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故乡>的读书史》对《故乡》问世以来七十余年间在中国作为教科书的历史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考察。
首先,作者将对中国文学与对中国教育的研究结合起来,以《故乡》如何及怎样成为教科书为核心,运用解释学的理论,叙述了中国近代文学的产生、流通、消费、再生产的过程,探讨了文学与想象的共同体之关系。在“知识阶层的《故乡》——中华民国时期Ⅰ”、“教科书中的《故乡》——中华民国时期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时期的《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时代”等标题下,作者分四部分具体叙述、论证了《故乡》在上述不同时期被不同读者群阅读、理解的历史。虽然学界并不乏对鲁迅《故乡》的研究,但此书的研究视角与设计确实属少见。以《故乡》的读书史为线索,探讨文学与想象的共同体之关系,尤其是这种探讨旨在理解文学与新的国家、国民意识形成之关系,可谓独一无二。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洞察力,更为重要的是为文学与教育研究者进行独创性的研究开启了思路。
其次,该书考察、论证所涉及的资料极为丰富。从各章节资料的运用、注释,到书末有关《故乡》文献的一览,读者均不难发现此书所具有的资料性价值。它几乎涉及了《故乡》产生、流通、消费、再生产过程方方面面的资料,确实称得上是有关《故乡》作为教科书的全书。读者不仅可以读到《故乡》作为教材是怎样被教授的,在教师教学参考书中是如何被解释的,学者们对《故乡》教学的研究论文,以及书后思考题的设计、注释、考试题目、答案,甚至可以从作者对教科书中《故乡》一文插图变迁的考察中了解《故乡》的读书史。该书集研究性与资料性于一体,在开启新的研究领域的同时为未来可能的研究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日有些浮躁的学界,该书以如此丰富、翔实的资料叙述、分析鲁迅《故乡》的读书史,确实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
再次,该书提出的很多思考、结论,亦引人注目。例如,作者在谈到阅读鲁迅《故乡》的北大时,对二十年代北大培养的人才与日本东大培养的人才在各自国民国家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北大人成为文学革命、文化革命、改造当时社会的先锋;东大人是维护与建设当时日本社会的精英。这种描述倒是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比较研究的课题;在谈到共同体时,作者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家族共同体与民国时期北京城的四合院共同体及共和国时期单位共同体之演变,使读者思考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与文学、文化的流通及消费之关系;在考察《故乡》的读书史时,作者试图探讨《故乡》对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成长、成熟、变迁所起的作用。作者指出,由于鲁迅在塑造国民性中的特殊地位,作品《故乡》有助于共产党唤醒民众,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
当然,该书亦有很多值得商榷的论述。但这是作者对鲁迅《故乡》读书史的一种阅读。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作对错的判断,要去理解与分析。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他希望该书能够有助于中日间对各自国民性的了解,并为消除两国间的摩擦、形成两国面向二十一世纪新型国家关系的想象共同体作出贡献。
(《鲁迅<故乡>的读书史》,藤井省三著,日本创文社,一九九七年十一月版)
首先,作者将对中国文学与对中国教育的研究结合起来,以《故乡》如何及怎样成为教科书为核心,运用解释学的理论,叙述了中国近代文学的产生、流通、消费、再生产的过程,探讨了文学与想象的共同体之关系。在“知识阶层的《故乡》——中华民国时期Ⅰ”、“教科书中的《故乡》——中华民国时期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时期的《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时代”等标题下,作者分四部分具体叙述、论证了《故乡》在上述不同时期被不同读者群阅读、理解的历史。虽然学界并不乏对鲁迅《故乡》的研究,但此书的研究视角与设计确实属少见。以《故乡》的读书史为线索,探讨文学与想象的共同体之关系,尤其是这种探讨旨在理解文学与新的国家、国民意识形成之关系,可谓独一无二。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洞察力,更为重要的是为文学与教育研究者进行独创性的研究开启了思路。
其次,该书考察、论证所涉及的资料极为丰富。从各章节资料的运用、注释,到书末有关《故乡》文献的一览,读者均不难发现此书所具有的资料性价值。它几乎涉及了《故乡》产生、流通、消费、再生产过程方方面面的资料,确实称得上是有关《故乡》作为教科书的全书。读者不仅可以读到《故乡》作为教材是怎样被教授的,在教师教学参考书中是如何被解释的,学者们对《故乡》教学的研究论文,以及书后思考题的设计、注释、考试题目、答案,甚至可以从作者对教科书中《故乡》一文插图变迁的考察中了解《故乡》的读书史。该书集研究性与资料性于一体,在开启新的研究领域的同时为未来可能的研究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日有些浮躁的学界,该书以如此丰富、翔实的资料叙述、分析鲁迅《故乡》的读书史,确实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
再次,该书提出的很多思考、结论,亦引人注目。例如,作者在谈到阅读鲁迅《故乡》的北大时,对二十年代北大培养的人才与日本东大培养的人才在各自国民国家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北大人成为文学革命、文化革命、改造当时社会的先锋;东大人是维护与建设当时日本社会的精英。这种描述倒是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比较研究的课题;在谈到共同体时,作者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家族共同体与民国时期北京城的四合院共同体及共和国时期单位共同体之演变,使读者思考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与文学、文化的流通及消费之关系;在考察《故乡》的读书史时,作者试图探讨《故乡》对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成长、成熟、变迁所起的作用。作者指出,由于鲁迅在塑造国民性中的特殊地位,作品《故乡》有助于共产党唤醒民众,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
当然,该书亦有很多值得商榷的论述。但这是作者对鲁迅《故乡》读书史的一种阅读。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作对错的判断,要去理解与分析。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他希望该书能够有助于中日间对各自国民性的了解,并为消除两国间的摩擦、形成两国面向二十一世纪新型国家关系的想象共同体作出贡献。
(《鲁迅<故乡>的读书史》,藤井省三著,日本创文社,一九九七年十一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