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庆特稿是一项重要的外宣任务。过去数十年,中国特稿社风雨无阻坚持做下来,已将国庆特稿变成了对外报道中一道别致的“风景”。
今年我们提前两个多月即开始选题策划,并如期在9月中旬前向我200多家驻外使领馆提供了中、英、法、西、俄、阿各文种文字特稿共计30多篇,一组“胜利日阅兵”图片特辑,一组“中国旅客境外游”大数据图表特稿,以及40多张配文图片,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创新。
往年,各使领馆会借国庆之机,或以国庆招待会宣传手册的形式,或以当地媒体合作版面的形式,利用国庆特稿开展外宣工作。今年,我们拓展了国庆特稿的推介渠道,通过新华社拉美总分社、欧洲总分社、非洲总分社进行推广,提高了落地率。
国庆期间及节后,《中国日报》整版采用了四篇国庆特稿;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联合日报》、《文莱时报》都为国庆特稿刊发了“国庆特刊”;《阿根廷时报》更是为国庆特稿连续推出两期“国庆专版”,每期约四个版面。
因为国庆特稿故事性强、人情味浓,符合海外受众阅读习惯和体验,一直受到海外用户的好评。今年,《阿根廷时报》就对国庆特稿表示肯定,称赞稿件质量高,“故事好看”。而往年,特稿社也常常收到各使领馆发来的感谢信,称赞国庆特稿满足海外读者需求,能够激发兴趣、引起共鸣。
擅讲故事,把握住“打动人心”的力量
为什么会让中国特稿社来承接这项政治任务?最初的来龙去脉已不得而知。但若要论讲好中国故事,将外宣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地,那么,可能没有比中国特稿社更能胜任的了。
中国特稿社隶属新华社对外部,是中国大陆唯一由中央授权以民间身份向全世界播发外文特稿的新闻机构。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中国特稿社成为新华社乃至中国对外传播大军中直闯西方主流媒体的轻骑兵。
时移而事易,随着中国媒体环境日益对外开放,以及互联网环境下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中国特稿社为海外媒体提供独家定制特稿的优势不再明显。然而,贴近海外读者的写作思路和讲故事手法成为中国特稿社的“看家本领”,薪火相传。美国畅销书《说故事的力量》的作者安娜特·塞蒙斯提出,一个好故事可以帮助你打动人心,影响人们对事情的诠释,唯有对某人产生某种意义后,事实才会产生影响力。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特稿社一直都在生产和传播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的故事,也始终将历史的潮流、社会的变迁浓缩在个体的人生起伏、命运转折之中,也因此牢牢把握住了这份“打动人心”的力量。
妙趣横生,经济报道也要见人见事
一般来说,国庆特稿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侧面宣传中国的变迁和进步。不过,今年,经济增速下滑使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备受海外关注,所以,经济形势的报道成为重中之重。
那究竟怎么做好经济的特稿呢?普通的经济新闻里,往往是一堆数字同比环比,还有一群专家七嘴八舌,内容枯燥无趣,令读者“难以下咽”。如果把这样的文章发到海外,恐怕很难说清楚中国的经济“形有波动,势仍向好”。事实上,经济说抽象也抽象,说具体也具体,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国庆特稿妙就妙在捕捉到了这些生活的细节,将经济报道还原成了一个个有滋有味的故事。下面,笔者就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香蕉的奇幻漂流
生活在中国最北的漠河村的老乡在炕头和家人唠嗑,也许不会想到手里的香蕉来自万里之外一个他可能从未听说的南美国家——厄瓜多尔。
这个画面来自特稿《一根香蕉背后的中国经济变图》。记者从香蕉这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水果入手,让航运公司还原了一根香蕉从厄瓜多尔的果园被摘下后,如何历经辗转来到中国进口商的手中。这背后折射出更大的经济图景:中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经济结构转向更多地依靠内需,工业废料进口减少而食品进口增长就是其中一个表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触角日益延展,和拉美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与厄瓜多尔的贸易往来就是其中一个例证。记者巧妙地游走在微观与宏观间,而读者则完全不必为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而感到头疼,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围绕香蕉而设计的精巧故事,比如跟随干练的女主人一起来到丘陵地带的防空洞,检视数十万箱存放在那里的香蕉和其他水果,这一切如同科幻大片一样新鲜有趣。
——海淘大军的潜力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平常说自己多有钱,似乎不那么有底气;但是,调出自己一年来在淘宝的购买记录,看看花出去了多少真金白银,谁还好意思哭穷?同样,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要信心十足地和老外讲一通中国市场如何大、前景如何好,似乎并不那么容易。但是,如果看一看中国人在淘宝上的消费足迹,特别是近年来在海淘上的购买记录,这个市场的潜力不就一目了然吗?
记者由亲身感受出发,推己及人,很快捕捉到了“海淘”大军的潜力。特稿《足不出户 海淘全球:中国人的网购新时代》从一个受女儿影响开始海淘的退休职工切入,描绘了一个潜伏在网络上、拥有数千亿规模的诱人市场,这里的消费者“喜欢购买在中国无法买到或者价格奇高的外国商品”。无论是传统电商,如阿里巴巴、亚马逊、京东,还是线下零售巨头,如美国的梅西百货、第五大街、布鲁明戴尔,都已嗅到了商机,伺机而动。消费,来自需求,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刻画中国经济当下的特点呢?
客观全面,成就与问题要同时并举
国庆特稿很容易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成就报道。诚然,借国庆之机介绍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是我们做国庆特稿的初衷。但是,就像所有的对外报道一样,如果一味只讲成就,回避问题,那么报道就会失去公信力,成为不折不扣的政治宣传。
特稿《小米“帝国”能走多远?》就是将成就与问题并举的一个代表。近年来,中国的智能手机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新一代的“中国制造”代名词。小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用了五年时间成长为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厂商。它既顶着行业翘楚的光芒,也背负着专利剽窃等骂名。身为“米粉”的记者精心选择了小米这个案例,写作时不偏不倚,中立客观,用小米的骄傲和无奈展现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浪潮中的进步与问题。
另外一篇特稿《中国股民“逐富梦”遭打击》则完全和常规的成就报道不沾边了。今年上半年,中国股市“过山车”的行情令全世界侧目,西方媒体更是日日紧盯中国股市。既然海外高度关注,我们便策划从普通股民的角度着手,写一写中国人在资本市场经历的“冰火两重天”。记者采访了从工薪阶层到全职主妇在内的近十名年龄、阶层和股龄都不尽相同的股民,用他们的故事来讲述中国人在投资、理财甚至财富观念上的蜕变。虽然,股市的“断崖式下滑”绝对算不上是一件好事,但确实是一段真真实实的“黑色”经历,一段让中国人清醒过来、也成长起来的经历,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的报道展现出了中国客观而真实的一面。此外,让普通的中国人从浮动的股市数字背后走出来,或许,读者会少一些冷眼旁观的嘲笑,多一些感同身受的理解。
关注年轻人,今天的潮流就是明天的主流
一个国家最新的变化趋势往往反映在年轻人身上,他们也代表着这个国家未来数十年的走向。所以,国庆特稿往往会为年轻人的新潮流、新时尚多费些笔墨,因为今天的潮流,可能就是明天的主流。
在今年的国庆特稿中,《在线教育:让学习更加自由》这篇特稿很受海外媒体的青睐。稿件讲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尝试在线教育,而线上流行的本土课程与从海外传入中国的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不同,更强调互动性、计划性,以及精巧的内容和课件设计。记者描画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利用无线的网络资源不断进行学习充电,也指出了中国未来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方向。
而另一篇特稿《唤醒文化基因——中国校园里的“国学热”》则讲述了发生在中国小朋友身上的变化,他们开始重拾《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课程,而不是急于去背诵ABC了。特稿并没有直白地引导人们思考,这一代人长大后,未来的中国会怎么样?但是,读完这个故事后,大家可能也都会停下来想一想这个问题。
总体来说,国庆特稿一直都在延续着这样的风格,用小细节反映大背景,用小故事讲述大变化,既不忘回朔历史,更重于展望未来。
今年我们提前两个多月即开始选题策划,并如期在9月中旬前向我200多家驻外使领馆提供了中、英、法、西、俄、阿各文种文字特稿共计30多篇,一组“胜利日阅兵”图片特辑,一组“中国旅客境外游”大数据图表特稿,以及40多张配文图片,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创新。
往年,各使领馆会借国庆之机,或以国庆招待会宣传手册的形式,或以当地媒体合作版面的形式,利用国庆特稿开展外宣工作。今年,我们拓展了国庆特稿的推介渠道,通过新华社拉美总分社、欧洲总分社、非洲总分社进行推广,提高了落地率。
国庆期间及节后,《中国日报》整版采用了四篇国庆特稿;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联合日报》、《文莱时报》都为国庆特稿刊发了“国庆特刊”;《阿根廷时报》更是为国庆特稿连续推出两期“国庆专版”,每期约四个版面。
因为国庆特稿故事性强、人情味浓,符合海外受众阅读习惯和体验,一直受到海外用户的好评。今年,《阿根廷时报》就对国庆特稿表示肯定,称赞稿件质量高,“故事好看”。而往年,特稿社也常常收到各使领馆发来的感谢信,称赞国庆特稿满足海外读者需求,能够激发兴趣、引起共鸣。
擅讲故事,把握住“打动人心”的力量
为什么会让中国特稿社来承接这项政治任务?最初的来龙去脉已不得而知。但若要论讲好中国故事,将外宣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地,那么,可能没有比中国特稿社更能胜任的了。
中国特稿社隶属新华社对外部,是中国大陆唯一由中央授权以民间身份向全世界播发外文特稿的新闻机构。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中国特稿社成为新华社乃至中国对外传播大军中直闯西方主流媒体的轻骑兵。
时移而事易,随着中国媒体环境日益对外开放,以及互联网环境下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中国特稿社为海外媒体提供独家定制特稿的优势不再明显。然而,贴近海外读者的写作思路和讲故事手法成为中国特稿社的“看家本领”,薪火相传。美国畅销书《说故事的力量》的作者安娜特·塞蒙斯提出,一个好故事可以帮助你打动人心,影响人们对事情的诠释,唯有对某人产生某种意义后,事实才会产生影响力。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特稿社一直都在生产和传播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的故事,也始终将历史的潮流、社会的变迁浓缩在个体的人生起伏、命运转折之中,也因此牢牢把握住了这份“打动人心”的力量。
妙趣横生,经济报道也要见人见事
一般来说,国庆特稿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侧面宣传中国的变迁和进步。不过,今年,经济增速下滑使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备受海外关注,所以,经济形势的报道成为重中之重。
那究竟怎么做好经济的特稿呢?普通的经济新闻里,往往是一堆数字同比环比,还有一群专家七嘴八舌,内容枯燥无趣,令读者“难以下咽”。如果把这样的文章发到海外,恐怕很难说清楚中国的经济“形有波动,势仍向好”。事实上,经济说抽象也抽象,说具体也具体,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国庆特稿妙就妙在捕捉到了这些生活的细节,将经济报道还原成了一个个有滋有味的故事。下面,笔者就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香蕉的奇幻漂流
生活在中国最北的漠河村的老乡在炕头和家人唠嗑,也许不会想到手里的香蕉来自万里之外一个他可能从未听说的南美国家——厄瓜多尔。
这个画面来自特稿《一根香蕉背后的中国经济变图》。记者从香蕉这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水果入手,让航运公司还原了一根香蕉从厄瓜多尔的果园被摘下后,如何历经辗转来到中国进口商的手中。这背后折射出更大的经济图景:中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经济结构转向更多地依靠内需,工业废料进口减少而食品进口增长就是其中一个表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触角日益延展,和拉美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与厄瓜多尔的贸易往来就是其中一个例证。记者巧妙地游走在微观与宏观间,而读者则完全不必为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而感到头疼,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围绕香蕉而设计的精巧故事,比如跟随干练的女主人一起来到丘陵地带的防空洞,检视数十万箱存放在那里的香蕉和其他水果,这一切如同科幻大片一样新鲜有趣。
——海淘大军的潜力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平常说自己多有钱,似乎不那么有底气;但是,调出自己一年来在淘宝的购买记录,看看花出去了多少真金白银,谁还好意思哭穷?同样,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要信心十足地和老外讲一通中国市场如何大、前景如何好,似乎并不那么容易。但是,如果看一看中国人在淘宝上的消费足迹,特别是近年来在海淘上的购买记录,这个市场的潜力不就一目了然吗?
记者由亲身感受出发,推己及人,很快捕捉到了“海淘”大军的潜力。特稿《足不出户 海淘全球:中国人的网购新时代》从一个受女儿影响开始海淘的退休职工切入,描绘了一个潜伏在网络上、拥有数千亿规模的诱人市场,这里的消费者“喜欢购买在中国无法买到或者价格奇高的外国商品”。无论是传统电商,如阿里巴巴、亚马逊、京东,还是线下零售巨头,如美国的梅西百货、第五大街、布鲁明戴尔,都已嗅到了商机,伺机而动。消费,来自需求,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刻画中国经济当下的特点呢?
客观全面,成就与问题要同时并举
国庆特稿很容易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成就报道。诚然,借国庆之机介绍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是我们做国庆特稿的初衷。但是,就像所有的对外报道一样,如果一味只讲成就,回避问题,那么报道就会失去公信力,成为不折不扣的政治宣传。
特稿《小米“帝国”能走多远?》就是将成就与问题并举的一个代表。近年来,中国的智能手机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新一代的“中国制造”代名词。小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用了五年时间成长为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厂商。它既顶着行业翘楚的光芒,也背负着专利剽窃等骂名。身为“米粉”的记者精心选择了小米这个案例,写作时不偏不倚,中立客观,用小米的骄傲和无奈展现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浪潮中的进步与问题。
另外一篇特稿《中国股民“逐富梦”遭打击》则完全和常规的成就报道不沾边了。今年上半年,中国股市“过山车”的行情令全世界侧目,西方媒体更是日日紧盯中国股市。既然海外高度关注,我们便策划从普通股民的角度着手,写一写中国人在资本市场经历的“冰火两重天”。记者采访了从工薪阶层到全职主妇在内的近十名年龄、阶层和股龄都不尽相同的股民,用他们的故事来讲述中国人在投资、理财甚至财富观念上的蜕变。虽然,股市的“断崖式下滑”绝对算不上是一件好事,但确实是一段真真实实的“黑色”经历,一段让中国人清醒过来、也成长起来的经历,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的报道展现出了中国客观而真实的一面。此外,让普通的中国人从浮动的股市数字背后走出来,或许,读者会少一些冷眼旁观的嘲笑,多一些感同身受的理解。
关注年轻人,今天的潮流就是明天的主流
一个国家最新的变化趋势往往反映在年轻人身上,他们也代表着这个国家未来数十年的走向。所以,国庆特稿往往会为年轻人的新潮流、新时尚多费些笔墨,因为今天的潮流,可能就是明天的主流。
在今年的国庆特稿中,《在线教育:让学习更加自由》这篇特稿很受海外媒体的青睐。稿件讲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尝试在线教育,而线上流行的本土课程与从海外传入中国的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不同,更强调互动性、计划性,以及精巧的内容和课件设计。记者描画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利用无线的网络资源不断进行学习充电,也指出了中国未来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方向。
而另一篇特稿《唤醒文化基因——中国校园里的“国学热”》则讲述了发生在中国小朋友身上的变化,他们开始重拾《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课程,而不是急于去背诵ABC了。特稿并没有直白地引导人们思考,这一代人长大后,未来的中国会怎么样?但是,读完这个故事后,大家可能也都会停下来想一想这个问题。
总体来说,国庆特稿一直都在延续着这样的风格,用小细节反映大背景,用小故事讲述大变化,既不忘回朔历史,更重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