像堡垒一样坚实”(Hardy 1907:30)。她不止一次表露出希望自己是一个男人的想法,因为她认为女性身份有时是一种阻碍和束缚。此外,埃塞贝妲的男性气质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她坚韧不拔,有着坚强的意志和雄心。无论处在哪个阶级,她总能果断地采取行动,将不利的环境变成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例如从一个下层阶级的家庭教师变成上层阶级家庭的儿媳;隐瞒自己的下层阶级身份成为伦敦社交圈光鲜亮丽的说书人以及嫁给贵族蒙特克莱尔老子爵,实现阶级跨越等等。不仅如此,她还有出众的才华以及进军男性职业领域的雄心,她不但自己写诗,还出版了诗集,甚至还着手史诗创作,这些行为足见她与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女性形象大相径庭。其次,她还扮演着一家之主的角色,承担着赡养家庭,照顾兄弟姐妹的主要责任,并为家庭计深远。与此同时,埃塞贝妲还异常聪明和理智。她发表了许多富有深意的言论,例如,她将生活比作下棋游戏:“人们说,生活是一场战斗,但其实仅仅是一场类似象棋游戏的战斗,本身毫无严肃性。这场战斗可以在任何时候结束,你只需满不在乎地哈哈一笑,承认自己败了,然后把自己的棋子扫入棋盒”(Ibid.113)。除此之外,埃塞贝妲在自己的理性和感性产生冲突时,理性总能战胜感性。考虑到家庭的利益和自己的理想,她宁愿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放弃自己的真爱克里斯托弗而嫁给年纪几乎是她三倍的贵族蒙特克莱尔子爵。同时,埃塞贝妲在婚恋关系中还作为更强势的一方。克里斯托弗曾叹息道:“我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像一个提线木偶,被一个在法律上可能跟我毫无关系的女人紧紧攥在手上”(Ibid.30);在他们的日常相处中,“她平静地向他伸出一只手,克里斯托弗定定地站着,渴望握住那只手却又羞于让她看到或察觉到他惶恐不安的情绪。一直以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每次会面,她都是强势的一方,让他觉得可望而不可及”(Ibid.109)。在与蒙特克莱尔的婚姻中,她掌握着恩克沃斯宅院的管理大权,拯救丈夫于破产和死亡的边缘,管理他的言行和生活习惯,严格规定他每日饮酒不超过三杯并督促他每个礼拜天按时去教堂。甚至她的父亲也这样评价她:“这对她来说是一场艰苦的奋斗…我从未想过她一个女孩能度过如此难关。她刚嫁过去时,每个人都跟她作对。她不得不单枪匹马与一大家子人战斗……但是她还是站稳了脚跟,鼓足了勇气……她一定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因为这种情况会让普通女人心碎……”(Ibid.384-5)凡此种种,都体现了埃塞贝妲强烈的男性气质。
  当然,埃塞贝妲身上也不乏女性气质。她漂亮优雅、歌声甜美,总是能吸引别人的目光。作为学校教师时,她常常得到考官的表扬和绅士们的赞赏,连学校的主管也被她的优雅所吸引给了她许多优惠。此外,她身上还带有母性的光辉,悉心地照顾弟弟妹妹:独自在夜深人静时为哭泣的妹妹修补衫裙;细心叮嘱妹妹碧柯蒂回家时要格外小心,不要向除车站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人问询,如果有人想友好地施以援手,一定要仔细分辨他是真心想帮助你,还是垂涎你漂亮的脸蛋;在碧柯蒂遇到感情困惑时,她给出真切的忠告和建议,例如“想保持鸽子般的和善无害,你必须像蛇一样精明”(Ibid.38);还有,不要一厢情愿地单相思,因为用一个人的爱维持两个人的关系比独自出钱供养两个人更糟糕。此外,她的女性气质在爱情中也有所体现:重遇旧爱克里斯托弗时,她就像一个初恋的少女一样心神不宁,什么都干不了,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手指撑着下巴,不时咬唇思考;时而,埃塞贝妲也会展现少女的矫情,在争吵完不欢而散之后一两天,她不以为意,几天不见克里斯托弗之后则开始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热切地期盼他的到来;分手以后,当听到克里斯托弗用她的诗编成的曲子,她还是会伤感落泪。不仅如此,她的女性魅力还吸引了除克里斯托弗以外的其他三个追求者,画家雷迪威尔、屠马商人奈伊以及老子爵蒙特克莱尔,每一位追求者都殷切地希望能赢得她的芳心,同她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其他文献
Nanofiber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numerous fields for its good advantages such as large surface area and porosity.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nofiber s
“快一点,再不快一点就要迟到了.”rn“我数到三,一、二、三……”rn“赶快、立刻、马上.”rn“动作不要慢吞吞的.”rn你是否和我一样,总是隔三差五就听到这样的话语从父母师
期刊
那天,在我们“老三届”的同学聚会上,大家纷纷问起彼此的近况,当他们听说我随儿子搬到滨海新区居住时,纷纷夸赞我儿子孝顺、儿媳妇懂事.我表面上笑着点头,装作心满意足的样子
期刊
一天,我无意中在旧相册中看到一张老照片:比现在还要苗条的妈妈依偎在年轻帅气的爸爸身旁,爸爸搂着妈妈的肩膀,两人笑靥如花.有一瞬间,我以为这是别人家父母的合影,但仔细看,
期刊
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受到的最好教育应该来自合力,即父母的整体效应,双方取长补短形成的最佳状态.孩子需要的不是严父慈母,也不是严母慈父,而是每个家庭成员要在孩子的教育上
期刊
关键词:劳伦斯 男性至上 女性至上  D.H.劳伦斯是现代英国文坛重要而又极具争议的作家。工业化、工人阶级和性一直是他作品不变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本质上所揭示的实际上是马克思关于西方工业制度下人的异化,是人的自然本性与现代机器之间的冲突。在劳伦斯眼中人的自然本性遭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严重扭曲。而它的恢复只能通过人性的回归和欲望的解放实现。然而作为诗人的他,往往是通过男女两性的矛盾这种象征手法来
关键词:《海浪》 后印象主义 生命意识 瞬间印象  《海浪》作为一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和程式化的实验作品,是伍尔夫对其写作手法革新的成果。作者模糊了小说题材的边界,把后印象主义融入到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中,革新了意识流小说的传统形式。尽管小说中六个人物构成了六股平行意识流,但其瞬间印象式的独白使读者看到的并不是约定俗成中的客观世界,而是被赋予了人物瞬间感受的无数瞬间印象组合。这种用主观感受描写客观世界
俗话说:“千人千模样,万人万思想.”差异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也一样,同一家人,从理念到方法,父亲和母亲也不一样.rn一般来说,男性更理性、坚强、果敢、豪放,女
期刊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作为孩子的父母,双方要共同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要携起手来一起养育孩子,而不是把担子推给其中一方,另一方当甩手掌柜,更不是把责任推给老人,让祖辈
期刊
关键词:堀辰雄 《起风了》 情景描写 生死观  “生”和“死”是人类文学创作长河中永恒的主题。日本的传统美意识中的“物哀”、“寂静”等也都与“死”这一主题有很深的联系。在众多与生死相关的日本文学作品中,描写“死”是至高无上的“美”的篇幅有很多,然而通过阅读小说《起风了》可以看到作者堀辰雄反常态的生死观念。主要体现在对“生”的呼吁,对“生”的追求,以及对“生”的渴望上,并且堀辰雄认为“生”是超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