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结合Micro-CT扫描数据了解椎体松质骨的声学特性,以此作为脊柱融合手术中超声导航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2块牛脊椎松质骨块和2块人同种异体脊椎松质骨块模拟椎弓根螺钉通道内松质骨的情况,用Micro-CT扫描获得各骨标本的CT参数,用中心频率分别为2.2、2.5、3、12MHz的无聚焦宽频换能器,分别对其进行超声透射实验,通过水听器检测穿过骨块样品的超声波振幅、声衰减和声速数据,计算骨块样品对不同频率超声波的衰减及声速影响。结果高密度人同种异体骨的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数高于低密度人同种异体
【机 构】
: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 苏州市立医院骨科,苏州 215002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苏州 215163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苏州 215163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合Micro-CT扫描数据了解椎体松质骨的声学特性,以此作为脊柱融合手术中超声导航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以2块牛脊椎松质骨块和2块人同种异体脊椎松质骨块模拟椎弓根螺钉通道内松质骨的情况,用Micro-CT扫描获得各骨标本的CT参数,用中心频率分别为2.2、2.5、3、12 MHz的无聚焦宽频换能器,分别对其进行超声透射实验,通过水听器检测穿过骨块样品的超声波振幅、声衰减和声速数据,计算骨块样品对不同频率超声波的衰减及声速影响。
结果高密度人同种异体骨的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数高于低密度人同种异体骨(均P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长栲利素A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复苏冻存的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87、SNB19并予以体外传代培养,应用CCK-8实验检测0、0.5、1.0、1.5、2.0、2.5、3.0、4.0、6.0、8.0μmol/L长栲利素A干预24h、48h后细胞活性的变化,应用Edu增殖实验检测0、1、2、3μmol/L长栲利素A干预后Edu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应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0、0.1、0.2、0.3μmol/L长栲利素A干预后细胞集落形成数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0、1、2、3μmol/
目的探讨老年与中青年皮质中央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差异。方法选择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手术治疗的43例老年(年龄≥60岁)皮质中央区脑膜瘤患者(老年组)与63例中青年(年龄18~59岁)皮质中央区脑膜瘤患者(中青年组)为研究对象,分析2组患者间症状体征、肿瘤大小、瘤周水肿程度、术中出血量、肿瘤切除程度、并发症、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老年组患者中术前肌力下降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头痛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肿瘤体积较中青年组更大,手术前后瘤周水肿程度较中青年组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神经影像学表现的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TLE)患者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电极植入术后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9例接受SEEG电极植入的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神经影像学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MRI阳性组与MRI阴性组、PET-CT阳性组与PET-CT阴性组以及PET-CT与MRI结果一致组(一致组)、PET-CT与MRI结果不一致组(不一致组)。采用改良Engel分级评估患者术后随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在继发性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77例继发性脑积水患者,根据管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管理组(30例)和集束化管理组(47例)。传统管理组患者术前行颅脑CT和连续3次以上腰穿脑脊液检测,结果均正常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集束化管理组患者术前除行颅脑CT和连续3次以上腰穿脑脊液检测外,加行集束化管理措施(包括术前颅脑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脑脊液DNA宏基因组检测、术中穿刺脑室后快速检测脑脊液并置入脑室镜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5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amii分型B型3例、C型7例、D型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前外侧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通过门诊复查或电话、微信等方式规律随访,评估患者的肿瘤进展情况和神经功能状况。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手术显露,其中肿瘤全切除14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加重,1例新发面瘫(House-Brackmann分级Ⅲ级),无脑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虽然研究表明该疾病具有很高的遗传性,但目前仍存在争议。相较之下,表观遗传学可以更好地解释ASD的发病机制,弥补了遗传学研究中的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ASD表观遗传机制的相关研究,论述表观遗传学在A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精神分裂症(SCZ)是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能力、社会沟通能力。由于SCZ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其致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是研究基因结构、基因差异表达和功能的重要研究手段,能够一次性对几十万到几百万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进行序列测定,更加有效地提供生物转录信息。本文主要围绕RNA-Seq的技术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其在SCZ相关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SCZ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缺血性脑卒中(IS)是导致全球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支架植入、脑血管搭桥、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技术可使IS患者的缺血部位实现再灌注,但因再灌注治疗引起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却成为了当前临床的治疗难题。目前临床中改善CIRI的诊疗手段有限且常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因此,基于分子水平探究CIRI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寻求有效的治疗CIRI方法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焦点。已有研究证实,环状RNA(circRNA)参与了CIRI过程中的许多生理病理过程,充当重要的调节因子,有望成为治疗CIRI的潜在靶点。本
帕金森病(PD)是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震颤、强直和运动迟缓。细颗粒物(PM2.5)是直径≤2.5µm的空气中颗粒物,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M2.5与PD的发病相关,短期和长期暴露于PM2.5都会增加PD的患病风险,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围绕PM2.5与PD的流行病学研究、作用机制及饮食干预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经桡动脉入路(TRA)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神经介入诊疗的需求。相比于经股动脉入路(TFA),TRA可显著降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但受限于学习曲线长、缺乏专用的导管通路体系、动脉直径小以及存在特定的血管入路相关并发症等原因,TRA发展较为缓慢,国内外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故本文围绕桡动脉解剖、优势及局限性、入路方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同时探讨TRA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以期为临床介入医师提供参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