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抓好前置性学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设计语文前置性学习单,加强前置性学习学法指导,融合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来论述实施小学语文前置性学习有效策略的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前置性学习,实施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出现教与学的矛盾。学生不懂的知识老师没教,学生已经会的知识重复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教师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教得索然无味,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效率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逐步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关注“先学后教,先生后师,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前置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须得到重视。前置性学习就是教师教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的结果和问题开展下一环节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把握学习单设计原则,提供先学后教的依据
坚持以生为本,以课程标准为核心设计学习任务单。首先,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设计过程要明确设计目标、渗透学法、任务落实到位。其次,要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的能力要求、学习方法,有所侧重。最后,在内容上增加趣味性的设计,可以渗透一些课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设计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二)》的学习单时,教师可从“读一读、查一查、圈一圈、标一标、想一想、评一评”六个环节进行设计,并在“想一想”环节设计“为什么牛郎织女婚后生活美满却遭遇王母娘娘无情的阻挠”“为什么要抓织女”等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找到问题的答案。尝试未教先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趣味性。
尊重个性差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学习任务单。前置性学习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前置性学习单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分层设计:对学困生,设计理解字词等基础性学习任务;对中等生,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增加主观题的理解以及质疑环节;对优等生,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再额外增加有一定难度的附加题,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
二、加强前置性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有法可依”
1.对课文内容的前置性学习
诵读预习法。前置性學习是学生了解课文的第一步,学生可以采取默读、朗读、猜读、单人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来读课文。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分角色读或者表演读,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老班长的奉献精神。
问题带动法。设置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教师可布置如下问题: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鱼,老班长为什么让“我”不要把他吃鱼刺的事告诉别人,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学生若能大致解决这些问题,课文的内容也就学懂了。
评点批注法。这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词句,圈画词语,发表对某个段落或者某重点句的看法,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2.对作者、背景的前置性学习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让学生主动搜集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所蕴含的情感,初步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比如,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作品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了解了杜甫的生平与其作品风格后,再来读《春望》这首诗,作者忧国忧民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对作者、写作背景进行前置性学习便于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3.对生字、词的前置性学习
由于小学生接触汉字的时间不长,学习和掌握的汉字也十分有限,在阅读文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字、词。因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有效性,教师在学生开展前置性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容易读错或者写错的字、词进行重点预习。
4.小组合作式的前置性学习
小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小组合作学习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和信心。首先,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教师可以将前置性学习的作业展示出来,各组先自主学习,然后组内交流纠错,由组长担任小老师,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分层让每位组员发表看法。这样一来,发言的就不会都是优等生了,渐渐地,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某一学习模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提高前置性学习的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三、融合信息技术,帮助教师以学定教
前置性学习的研究,应关注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分析、归纳、总结。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并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教学生成的资源,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结构的转变。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实现前置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的数据分析能让教师快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有利于及时查漏补缺。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笔者在设计中主要利用了平板电脑等信息技术设备。为了更好地掌握学情,笔者在课前利用相关的课堂教学系统,给学生推送检测任务,让学生用平板电脑对课前布置预习的生字、词情况进行检测,笔者再根据检测数据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字、词教学指导。
语文前置性学习融合信息技术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又为学生提供了差异性的帮助;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尊重学情,为以学定教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四、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少教多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师而言,前置性学习就如工匠手中精良的工具,抓好前置性学习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前置性指导课、前置性汇报课、前置性交流课这三种课型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1.遵循方法,推行前置性指导课
低年段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较差,需要教师传、帮、带、扶。因此,可在低年段重点推行前置性指导课。采取“任务提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反馈交流、实践运用”的课堂模式。在教学中,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通过“读读、写写、想想、圈画、质疑”的方式,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本知识敢于猜一猜、圈一圈、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想一想、问一问。如教师在进行《找春天》的前置性学习教学设计时,可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拼音等学习汉字;对于识记汉字,可指导其用“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等方法;学习课文中的词语时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如,可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可用提取主要信息的方式,可以根据题目提问,如“看到《找春天》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思考课文内容,学生的质疑能力也能得到培养。此外,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如教学《找春天》时设计“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在课文中把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力培养,加强前置性交流课
前置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能使具有不同思维品质、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有自我发挥的机会和不同发展的可能,体现了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前置性学习交流课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与合作能力,根据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教师可强化先学后教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完成学习单任务。通过对自学效果、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团队合作、学生的困惑进行分析,利用课型环节为“结果检测、合作学习、交流汇报、总结指导”的交流课进行检查,重在交流和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发现问题后,先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帮学等合作形式解决,如果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教师再进行指导。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三篇课文的预习交流课教学设计:在课前,教师先将收集到的课前预习单中存在的问题汇总为一张表格,内容涵盖难读的字、词、不理解的词和自己的问题,以及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再进行预习检测(侧重对字、词和课文朗读的检测);最后集体交流,对课文大意初步了解,学生分组展示。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题目扩展法、要素归纳法、段意合并法、抓关键句的方法、将各要素合并的方法、列小标题的方法,等等。前置性交流課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促进作用。
3.发展语文素养,推广前置性汇报课
前置性学习开拓了学生自主汲取知识的空间。学生可以对所学的文章用一定的方法提前进行字词学习、了解课文内容和文体知识、作者、写作背景等,满足学生适应语文教育环境与谋求自身长足发展的需要。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创设多个让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交流的方式有读、说、写、唱、演等。让学生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说”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写”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唱”中展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演”中参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故事,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前置性学习,实施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出现教与学的矛盾。学生不懂的知识老师没教,学生已经会的知识重复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教师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教得索然无味,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效率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逐步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关注“先学后教,先生后师,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前置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须得到重视。前置性学习就是教师教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的结果和问题开展下一环节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把握学习单设计原则,提供先学后教的依据
坚持以生为本,以课程标准为核心设计学习任务单。首先,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设计过程要明确设计目标、渗透学法、任务落实到位。其次,要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的能力要求、学习方法,有所侧重。最后,在内容上增加趣味性的设计,可以渗透一些课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设计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二)》的学习单时,教师可从“读一读、查一查、圈一圈、标一标、想一想、评一评”六个环节进行设计,并在“想一想”环节设计“为什么牛郎织女婚后生活美满却遭遇王母娘娘无情的阻挠”“为什么要抓织女”等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找到问题的答案。尝试未教先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趣味性。
尊重个性差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学习任务单。前置性学习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前置性学习单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分层设计:对学困生,设计理解字词等基础性学习任务;对中等生,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增加主观题的理解以及质疑环节;对优等生,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再额外增加有一定难度的附加题,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
二、加强前置性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有法可依”
1.对课文内容的前置性学习
诵读预习法。前置性學习是学生了解课文的第一步,学生可以采取默读、朗读、猜读、单人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来读课文。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分角色读或者表演读,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老班长的奉献精神。
问题带动法。设置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教师可布置如下问题: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鱼,老班长为什么让“我”不要把他吃鱼刺的事告诉别人,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学生若能大致解决这些问题,课文的内容也就学懂了。
评点批注法。这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词句,圈画词语,发表对某个段落或者某重点句的看法,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2.对作者、背景的前置性学习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让学生主动搜集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所蕴含的情感,初步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比如,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作品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了解了杜甫的生平与其作品风格后,再来读《春望》这首诗,作者忧国忧民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对作者、写作背景进行前置性学习便于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3.对生字、词的前置性学习
由于小学生接触汉字的时间不长,学习和掌握的汉字也十分有限,在阅读文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字、词。因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有效性,教师在学生开展前置性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容易读错或者写错的字、词进行重点预习。
4.小组合作式的前置性学习
小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小组合作学习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和信心。首先,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教师可以将前置性学习的作业展示出来,各组先自主学习,然后组内交流纠错,由组长担任小老师,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分层让每位组员发表看法。这样一来,发言的就不会都是优等生了,渐渐地,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某一学习模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提高前置性学习的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三、融合信息技术,帮助教师以学定教
前置性学习的研究,应关注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分析、归纳、总结。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并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教学生成的资源,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结构的转变。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实现前置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的数据分析能让教师快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有利于及时查漏补缺。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笔者在设计中主要利用了平板电脑等信息技术设备。为了更好地掌握学情,笔者在课前利用相关的课堂教学系统,给学生推送检测任务,让学生用平板电脑对课前布置预习的生字、词情况进行检测,笔者再根据检测数据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字、词教学指导。
语文前置性学习融合信息技术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又为学生提供了差异性的帮助;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尊重学情,为以学定教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四、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少教多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师而言,前置性学习就如工匠手中精良的工具,抓好前置性学习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前置性指导课、前置性汇报课、前置性交流课这三种课型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1.遵循方法,推行前置性指导课
低年段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较差,需要教师传、帮、带、扶。因此,可在低年段重点推行前置性指导课。采取“任务提出、自主学习、方法指导、反馈交流、实践运用”的课堂模式。在教学中,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通过“读读、写写、想想、圈画、质疑”的方式,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本知识敢于猜一猜、圈一圈、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想一想、问一问。如教师在进行《找春天》的前置性学习教学设计时,可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拼音等学习汉字;对于识记汉字,可指导其用“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等方法;学习课文中的词语时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如,可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可用提取主要信息的方式,可以根据题目提问,如“看到《找春天》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思考课文内容,学生的质疑能力也能得到培养。此外,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如教学《找春天》时设计“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在课文中把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力培养,加强前置性交流课
前置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能使具有不同思维品质、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有自我发挥的机会和不同发展的可能,体现了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前置性学习交流课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与合作能力,根据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教师可强化先学后教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完成学习单任务。通过对自学效果、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团队合作、学生的困惑进行分析,利用课型环节为“结果检测、合作学习、交流汇报、总结指导”的交流课进行检查,重在交流和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发现问题后,先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帮学等合作形式解决,如果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教师再进行指导。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三篇课文的预习交流课教学设计:在课前,教师先将收集到的课前预习单中存在的问题汇总为一张表格,内容涵盖难读的字、词、不理解的词和自己的问题,以及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再进行预习检测(侧重对字、词和课文朗读的检测);最后集体交流,对课文大意初步了解,学生分组展示。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题目扩展法、要素归纳法、段意合并法、抓关键句的方法、将各要素合并的方法、列小标题的方法,等等。前置性交流課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促进作用。
3.发展语文素养,推广前置性汇报课
前置性学习开拓了学生自主汲取知识的空间。学生可以对所学的文章用一定的方法提前进行字词学习、了解课文内容和文体知识、作者、写作背景等,满足学生适应语文教育环境与谋求自身长足发展的需要。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创设多个让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交流的方式有读、说、写、唱、演等。让学生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说”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写”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唱”中展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演”中参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故事,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