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这已经成为科学教师的共识,但遗憾的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视了探究活动,却有忽视教材阅读的趋势。本文对照当前小学科学教材阅读现状,从阅读时段、阅读内容两个方面提出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教材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处理好探究与阅读的关系,把科学学习落到实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在人们一生的学习与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是一种终身都必须使用的技能,因而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影响都非常之大。它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它是以了解文章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尤为迫切。在小学科學教学中,加强对教材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材阅读现状
1.阅读习惯培养不够
纵观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学,教师不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阅读意识薄弱。比如,在优质课、研讨课、示范课等活动中,科学课本的使用率普遍很低,有的课根本就没动教材,它在课桌上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笔者暗自寻思,也许是因为公开课的缘故,为了保证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探究,执教者有意忽略教材阅读,或者根本就没时间安排。因此,又曾多次调查本校、外校的科学教师科学课本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相比于公开课,平时上课课本使用率高一点;实验操作少的课,使用率也会高一点。但总的来说,课堂上使用课本的概率偏少,存在重探究、轻阅读的问题。
2.阅读理解能力较弱
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有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把科学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进行对比,很容易发现科学教材里基本是图片和问题,没有较多的、有情节性的文字描述,与学生传统的阅读认知有差异。因此,在阅读科学课本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首先是不知道读什么,觉得科学课本花花绿绿的,没什么可以读的,不能从课本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其次是缺乏对材料的理解,只看到科学课本上有图片、有表格、有问题等等。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中读出一些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但学生往往不理解,读不懂,答非所问。
二、教材阅读指导策略
(一)阅读时段指导
对于学生教材阅读习惯的培养,只要教师抓好几个阅读时段,明确提出阅读要求,同时做好情况反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前阅读,激发兴趣
课前通过预习阅读,学生对课的内容有了初步感知,课堂上容易产生共鸣,易于实验探究。科学课本每个单元前都安排了“前言”,涵盖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探究活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明探究的方向。如,《沉和浮》单元“前言”中,以学生平时看到的现象为起言,提出许多具有激励和挑战性的问题,如“铁块在水中是沉的,为什么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呢?”,引领学生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科学课本每个单元后面都有“资料库”,安排学生课前阅读,让他们知道科学的有关知识和道理,同时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沉和浮》单元的资料库讲述了皇冠的秘密,阿基米德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阿基米德定律。阅读后使他们能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从而激发学生去尝试研究。
2.课内阅读,深入探究
课堂是科学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阅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阅读也是科学学习方式之一,后者对前者有辅助作用,两者并不冲突。课堂内往往看到有些学生没法深入探究而停留不前,此时,教师要针对这种现象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使它们获得理解和启发,把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如《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一课,要求学生直观地把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学生能绘制简单的器官,要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有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几位学生的引导语(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消化食物的时候,也会消耗氧气的……)及图片内容,通过阅读让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如消化器官消化食物获得养分,帮助身体进行各种运动,消化食物需要氧气,呼吸器官提供氧气,由循环系统帮助运输……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人体各器官之间是彼此联系、密切配合、协同工作,此时绘制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
3.课后阅读,享受成功
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学会所有的知识内容,对于科学探究活动来讲,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课后延伸是必要的,要引领学生课后阅读,还要结合课外收集各种有关的科学资料。如,学习了《天气日历》一课后,课后让学生阅读各种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进一步了解气象信息,通过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利用多种方式记录自己的天气日历,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学生有成就感。学生在课后阅读,不但使他们完成了探究,还对已学知识加深理解,同时拓展了知识面和科学探究的宽度,又培养了他们探究的习惯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阅读内容指导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图片、问题、实验、知识概念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然,这四个方面是互为关联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整体阅读,引发学生思考,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陛。
1.读图片,感悟科学魅力
现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插图,包括照片、图表、结构图、演示图、示意图、模式图、肖像图等,直观形象、简明生动,能表达出丰富的科学信息,既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没有办法准备实物观察时,文本中图片的作用更加明显。合理利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有些插图,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在人们一生的学习与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是一种终身都必须使用的技能,因而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影响都非常之大。它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它是以了解文章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尤为迫切。在小学科學教学中,加强对教材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材阅读现状
1.阅读习惯培养不够
纵观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学,教师不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阅读意识薄弱。比如,在优质课、研讨课、示范课等活动中,科学课本的使用率普遍很低,有的课根本就没动教材,它在课桌上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笔者暗自寻思,也许是因为公开课的缘故,为了保证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探究,执教者有意忽略教材阅读,或者根本就没时间安排。因此,又曾多次调查本校、外校的科学教师科学课本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相比于公开课,平时上课课本使用率高一点;实验操作少的课,使用率也会高一点。但总的来说,课堂上使用课本的概率偏少,存在重探究、轻阅读的问题。
2.阅读理解能力较弱
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有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把科学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进行对比,很容易发现科学教材里基本是图片和问题,没有较多的、有情节性的文字描述,与学生传统的阅读认知有差异。因此,在阅读科学课本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首先是不知道读什么,觉得科学课本花花绿绿的,没什么可以读的,不能从课本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其次是缺乏对材料的理解,只看到科学课本上有图片、有表格、有问题等等。教材编排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中读出一些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但学生往往不理解,读不懂,答非所问。
二、教材阅读指导策略
(一)阅读时段指导
对于学生教材阅读习惯的培养,只要教师抓好几个阅读时段,明确提出阅读要求,同时做好情况反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前阅读,激发兴趣
课前通过预习阅读,学生对课的内容有了初步感知,课堂上容易产生共鸣,易于实验探究。科学课本每个单元前都安排了“前言”,涵盖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探究活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明探究的方向。如,《沉和浮》单元“前言”中,以学生平时看到的现象为起言,提出许多具有激励和挑战性的问题,如“铁块在水中是沉的,为什么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呢?”,引领学生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科学课本每个单元后面都有“资料库”,安排学生课前阅读,让他们知道科学的有关知识和道理,同时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沉和浮》单元的资料库讲述了皇冠的秘密,阿基米德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阿基米德定律。阅读后使他们能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从而激发学生去尝试研究。
2.课内阅读,深入探究
课堂是科学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阅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阅读也是科学学习方式之一,后者对前者有辅助作用,两者并不冲突。课堂内往往看到有些学生没法深入探究而停留不前,此时,教师要针对这种现象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使它们获得理解和启发,把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如《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一课,要求学生直观地把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学生能绘制简单的器官,要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有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几位学生的引导语(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消化食物的时候,也会消耗氧气的……)及图片内容,通过阅读让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如消化器官消化食物获得养分,帮助身体进行各种运动,消化食物需要氧气,呼吸器官提供氧气,由循环系统帮助运输……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人体各器官之间是彼此联系、密切配合、协同工作,此时绘制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
3.课后阅读,享受成功
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学会所有的知识内容,对于科学探究活动来讲,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课后延伸是必要的,要引领学生课后阅读,还要结合课外收集各种有关的科学资料。如,学习了《天气日历》一课后,课后让学生阅读各种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进一步了解气象信息,通过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利用多种方式记录自己的天气日历,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学生有成就感。学生在课后阅读,不但使他们完成了探究,还对已学知识加深理解,同时拓展了知识面和科学探究的宽度,又培养了他们探究的习惯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阅读内容指导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图片、问题、实验、知识概念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然,这四个方面是互为关联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整体阅读,引发学生思考,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陛。
1.读图片,感悟科学魅力
现行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插图,包括照片、图表、结构图、演示图、示意图、模式图、肖像图等,直观形象、简明生动,能表达出丰富的科学信息,既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没有办法准备实物观察时,文本中图片的作用更加明显。合理利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有些插图,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