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建设国际高端产业园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亦庄,自1992年开始建设。15年来,开发区坚持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深入探索实践,在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社会进步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
经过15年的科学发展,开发区由昔日的一片农田变为今日的“聚宝盆”。今天,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先进的星网工业园模式,建设了内地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是全国最大的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北京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通信、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共聚集了国内外2000余家企业,累计创造了5762亿元的产值,成为首都新的经济增长和北京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标志。
截至目前,开发区在每公顷土地上,平均投资密度达1009万美元,平均年创造产值1.74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创造税收598万元人民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北京市的20%。这个绩效不仅在北京,在全国也力拔头筹。
在实践中,开发区通过“严把‘绿色门槛’”、“驱动高端创新”、“创造和谐环境”、“力推节能减排”,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科学发展。
一、严把“绿色门槛”
实现科学发展,决策是关键。15年来,开发区的决策者们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从产业规划和战略布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决不以牺牲环境追求速度,决不以牺牲质量换取指标。
对投资落户的企业,设立“绿色门槛”,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同时,把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引进精品项目和高端产业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综合实力逐步增强,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从引资到服务到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区在发展思路上进行了一系列转变:凡是到此投资落户的企业,都必须过一道“绿色门槛”:每一个项目,都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不许入区。
“污染少、排放少、能耗少、占地少、用水少;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这是前来投资落户的企业都必须过的一道“硬门槛”。2006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投资促进工作的意见》出台。
目前,开发区吸引了众多高品质项目入区。截止到2007年9月底,已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99家企业入驻开发区。入区企业投资总额为158.05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127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平均投资额2438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平均投资额超过2000万美元。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通用电气、博世、乐金化学、拜耳、诺基亚、施耐德、德尔福、康明斯、中芯国际、京东方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在此投资建厂。开发区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8家,共投资了72个项目。
二、驱动高端创新
2007年1-9月,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1.57亿元,同比增长25.07%;完成销售(营业)收入1547.28亿元,同比增长22.54%;利润总额170.91亿元,同比增长71.48%;出口总值70.38亿美元,同比增长29.82%;分别占全区总量的84.23%、80.36%、89.71%和97.87%。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开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这两年,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开发区得到了快速增长。2007年1-9月,开发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家,累计高新技术企业达532家。
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出中国第一根340m铋系高温超导线材,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年生产能力200km铋系高温超导线材生产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进行高温超导线材工业化生产的国家之一。
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建成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技术最先进的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工程平台,使我国第一次在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药物生产领域拥有了自主工业技术产权。
红旗中文2000公司,其自主研发的RedOffice产品是国内首家跨平台的办公套件,荣获了国内各种针对办公套件的权威奖项,第一批被列入北京市自主创新高科技产品。
世纪富原燃料电池有限公司,是国内惟一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产业基地。
凯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暨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全国最具有生命力的生物新药开发中心之一,在研项目居于生物技术领域前沿。
三、创造和谐环境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发区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把人才当作第一资源,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和宜业宜居的和谐社会,让更多的技术和人才向这里聚集,使开发区成为海内外高端人才创业创新的热土。
近些年来,开发区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上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2001年,出台了鼓励高级人才入区的暂行规定,对入区工作的高级人才,包括他们的配偶和子女,开发区人事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市有关规定,优先为其办理户口进京手续,人才交流服务部门协助推荐其配偶就业,以帮助高级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2002年,特别设立了“博大贡献奖”。迄今,已连续评选了三届,共有15名个人和两个课题组分别获奖。
2001年,开发区申请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为企业动态配置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灵活机制;2005年,开发区首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开园,目前已吸纳创业企业31家
开发区发展要靠引进一大批高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引进高品质的企业。靠什么来吸纳这些人才,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开发区坚持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优化综合投资环境。坚持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
在政府服务方面,开发区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发区严格按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办法》,建立了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实行“一站式服务”,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园区式海关监管模式,适应出口企业“零库存”的管理和竞争要求。破除行业垄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开发区的体制环境、法制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日益完善。
在优化投资环境的同时,开发区也同样注重发挥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周边区域农村城市化进程。
四、力推节能减排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力推节能减排,既保护环境,又要降低成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007年上半年,开发区以11.9%的用水量增长和25%的用电量增长,支撑起34%的工业总产值增长60%的税收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开发区已出让土地的平均投资密度达1009万美元/公顷,年平均创税收598万元/公顷,年平均创造产值1.74亿元/公顷。2006年,北京成为全国惟一一个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任务的地区,而开发区的万元GDP能耗为0.149吨标煤,仅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这种资源集约化创造出的绩效奇迹,为其他地区发展提供了可鉴经验。
开发区在制定能耗标准的同时,将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对现有用能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降低产品单耗,积极动员开发区的工业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前,区内企业已有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北京)有限公司和揖斐电公司开展了清洁生产的审核工作。京东方已完成清洁生产的审核并通过了市发改委组织的验收。
节水、节地、节能集约化程度在开发区不断强化。
目前,作为国家工业节水示范园区,开发区通过了北京市节水示范区的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开发区还专门制订了《水资源综合规划》,对雨水、污水、自来水、地表水、再生水等五水实行联调综合利用,实现水资源的集约循环利用。
开发区土地集约化程度也很高。自建区以来,亦庄始终坚持“集约用地、惜土如金”的原则,把用地数量与投资密度、科技含量、土地产出率捆在一起综合考虑,走‘滚动开发、成片开发’的路子,建立高效、公正、科学的用地机制,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的利用效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北京市最高,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亦庄,自1992年开始建设。15年来,开发区坚持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深入探索实践,在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社会进步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
经过15年的科学发展,开发区由昔日的一片农田变为今日的“聚宝盆”。今天,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先进的星网工业园模式,建设了内地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是全国最大的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北京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通信、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共聚集了国内外2000余家企业,累计创造了5762亿元的产值,成为首都新的经济增长和北京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标志。
截至目前,开发区在每公顷土地上,平均投资密度达1009万美元,平均年创造产值1.74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创造税收598万元人民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北京市的20%。这个绩效不仅在北京,在全国也力拔头筹。
在实践中,开发区通过“严把‘绿色门槛’”、“驱动高端创新”、“创造和谐环境”、“力推节能减排”,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科学发展。
一、严把“绿色门槛”
实现科学发展,决策是关键。15年来,开发区的决策者们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从产业规划和战略布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决不以牺牲环境追求速度,决不以牺牲质量换取指标。
对投资落户的企业,设立“绿色门槛”,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同时,把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引进精品项目和高端产业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综合实力逐步增强,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从引资到服务到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区在发展思路上进行了一系列转变:凡是到此投资落户的企业,都必须过一道“绿色门槛”:每一个项目,都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不许入区。
“污染少、排放少、能耗少、占地少、用水少;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这是前来投资落户的企业都必须过的一道“硬门槛”。2006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投资促进工作的意见》出台。
目前,开发区吸引了众多高品质项目入区。截止到2007年9月底,已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99家企业入驻开发区。入区企业投资总额为158.05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127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平均投资额2438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平均投资额超过2000万美元。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通用电气、博世、乐金化学、拜耳、诺基亚、施耐德、德尔福、康明斯、中芯国际、京东方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在此投资建厂。开发区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8家,共投资了72个项目。
二、驱动高端创新
2007年1-9月,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1.57亿元,同比增长25.07%;完成销售(营业)收入1547.28亿元,同比增长22.54%;利润总额170.91亿元,同比增长71.48%;出口总值70.38亿美元,同比增长29.82%;分别占全区总量的84.23%、80.36%、89.71%和97.87%。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开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这两年,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开发区得到了快速增长。2007年1-9月,开发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家,累计高新技术企业达532家。
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出中国第一根340m铋系高温超导线材,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年生产能力200km铋系高温超导线材生产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进行高温超导线材工业化生产的国家之一。
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建成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技术最先进的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工程平台,使我国第一次在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药物生产领域拥有了自主工业技术产权。
红旗中文2000公司,其自主研发的RedOffice产品是国内首家跨平台的办公套件,荣获了国内各种针对办公套件的权威奖项,第一批被列入北京市自主创新高科技产品。
世纪富原燃料电池有限公司,是国内惟一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产业基地。
凯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暨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全国最具有生命力的生物新药开发中心之一,在研项目居于生物技术领域前沿。
三、创造和谐环境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发区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把人才当作第一资源,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和宜业宜居的和谐社会,让更多的技术和人才向这里聚集,使开发区成为海内外高端人才创业创新的热土。
近些年来,开发区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上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2001年,出台了鼓励高级人才入区的暂行规定,对入区工作的高级人才,包括他们的配偶和子女,开发区人事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市有关规定,优先为其办理户口进京手续,人才交流服务部门协助推荐其配偶就业,以帮助高级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2002年,特别设立了“博大贡献奖”。迄今,已连续评选了三届,共有15名个人和两个课题组分别获奖。
2001年,开发区申请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为企业动态配置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灵活机制;2005年,开发区首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开园,目前已吸纳创业企业31家
开发区发展要靠引进一大批高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引进高品质的企业。靠什么来吸纳这些人才,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开发区坚持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优化综合投资环境。坚持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
在政府服务方面,开发区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发区严格按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办法》,建立了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实行“一站式服务”,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园区式海关监管模式,适应出口企业“零库存”的管理和竞争要求。破除行业垄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开发区的体制环境、法制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日益完善。
在优化投资环境的同时,开发区也同样注重发挥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周边区域农村城市化进程。
四、力推节能减排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力推节能减排,既保护环境,又要降低成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007年上半年,开发区以11.9%的用水量增长和25%的用电量增长,支撑起34%的工业总产值增长60%的税收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开发区已出让土地的平均投资密度达1009万美元/公顷,年平均创税收598万元/公顷,年平均创造产值1.74亿元/公顷。2006年,北京成为全国惟一一个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任务的地区,而开发区的万元GDP能耗为0.149吨标煤,仅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这种资源集约化创造出的绩效奇迹,为其他地区发展提供了可鉴经验。
开发区在制定能耗标准的同时,将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对现有用能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降低产品单耗,积极动员开发区的工业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前,区内企业已有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北京)有限公司和揖斐电公司开展了清洁生产的审核工作。京东方已完成清洁生产的审核并通过了市发改委组织的验收。
节水、节地、节能集约化程度在开发区不断强化。
目前,作为国家工业节水示范园区,开发区通过了北京市节水示范区的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开发区还专门制订了《水资源综合规划》,对雨水、污水、自来水、地表水、再生水等五水实行联调综合利用,实现水资源的集约循环利用。
开发区土地集约化程度也很高。自建区以来,亦庄始终坚持“集约用地、惜土如金”的原则,把用地数量与投资密度、科技含量、土地产出率捆在一起综合考虑,走‘滚动开发、成片开发’的路子,建立高效、公正、科学的用地机制,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的利用效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北京市最高,在全国也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