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层面,怎样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能够通过推动思维的发展从而获得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创新思维和研究性教学两者在操作模式上具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特点,旨在阐述两者的主要特征及对大学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创新思维;大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9.21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1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等教育是催生高级人才、创新人才的摇蓝。怎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直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思考的重要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路径来看,任何培养模式都围绕着学生掌握和应用最新科学知识、获得先进科学技术而展开,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创新和突破。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极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采取了各种合理的、卓有成效的措施来培养其创新思维。本文仅从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个方面——研究性教学入手探索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对大学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一、创新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创新思维,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人的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环境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映。一般认为,创造力的产生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实现创造、达成目标的主干要素。与常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创新性
创新性是创新思维的典型特征,只有具有创新性才能谈创新思维,如果思维不具备创新性,那么这种思维明显就缺乏创新思维的典型特征。创新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独创性。表明创新性思维是区别于他人而存在的,完全没有已知规律和已有方法可供遵循;第二,新颖性。不论是过程方法还是实践结果,创新性思维都不宜与他人的研究成果雷同。创新思维是人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主观创造的过程,这种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改造和制作对创新性提出了相当高的标准和要求,也就是说,创新思维得出的成果必须是原创的、前所未有的、从来没有被人类认识和认知的。
2.发散性
创新思维在自身形成的历程中需要有效地把思维客体的相关要素进行合理的联系和对接。这样,发散性的思维既可以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分析、解释和理解,进而辐射带动类似问题的理解并能够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并从这些问题中找到具有的共同特性,得出物质或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也可以将一个简单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层层剥离,步步深入,设定各种条件并提出新的假想,分析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并在现有基础上去思考这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并恰当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创新思维具有发射性的这一特点,将会有效地促进某个问题灵活多样的思考,能够引导人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构架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研究同一个问题,最终将其融会贯通,进而达到思维方式的突破式进展。例如举世关注的环境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等多种不同视角来研究,最终达到的战略目标殊途同归——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非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大学教学中常常被使用。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利用现有知识体系主动获取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教学旨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转为主动探求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重视并能够解决某一假设问题或实际问题。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相比,以探究为本位的研究性教学,需要以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知识构架为基础,通过持续的训练培养具有较为完整的人格、善于实践和创新、积极主动学习、敢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维性创造的人。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问题性
科学研究的由来在于科学问题,任何科学问题只有悬而未决,才能激起科学研究的动力,并最终解决这一问题。问题性之所以能够成为研究性教学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特征,就在于问题是研究性教学的起点。在实际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然而选出一个合适的问题将之作为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这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也是相当关键的一个问题。只有选择了合适的问题,研究才会有意义、有前景。从目前高等教育经常采用的各类教学方法来看,问题教学法往往成为首选。
2.开放性
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收敛性不会被过多提及,反而开放性会成为研究性教学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研究性教学是以过程为导向而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某一结果,可能会采用许多方法和手段。由于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性质、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教师引导方式的差异、个人综合素养的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性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必然呈现多样性,所以研究性教学必须“因材施教”,适用于小班教学、精英培养。
3.互动性
研究性教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引导者和一个好的接受者。研究性教学目标明确,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当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应用性或创新性的问题时往往会很迷茫,这时教师正确的引导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在学生学习阶段有益,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今后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另外,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可能需要团队合理高效地分工协作才能获得结论,那么既要在合作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要善于与团队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在彼此的辩论和认同中获得突破性的知识成果。
三、创新思维和研究性教学的关联 研究性教学与创新思维渊源深厚。研究性教学是创新思维的工具,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培养夯实了基础;反过来创新思维的培养又将大大促进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进程。创新思维和研究性教学具有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第一,研究性教学对创新思维的作用。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事实上生产力就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那么,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怎样才能转化成为现时形态的生产力呢?实现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将科学知识传递和灌输给劳动者。从研究性教学规律来看,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了人类自身思维的发展,以思维的发展推动了创新;从研究性教学模式来看,不论问题模式、发现模式还是引导模式,本质上都是以探索来实现创新;从研究性教学方法来看,无论是观察、实验、问题讨论,还是理论推断等都是通过认识未知事物进而达到创新这一目标。研究性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这样说,研究性教学从本质上提升了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第二,创新思维对研究性教学的作用。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于任何民族和国家来说,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担任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各种教学模式中,研究性教学熠熠生辉,那么创新思维的培养对研究性教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从研究性教学的培养目标分析,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其重中之重。因此,首先应当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构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需要根基和土壤的,这就是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只有在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和接受后,学生才有可能利用已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构架,充分观察、分析、比较、类比、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要素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需假设、论证、分析、整合,这一探索过程恰恰与研究性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性活动的本质不谋而合。研究性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常常会推动教学自身的发展。
综上,研究性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对教育教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研究研究性教学和创新思维时可以合二为一,促进两者有机结合,推动两者的共同发展,将之应用于大学教育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四、创新思维和研究性教学对大学教育教学的推动
创新思维能力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从对创新思维的分析来看,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以知识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必须有效改变;从对研究性教学的分析来看,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因为学生自身认识结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不同,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又逐步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叠加新的认识和感受。所以从研究性教学为主导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会出现100个学生解决同一问题很可能产生100种方法的现象,避免了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情况,这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也意味着群策群力,每种方案都具有独特的视角,同一问题可能会有多种方案可供优化组合,从综合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再好不过了。在培养创新型或者是应用型人才的大学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研究性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所做的贡献及成果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并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
然而,由于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发的、有机的结合,这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真正付诸于大学教学活动时还有几个主要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并予以解决:第一,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的引导性不够,自身素质需要提高,教学风格需要灵活转换。第二,学生获取资料方式单一,获取资料内容杂乱,需要及早通过信息类课程培养信息素养。第三,过分追求形式,造成基础性和创新性的链条断裂,需要强化课程基础内容,在必要的学科背景和基础知识体系下开展创新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6,(2):71-75.
[2]王仁法.创新思维教育在高校的全方位渗透[J].高教探索,2006,
(5):72-75.
[3]王岚,刘赞英,张艳红,等.构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J].江苏高教,2007,(4):72-74.
[4]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6-37,42.
[5]魏淑慧.研究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68-72.
[6]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5-87.
[7]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5):1-17.
[8]谢爱理.在结构化学教学中培育创新思维模式[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47-50,85.
[9]颜隆忠.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6):12-14.
[10]杨宏郝.论创新思维的特征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230-233.
[11]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12]姚利民,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23.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创新思维;大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9.21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12-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等教育是催生高级人才、创新人才的摇蓝。怎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直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思考的重要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路径来看,任何培养模式都围绕着学生掌握和应用最新科学知识、获得先进科学技术而展开,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创新和突破。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极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采取了各种合理的、卓有成效的措施来培养其创新思维。本文仅从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个方面——研究性教学入手探索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对大学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一、创新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创新思维,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人的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环境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映。一般认为,创造力的产生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实现创造、达成目标的主干要素。与常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创新性
创新性是创新思维的典型特征,只有具有创新性才能谈创新思维,如果思维不具备创新性,那么这种思维明显就缺乏创新思维的典型特征。创新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独创性。表明创新性思维是区别于他人而存在的,完全没有已知规律和已有方法可供遵循;第二,新颖性。不论是过程方法还是实践结果,创新性思维都不宜与他人的研究成果雷同。创新思维是人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主观创造的过程,这种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改造和制作对创新性提出了相当高的标准和要求,也就是说,创新思维得出的成果必须是原创的、前所未有的、从来没有被人类认识和认知的。
2.发散性
创新思维在自身形成的历程中需要有效地把思维客体的相关要素进行合理的联系和对接。这样,发散性的思维既可以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分析、解释和理解,进而辐射带动类似问题的理解并能够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并从这些问题中找到具有的共同特性,得出物质或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也可以将一个简单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层层剥离,步步深入,设定各种条件并提出新的假想,分析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并在现有基础上去思考这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并恰当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创新思维具有发射性的这一特点,将会有效地促进某个问题灵活多样的思考,能够引导人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构架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研究同一个问题,最终将其融会贯通,进而达到思维方式的突破式进展。例如举世关注的环境问题就可以从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等多种不同视角来研究,最终达到的战略目标殊途同归——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非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大学教学中常常被使用。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利用现有知识体系主动获取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教学旨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转为主动探求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重视并能够解决某一假设问题或实际问题。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相比,以探究为本位的研究性教学,需要以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知识构架为基础,通过持续的训练培养具有较为完整的人格、善于实践和创新、积极主动学习、敢于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维性创造的人。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问题性
科学研究的由来在于科学问题,任何科学问题只有悬而未决,才能激起科学研究的动力,并最终解决这一问题。问题性之所以能够成为研究性教学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特征,就在于问题是研究性教学的起点。在实际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然而选出一个合适的问题将之作为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这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也是相当关键的一个问题。只有选择了合适的问题,研究才会有意义、有前景。从目前高等教育经常采用的各类教学方法来看,问题教学法往往成为首选。
2.开放性
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收敛性不会被过多提及,反而开放性会成为研究性教学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研究性教学是以过程为导向而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某一结果,可能会采用许多方法和手段。由于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性质、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教师引导方式的差异、个人综合素养的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性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必然呈现多样性,所以研究性教学必须“因材施教”,适用于小班教学、精英培养。
3.互动性
研究性教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引导者和一个好的接受者。研究性教学目标明确,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当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应用性或创新性的问题时往往会很迷茫,这时教师正确的引导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在学生学习阶段有益,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今后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另外,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可能需要团队合理高效地分工协作才能获得结论,那么既要在合作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要善于与团队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在彼此的辩论和认同中获得突破性的知识成果。
三、创新思维和研究性教学的关联 研究性教学与创新思维渊源深厚。研究性教学是创新思维的工具,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培养夯实了基础;反过来创新思维的培养又将大大促进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进程。创新思维和研究性教学具有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第一,研究性教学对创新思维的作用。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事实上生产力就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那么,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怎样才能转化成为现时形态的生产力呢?实现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将科学知识传递和灌输给劳动者。从研究性教学规律来看,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了人类自身思维的发展,以思维的发展推动了创新;从研究性教学模式来看,不论问题模式、发现模式还是引导模式,本质上都是以探索来实现创新;从研究性教学方法来看,无论是观察、实验、问题讨论,还是理论推断等都是通过认识未知事物进而达到创新这一目标。研究性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这样说,研究性教学从本质上提升了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第二,创新思维对研究性教学的作用。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于任何民族和国家来说,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担任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各种教学模式中,研究性教学熠熠生辉,那么创新思维的培养对研究性教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从研究性教学的培养目标分析,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其重中之重。因此,首先应当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构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需要根基和土壤的,这就是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只有在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和接受后,学生才有可能利用已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构架,充分观察、分析、比较、类比、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要素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需假设、论证、分析、整合,这一探索过程恰恰与研究性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性活动的本质不谋而合。研究性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常常会推动教学自身的发展。
综上,研究性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对教育教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研究研究性教学和创新思维时可以合二为一,促进两者有机结合,推动两者的共同发展,将之应用于大学教育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四、创新思维和研究性教学对大学教育教学的推动
创新思维能力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从对创新思维的分析来看,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以知识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必须有效改变;从对研究性教学的分析来看,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因为学生自身认识结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不同,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又逐步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叠加新的认识和感受。所以从研究性教学为主导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会出现100个学生解决同一问题很可能产生100种方法的现象,避免了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情况,这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也意味着群策群力,每种方案都具有独特的视角,同一问题可能会有多种方案可供优化组合,从综合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再好不过了。在培养创新型或者是应用型人才的大学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研究性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所做的贡献及成果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并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
然而,由于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发的、有机的结合,这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真正付诸于大学教学活动时还有几个主要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并予以解决:第一,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的引导性不够,自身素质需要提高,教学风格需要灵活转换。第二,学生获取资料方式单一,获取资料内容杂乱,需要及早通过信息类课程培养信息素养。第三,过分追求形式,造成基础性和创新性的链条断裂,需要强化课程基础内容,在必要的学科背景和基础知识体系下开展创新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6,(2):71-75.
[2]王仁法.创新思维教育在高校的全方位渗透[J].高教探索,2006,
(5):72-75.
[3]王岚,刘赞英,张艳红,等.构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研究性教学模式[J].江苏高教,2007,(4):72-74.
[4]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6-37,42.
[5]魏淑慧.研究式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68-72.
[6]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5-87.
[7]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5):1-17.
[8]谢爱理.在结构化学教学中培育创新思维模式[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47-50,85.
[9]颜隆忠.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6):12-14.
[10]杨宏郝.论创新思维的特征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230-233.
[11]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12]姚利民,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23.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