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为目标的先进经济发展方式。在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对于处理好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农村循环经济 激励机制 环境保护
农村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的思想运用到农村生产和生活中,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农业生产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和农村工业污染,相应地,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村工业,农村循环经济的内容主要是农业循环经济、农村生活循环经济和农村工业循环经济。
1. 推行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首先,推行循环经济有助于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当前我国农村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从而给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导致生态破坏加剧、资源矛盾突出,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在农村推行循环经济,能够强化农村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化学物质的输入,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农用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推行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I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制约我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障碍性因素
2.1 政府认识不足和管理不规范的障碍
社会各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来抓,但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深入认识和切实重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有偏差,不少地方政府仍未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其次,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加大投入、改进工艺和更新设备的层面上。多数企业对循环经济知识了解不够,没有真正把握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的要求。三是许多人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
2.2 市场机制不完善和资源产权不清晰的障碍
一方面,我国天然气、水、土地、电力、煤炭等处于产业链上游环节的资源性产品总体价格水平偏低,对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不敏感,既不反映资源的真实价值,也没有体现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外部收益未能内部化,企业通过投资开发或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由此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得不到补偿,使采用循环经济的企业相对于不采取循环经济的企业在竞争中失去成本优势。同时,对循环利用废弃物的企业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从而使得企业难以通过市场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不能使环境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也无法对企业提供相应的惩罚或奖励措施。
2.3 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和市场供给不足的障碍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最主要的支撑因素。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支持,企业无法提高生态效率,降低消耗和排放。而现代科技活动本身的普遍化、复杂化又需要法律保障其稳定有序地进行。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相对不高,对环境科技重视不够,目前尚未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致使技术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的企业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常常有心无力。加上缺乏强制性的科技运行机制的约束,科技活动缺乏法律规范,导致大量中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从企业自身来看,由于环境改善的受益者应给予企业多大程度的补偿等无法定量化衡量,企业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生产,需要依赖替代性资源、新技术、新设备和科学的管理,使得企业或是不愿意或是不能够垫付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承受失败机率较高的风险。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消费行为偏好总体上处于倡导起步阶段,公众对企业及企业家的认识多局限于企业及企业家应如何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行为得不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和积极的响应,也抑制了企业的供给动力。
2.4 公众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障碍
一是社会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还非常薄弱,公众对环境保护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把自身的衣食住行与环境联系起来。在当前公众的环保意识低下的情况下,政府没有为公众参与环保准备好平台和条件,再加上公众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二是公众参与形式单一及参与领域有限。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基本上还停留在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反映、举报的阶段,属于事后参与。
3.构建农村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适应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和价格体系。改善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和价格,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程度。资源环境产权和价格体系方面重点要加强生产过程中输入端的资源价格政策和输出端的污染税费政策,使得经济过程的整个物流能够在其中循环起来,真正有利于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3.2 加强科技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农业循环经济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农业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因此,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和鼓励在农业循环经济科技上的研究开发推广。
3.3 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政府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大量投入為代价,农村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如果一味地以不正确的政绩观等指导农村工作,农村的资源消耗过快,资源瓶颈和供给问题目益凸显,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农村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会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挥环保部门推动者和先行者作用的前提下,在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各个部门都要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郭彬.循环经济评价和激励机制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于蕾.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阻碍性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9(2):126-128.
(作者单位:大庆市红岗区人民政府)
【关键词】 农村循环经济 激励机制 环境保护
农村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的思想运用到农村生产和生活中,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农业生产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和农村工业污染,相应地,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村工业,农村循环经济的内容主要是农业循环经济、农村生活循环经济和农村工业循环经济。
1. 推行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首先,推行循环经济有助于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当前我国农村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从而给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导致生态破坏加剧、资源矛盾突出,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在农村推行循环经济,能够强化农村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化学物质的输入,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农用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推行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I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制约我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障碍性因素
2.1 政府认识不足和管理不规范的障碍
社会各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来抓,但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深入认识和切实重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有偏差,不少地方政府仍未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其次,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加大投入、改进工艺和更新设备的层面上。多数企业对循环经济知识了解不够,没有真正把握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的要求。三是许多人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
2.2 市场机制不完善和资源产权不清晰的障碍
一方面,我国天然气、水、土地、电力、煤炭等处于产业链上游环节的资源性产品总体价格水平偏低,对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不敏感,既不反映资源的真实价值,也没有体现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外部收益未能内部化,企业通过投资开发或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由此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得不到补偿,使采用循环经济的企业相对于不采取循环经济的企业在竞争中失去成本优势。同时,对循环利用废弃物的企业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从而使得企业难以通过市场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不能使环境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也无法对企业提供相应的惩罚或奖励措施。
2.3 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和市场供给不足的障碍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最主要的支撑因素。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支持,企业无法提高生态效率,降低消耗和排放。而现代科技活动本身的普遍化、复杂化又需要法律保障其稳定有序地进行。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相对不高,对环境科技重视不够,目前尚未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致使技术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的企业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常常有心无力。加上缺乏强制性的科技运行机制的约束,科技活动缺乏法律规范,导致大量中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从企业自身来看,由于环境改善的受益者应给予企业多大程度的补偿等无法定量化衡量,企业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生产,需要依赖替代性资源、新技术、新设备和科学的管理,使得企业或是不愿意或是不能够垫付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承受失败机率较高的风险。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消费行为偏好总体上处于倡导起步阶段,公众对企业及企业家的认识多局限于企业及企业家应如何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行为得不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和积极的响应,也抑制了企业的供给动力。
2.4 公众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障碍
一是社会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还非常薄弱,公众对环境保护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把自身的衣食住行与环境联系起来。在当前公众的环保意识低下的情况下,政府没有为公众参与环保准备好平台和条件,再加上公众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二是公众参与形式单一及参与领域有限。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基本上还停留在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反映、举报的阶段,属于事后参与。
3.构建农村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适应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和价格体系。改善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和价格,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程度。资源环境产权和价格体系方面重点要加强生产过程中输入端的资源价格政策和输出端的污染税费政策,使得经济过程的整个物流能够在其中循环起来,真正有利于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3.2 加强科技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农业循环经济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农业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因此,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和鼓励在农业循环经济科技上的研究开发推广。
3.3 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政府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大量投入為代价,农村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如果一味地以不正确的政绩观等指导农村工作,农村的资源消耗过快,资源瓶颈和供给问题目益凸显,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农村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会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挥环保部门推动者和先行者作用的前提下,在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各个部门都要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郭彬.循环经济评价和激励机制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于蕾.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阻碍性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9(2):126-128.
(作者单位:大庆市红岗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