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之前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相对比,现在人们面临的是一个更为开放的世界,遇到其他文化与宗教传统的可能性极大的增加。当一个文化或者宗教传统中的人与其他文化或者宗教传统相遇时该如何自处与应对?弗兰西斯·克鲁尼的《比较神学:跨越宗教边界的深度学习》为回应多元文化或宗教传统间的相遇提供了一个可供实践的视角。
关键词:多元文化宗教传统;相遇;阅读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41-01
在读这本书时我想到了最近热播的一个电视节目《变形计》。节目组的设定是让两位主人公进行“变形”,两位主人公互换身份。他们分别有着自己的生活背景,并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去到另一种生活环境,两种生活环境对主人公共同起作用而对其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这种“变形”与克鲁尼的“比较神学”有着相似之处。比较神学的主人公带着自己的信仰身份或者已有认知进入到另一文化或宗教传统之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原有的信仰身份势必会影响到对新进入的传统的学习与理解,同样在新进入的传统深入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带着在新传统中的知识来重新思考本身的信仰传统又会产生与原来不一样的理解。两种传统在比较者那里相互影响并进而产生一种“合一”,这又会使比较者产生新的见解。
作者认为比较神学的出现是对不同传统间相遇的回应。宗教间的相遇与交锋是基督教一直面临着的,而欧洲殖民时代对于基督教和基督教神学家来说这种相遇则“更加明显、更加紧迫、也更有冲击力”。作者在书中主要考察了基督教与印度的文化和宗教的相遇。天主教的一批传教士和神学家来到了印度,他们到达印度的首要目的便是传教。而此时的印度人对于基督教传统知之甚少,因此,为了能够成功的传教,改变印度人的信仰,使其皈依基督教,这些传教士和神学家便开始了对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传统的研究与学习。开始的学习是带有偏见的,传教士们站在信仰的角度,带着传教的预设目的去学习,这种学习在开始时便已有了预设的结论即基督教优于印度的文化和宗教。尽管如此,传教士们还是力图通过学习能够对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传统有一个真实、客观的理解。虽是基于传教的目的,但他们也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掌握和理解了印度的宗教,甚至形成了新的印度学这一新的学科。这一时期神学家们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之中,他们处于一种张力之中,他们带着使信徒皈依这一预设目的的进行学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却面临着“对传教世界观釜底抽薪”的威胁。他们委身于自己的传统学习其他宗教却面对着迷失在宗教边界的危险。而这恰正是作者所认为的比较神学的起点。
作者认为的比较神学就是要在各个宗教之间寻求相似点和共同点并从中学到知识,同时又不能忽略各宗教之间的差别,更不能给各个宗教虚构一个共同的起源。比较者互栖于两种或更多的宗教传统之中,模糊传统之间的边界,并通过对边界的模糊从而使比较者所互栖的两种或多种传统达成一个“合一”的领域。通过这种“合一”的领域,比较者“由内而来的意义,任何一者都是真实的”。克鲁尼认为这种“互栖”就是比较神学的本质。比较者从其信仰出发,将自己投身于其他传统,深入的学习和关注其他传统,以至于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比较者从自身传统看其他的传统,在沉浸于其他传统时再由其他传统来反观自身,在这种自我与他者的互动过程中寻求新的神学见解。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比较的过程之中,比较者从始至终都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信仰立场去寻求一种中立、公正的角度,但是也不能忽视由信仰所带来的偏见。
在克鲁尼看来,比较神学是实践的神学,其最重要的实践方式便是阅读。文本之中蕴含着特定文化或宗教传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在阅读时比较者带着自己的信仰传统的读写习惯进入所选择的新的传统的文本。比较者本身的信仰以及在信仰传统中养成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方式肯定会影响到对新的传统的文本的阅读。而当比较者在阅读新的传统的文本、学习新的传统达到一定的程度,对新的宗教传统有着一定深度的理解时,他在新的宗教传统中的阅读的理解和学习到的知识同样又会反过来影响他对自己信仰传统的阅读,会使比较者通过他所学习的新的宗教传统来反观、重读自己的信仰传统。这样的一种互读不止是学习新的宗教传统也是通过新的宗教传统重新学习、解读自己本身传统的一个过程。两种宗教传统在比较者那里相互影响,使比较者不仅对两种传统分别有了不同角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两种传统会在比较者那里“合一”,使其有一种新的见解。克鲁尼明确的希望比较者能够和注释者一起阅读经典。在克鲁尼看来,遵从注释意味着对研究的文本的尊重,对文本传递的真理的一种认可,遵从注释不仅仅有助于阅读文本,阅读者还能够从注释中了解这个传统。对于比较者来说,遵从注释更容易帮助他们达到“互栖”,能够使他们更快的进入自己信仰之外的宗教传统。跨宗教的评注虽有趣且有助于他们进行对另一宗教传统的学习,但同时也是他们处于忠诚感的考验的困扰之中。以比较的方式进行跨传统的评注,在阅读、学习另一宗教传统的文本时不仅要忠于文本,还要对文本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保持忠诚,即便文本中所宣称的神圣真理与其信仰的传统相悖。此时,比较者所应当做的不是要试图去假装所谓的客观中立,而是要注意到自己的偏见。当比较者能够意识到自己所持有的偏见,并看到自己的偏见在阅读与学习时是如何起作用的,那么,尽管偏见仍然存在,也不管偏见是好是坏,至少比较者在阅读时有了一定的方向,面临的处境也更加的自由和开放。
关键词:多元文化宗教传统;相遇;阅读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41-01
在读这本书时我想到了最近热播的一个电视节目《变形计》。节目组的设定是让两位主人公进行“变形”,两位主人公互换身份。他们分别有着自己的生活背景,并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去到另一种生活环境,两种生活环境对主人公共同起作用而对其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这种“变形”与克鲁尼的“比较神学”有着相似之处。比较神学的主人公带着自己的信仰身份或者已有认知进入到另一文化或宗教传统之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原有的信仰身份势必会影响到对新进入的传统的学习与理解,同样在新进入的传统深入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带着在新传统中的知识来重新思考本身的信仰传统又会产生与原来不一样的理解。两种传统在比较者那里相互影响并进而产生一种“合一”,这又会使比较者产生新的见解。
作者认为比较神学的出现是对不同传统间相遇的回应。宗教间的相遇与交锋是基督教一直面临着的,而欧洲殖民时代对于基督教和基督教神学家来说这种相遇则“更加明显、更加紧迫、也更有冲击力”。作者在书中主要考察了基督教与印度的文化和宗教的相遇。天主教的一批传教士和神学家来到了印度,他们到达印度的首要目的便是传教。而此时的印度人对于基督教传统知之甚少,因此,为了能够成功的传教,改变印度人的信仰,使其皈依基督教,这些传教士和神学家便开始了对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传统的研究与学习。开始的学习是带有偏见的,传教士们站在信仰的角度,带着传教的预设目的去学习,这种学习在开始时便已有了预设的结论即基督教优于印度的文化和宗教。尽管如此,传教士们还是力图通过学习能够对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传统有一个真实、客观的理解。虽是基于传教的目的,但他们也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掌握和理解了印度的宗教,甚至形成了新的印度学这一新的学科。这一时期神学家们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之中,他们处于一种张力之中,他们带着使信徒皈依这一预设目的的进行学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却面临着“对传教世界观釜底抽薪”的威胁。他们委身于自己的传统学习其他宗教却面对着迷失在宗教边界的危险。而这恰正是作者所认为的比较神学的起点。
作者认为的比较神学就是要在各个宗教之间寻求相似点和共同点并从中学到知识,同时又不能忽略各宗教之间的差别,更不能给各个宗教虚构一个共同的起源。比较者互栖于两种或更多的宗教传统之中,模糊传统之间的边界,并通过对边界的模糊从而使比较者所互栖的两种或多种传统达成一个“合一”的领域。通过这种“合一”的领域,比较者“由内而来的意义,任何一者都是真实的”。克鲁尼认为这种“互栖”就是比较神学的本质。比较者从其信仰出发,将自己投身于其他传统,深入的学习和关注其他传统,以至于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比较者从自身传统看其他的传统,在沉浸于其他传统时再由其他传统来反观自身,在这种自我与他者的互动过程中寻求新的神学见解。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比较的过程之中,比较者从始至终都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信仰立场去寻求一种中立、公正的角度,但是也不能忽视由信仰所带来的偏见。
在克鲁尼看来,比较神学是实践的神学,其最重要的实践方式便是阅读。文本之中蕴含着特定文化或宗教传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在阅读时比较者带着自己的信仰传统的读写习惯进入所选择的新的传统的文本。比较者本身的信仰以及在信仰传统中养成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方式肯定会影响到对新的传统的文本的阅读。而当比较者在阅读新的传统的文本、学习新的传统达到一定的程度,对新的宗教传统有着一定深度的理解时,他在新的宗教传统中的阅读的理解和学习到的知识同样又会反过来影响他对自己信仰传统的阅读,会使比较者通过他所学习的新的宗教传统来反观、重读自己的信仰传统。这样的一种互读不止是学习新的宗教传统也是通过新的宗教传统重新学习、解读自己本身传统的一个过程。两种宗教传统在比较者那里相互影响,使比较者不仅对两种传统分别有了不同角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两种传统会在比较者那里“合一”,使其有一种新的见解。克鲁尼明确的希望比较者能够和注释者一起阅读经典。在克鲁尼看来,遵从注释意味着对研究的文本的尊重,对文本传递的真理的一种认可,遵从注释不仅仅有助于阅读文本,阅读者还能够从注释中了解这个传统。对于比较者来说,遵从注释更容易帮助他们达到“互栖”,能够使他们更快的进入自己信仰之外的宗教传统。跨宗教的评注虽有趣且有助于他们进行对另一宗教传统的学习,但同时也是他们处于忠诚感的考验的困扰之中。以比较的方式进行跨传统的评注,在阅读、学习另一宗教传统的文本时不仅要忠于文本,还要对文本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保持忠诚,即便文本中所宣称的神圣真理与其信仰的传统相悖。此时,比较者所应当做的不是要试图去假装所谓的客观中立,而是要注意到自己的偏见。当比较者能够意识到自己所持有的偏见,并看到自己的偏见在阅读与学习时是如何起作用的,那么,尽管偏见仍然存在,也不管偏见是好是坏,至少比较者在阅读时有了一定的方向,面临的处境也更加的自由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