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新四军东进60周年。我端详着叶飞将军“沙家浜芦荡抗日六十周年”的题词,欣赏着文5邮票《沙家浜》,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那艰辛的岁月、亲密的战友,想起了那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京剧邮票《沙家浜》是1968年1月30日发行的一套9枚的文5邮票中的第5枚。票面上印的是阿庆嫂和郭建光对唱时的剧照:阿庆嫂一身勤劳淳朴的装束,聪敏机智的表情;郭建光身配盒子枪,英姿勃发。这真是一枚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江南水网地区坚持敌后游击、军民同仇敌忾的好邮票。
由于常熟是新四军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所以沙家浜就成了常熟的代名词。记得有一次,我随任天石的弟弟任天怀夫妇和任天石的夫人陈行之去西安采访,同途旅友问:“贵籍何处?”我们答:“常熟”。可他们不知道常熟在哪里。我们只好说:“沙家浜”。“哦”,他们知道了:“那是出阿庆嫂的地方。”
也正因为沙家浜成了常熟的代名词,使得许多人爱把京剧人物和曾在常熟参加过抗日游击斗争的真人真事联系起来对号入座,弄得被对号的同志啼笑皆非,非常被动。记得1985年有一篇文章《她就是真正的阿庆嫂》,说陈二妹就是阿庆嫂、夏光就是郭建光,弄得二人非常被动。常熟创建“民抗”的一些老同志如陈刚、朱英等纷纷找陈二妹询问此事,“她都否认报上所载是她自己说的,并难过得哭了”(注①)。为此,谭震林同志的夫人葛慧敏也亲自致信报社,提请澄清事实。《文汇报》和《光明日报》都全文刊登了葛慧敏的来信,讹传始寝。可过了几年,又有人自称采访过郭建光、阿庆嫂等过来人的作者,重弹“陈二妹就是阿庆嫂、夏光就是郭建光”的老调。夏光同志读后说:“我不认识这个作者,也未接待过采访,如何成文发稿我均不知情。我为沙家浜故事常处被动。”为此,《大江南北》副主编章大鸿专程到常熟,在原苏常昆太武工队大队长朱英的陪同下,去董滨走访了陈二妹。她说:“我不认识这位作者,我也没有讲过文中所述内容。且1939年,谭震林还没有来常熟,董滨地区并无芦苇荡,胡肇汉从未到过董滨。”
那么,为什么说陈二妹就是阿庆嫂呢?事情源于1982年5月20日,谭震林同志抱病来到常熟,凭吊李建模、任天石、薛惠民烈士墓。他在县委招待所休息时,接见了陈关林烈士的遗孀陈二妹。谭震林同志在接见时风趣地问常熟县委负责同志:“你们常熟有沙家浜吗?”县里同志说:“常熟有许多浜,就是没有沙家浜。”谭震林同志又问:“那么有阿庆嫂吗?”县里同志回答:“也没有。”谭震林同志说:“对嘛,那是艺术塑造。常熟有千百个阿庆嫂和沙奶奶。”他又指着陈二妹说:“关林嫂也不是一个吗,她丈夫就是开茶馆的。”(注②)
谭震林同志的话传到社会上就离了谱。有的报纸报道说:谭震林握着陈二妹的手说:“你就是阿庆嫂”。有的竟说,谭震林和任天石等领导同志不在自己部队的司令部研究工作,而常去董滨交通站涵芬阁茶馆小楼上讨论对敌斗争策略。有的还编了一则胡肇汉捉拿谭震林,陈二妹掩护谭从后窗翻下小楼,借着芦苇丛安全脱险的故事。对此,原董滨交通站站长陈永清曾撰文指出“完全不符合事实”(注③)。
京剧《沙家浜》是1965年3月由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我查阅了剧作者文牧写的《“芦荡火种”创作札记》。“札记”说:“这不是真人真事,是虚构的。”原来写的“茶馆老板胡广兴是男性”,因为“戏里男角太多”,“这角色可让丁是娥来演”,才“把老板改为老板娘”。“我孕育戏时给剧中人物起名要尽量起得合适,叫得出名。阿庆嫂原叫阿兴嫂,想把胡广兴的兴字挂上。后来觉得嫂这个音是朝下缩的,那么当中一字必须要着重有力。兴字显得平,改成庆字便显得重甸有力,叫起来也叫得响”。这就是阿庆嫂这个人物的由来。
那么,陈二妹与阿庆嫂又有什么关系呢?陈二妹是常熟董滨人,1913年生,嫁陈关林为妻,遂名关林嫂。而陈关林,又名陈士良、陈志良,常熟大东门长发隆酱园学徒出身。18岁回董滨当茶馆帮工,后以经营涵芬阁茶馆为生。日军侵占常熟后,陈关林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在抗日民主政府的资助下,他增设一个面饭店,生意十分兴隆。他的茶馆和面饭店,暗中是我苏常太游击根据地的联络点、接待站。这个站的站长陈永清,接待过谭震林等众多外埠来常熟的党政军干部和上海等地下乡参加抗日的革命青年。陈关林担负的工作比站长的还繁重,一切接待工作都是他干的。来一陌生茶客,要对上号才能接待。有时敌人会前来冒充,他也能应付自如,不漏蛛丝马迹。这也得力于关林嫂的协调配合。1941年8月18日,陈关林被日军捕押于苏州第三监狱,受尽酷刑,于次年11月11日惨遭杀害。关林嫂遂将涵芬阁盘给了徐华,携子女避居农村,坚贞不屈。
夏光同志,原是新四军老六团(团长叶飞)东进时的参谋。1939年9月,新四军老六团(对外番号是“江南抗日义勇军”)西撤。夏光因病不能随军行动,便留在“沙家浜”(芦荡)地区的后方医院。1939年11月6日,留在芦荡地区的后方医院中的伤病员奉命重建“新江抗”(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夏光被任命为司令。
注:①②引自陈永清回忆录《在沙家浜当交通站站长》。
③引自陈永清1988年7月19日在上海《老年报》上发表的回忆录。
京剧邮票《沙家浜》是1968年1月30日发行的一套9枚的文5邮票中的第5枚。票面上印的是阿庆嫂和郭建光对唱时的剧照:阿庆嫂一身勤劳淳朴的装束,聪敏机智的表情;郭建光身配盒子枪,英姿勃发。这真是一枚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江南水网地区坚持敌后游击、军民同仇敌忾的好邮票。
由于常熟是新四军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所以沙家浜就成了常熟的代名词。记得有一次,我随任天石的弟弟任天怀夫妇和任天石的夫人陈行之去西安采访,同途旅友问:“贵籍何处?”我们答:“常熟”。可他们不知道常熟在哪里。我们只好说:“沙家浜”。“哦”,他们知道了:“那是出阿庆嫂的地方。”
也正因为沙家浜成了常熟的代名词,使得许多人爱把京剧人物和曾在常熟参加过抗日游击斗争的真人真事联系起来对号入座,弄得被对号的同志啼笑皆非,非常被动。记得1985年有一篇文章《她就是真正的阿庆嫂》,说陈二妹就是阿庆嫂、夏光就是郭建光,弄得二人非常被动。常熟创建“民抗”的一些老同志如陈刚、朱英等纷纷找陈二妹询问此事,“她都否认报上所载是她自己说的,并难过得哭了”(注①)。为此,谭震林同志的夫人葛慧敏也亲自致信报社,提请澄清事实。《文汇报》和《光明日报》都全文刊登了葛慧敏的来信,讹传始寝。可过了几年,又有人自称采访过郭建光、阿庆嫂等过来人的作者,重弹“陈二妹就是阿庆嫂、夏光就是郭建光”的老调。夏光同志读后说:“我不认识这个作者,也未接待过采访,如何成文发稿我均不知情。我为沙家浜故事常处被动。”为此,《大江南北》副主编章大鸿专程到常熟,在原苏常昆太武工队大队长朱英的陪同下,去董滨走访了陈二妹。她说:“我不认识这位作者,我也没有讲过文中所述内容。且1939年,谭震林还没有来常熟,董滨地区并无芦苇荡,胡肇汉从未到过董滨。”
那么,为什么说陈二妹就是阿庆嫂呢?事情源于1982年5月20日,谭震林同志抱病来到常熟,凭吊李建模、任天石、薛惠民烈士墓。他在县委招待所休息时,接见了陈关林烈士的遗孀陈二妹。谭震林同志在接见时风趣地问常熟县委负责同志:“你们常熟有沙家浜吗?”县里同志说:“常熟有许多浜,就是没有沙家浜。”谭震林同志又问:“那么有阿庆嫂吗?”县里同志回答:“也没有。”谭震林同志说:“对嘛,那是艺术塑造。常熟有千百个阿庆嫂和沙奶奶。”他又指着陈二妹说:“关林嫂也不是一个吗,她丈夫就是开茶馆的。”(注②)
谭震林同志的话传到社会上就离了谱。有的报纸报道说:谭震林握着陈二妹的手说:“你就是阿庆嫂”。有的竟说,谭震林和任天石等领导同志不在自己部队的司令部研究工作,而常去董滨交通站涵芬阁茶馆小楼上讨论对敌斗争策略。有的还编了一则胡肇汉捉拿谭震林,陈二妹掩护谭从后窗翻下小楼,借着芦苇丛安全脱险的故事。对此,原董滨交通站站长陈永清曾撰文指出“完全不符合事实”(注③)。
京剧《沙家浜》是1965年3月由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我查阅了剧作者文牧写的《“芦荡火种”创作札记》。“札记”说:“这不是真人真事,是虚构的。”原来写的“茶馆老板胡广兴是男性”,因为“戏里男角太多”,“这角色可让丁是娥来演”,才“把老板改为老板娘”。“我孕育戏时给剧中人物起名要尽量起得合适,叫得出名。阿庆嫂原叫阿兴嫂,想把胡广兴的兴字挂上。后来觉得嫂这个音是朝下缩的,那么当中一字必须要着重有力。兴字显得平,改成庆字便显得重甸有力,叫起来也叫得响”。这就是阿庆嫂这个人物的由来。
那么,陈二妹与阿庆嫂又有什么关系呢?陈二妹是常熟董滨人,1913年生,嫁陈关林为妻,遂名关林嫂。而陈关林,又名陈士良、陈志良,常熟大东门长发隆酱园学徒出身。18岁回董滨当茶馆帮工,后以经营涵芬阁茶馆为生。日军侵占常熟后,陈关林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在抗日民主政府的资助下,他增设一个面饭店,生意十分兴隆。他的茶馆和面饭店,暗中是我苏常太游击根据地的联络点、接待站。这个站的站长陈永清,接待过谭震林等众多外埠来常熟的党政军干部和上海等地下乡参加抗日的革命青年。陈关林担负的工作比站长的还繁重,一切接待工作都是他干的。来一陌生茶客,要对上号才能接待。有时敌人会前来冒充,他也能应付自如,不漏蛛丝马迹。这也得力于关林嫂的协调配合。1941年8月18日,陈关林被日军捕押于苏州第三监狱,受尽酷刑,于次年11月11日惨遭杀害。关林嫂遂将涵芬阁盘给了徐华,携子女避居农村,坚贞不屈。
夏光同志,原是新四军老六团(团长叶飞)东进时的参谋。1939年9月,新四军老六团(对外番号是“江南抗日义勇军”)西撤。夏光因病不能随军行动,便留在“沙家浜”(芦荡)地区的后方医院。1939年11月6日,留在芦荡地区的后方医院中的伤病员奉命重建“新江抗”(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夏光被任命为司令。
注:①②引自陈永清回忆录《在沙家浜当交通站站长》。
③引自陈永清1988年7月19日在上海《老年报》上发表的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