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变辩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y_jav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活动一直都是课堂教学的主心骨,生动活泼也就成了我们课堂的形象标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旧走出“照本宣科”的老路子,只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上,稍作改变,导致常态课生硬、单板、一片沉寂。为了打造灵动的常态课,我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多方的尝试与实践,并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三字方法——辨、变、辩,即引导学生学会辨认,在观察与辨别的过程中识记单词,准确发音;创设多变的教学活动,让英语实践充满新奇与惊喜;打造小组活动平台,让学生们在畅所欲言、观点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由“学”到“用”,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火眼金睛“辨”词汇
  小学生还不具备抽象逻辑的思维能力,他们虽然想象丰富,但是在观察上往往走马观花,有着“笼统”的小缺陷。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辨”的思维能力,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启发他们通过观察、感知等手段来区别、识记词汇,提高词汇的理解能力。在日常课堂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眼力”的培养,以观察活动,勾起他们的挑战欲,把被动的教学输出,变成学生们主动的学习发现。
  在我的英语课堂中,尤其是词汇教学板块,就常有这样以“辨”为主要考查目的的教学活动出现。如在教学译林版《Unit1 Our new subjects 》这一课时,在教学“sound time”中字母Aa的发音/ei/时,为了强化学生们的感知能力,我在教学中,并不“按常规出牌”,直接呈现课文中的相关词组“don’t skate, make a cake”,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发音/ei/。而是先以朗朗上口的“rhyme”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在朗读、观察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发音的共同点。
  “Kate, Kate, don’t skate. Come and make a cake. Cake,cake,It’s great!”
  在这个语音教学中,我以材料刺激教学,引导学生们“反客为主”,通过自己的“火眼金睛”找出其中的奥妙,感知语言发音的魅力。在rhyme的刺激下,各个小组都争先恐后地开展了讨论,分享了自己在朗读与观察过程中的小发现,原本冷清清的语音教学,也“热”了起来。
  二、手脑并用“变”活动
  活动是小学英语课堂的主心骨,它凸显了其“用”的价值。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时不时地“变”活动,尝试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改变活动的形式,或者插入更加有趣的生活话题,以新奇、有趣、富有创造力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激活课堂。
  如在教学译林版5B《Unit5 Helping our parents》这单元时,在教学导入中,我考虑到“进行时”是这单元的语法重点,贯穿话题讨论的始终,可以说我们教学的“精髓”。为了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语感,唤醒学生们对“be doing”的感知,我在导入中插入了一首欢快的儿歌——《Monkey,monkey,what are you doing?》在导入中,我以儿歌音频,营造童真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第一次音频播放中,我边放音频变做动手,鼓舞学生起立尝试做动手。在第二次音频中,则带领学生以问答歌唱的形式,合作完成这首又唱又跳的趣味歌谣,在这样的渲染中,学生们不仅复习了“be doing”的用法,熟悉了这个语言点,而且激活了课堂,达到了“热场”的教学效果。
  三、妙语连珠“辩”交际
  交际是语言应用最具有生机的形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教——授”模式,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们的“说”,并尝试将单向的“说”,转变为互动性更强的“辩”,让他们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思维碰撞中,向英语迈进一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时,不仅要在“引导”上下足功夫,通过教师的牵引,刺激学生们的表达,还应本着开放性的原则,创设一些小组辩论平台,让学生在更为平等的师生互动中,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如在教学6B《Unit 2 Good habits》这单元的“story time”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我尝试以任务驱动,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引发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在教学中,我首先抛出问题:“What habits do Wang Bing and Liu Tao have?”要求各个小组通过阅读,进行整理,并将答案进行排序。随后,要求学生们进行组内讨论,分成“Good habits and bad habits”两大阵营,进行小组讨论。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以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们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由此引发“习惯”的大探究,并在讨论过程中,将焦点从语篇转向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们在“辩”中出精彩。
  总之,小学是学生接触英语、感知英语、学习英语的第一步。这一步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其关键性就不必再一一道来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以十分的教学热忱去打造活力满格的英语课堂,通过充满趣味、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激发热情,挖掘潜能,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活力四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实验校区)
其他文献
阅读活动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握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我们首先解读新《语文课程标准》朗读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朗读提出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
期刊
《春望》是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代表作,后人评论《春望》承《离骚》之“发愤以抒情”的风格,“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语语沉著,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唐宋诗举要》),笔者认为,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深沉含蓄”和“真切悲壮”。含蓄深沉和浅薄直露相对,意味着言简意丰,片言明百意,精练的语言生化出无穷的情味,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真切悲壮,意味着诗人真情流露,幸福和平的梦想被残酷的战争粉
期刊
考点解读    图表题是语言和图形的综合题,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学科多等特点。图表题一般是给出一幅图表,要求考生能根据图表的信息作出相关的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认图判断、查找相关信息和语言表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题型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直接概括图表的内容,一是说说从图表中得到的启示,另一是与图表相关的开放性题,如写宣传标语、写对联等。  经典剖析  例1. (2007年黄冈)仔细观察
期刊
2007年高考试卷(全国卷Ⅱ)特别强调基础,准确地把握了高考的测试要求和目的——着重基础、强调应用、突出语篇、注重交际。题目设置体现了通用性、应用性和社会性,真正考虑到了大多数考生的实际应用水平。总体感觉这张英语试卷的难度与去年持平,不算难。现就部分试题做如下分析:    一、语音知识    高考英语自2005年起又恢复了单词辨音的试题,该题型旨在考查考生对单词发音正确性的掌握程度。今年的本部分试
期刊
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目标之一。数学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极佳素材。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这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何谓创新能力?一位学生问老师:“什么叫发现与发明?”老师回答:“找到前人已经找到的东西是发现,找到前人尚未找到的东西是发明。”这种说法是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必须倡导的学习方式,大家都已形成共识。它有利于形成探究学习的情景,能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进程
期刊
《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化(所谓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消极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它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从传
期刊
例题、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例题、习题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紧,教学内容多,教师往往把例题草率处理,这样做使得学生偏重记忆一些方法和发展一些具体技能,而不是高层次的数学思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例题、习题教学中,当学生获得某种基本解法
期刊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是不同的。每位学生的接受力都是有差异的,那就有了优等生和后进生了。有两个孩子,就有了比较,更何况是一个班级呢?后进生在每个班级中的比例各不相同,人数不同,但影响是差不多的。若是没有做好“后进生”的转换工作,他们会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起到消极的作用,带坏班级的风气。转换后进生的工作是艰难的,是需要持之以恒的。  一、教育是慢的艺术  我们每年所接
期刊
绘本(picture book)即图像故事书,这一概念由日本人首创,由于其形象生动、简短易懂、形式多样,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本文提及的英语绘本,顾名思义,指的是兼具图像、文字、英语的书本载体。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绘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激发了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有效弥补了文字的单调与枯燥,也降低了英语教材阅读的难度,更在图文搭配的形式下加深了学生对词汇、语境、跨文化交际现象的理解。在实践中,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