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09年6月19日
人物:徐亮 《世界艺术》杂志执行主编(以下简称记)
陈坚 中国水彩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以下简称陈)
地点:北京朝阳区北皋艺术区陈坚工作室
记:陈老师,你好,今天我们做个谈话,对现代艺术从各自的角度沟通一下,涉及每个人不同的看法,最后试图从您本人的艺术创作实践阐释中国艺术的发展脉象。
陈:这个话题有点大。我只能从我个人的绘画经验及思考方式聊聊。我最近参加了一个中美美术教育的高峰论坛,很有感触。讨论的是多年存在的老问题。国内院校还是以基础教学为主,美国人更强调注重观念和创造力,让学生怎么去创作、想象一个新东西。这里当然是每个国家历史、文化、宗教、制度产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呈现的艺术风貌肯定不一样。从架上绘画上说,强调绘画的基本功是必要的,但是学艺术的孩子身上那点可贵的才气恐怕未成形就已经被目前考试的模式化给扼杀掉了吧,艺术更多的是熏陶,要有一个氛围去滋养,说的玄点是要悟,现在这个阶段被拦腰砍断了。
记:你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确切说是技与艺的问题吧,
陈:其实85年的时候在青岛有一个年轻的艺术家群体,曾做过在当时看来比较前卫的露天画展,我也参加了,当时在全国挺轰动的,去年TS1画廊的梁克刚重温了一下,我们骨子里还是有那个劲儿,特别想往前冲,都是热血青年,都想用艺术表达点什么,为什么这帮人都没有出来呢?原因很多。他们有些想法非常好,但呈现出来却很难。因为艺术是通过视觉、画面、造型、色彩等因素呈现的。如果基本功欠些,再加上眼界和思路窄,问题就很难了,当时的表达方式又很单一,但对艺术的态度是真诚的,现在有了数码、摄影、喷绘等高科技的辅助手段,形式上也五花八门,人的心态却多了浮躁和功利,缺少真诚,不仅是艺术界,其他行业也一样,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反思,至少从自我开始。
记:找知道,近年高名潞重新认识了无名画会,显现的是当时朦胧的一些创作冲动,当然没有去中央美院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另外是自学,所谓的“盲流”变成了后来知名的艺术家这个过程。我以为,真正的艺术家在学院里是出不来的,只有在社会上来回学习和实践才有可能。
陈:是的,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特别是艺术,自学的大师有很多,像齐白石、巴尔蒂斯等。巴尔蒂斯没上过学,他父亲和很多的艺术大师经常在一起讨论艺术,对他影响很大。天天在这个环境里受熏陶,品位自然不一样,所谓的书香门第就是这样来的。后来我在中央美院系统学习了素描色彩,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以往的思维习惯,往前走的可能性就有了。
记:其实咱们中国近百年的美术教育问题,到现在为止大部分美院系统和中国人看作品的第一感官都是在像与不像之间,也就是总是在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盘旋。
陈:没错,我的绘画过程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这么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我以前画的作品是比较传统的,追求“像”和“真实”,像《秋天的记忆》、《塔吉克姑娘》等,基本功够了,我画了几幅后就再也不这样画了。因为我觉得那个东西尝试过了,知道怎么回事了。
记:那是个练笔的过程,而不是作品应该呈现的终极状态。
陈:从学习画“像”到终于画像了,而且是绘画得“像”而不是描得“像”,好了,我明白了。再往前走,可能画面要求的就不是这个了;咱们看毕加索都有这个过程。我最近又画了一批跟以前作品脱得很远的画,我在想敢不敢把它画坏了?这是个对艺术的认识问题,不只是表面上“像”还是“不像”的问题。
记:从你过去的画中,我也看到一些传统的画面,很准、很美的那种,但是似乎平平,跟照片没什么区别,这是体制内大多的艺术家追求的一个目标,怎么样画得更美、更宁静,我自己把那种作品归结为陶潜式的,所谓消遁山林、寄娱荒野的那种、跟现实社会毫无瓜葛,再现客观景物与自己的孤寂和无助,能表达自己内心主观感受和对社会现实关注的东西不多。
陈:油画和水彩都是外来的画种,早期是以追求“像”为目的,所以很多中国学西画的画家都有一个技术情结在里面,早期的文艺复兴之前的大师们,像乔托、弗朗西斯卡等,画的虽然很写实很古典,作品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宗教和文化精神支撑着,所以看他们的作品有很深的内涵,有一种崇高感。而我们有些画家是在追求表面的“像”,以“巧”、“准”、“生动”为审美目标。到塞尚他真的不是在画苹果,而是在画那个空间关系,在画面上表达一种自己内心对事物的理解。其实塞尚真是最用心的,他画了100多张圣维克多火山,他有一个他要表达的系统,是由一个来自于真实的风景而诠释出生命的存在。在绘画上的确是一次革命。我以前的作品是一种表面的像,就是反应客观,近几年我在努力摆脱这个。
记:我听一位老师说过,过不了塞尚这个关就很难有突破
陈:我觉得这个关挺难过的,还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巴尔蒂斯还特别喜欢东方文化和艺术,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丢掉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我最尊重他的就是这一点,他无数次的表述为什么你们很多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哲学和艺术当中把自己的东西丢掉了。我想你可以用西画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也可以用最宽泛的艺术形式搞当代,但你一定不要丢掉你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你永远是中国人。现在咱们反思一下中国人给当代艺术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我很怀疑。我们从小的饮食都是中国人最基础的东西五谷杂粮,不是吃汉堡长大的,对一个东西认识的方法肯定是东方人的认识方法,我就是说外语,改了国籍,也不可能成为外国人。记:你跟其他水彩画家完全不同,既有自己的思考传统,也有对作品形式感的探索和追求,包括对画面的形式感和色彩意念的流露,这是让我比较感兴趣的。
陈:其实这几年我刚“脱壳”。所谓的“脱壳”就是刚才说的从“像”中脱出来,还没有拱出来。我从1999年开始画新疆的题材,开始时被那里的自然所吸引,苍凉、神秘的帕米尔高原、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很神圣。后来接触到人,起初也是被他们的外表吸引,好的形象和服饰,容易画出好看的画面。最后便想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了。
记:这是你很坦诚的一点,其实很多人画塔吉克人的作品,总是猎奇和流于表面。
陈:是游客心态,到了地点支上架子就画,对所画的对象没有了解和感受,那种客观再现的东西人家印象派以前就完成了,你再重复没意义的。好像一辈子都在上基础课,还有的画家只去过一次帕米尔,拍了很多照片回来,一画就是几十年,太没味道了。
记:过去在水彩画方面也出了很多大师级的人物这些人物不单单是以画水彩为主,也画油画或者做影像、装置什么的。
陈:其实当代艺术中是没有材料之分的。在中国美术专业过分细化了,跟传统都有相关,你看国画系里,人物、山水、花鸟各为一科,三个科里又分工笔 和写意。就水彩还在争执透明和不透明的问题,太具体化了怎么能发展?用什么材料什么画法最能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感受最重要。我师从于谁谁谁列了~大堆,你集各家之长又怎么样?你还成精了呢!可是画面中并没有体现出他的个性及精神性的东西。我们很多画家注重技术的多,阅读看书思考的太少了。
记:你的塔吉克系列跟别人有些相似的同时又有更深入的东西,不仅仅是从传统画到内心,你和人物之间有一个对应的关系在里边。
陈:我开始对新疆是一种想象,知道那个地方是一个异国风情的,我们去了塔什库尔干,那是中国最西边的地方,和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几个国家连在一块。塔吉克族是中国唯一一个欧洲血统的民族,他们就在帕米尔高原上生活。我去了以后很感动,因为他们没有被污染,就像咱们看到一个禁地没有被开发,原生态的。人和人之间那种友好,保持着传统的礼仪,很善良,关心你,而且无目的,无利益,作为一个人很有尊严。那里全是裸体的山岩,就像画人体一样,大山连成一片,你就觉得自然让人产生敬畏,人不应该太狂妄、自大,去一次就把你的内心净化了一次。我画中的很多人都是我的朋友,我住的老乡家的亲戚,名字我都能叫得上来。我很佩服高更能居住在塔希提岛上。我更佩服音乐家雷振邦,他的音乐就是在那个地方呆了多少年自然流出来的。
记:其实,我们人类是在夸大自己,现实面前感觉自己还是缺失了很多东西,回顾你对塔吉克族人绘画的经历,我看到你是从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逐渐递进的一个过程,体现出艺术创作的基本清晰脉络。从有到无的过程,无就是很空灵的。
陈:我已经融入到塔吉克人的生活里了,有真实的情感和感触,表达出来的东西才不空洞,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不是那种表面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惯用手法。永远解决不了自身对艺术的问题。我觉得我近期的这些作品,技术性对我已经没意义了。用心体会了以后画出来的,就在你心里面,这种表达形式,可能每张都不一样,我不可能找到一个方法,用一辈子。我的感受在变,社会在变,我的认识在变,所以我的表达方式也在变,需要时我也会使用其他任何材料和媒介去表现。在我的艺术创作中主要涉及两个题材,塔吉克人和海洋。我的家乡在青岛,生活在海边,对海的感觉太深了,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一群孩子学游泳,7、8岁就敢下海游泳,我想用海来表达我自己的另一种情怀。
记:大海的情节,其实是在不停地翻阅你童年的一些记忆片段。
陈:这种记忆是深刻的,不是单纯的画海,而是画自己心理和客观景物交融的心境。从早到晚,海的表情变化无数,它的喜怒哀乐和人一样,通过气候、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就像人的一生一样起伏不定。最掏心窝子的东西,在那儿我哭过,笑过,我展示在画面上很多东西看似不完整,但那是鲜活的。
记:其实就是想表达自己,客观外界引起自己情绪的一种表达
陈:苦闷的时候我坐在那儿看海,海是蓝吗?一点都不蓝。
记:那是你心中的海
陈:情绪就是一块颜色,你情绪到最低点了,灰色的情绪还蓝吗?
记:这个海就是你情绪的频色
陈:对,你说你兴奋了,海不蓝吗?
记:我看到你的海洋系列给我是这样的感觉,因为表达海洋似乎在水彩画里比较多。你后期的海洋画完全抛弃了客观的摹写,在加入自己很多感情因素的同时,其实有更多的意念性的东西,似乎有一点抽象的感觉
陈:我可能就画一块颜色,这块颜色可能特别直接,可能把天平面化,不是要求的冷暖变化,也可能是两种颜色。这个东西的变化都是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慢慢地形成的,不是凭空而来的。
记:您的艺术创作已经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就是在普罗艺术,同时在关心人类的命运,有几幅画,有反应石油危机的,有反应战争的,都是人类共同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生活家园。人为什么要这样?这是一个母题的问题了。
陈:我觉得可能不会在绘画里直觉表现这些东西,但这跟你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看汶川地震、巴以战争等事件,有些是自然灾害,有些是人为的,真与假、正义与邪恶、生与死都是人类要面对的。我最近画了一个系列的地平线,其实人有的时候特别想死,活着真没劲,有的时候又给你一种希望,是另外一种东西给你的希望,让你活下来,人就处在这种矛盾当中,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东西越深刻越好。这里的深刻就是你要学习、关注它、跟它紧密融入到一块,你才能深刻。
记:熔化以后,流出来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陈: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苦闷。通过艺术和绘画的形式,我们表达自己的态度,艺术作品从不同的层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面一定有一个个人的生存体验在里面,不管是具象的、抽象的、架上的还是行为的,有人用绘画发泄情感,有人把理想表达在画面,有人用绘画进行思考,因为潜在的各种因素,我们探究各种各样的形式,我用图像创造出我的一种状态,而恰好选择了水彩这一材料。
记:某种意义上就是升华,就是净化,是对自己的艺术历程的一个净化过程。
陈:没到那步,我在努力追求。这个思考过程对我来说很有意义。我不可能脱离世俗社会的人际关系,但我通过绘画反思我自己,努力修正自己,逐渐地“真”起来。
责任编辑 张晖
人物:徐亮 《世界艺术》杂志执行主编(以下简称记)
陈坚 中国水彩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以下简称陈)
地点:北京朝阳区北皋艺术区陈坚工作室
记:陈老师,你好,今天我们做个谈话,对现代艺术从各自的角度沟通一下,涉及每个人不同的看法,最后试图从您本人的艺术创作实践阐释中国艺术的发展脉象。
陈:这个话题有点大。我只能从我个人的绘画经验及思考方式聊聊。我最近参加了一个中美美术教育的高峰论坛,很有感触。讨论的是多年存在的老问题。国内院校还是以基础教学为主,美国人更强调注重观念和创造力,让学生怎么去创作、想象一个新东西。这里当然是每个国家历史、文化、宗教、制度产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呈现的艺术风貌肯定不一样。从架上绘画上说,强调绘画的基本功是必要的,但是学艺术的孩子身上那点可贵的才气恐怕未成形就已经被目前考试的模式化给扼杀掉了吧,艺术更多的是熏陶,要有一个氛围去滋养,说的玄点是要悟,现在这个阶段被拦腰砍断了。
记:你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确切说是技与艺的问题吧,
陈:其实85年的时候在青岛有一个年轻的艺术家群体,曾做过在当时看来比较前卫的露天画展,我也参加了,当时在全国挺轰动的,去年TS1画廊的梁克刚重温了一下,我们骨子里还是有那个劲儿,特别想往前冲,都是热血青年,都想用艺术表达点什么,为什么这帮人都没有出来呢?原因很多。他们有些想法非常好,但呈现出来却很难。因为艺术是通过视觉、画面、造型、色彩等因素呈现的。如果基本功欠些,再加上眼界和思路窄,问题就很难了,当时的表达方式又很单一,但对艺术的态度是真诚的,现在有了数码、摄影、喷绘等高科技的辅助手段,形式上也五花八门,人的心态却多了浮躁和功利,缺少真诚,不仅是艺术界,其他行业也一样,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反思,至少从自我开始。
记:找知道,近年高名潞重新认识了无名画会,显现的是当时朦胧的一些创作冲动,当然没有去中央美院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另外是自学,所谓的“盲流”变成了后来知名的艺术家这个过程。我以为,真正的艺术家在学院里是出不来的,只有在社会上来回学习和实践才有可能。
陈:是的,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特别是艺术,自学的大师有很多,像齐白石、巴尔蒂斯等。巴尔蒂斯没上过学,他父亲和很多的艺术大师经常在一起讨论艺术,对他影响很大。天天在这个环境里受熏陶,品位自然不一样,所谓的书香门第就是这样来的。后来我在中央美院系统学习了素描色彩,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以往的思维习惯,往前走的可能性就有了。
记:其实咱们中国近百年的美术教育问题,到现在为止大部分美院系统和中国人看作品的第一感官都是在像与不像之间,也就是总是在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盘旋。
陈:没错,我的绘画过程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这么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我以前画的作品是比较传统的,追求“像”和“真实”,像《秋天的记忆》、《塔吉克姑娘》等,基本功够了,我画了几幅后就再也不这样画了。因为我觉得那个东西尝试过了,知道怎么回事了。
记:那是个练笔的过程,而不是作品应该呈现的终极状态。
陈:从学习画“像”到终于画像了,而且是绘画得“像”而不是描得“像”,好了,我明白了。再往前走,可能画面要求的就不是这个了;咱们看毕加索都有这个过程。我最近又画了一批跟以前作品脱得很远的画,我在想敢不敢把它画坏了?这是个对艺术的认识问题,不只是表面上“像”还是“不像”的问题。
记:从你过去的画中,我也看到一些传统的画面,很准、很美的那种,但是似乎平平,跟照片没什么区别,这是体制内大多的艺术家追求的一个目标,怎么样画得更美、更宁静,我自己把那种作品归结为陶潜式的,所谓消遁山林、寄娱荒野的那种、跟现实社会毫无瓜葛,再现客观景物与自己的孤寂和无助,能表达自己内心主观感受和对社会现实关注的东西不多。
陈:油画和水彩都是外来的画种,早期是以追求“像”为目的,所以很多中国学西画的画家都有一个技术情结在里面,早期的文艺复兴之前的大师们,像乔托、弗朗西斯卡等,画的虽然很写实很古典,作品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宗教和文化精神支撑着,所以看他们的作品有很深的内涵,有一种崇高感。而我们有些画家是在追求表面的“像”,以“巧”、“准”、“生动”为审美目标。到塞尚他真的不是在画苹果,而是在画那个空间关系,在画面上表达一种自己内心对事物的理解。其实塞尚真是最用心的,他画了100多张圣维克多火山,他有一个他要表达的系统,是由一个来自于真实的风景而诠释出生命的存在。在绘画上的确是一次革命。我以前的作品是一种表面的像,就是反应客观,近几年我在努力摆脱这个。
记:我听一位老师说过,过不了塞尚这个关就很难有突破
陈:我觉得这个关挺难过的,还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巴尔蒂斯还特别喜欢东方文化和艺术,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丢掉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我最尊重他的就是这一点,他无数次的表述为什么你们很多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哲学和艺术当中把自己的东西丢掉了。我想你可以用西画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也可以用最宽泛的艺术形式搞当代,但你一定不要丢掉你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你永远是中国人。现在咱们反思一下中国人给当代艺术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我很怀疑。我们从小的饮食都是中国人最基础的东西五谷杂粮,不是吃汉堡长大的,对一个东西认识的方法肯定是东方人的认识方法,我就是说外语,改了国籍,也不可能成为外国人。记:你跟其他水彩画家完全不同,既有自己的思考传统,也有对作品形式感的探索和追求,包括对画面的形式感和色彩意念的流露,这是让我比较感兴趣的。
陈:其实这几年我刚“脱壳”。所谓的“脱壳”就是刚才说的从“像”中脱出来,还没有拱出来。我从1999年开始画新疆的题材,开始时被那里的自然所吸引,苍凉、神秘的帕米尔高原、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很神圣。后来接触到人,起初也是被他们的外表吸引,好的形象和服饰,容易画出好看的画面。最后便想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了。
记:这是你很坦诚的一点,其实很多人画塔吉克人的作品,总是猎奇和流于表面。
陈:是游客心态,到了地点支上架子就画,对所画的对象没有了解和感受,那种客观再现的东西人家印象派以前就完成了,你再重复没意义的。好像一辈子都在上基础课,还有的画家只去过一次帕米尔,拍了很多照片回来,一画就是几十年,太没味道了。
记:过去在水彩画方面也出了很多大师级的人物这些人物不单单是以画水彩为主,也画油画或者做影像、装置什么的。
陈:其实当代艺术中是没有材料之分的。在中国美术专业过分细化了,跟传统都有相关,你看国画系里,人物、山水、花鸟各为一科,三个科里又分工笔 和写意。就水彩还在争执透明和不透明的问题,太具体化了怎么能发展?用什么材料什么画法最能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感受最重要。我师从于谁谁谁列了~大堆,你集各家之长又怎么样?你还成精了呢!可是画面中并没有体现出他的个性及精神性的东西。我们很多画家注重技术的多,阅读看书思考的太少了。
记:你的塔吉克系列跟别人有些相似的同时又有更深入的东西,不仅仅是从传统画到内心,你和人物之间有一个对应的关系在里边。
陈:我开始对新疆是一种想象,知道那个地方是一个异国风情的,我们去了塔什库尔干,那是中国最西边的地方,和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几个国家连在一块。塔吉克族是中国唯一一个欧洲血统的民族,他们就在帕米尔高原上生活。我去了以后很感动,因为他们没有被污染,就像咱们看到一个禁地没有被开发,原生态的。人和人之间那种友好,保持着传统的礼仪,很善良,关心你,而且无目的,无利益,作为一个人很有尊严。那里全是裸体的山岩,就像画人体一样,大山连成一片,你就觉得自然让人产生敬畏,人不应该太狂妄、自大,去一次就把你的内心净化了一次。我画中的很多人都是我的朋友,我住的老乡家的亲戚,名字我都能叫得上来。我很佩服高更能居住在塔希提岛上。我更佩服音乐家雷振邦,他的音乐就是在那个地方呆了多少年自然流出来的。
记:其实,我们人类是在夸大自己,现实面前感觉自己还是缺失了很多东西,回顾你对塔吉克族人绘画的经历,我看到你是从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逐渐递进的一个过程,体现出艺术创作的基本清晰脉络。从有到无的过程,无就是很空灵的。
陈:我已经融入到塔吉克人的生活里了,有真实的情感和感触,表达出来的东西才不空洞,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不是那种表面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惯用手法。永远解决不了自身对艺术的问题。我觉得我近期的这些作品,技术性对我已经没意义了。用心体会了以后画出来的,就在你心里面,这种表达形式,可能每张都不一样,我不可能找到一个方法,用一辈子。我的感受在变,社会在变,我的认识在变,所以我的表达方式也在变,需要时我也会使用其他任何材料和媒介去表现。在我的艺术创作中主要涉及两个题材,塔吉克人和海洋。我的家乡在青岛,生活在海边,对海的感觉太深了,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一群孩子学游泳,7、8岁就敢下海游泳,我想用海来表达我自己的另一种情怀。
记:大海的情节,其实是在不停地翻阅你童年的一些记忆片段。
陈:这种记忆是深刻的,不是单纯的画海,而是画自己心理和客观景物交融的心境。从早到晚,海的表情变化无数,它的喜怒哀乐和人一样,通过气候、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就像人的一生一样起伏不定。最掏心窝子的东西,在那儿我哭过,笑过,我展示在画面上很多东西看似不完整,但那是鲜活的。
记:其实就是想表达自己,客观外界引起自己情绪的一种表达
陈:苦闷的时候我坐在那儿看海,海是蓝吗?一点都不蓝。
记:那是你心中的海
陈:情绪就是一块颜色,你情绪到最低点了,灰色的情绪还蓝吗?
记:这个海就是你情绪的频色
陈:对,你说你兴奋了,海不蓝吗?
记:我看到你的海洋系列给我是这样的感觉,因为表达海洋似乎在水彩画里比较多。你后期的海洋画完全抛弃了客观的摹写,在加入自己很多感情因素的同时,其实有更多的意念性的东西,似乎有一点抽象的感觉
陈:我可能就画一块颜色,这块颜色可能特别直接,可能把天平面化,不是要求的冷暖变化,也可能是两种颜色。这个东西的变化都是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慢慢地形成的,不是凭空而来的。
记:您的艺术创作已经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就是在普罗艺术,同时在关心人类的命运,有几幅画,有反应石油危机的,有反应战争的,都是人类共同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生活家园。人为什么要这样?这是一个母题的问题了。
陈:我觉得可能不会在绘画里直觉表现这些东西,但这跟你的生活息息相关,你看汶川地震、巴以战争等事件,有些是自然灾害,有些是人为的,真与假、正义与邪恶、生与死都是人类要面对的。我最近画了一个系列的地平线,其实人有的时候特别想死,活着真没劲,有的时候又给你一种希望,是另外一种东西给你的希望,让你活下来,人就处在这种矛盾当中,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东西越深刻越好。这里的深刻就是你要学习、关注它、跟它紧密融入到一块,你才能深刻。
记:熔化以后,流出来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陈: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苦闷。通过艺术和绘画的形式,我们表达自己的态度,艺术作品从不同的层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面一定有一个个人的生存体验在里面,不管是具象的、抽象的、架上的还是行为的,有人用绘画发泄情感,有人把理想表达在画面,有人用绘画进行思考,因为潜在的各种因素,我们探究各种各样的形式,我用图像创造出我的一种状态,而恰好选择了水彩这一材料。
记:某种意义上就是升华,就是净化,是对自己的艺术历程的一个净化过程。
陈:没到那步,我在努力追求。这个思考过程对我来说很有意义。我不可能脱离世俗社会的人际关系,但我通过绘画反思我自己,努力修正自己,逐渐地“真”起来。
责任编辑 张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