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人公何鲁敏是中关村的传奇人物,他生在国外,长在红旗下、插过队、留过洋,既是老三届又是新三届。既是中关村最早的企业家,又是最新的创业者。他是中关村少数几个登上过国家最高科学奖台的科学家,也是失败最惨重的企业家之一。他创立的亚都几起几落,历经磨难,并且屡败屡战,绝不退缩。如今,他经过6年时间的奋斗,花费了2000多万元的代价,开发出了“超级蓝天”。
路在何方
在漫天灰蒙蒙的雾霾中,何鲁敏下班回到家里,连鞋都没脱,直挺挺的躺在床上,也许是因为窗外的雾霾影响了心情,也许是乱糟糟的争论麻痹了大脑,也许是因为疼的要断的腰椎……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让他心情沉重和沮丧的,还是因为公司的出路和前途。
何鲁敏是亚都的创始人和董事长。亚都是一家诞生于中关村的老牌民营科技企业,以生产加湿器、净化器、新风机等环境产品而闻名。但是现在他们的产品全部陷入了低价竞争,一家专业化的科技公司,逐渐的要被虚假宣传和廉价的制造成本打倒了。
按说这家公司的前景广阔,就拿空气净化器为例吧,何鲁敏可不是那种激进、狂热的环保人士,他是专业技术人员,深知雾霾的成因远非人们所想的那样简单。客观的说,自然界产生不出PM2.5这么小的颗粒,这种颗粒几乎全部是人造的。最主要的成因是燃烧和化学合成,而这几乎和GDP是紧紧的捆在一起的。
雾霾是天灾,更是人祸。与雾霾正相关的因素其实是“密度”——居住密度、能耗密度等,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三次著名的空气污染危机——“伦敦雾”、“东京雨”和“洛杉矶灰”。这三次事件的解决都靠得是“转移污染,降低密度”。现在轮到中国了。我们突然发现:转移无处可去了。当然从北京转到了河北,只能算拆东墙补西墙,说不上转移。
在一个强烈追求GDP和热衷享受幸福的国度里,想要消减PM2.5绝非易事。按何鲁敏的估计,没个二三十年极难成功。
空气净化器恰好就是PM2.5的克星。几年以前,当亚都刚推出空气净化器时,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利润率。最近几年,由于净化器的普及和市场的诱惑,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了这个产业。以中国企业的模仿功力,短短几年,净化器逐渐陷入了低价竞争。这就是所谓的“制造业陷阱”。任何产业和产品,只要掉进这个陷阱,就离亏损和消亡不远了。
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企业从现在的困境中走出来?
有没有什么产品,不容易被别人仿冒呢?
何鲁敏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困扰他的主要原因,也是近几个月来,公司管理层、董事、股东们争论不休的原因。
因为第二天要出差,家里有高龄体弱老人。又赶上换季,所以他挣扎着坐起来,要给保姆安排一下家里的事情;怎么开空调,怎么关暖气,怎么给加湿器加水,什么时候开新风机,什么时候关净化器……,说了近一个小时,嘴巴都说累了。看着一脸茫然的保姆,心里顿时绝望了。
“也许把这些电器都合在一起,变成一台设备,统一控制会好些吧?”
他脑子里忽然一闪!想起了一个大家都没重视的科研项目。几年前,在为成都交大归谷小区提供新风机配套的一次会面中,和交大地产的孟总在一起谈起过这个事情。当时孟就提出过集成的概念,后来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由亚都和交大地产合作开发一种用于室内环境的集空调、采暖、新风、净化为一体的空气设备,这个设备一年以后试制成功了,并且安装在成都交大归谷小区的项目中。何鲁敏曾经在这个小区的体验间里住过一夜,感觉还是很不错!无论是空调的效果,还是温度、湿度的水平,空气的新鲜度和清洁度,都让人倍感舒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它把所有这些设备的控制都集中在一块面板上。让人有一种“一键掌控”的感觉。这个项目的缺陷就是节能性不太好。因而对建筑本身保温性要求甚高,不易推广。尽管如此,仍然受到当地消费者的好评!据说这个项目销的很火爆。只不过当时这个项目不是公司的主业,只能算是技术合作,因此并未予以关注。
也许,集成真的是一条出路!
超级蓝天
集成真的能行吗?按理说,把空调、采暖、净化、加湿、新风集中在一起,做成一个一体机,应该还是有需求的。成都的项目就是一个例子。而且这些被集成的设备都是亚都的拿手好戏,无论是加湿器、净化器、新风机、空调还是除湿机,亚都在这些方面都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和技术基础
但是集成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也不是把设备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事实上,集成也是一个大陷阱。许多科技人员喜欢多功能,他们以为消费者会喜欢功能更多的产品,许多经营者也喜欢多功能,他们以为能扩大用户的选择面和促进消费意愿。但事实上,这是种假象。君不见,往往是打着川、鲁、粤招牌的饭馆,都是门可罗雀,反倒是“小肠陈”这样一招鲜的单品小店生意兴隆。
多功能的另一种形式就是“集成”,功能集成看似多了用途,少了麻烦,应该更好卖。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例如,集成卫浴、集成厨房、集成……均是以大投资,低效益而收场。是一个典型的“好心不得好报”的项目。其中的原因不外如下几点:一是没有附加价值,纯粹的功能叠加;二是叠加以后的产品反而丧失了灵活性。例如集成卫浴、集成厨房,一个产品的风格,怎么可能与多种装修风格,例如地中海风格或者是纯中式风格和谐相配呢?第三个原因也很重要,就是价格上没有优势。集成卫浴、集成厨房并不比单独设计、单独安装的卫浴和厨房便宜多少,难怪大家都不选择呢!
从营销的角度讲,功能越多越难卖。这一方面的典型当属手机。当手机不但具备了短信、电话等基本的通讯功能,还附加了照相、游戏等众多功能时,手机的卖家就不知所云了。甚至只能以最无聊的功能,例如尺寸、厚薄等作为噱头和卖点。这对于不能支付大额传播费用的创业者来说,几乎就是死路一条。
因此,何鲁敏认为:亚都新的集成项目成败的关键就在于突出附加价值和降低成本两个要害上。而最突出的价值莫过于“空气品质”了。为此,何鲁敏给新项目命名为“超级蓝天”。 “超级蓝天计划”的基本构想是“集成”——可以是2合1,3合1,甚至是6合1,7合1……,革除传统空调空气污浊、能耗巨大等弊端。营造清新、健康、舒适、节能的生存环境;“超级蓝天”的关键词当然是“超级”了。
说起“超级蓝天”,还真不是自吹自擂!
“中国标准定义的蓝天不够蓝。”何鲁敏解释说。
“气象部门的‘优良'”,俗称‘蓝天',只相当于世卫组织(WHO)的‘中轻度污染'。即使最新的国家标准,也只相当于世卫组织的过度标准。”
“如果室内空气品质达到了世卫组织(WHO)的标准”,就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当然可以称为超级蓝天了。”何鲁敏有些得意的说。
这么说,也有点道理吧!
客观地说:在2010年,“超蓝计划”还是有点超前了。毕竟中国人对清洁空气的消费需求还远远低于对食品安全和饮水的需求。但是巨大的潜在市场规模仍然刺激何鲁敏做出“笨鸟先飞”的决定。
分兵突围
从2010年开始,何鲁敏打起了转型、升级和为“超级蓝天计划”立项的主意。在公司管理层、投资人和股东、董事会层面,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和交流,但是大家的看法和他并不完全相同,经过长时间争论和分析,最终形成了三个主要的思路,也可以认为这是企业的三条出路。
第一条路:规模化。即在原产品线上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消减费用,扩张渠道,进而扭亏为盈;这条路多数人赞同。不管怎么说,企业未到山穷水尽的境地,还有饭吃,还有优势,还有希望!怎么能说转就转了呢?可是何鲁敏不看好这条路,实在是中国企业在规模扩张和低价竞争这条路上已经是无路可走。尤其是北京的企业,众所周知,尽管第一台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等都是出身在北京,但是一旦规模化,则完全是南方企业的天下。北京企业在规模化、降低成本方面完全没有优势。
第二条路:资源整合。简单地说,就是以亚都的品牌、技术和产业能力,和其他的资源,例如地产、资金、营销等等重新整合为新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何鲁敏不懂,也不擅长,当然也不敢贸然反对,这条路主要是新的投资人和股东的最爱。
第三条路,就是何鲁敏倡导的产业整合和升级之路。这是以亚都现有技术、产品和科研能力为基础,进行整合升级再开发,再定位。“走出家电,转向节能环保。”何鲁敏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条是市场,现在节能环保还是成本,十年以内一定是消费品;就像人穷的时候,用健康和幸福来换金钱,有了钱就反过来要用金钱去换健康和幸福。也许十年之内这个市场就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了。第二个理由是一句俗语,“人挪活,树挪死”;所谓“人挪活,”就是人挪动了,面对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可能就有新的活路。所谓“树挪死”,就是在这种挪动中,根基不能变,而亚都的根基恰恰就是30年来,也是亚都在加湿器、净化器、新风机这些环境产品方面的技术积累。
这三条转型之路,其实是各有利弊,难以取舍。以何鲁敏多谋寡断的性格,无意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其实也是一种缺点。这种性格可不适合做企业经营者。
经过与管理层和投资人多次协商讨论:最终,达成了分兵突围的决断,以家电产业原加湿器、净化器子公司吸收新的投资进行规模化发展和资源整合;而以亚都母公司为主体,带领部分科技人员进行产业的集成整合创新。形成了子公司搞扩张、规模化,求效益。母公司搞科研、搞创新、转型升级的格局。
压力山大
既然是分兵突围,首先就要“分兵”,对于技术人员,按照亚都的惯例,多数人员可以自愿选择。毫无悬念,大多数人选择了自己熟悉,并且有基础的工作。毕竟没有人愿意从头再来。何鲁敏知道,重起炉灶,风险很大,也会影响这些技术人员的前途,也没有特意动员。其实风险何尝不是一个机会呢!只有那些勇于挑战,敢于冒险,对自己有信心的人才会选择风险更大的道路。
“这些脑袋,就是最大的财富了!”看着眼前的队伍,何鲁敏叹了口气!无论如何,还有这样一批科技人员,其中很多人都参加过亚都新产品的历次开发,经验和能力尚佳。
由于投资人的强烈要求,也为了给子公司的发展减轻负担,在资源分配上把相当部分负债留在了母公司。加上子公司的业绩不能合并,母公司的财务报表就不够看了。特别是银行最关注的抵押物、流水、利润都显得难看了;再贷款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留下来的品牌、产业能力、技术力量、融资条件等关键资源更是可怜。虽说过日子没问题,但是靠投资搞发展可就困难重重了。
亚都创业于1987年,那时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何鲁敏踌躇满志,和几个同伴一起仅靠5万元起家,最终创下了偌大的企业。同一时期的企业,尤其是中关村的企业,初期投资都不多。即使联想也不过是靠着20万元的启动资金就飞起来了。不过,20多年过去了,如今再想靠个百八十万资金创业,几乎就是白日做梦。不知什么时候,创业和烧钱成了好友。君不见,如今无数的互联网企业动辄千万美元,数亿资金,多轮投资,能否成功还尚未可知。
不过“超级蓝天”项目主要欠缺的倒不是资金。
首先是集成的单项技术,在亚都都已成熟,无论是加湿器、净化器、新风机、还是能量回收、空调等,都是何鲁敏主持开发的,甚至相关的200多项专利,都还署着何鲁敏的大名。其次,何鲁敏本身就是这个行业屈指可数的专家。从1973年入清华大学,直到研究生毕业,学的就是空调专业。在学术界,空调的概念与民间理解不同,空调并非单指冷气设备,而是指空气品质调节,其内容包括制冷、采暖、加湿、除湿、空气净化、空气污染和能源管理等一系列的课题。加上毕业后一直在这个圈子里转,从设计院到科研院所,最后创办亚都,就没离开过这个专业。40多年的积累、经验和底蕴,即使被誉为“中国空气产业之父”也不为过。
其实真正困难的是“超级蓝天计划”设定的目标。为了跳出“集成陷阱”,何鲁敏为该项目定下的硬指标是:PM2.5达到优级,化学污染达标!能耗节省一半,体积缩小一半,空气清新,感觉舒适……而且居然还要求降低成本。 这可真是不折不扣的硬骨头!
“超级蓝天计划”推出的2011年,何鲁敏60岁,正在办理退休手续。虽然他自己并不在乎年龄的大小,但是岁数大了,终归精力不如年轻人,最起码,熬夜的时候是顶不住了。谁不愿意轻松一点,谁不愿意养生休闲,但是没办法,他不干,别人还真顶不上来!2年后清华大学校庆时和入学40年的同班同学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班会,这个班很有一点意思,26名同学中,有两院院士,也有教授,将军,司局级干部,大公司总裁等等。从业40年之后,大多数人都表示了功成身退安度晚年的意思吧。何鲁敏却说,人到了80岁仍然可以工作,算下来,每个人当可从业60年,现在才过了一多半,言退尚早。实际上说这话也是一种无奈吧!
掂量着面前的困难和手中的条件,何鲁敏预计这个项目需要花费3年的时间,大概投资1000万左右可以达到相应的目标。可是千算万算,还是低估了困难,何鲁敏没有料到。最终他用了6年时间,花费了超过2000万才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轻敌,差点儿让这个项目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长路漫漫
“蓝天计划”犯了轻敌的错误,这其中既有决策的失误,也有低估难度的因素。事实上在初期何鲁敏也没有预料到这个项目如此之难。作为以空气品质为重点的环境系统,从冷热源到主机、新风净化设备,到末端装置、控制系统,包括专用的安装设备和配件,大约有90多个研发课题,原创设计制造20个左右的新型设备,而且这些设备相互串联缺一不可。尽管在科研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思路,大量运用了协作、委托研发等方法,但许多原创性的东西仍然得自己来干。其专业涉及面之广,工作量之大,远远超过当初的预计。
一提到创新创业,记者头脑中立刻闪现的是“优雅的咖啡厅,成排的电脑,西装革履的商务会谈,大玻璃隔断,闪烁的仪表……”哪知道真实的创业远没有那么阳春白雪。为了摸清各种恶劣环境下的设备性能,工程师们必须在相应环境下观察、测量、安装、调试,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都得坚持在现场。工厂的条件自然远不如办公室,为了试制样机,为了解决技术和工艺问题,经常需要自己动手,吃住在车间。别说西装革履,工作服比工人的都黑。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实验是求证的主要手段,在将近6年的时间中,粗略统计大概做了2000多次实验吧。6年不过就是2000多天,几乎一天一个实验。项目组有一个大仓库,占地3000多平米,高度有12米,现在已经被各种各样失败的样品、实验品、各种试件、半成品堆的满满的,扔不能扔,用不能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了这个项目的工作量之大。
“你再不好好干活,发配你去‘双焓差实验室'。”现如今技术人员开玩笑时,还互相打趣,“双焓差实验室”成了技术人员的“噩梦室”。在进行设备制冷制热性能改进时,需要在大型的双焓差实验室里进行。所谓双焓差实验室,就是一种大型的人工气候室,一会儿是高达40度的湿热环境,一会儿要切换成零下20度的冬季,进进出出都得换装,而且这种实验一做就是连续几天几夜不能停机,有的小伙子嫌麻烦,穿着棉衣就闯进高温间,一身大汗再出来,或是短衣短裤进到严寒室,冻得眉眼挂白霜,每次实验下来,连累带病总要躺倒几个人,这样的实验包括不同机型,不同环境条件的调试,耐侯性实验等,不下20多次,到最后,只要一听说是焓差实验,人人胆战心惊。
“超级蓝天”是个什么水平?——国内领先?还是国际先进水平?”记者很是好奇,如果是仿造,不会下这么大功夫吧!
何鲁敏显然没有准备好答案。沉默了一会儿,说:“其实中国的空气产业和空调产业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了,再往前走,没有目标和模仿对象,比过去难多了……”他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空调节能。毋庸置疑,空调是家庭生活中最耗电的,也是大城市首要的用电负荷,北京市7、8月份空调用电就占了总负荷的40%以上。
近10年来,中国空调和空气产业节能改造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提出的“温湿度分别控制”及相关理论。江亿是何鲁敏的同班同学和挚友。他极为推崇江亿的贡献,他甚至认为江的理论是中国空调界近60年最重要的原创理论。但是“好歌还得好嗓唱”,好理论更需要好设计、好设备来支撑。超蓝计划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好理论变成物美价廉,可靠实用的好产品。
“空调是美国人的发明,但空调节能理论是中国人的。据此产生的节能空调设备外国还没有,一切都靠我们自己摸索,这是地毯式搜索,工作量大一点也很正常。”何鲁敏如是说。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新风换气机的。中国最早的新风换气机是亚都在20年前推出的,当时模仿的成分很大。但是20年后的今天,国外的新风换气机基本还是原来的样子,亚都的新风机却早已物是人非。
由于我国大气条件比国外差,仅PM2.5含量就高4-5倍。因此,超级蓝天的新风换气机不但净化效率比国外机型高的多,而且更换起来更方便也更便宜。何鲁敏戏称国外的新风换气机是“引霾入室”。更别说国外机型根本没有的“最小新风控制器”和加湿/除湿功能了。
“消费者迷信洋品牌,信外国的东西比中国好,既是“假冒伪劣”惹的祸,也是低价竞争惹的祸。当然企业自身的失策也难辞其咎。”
何鲁敏说:“其实市场上畅销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好吧,但愿中国的“蓝天”能被市场认可。
也有好消息!工程师们发现:委托配套厂家试制新产品,研发新材料,比过去容易的多。很多厂家不但尽可能调集资源力量,尽可能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试制任务,有些甚至自己承担研发费。这在前几年极为罕见。亚都有400多个配套厂家,何鲁敏知道,现在日子都不好过,制造业过剩嘛!大家都很困惑,“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有那么多技术力量,谁敢砸钱闯市场,有心无力呀!现在来了个傻呵呵的“带头大哥”,还不一拥而上。
说真的,如果没有这么多配套厂家的积极配合,蓝天计划还不知要多耗多少时间,多花多少钱呢! 首战失利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经过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第一代模块化的三温水机和除湿新风机研制出来了。经在实验室试验,已经可以达到恒温、恒湿、恒氧、恒静的要求。恰巧此时实验工厂的陈厂长联系了一家客户,这家客户是生产毛细管的,他们很希望和提供除湿净化新风和冷热源设备的厂家联合,以便于加速推广毛细管这种末端装置,双方一拍即合,随即在顺义区一家别墅开始了设备的安装和试用。
全部设备安装完成时,已经11月底了,天气异常寒冷。这一年还真是天公不作美,北京地区非常罕见的达到零下20度,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这套设备的使用极限,再加上别墅的保温不到位,更是使室温难以达到规定的要求。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大雪纷飞冰冻三尺的季节里,由于室外机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了排水管冻结,大量的凝水堆积出来冻成了冰块,不久室外机的前面就已经冻成了冰山,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制热效果。最后用户认为设备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试验以失败告终。
第二年开春后,又有一个浙江的别墅项目,这回在南方,应该不会出现冬季冻结的问题了,大家信心满满的开始了又一套设备的安装调试。时值7月份,浙江的天气异常闷热潮湿,别墅项目的所在的位置比较偏僻,各种材料的采购也都很困难,即使如此,大家仍然克服了多方面的困难,把全套设备安装完并且开始了调试。试验证明,即使在浙江最热的天气里,设备的制冷性能和空气效果也都很好。但是客户仍然不满意,理由是设备占地大,体积大,室外机不美观,至于空气的清新和节能效果就没有人理会了。最终这家客户也没有采用这套设备。
接连的失败使技术人员很气馁,也很不服气!对他们来说,技术先进、性能优良、质量可靠是大问题;至于体积、外观、重量、施工这都是小问题,是一种苛求;这其实是很多中国科技人员共同的想法。
“你对外观这么在意吗?实用不就行了!”单纯的技术人员硬撅撅地说。
“没错,我就不喜欢傻大黑粗,就喜欢体积更小、不占地儿、更漂亮的!”客户也较上真儿啦。
“不入我的眼,不买成吧?”这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科技也得掺杂审美啊?”技术人员气的鼓鼓的。
事实上,尽管大家不服气也很沮丧,但还是对这些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下大力气在体积、重量、外观、应用简易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改进。
两年的努力没有成果,士气相当受打击!2013年整个项目组的心情就像北京常出现的雾霾天一样——灰蒙蒙的。
举步维艰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光士气受挫,销售也不顺利。为了展示和推广产品,销售人员在红星美凯龙开了一个专门的店铺,同时走访各装修公司和装修设计师,一些销售人员到各售楼处和客户接触,向他们介绍超级蓝天产品,但是这一切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两年过去了,仍然没有取得预期的销售成果。销售人员发现在市场中,品牌和价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你能提供洁净和新鲜的空气,但是在消费者心目中比不上品牌的面子。你说设备节能,节能的概念也远不如价格打折来的刺激。最终,优良的空气品质败给了品牌,节能的效果输给了低价竞争。
销售没有进展,但是科研一刻不停,钱如流水般的花出去,收入却毫无动静。现在几乎可以算的出来什么时候把投资花完了,这个项目“破产和失败的影子”已经隐约可以看到了。即使寻找投资,也要有拿的出手的项目和实际销售的案例,最好还有些经营业绩。但是事实上项目还远不够完善,销售也几乎为零,资金的压力越来越大。
“有时候我会在夜里突然惊醒,想到钱花完的那一天,惊出一身冷汗!”何鲁敏对记者说。
按说凭着何鲁敏的面子找朋友借钱也能借来,但是他实在不愿意这样做,他不希望把这个风险让别人来承担。科研就是这样,一半成功一半失败,各有50%的可能。最后何鲁敏把自己的房子全都抵押出去,向银行贷款来维持研发的开支。幸好当前的金融政策还算开放,找到了中信银行,恰好该银行有种“股东抵押资产,小微企业贷款”,这也算是救了这个项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何鲁敏的腰疼病突然犯了,疼的根本直不起来,晚上睡觉只能采取一种姿势,稍微一动就疼的冒汗,别说工作了,连坐着写字都不成。经过检查,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腰椎间盘突出或者劳损,而是一节腰椎骨从排列中脱离出来,脱出的部分足有三分之一。他跑了医院,找了专家教授救治。最后结论就是两条:要么动手术,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失败了就是半身瘫痪;要么就是静养,什么时候养好什么时候算。这算什么治疗?前一个方法叫做“找死”,后一个叫做“等死”。
疼痛还能忍受,忍受不了的是长期病痛对思考的影响,对精神的折磨!几个月过去也未见好转,人也变得越来越烦躁、灰心、沮丧,有时甚至感到绝望。何鲁敏无法“享受”这种折磨,他的工作无人可以取代。躺在床上也得干活!几十口人等着呢……逼迫之下,何鲁敏居然慢慢发明了“口授法”和“漫画法”。
“口授法”借助语言输入转换为文字的APP,把各种决定、意见、改进思路口授录入,以备忘录形式交给相关人员。但是图形输入不了,只好趴在床上画简图,画示意图,画出来的图失真、幼稚,甚至丑陋,被戏称为“漫画”。但就是凭着这两手绝活,硬是近一年时间内,推动着项目正常运行。而且奇迹般的:何鲁敏居然慢慢能坐起来了,而且坐的时间也从10分钟慢慢增加到1-2小时!
之后,何鲁敏的工作方式改为半坐半躺,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工厂车间,或参加讨论会,会见客人,表面上几乎看不出他是重患病人,但是随行装备暴露了他的窘境——背上贴膏药,腰扎定性带,随手携带要靠垫。汽车后备箱装着轮椅……
何鲁敏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团队。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超蓝团队从博士、硕士到工程师,从教授到实验员,除一人因个人原因退出外,居然再无一人退出,全员整编到最后。这一点在如今“跳槽炒老板”几乎成时尚的年头着实罕见。 就在何鲁敏腰病复发的时候,项目总工彭千也出了毛病,他是典型的因劳累过度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这回需要动手术——“装几个支架,搭几个桥。”好在这个手术在国内还算是比较成熟,但不管怎么说,工作都得放下。彭也是硬汉子,动手术不到一个月就又回到了工作场地。
连续失败,疾病折磨,资金短缺,万般不顺。
不管怎么说,再困难也得往下走。令人欣慰的是:项目团队在如此困难的境遇下,仍然保持了稳定、团结和不服输的精神面貌。这其中不能不说和项目团队的能力至上主义以及科研津贴制度有重大关系。所谓科研津贴制度就是除了正常工资外,科研人员的奖金全部以津贴形式出现。每个项目都有津贴,你用的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承担的项目越多,你的津贴就越多。从而形成了“能者争上,庸者下”的局面。
有一个小伙子,叫常小晶,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找到了一个铁饭碗。但是那里人浮于事,论资排辈,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很难找到承担重担的机会。但是在“超级蓝天”项目组里,他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事实证明,只要你有能力、有胆量、抓住机遇,你就能得到这个机会。如果你抓住机会,做出了成绩,就会得到奖励。小常的专业是自动化,这个专业属于弱电范畴,但是他连强电也上,自动化也上,甚至连通讯也上,忙的不可开交。尽管在一开始还显得稚嫩,还有些经验不足,但是通过开放式科研,通过向同行交流学习,通过不断的实验,现在已经成了这个项目的核心骨干。按何鲁敏的话说,他所干的活,就是一个总工程师的活。
曙光初现
经过4年的努力,到2014年初,第二代全品空气系统的研制基本完成,公司专门购置了一套近千平米的办公楼,作为体验试用的空间。
在这些办公区,不但实现了恒温、恒湿、恒氧和恒净,而且全数字化管理。何鲁敏特意把总部搬过来,就是让人“挑三拣四,吹毛求疵”。技术人员嘛,在研发中付出了大量心血——“孩子看着自己的好,”无论如何也挑不出毛病,不利于项目的改进和发展。而让不相干的销售、行政部门的“毒舌”们挑刺,技术人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好在4年的努力没有白费,项目大获好评。冬天穿裙子,夏天套西装,成了这个办公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受赞赏的是空气新鲜,净化彻底,即使在会议室里抽烟,也看不到,甚至闻不到烟味。同一办公楼的房主深受诱惑,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又赶制了几套,给这些邻居也安装上了。嘘……技术人员悬在嗓子眼的心总算是落下了。
这10套系统正常运行了将近两年,最终确定了系统效果和可靠性。销售人员也有了很大的感触:原来体验式消费比口头上的吹嘘要强的多啊!
这时,传来了麦卡伦地的消息,这是北京市的一个别墅小区,该小区由于采用先进的地源热泵供暖、供冷而享有节能的美誉。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仅仅过了5年,这个小区的供暖公司就因为亏损而停业。由于小区是采用统一的地源热泵,作为冷热源设备,分别供给各户使用。供暖公司一停业,所有的业主都面临着空调和供暖的问题。
一个好好的节能项目,为什么会出现亏损停业?原因非常简单,只有两个字:“空置”。这个小区空置率高达50%,好多人把别墅当成第二居所,平时不来居住。因为是集中供暖供冷,即使是一户使用,也得开起来运行,所以,理论上节能的项目运行起来却不节能,甚至亏损。
借这个机会,项目组在麦卡伦地推出了分户式的空调与制冷系统,不但冬天供暖,夏天制冷,而且能够解决空气的洁净度和新鲜问题。末端依然沿用各户原有系统,不需要改造,只在室外增加冷热源部分。
花费不大,改造效果良好。以该小区82号为例:一个约600平米的独栋别墅,采用原来集中供热供冷时,冬天要交供暖费,夏天要交制冷费,再加上电费,全年的能源费用大致在3.5万左右。采用了全品质空气系统以后,全年所有的电费和燃气费加一起才1.6万,节省了近2万元。不光如此,在使用上,也不再受集中的限制,想用就用,想开就开,远比集中供热供冷舒服。
麦卡伦地项目反映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学术界非常追求理论上的创新和节能。当然,越大的系统,集中度越高。相对来说,效率也会越高,节能性和造价都会比较好。但实际上,由于空置率和管理的问题,这种集中供冷供热的项目,远远不如分户控制和使用。
紧接着,项目组又承接了武汉大学体育馆空气净化工程的项目,这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一个空白区域,而恰恰是在体育场馆,由于运动员的运动量大,比普通人呼吸量高出5倍以上,所以,空气的污染对这些人的影响更大,难怪外国有些运动员到中国比赛还会戴着口罩。武汉体育馆采用超级蓝天项目最大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空气净化量达到了每小时5000立方米,6台设备一起使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体育馆的PM2.5降到健康的水平。同时,馆内空气品质参数,如PM2.5用直观的数字显示。这个项目,由于效果好,施工简便,价格低廉,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这个项目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的示范内容,所以最终是由若干家科研单位和大学共同进行了评审和鉴定,结果表明,当室外雾霾达到150微克以上的PM2.5浓度时,室内仍然能够保持优级的空气品质,其PM2.5浓度低于30微克。从此,“超级蓝天项目”又打开了一扇门。我国需要改造的体育场馆不知有多少呢……
六合一问世
很快项目组接下了另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提出委托和合作要求的是一家著名的房地产公司,这家公司以恒温、恒湿、恒氧、恒净为主要的销售卖点,在节能环保舒适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该公司采用的方式是顶棚埋设管道,集中供应冷水热水,同时统一供应新鲜空气并进行除湿处理,这是现在空调业界公认的最舒适和节能的方法。自然对流末端减少了噪声和送风温差,使居住的舒适度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在埋管中使用的冷热水也能以比较经济的方式,例如: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方式产生,再对送入的新鲜空气给予高效过滤和除湿处理,使得室内的温湿度和空气新鲜度都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 为什么这家公司还要寻求和“超级蓝天项目”合作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和项目组在麦卡伦地碰到的问题类似,由于空置的原因,统一供应冷热水,统一供应处理后的空气,在经济上和管理上并不合算。作为地产公司来说,一个小区只要卖出一套,有一户入住,这个庞大的系统就必须正常运行。
第二个问题是“结露”,也就是俗称的“冷凝水”问题。如果空气湿度偏高,就会在冷表面结露,甚至滴水。这是采用新型末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准确控制新风和室内空气的湿度。重庆某别墅花了60万装了号称先进节能的毛细管末端,但是没有处理好空气湿度,结果墙表面结露,发霉,给用户造成很大损失。类似的例子已经出现了多起。
这个问题恰恰是“超级蓝天”全品质空气系统的长项,通过专有技术和特殊的处理方式,特别是在技术上采用了二次节流的方式,系统可以确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使空气的露点略低于板表面温度。
根据该公司的要求,项目组在原有全品质空气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使该系统具备了一台机器同时解决温度、湿度、清洁度、新鲜度、洗浴等多方面的需求,尤其重要的是,这套系统是完全模块化的,一户一台,独立操作,并且是一键操作,自动运行,具有极高的舒适性、节能型和环保性能。这些设备正在该公司若干地产项目中试用,并且受到了各方面广泛的好评。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进一步开发出来更加简便快捷的六合一系统。该系统适用于100-150平米的改善型住房,一次性解决恒温、恒湿、恒氧、恒净、除湿和生活热水等六方面的要求。六合一项目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诸多相关企业的关注。目前已经和若干家地产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现在终于可以看见胜利的曙光了——仅仅是供应10%的改善型住宅,这个市场的规模就超过了几十亿。更别说商用、办公和体育健身场所的需求了。超级蓝天项目的工作重心已经开始转向规模化和品质优化等新的目标。
现在超级蓝天项目需要更多的资金,渴望更多领域的人才加盟。也希望与更多企业合作……
记者手记:
本文真实记录了亚都公司在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路程,这也是众多实业型企业现状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企业的困惑、无奈、挣扎和奋斗,客观诠释了“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的创业艰辛,对新的创业者亦有参考价值。由于亚都本身是节能环保领域的知名企业,因此对这个社会关注的领域多有涉及,发人深思。
本文的主人公何鲁敏是中关村的传奇人物,他生在国外,长在红旗下、插过队、留过洋,既是老三届又是新三届。既是中关村最早的企业家,又是最新的创业者。他是中关村少数几个登上过国家最高科学奖台的科学家,也是失败最惨重的企业家之一。他创立的亚都几起几落,历经磨难,并且屡败屡战,绝不退缩。这恰恰是当前万众创业最需要的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的内涵。
经过六年时间的奋斗,花费了2000多万的代价,“超级蓝天”终于走出了困境。目前该项目不但正在和多家地产公司合作,逐渐的转入批量化的生产,而且由于项目本身的先进性和节能环保的理念,已经吸引了大批投资人的注意。
亚都转型升级的故事是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也许还有更多的企业已经在奋斗的过程中失败了,也许有一些企业已经成功了,还有更多的企业正在努力的挣扎着!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条路既然要走就只能一条道走到底。希望更多的企业坚持下去,也希望社会和各界给予这些企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路在何方
在漫天灰蒙蒙的雾霾中,何鲁敏下班回到家里,连鞋都没脱,直挺挺的躺在床上,也许是因为窗外的雾霾影响了心情,也许是乱糟糟的争论麻痹了大脑,也许是因为疼的要断的腰椎……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让他心情沉重和沮丧的,还是因为公司的出路和前途。
何鲁敏是亚都的创始人和董事长。亚都是一家诞生于中关村的老牌民营科技企业,以生产加湿器、净化器、新风机等环境产品而闻名。但是现在他们的产品全部陷入了低价竞争,一家专业化的科技公司,逐渐的要被虚假宣传和廉价的制造成本打倒了。
按说这家公司的前景广阔,就拿空气净化器为例吧,何鲁敏可不是那种激进、狂热的环保人士,他是专业技术人员,深知雾霾的成因远非人们所想的那样简单。客观的说,自然界产生不出PM2.5这么小的颗粒,这种颗粒几乎全部是人造的。最主要的成因是燃烧和化学合成,而这几乎和GDP是紧紧的捆在一起的。
雾霾是天灾,更是人祸。与雾霾正相关的因素其实是“密度”——居住密度、能耗密度等,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三次著名的空气污染危机——“伦敦雾”、“东京雨”和“洛杉矶灰”。这三次事件的解决都靠得是“转移污染,降低密度”。现在轮到中国了。我们突然发现:转移无处可去了。当然从北京转到了河北,只能算拆东墙补西墙,说不上转移。
在一个强烈追求GDP和热衷享受幸福的国度里,想要消减PM2.5绝非易事。按何鲁敏的估计,没个二三十年极难成功。
空气净化器恰好就是PM2.5的克星。几年以前,当亚都刚推出空气净化器时,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利润率。最近几年,由于净化器的普及和市场的诱惑,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了这个产业。以中国企业的模仿功力,短短几年,净化器逐渐陷入了低价竞争。这就是所谓的“制造业陷阱”。任何产业和产品,只要掉进这个陷阱,就离亏损和消亡不远了。
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企业从现在的困境中走出来?
有没有什么产品,不容易被别人仿冒呢?
何鲁敏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困扰他的主要原因,也是近几个月来,公司管理层、董事、股东们争论不休的原因。
因为第二天要出差,家里有高龄体弱老人。又赶上换季,所以他挣扎着坐起来,要给保姆安排一下家里的事情;怎么开空调,怎么关暖气,怎么给加湿器加水,什么时候开新风机,什么时候关净化器……,说了近一个小时,嘴巴都说累了。看着一脸茫然的保姆,心里顿时绝望了。
“也许把这些电器都合在一起,变成一台设备,统一控制会好些吧?”
他脑子里忽然一闪!想起了一个大家都没重视的科研项目。几年前,在为成都交大归谷小区提供新风机配套的一次会面中,和交大地产的孟总在一起谈起过这个事情。当时孟就提出过集成的概念,后来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由亚都和交大地产合作开发一种用于室内环境的集空调、采暖、新风、净化为一体的空气设备,这个设备一年以后试制成功了,并且安装在成都交大归谷小区的项目中。何鲁敏曾经在这个小区的体验间里住过一夜,感觉还是很不错!无论是空调的效果,还是温度、湿度的水平,空气的新鲜度和清洁度,都让人倍感舒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它把所有这些设备的控制都集中在一块面板上。让人有一种“一键掌控”的感觉。这个项目的缺陷就是节能性不太好。因而对建筑本身保温性要求甚高,不易推广。尽管如此,仍然受到当地消费者的好评!据说这个项目销的很火爆。只不过当时这个项目不是公司的主业,只能算是技术合作,因此并未予以关注。
也许,集成真的是一条出路!
超级蓝天
集成真的能行吗?按理说,把空调、采暖、净化、加湿、新风集中在一起,做成一个一体机,应该还是有需求的。成都的项目就是一个例子。而且这些被集成的设备都是亚都的拿手好戏,无论是加湿器、净化器、新风机、空调还是除湿机,亚都在这些方面都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和技术基础
但是集成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也不是把设备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事实上,集成也是一个大陷阱。许多科技人员喜欢多功能,他们以为消费者会喜欢功能更多的产品,许多经营者也喜欢多功能,他们以为能扩大用户的选择面和促进消费意愿。但事实上,这是种假象。君不见,往往是打着川、鲁、粤招牌的饭馆,都是门可罗雀,反倒是“小肠陈”这样一招鲜的单品小店生意兴隆。
多功能的另一种形式就是“集成”,功能集成看似多了用途,少了麻烦,应该更好卖。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例如,集成卫浴、集成厨房、集成……均是以大投资,低效益而收场。是一个典型的“好心不得好报”的项目。其中的原因不外如下几点:一是没有附加价值,纯粹的功能叠加;二是叠加以后的产品反而丧失了灵活性。例如集成卫浴、集成厨房,一个产品的风格,怎么可能与多种装修风格,例如地中海风格或者是纯中式风格和谐相配呢?第三个原因也很重要,就是价格上没有优势。集成卫浴、集成厨房并不比单独设计、单独安装的卫浴和厨房便宜多少,难怪大家都不选择呢!
从营销的角度讲,功能越多越难卖。这一方面的典型当属手机。当手机不但具备了短信、电话等基本的通讯功能,还附加了照相、游戏等众多功能时,手机的卖家就不知所云了。甚至只能以最无聊的功能,例如尺寸、厚薄等作为噱头和卖点。这对于不能支付大额传播费用的创业者来说,几乎就是死路一条。
因此,何鲁敏认为:亚都新的集成项目成败的关键就在于突出附加价值和降低成本两个要害上。而最突出的价值莫过于“空气品质”了。为此,何鲁敏给新项目命名为“超级蓝天”。 “超级蓝天计划”的基本构想是“集成”——可以是2合1,3合1,甚至是6合1,7合1……,革除传统空调空气污浊、能耗巨大等弊端。营造清新、健康、舒适、节能的生存环境;“超级蓝天”的关键词当然是“超级”了。
说起“超级蓝天”,还真不是自吹自擂!
“中国标准定义的蓝天不够蓝。”何鲁敏解释说。
“气象部门的‘优良'”,俗称‘蓝天',只相当于世卫组织(WHO)的‘中轻度污染'。即使最新的国家标准,也只相当于世卫组织的过度标准。”
“如果室内空气品质达到了世卫组织(WHO)的标准”,就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当然可以称为超级蓝天了。”何鲁敏有些得意的说。
这么说,也有点道理吧!
客观地说:在2010年,“超蓝计划”还是有点超前了。毕竟中国人对清洁空气的消费需求还远远低于对食品安全和饮水的需求。但是巨大的潜在市场规模仍然刺激何鲁敏做出“笨鸟先飞”的决定。
分兵突围
从2010年开始,何鲁敏打起了转型、升级和为“超级蓝天计划”立项的主意。在公司管理层、投资人和股东、董事会层面,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和交流,但是大家的看法和他并不完全相同,经过长时间争论和分析,最终形成了三个主要的思路,也可以认为这是企业的三条出路。
第一条路:规模化。即在原产品线上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消减费用,扩张渠道,进而扭亏为盈;这条路多数人赞同。不管怎么说,企业未到山穷水尽的境地,还有饭吃,还有优势,还有希望!怎么能说转就转了呢?可是何鲁敏不看好这条路,实在是中国企业在规模扩张和低价竞争这条路上已经是无路可走。尤其是北京的企业,众所周知,尽管第一台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等都是出身在北京,但是一旦规模化,则完全是南方企业的天下。北京企业在规模化、降低成本方面完全没有优势。
第二条路:资源整合。简单地说,就是以亚都的品牌、技术和产业能力,和其他的资源,例如地产、资金、营销等等重新整合为新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何鲁敏不懂,也不擅长,当然也不敢贸然反对,这条路主要是新的投资人和股东的最爱。
第三条路,就是何鲁敏倡导的产业整合和升级之路。这是以亚都现有技术、产品和科研能力为基础,进行整合升级再开发,再定位。“走出家电,转向节能环保。”何鲁敏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条是市场,现在节能环保还是成本,十年以内一定是消费品;就像人穷的时候,用健康和幸福来换金钱,有了钱就反过来要用金钱去换健康和幸福。也许十年之内这个市场就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了。第二个理由是一句俗语,“人挪活,树挪死”;所谓“人挪活,”就是人挪动了,面对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可能就有新的活路。所谓“树挪死”,就是在这种挪动中,根基不能变,而亚都的根基恰恰就是30年来,也是亚都在加湿器、净化器、新风机这些环境产品方面的技术积累。
这三条转型之路,其实是各有利弊,难以取舍。以何鲁敏多谋寡断的性格,无意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其实也是一种缺点。这种性格可不适合做企业经营者。
经过与管理层和投资人多次协商讨论:最终,达成了分兵突围的决断,以家电产业原加湿器、净化器子公司吸收新的投资进行规模化发展和资源整合;而以亚都母公司为主体,带领部分科技人员进行产业的集成整合创新。形成了子公司搞扩张、规模化,求效益。母公司搞科研、搞创新、转型升级的格局。
压力山大
既然是分兵突围,首先就要“分兵”,对于技术人员,按照亚都的惯例,多数人员可以自愿选择。毫无悬念,大多数人选择了自己熟悉,并且有基础的工作。毕竟没有人愿意从头再来。何鲁敏知道,重起炉灶,风险很大,也会影响这些技术人员的前途,也没有特意动员。其实风险何尝不是一个机会呢!只有那些勇于挑战,敢于冒险,对自己有信心的人才会选择风险更大的道路。
“这些脑袋,就是最大的财富了!”看着眼前的队伍,何鲁敏叹了口气!无论如何,还有这样一批科技人员,其中很多人都参加过亚都新产品的历次开发,经验和能力尚佳。
由于投资人的强烈要求,也为了给子公司的发展减轻负担,在资源分配上把相当部分负债留在了母公司。加上子公司的业绩不能合并,母公司的财务报表就不够看了。特别是银行最关注的抵押物、流水、利润都显得难看了;再贷款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留下来的品牌、产业能力、技术力量、融资条件等关键资源更是可怜。虽说过日子没问题,但是靠投资搞发展可就困难重重了。
亚都创业于1987年,那时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何鲁敏踌躇满志,和几个同伴一起仅靠5万元起家,最终创下了偌大的企业。同一时期的企业,尤其是中关村的企业,初期投资都不多。即使联想也不过是靠着20万元的启动资金就飞起来了。不过,20多年过去了,如今再想靠个百八十万资金创业,几乎就是白日做梦。不知什么时候,创业和烧钱成了好友。君不见,如今无数的互联网企业动辄千万美元,数亿资金,多轮投资,能否成功还尚未可知。
不过“超级蓝天”项目主要欠缺的倒不是资金。
首先是集成的单项技术,在亚都都已成熟,无论是加湿器、净化器、新风机、还是能量回收、空调等,都是何鲁敏主持开发的,甚至相关的200多项专利,都还署着何鲁敏的大名。其次,何鲁敏本身就是这个行业屈指可数的专家。从1973年入清华大学,直到研究生毕业,学的就是空调专业。在学术界,空调的概念与民间理解不同,空调并非单指冷气设备,而是指空气品质调节,其内容包括制冷、采暖、加湿、除湿、空气净化、空气污染和能源管理等一系列的课题。加上毕业后一直在这个圈子里转,从设计院到科研院所,最后创办亚都,就没离开过这个专业。40多年的积累、经验和底蕴,即使被誉为“中国空气产业之父”也不为过。
其实真正困难的是“超级蓝天计划”设定的目标。为了跳出“集成陷阱”,何鲁敏为该项目定下的硬指标是:PM2.5达到优级,化学污染达标!能耗节省一半,体积缩小一半,空气清新,感觉舒适……而且居然还要求降低成本。 这可真是不折不扣的硬骨头!
“超级蓝天计划”推出的2011年,何鲁敏60岁,正在办理退休手续。虽然他自己并不在乎年龄的大小,但是岁数大了,终归精力不如年轻人,最起码,熬夜的时候是顶不住了。谁不愿意轻松一点,谁不愿意养生休闲,但是没办法,他不干,别人还真顶不上来!2年后清华大学校庆时和入学40年的同班同学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班会,这个班很有一点意思,26名同学中,有两院院士,也有教授,将军,司局级干部,大公司总裁等等。从业40年之后,大多数人都表示了功成身退安度晚年的意思吧。何鲁敏却说,人到了80岁仍然可以工作,算下来,每个人当可从业60年,现在才过了一多半,言退尚早。实际上说这话也是一种无奈吧!
掂量着面前的困难和手中的条件,何鲁敏预计这个项目需要花费3年的时间,大概投资1000万左右可以达到相应的目标。可是千算万算,还是低估了困难,何鲁敏没有料到。最终他用了6年时间,花费了超过2000万才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轻敌,差点儿让这个项目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长路漫漫
“蓝天计划”犯了轻敌的错误,这其中既有决策的失误,也有低估难度的因素。事实上在初期何鲁敏也没有预料到这个项目如此之难。作为以空气品质为重点的环境系统,从冷热源到主机、新风净化设备,到末端装置、控制系统,包括专用的安装设备和配件,大约有90多个研发课题,原创设计制造20个左右的新型设备,而且这些设备相互串联缺一不可。尽管在科研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思路,大量运用了协作、委托研发等方法,但许多原创性的东西仍然得自己来干。其专业涉及面之广,工作量之大,远远超过当初的预计。
一提到创新创业,记者头脑中立刻闪现的是“优雅的咖啡厅,成排的电脑,西装革履的商务会谈,大玻璃隔断,闪烁的仪表……”哪知道真实的创业远没有那么阳春白雪。为了摸清各种恶劣环境下的设备性能,工程师们必须在相应环境下观察、测量、安装、调试,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都得坚持在现场。工厂的条件自然远不如办公室,为了试制样机,为了解决技术和工艺问题,经常需要自己动手,吃住在车间。别说西装革履,工作服比工人的都黑。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实验是求证的主要手段,在将近6年的时间中,粗略统计大概做了2000多次实验吧。6年不过就是2000多天,几乎一天一个实验。项目组有一个大仓库,占地3000多平米,高度有12米,现在已经被各种各样失败的样品、实验品、各种试件、半成品堆的满满的,扔不能扔,用不能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了这个项目的工作量之大。
“你再不好好干活,发配你去‘双焓差实验室'。”现如今技术人员开玩笑时,还互相打趣,“双焓差实验室”成了技术人员的“噩梦室”。在进行设备制冷制热性能改进时,需要在大型的双焓差实验室里进行。所谓双焓差实验室,就是一种大型的人工气候室,一会儿是高达40度的湿热环境,一会儿要切换成零下20度的冬季,进进出出都得换装,而且这种实验一做就是连续几天几夜不能停机,有的小伙子嫌麻烦,穿着棉衣就闯进高温间,一身大汗再出来,或是短衣短裤进到严寒室,冻得眉眼挂白霜,每次实验下来,连累带病总要躺倒几个人,这样的实验包括不同机型,不同环境条件的调试,耐侯性实验等,不下20多次,到最后,只要一听说是焓差实验,人人胆战心惊。
“超级蓝天”是个什么水平?——国内领先?还是国际先进水平?”记者很是好奇,如果是仿造,不会下这么大功夫吧!
何鲁敏显然没有准备好答案。沉默了一会儿,说:“其实中国的空气产业和空调产业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了,再往前走,没有目标和模仿对象,比过去难多了……”他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空调节能。毋庸置疑,空调是家庭生活中最耗电的,也是大城市首要的用电负荷,北京市7、8月份空调用电就占了总负荷的40%以上。
近10年来,中国空调和空气产业节能改造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提出的“温湿度分别控制”及相关理论。江亿是何鲁敏的同班同学和挚友。他极为推崇江亿的贡献,他甚至认为江的理论是中国空调界近60年最重要的原创理论。但是“好歌还得好嗓唱”,好理论更需要好设计、好设备来支撑。超蓝计划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好理论变成物美价廉,可靠实用的好产品。
“空调是美国人的发明,但空调节能理论是中国人的。据此产生的节能空调设备外国还没有,一切都靠我们自己摸索,这是地毯式搜索,工作量大一点也很正常。”何鲁敏如是说。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新风换气机的。中国最早的新风换气机是亚都在20年前推出的,当时模仿的成分很大。但是20年后的今天,国外的新风换气机基本还是原来的样子,亚都的新风机却早已物是人非。
由于我国大气条件比国外差,仅PM2.5含量就高4-5倍。因此,超级蓝天的新风换气机不但净化效率比国外机型高的多,而且更换起来更方便也更便宜。何鲁敏戏称国外的新风换气机是“引霾入室”。更别说国外机型根本没有的“最小新风控制器”和加湿/除湿功能了。
“消费者迷信洋品牌,信外国的东西比中国好,既是“假冒伪劣”惹的祸,也是低价竞争惹的祸。当然企业自身的失策也难辞其咎。”
何鲁敏说:“其实市场上畅销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好吧,但愿中国的“蓝天”能被市场认可。
也有好消息!工程师们发现:委托配套厂家试制新产品,研发新材料,比过去容易的多。很多厂家不但尽可能调集资源力量,尽可能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试制任务,有些甚至自己承担研发费。这在前几年极为罕见。亚都有400多个配套厂家,何鲁敏知道,现在日子都不好过,制造业过剩嘛!大家都很困惑,“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有那么多技术力量,谁敢砸钱闯市场,有心无力呀!现在来了个傻呵呵的“带头大哥”,还不一拥而上。
说真的,如果没有这么多配套厂家的积极配合,蓝天计划还不知要多耗多少时间,多花多少钱呢! 首战失利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经过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第一代模块化的三温水机和除湿新风机研制出来了。经在实验室试验,已经可以达到恒温、恒湿、恒氧、恒静的要求。恰巧此时实验工厂的陈厂长联系了一家客户,这家客户是生产毛细管的,他们很希望和提供除湿净化新风和冷热源设备的厂家联合,以便于加速推广毛细管这种末端装置,双方一拍即合,随即在顺义区一家别墅开始了设备的安装和试用。
全部设备安装完成时,已经11月底了,天气异常寒冷。这一年还真是天公不作美,北京地区非常罕见的达到零下20度,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这套设备的使用极限,再加上别墅的保温不到位,更是使室温难以达到规定的要求。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大雪纷飞冰冻三尺的季节里,由于室外机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了排水管冻结,大量的凝水堆积出来冻成了冰块,不久室外机的前面就已经冻成了冰山,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制热效果。最后用户认为设备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试验以失败告终。
第二年开春后,又有一个浙江的别墅项目,这回在南方,应该不会出现冬季冻结的问题了,大家信心满满的开始了又一套设备的安装调试。时值7月份,浙江的天气异常闷热潮湿,别墅项目的所在的位置比较偏僻,各种材料的采购也都很困难,即使如此,大家仍然克服了多方面的困难,把全套设备安装完并且开始了调试。试验证明,即使在浙江最热的天气里,设备的制冷性能和空气效果也都很好。但是客户仍然不满意,理由是设备占地大,体积大,室外机不美观,至于空气的清新和节能效果就没有人理会了。最终这家客户也没有采用这套设备。
接连的失败使技术人员很气馁,也很不服气!对他们来说,技术先进、性能优良、质量可靠是大问题;至于体积、外观、重量、施工这都是小问题,是一种苛求;这其实是很多中国科技人员共同的想法。
“你对外观这么在意吗?实用不就行了!”单纯的技术人员硬撅撅地说。
“没错,我就不喜欢傻大黑粗,就喜欢体积更小、不占地儿、更漂亮的!”客户也较上真儿啦。
“不入我的眼,不买成吧?”这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科技也得掺杂审美啊?”技术人员气的鼓鼓的。
事实上,尽管大家不服气也很沮丧,但还是对这些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下大力气在体积、重量、外观、应用简易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改进。
两年的努力没有成果,士气相当受打击!2013年整个项目组的心情就像北京常出现的雾霾天一样——灰蒙蒙的。
举步维艰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光士气受挫,销售也不顺利。为了展示和推广产品,销售人员在红星美凯龙开了一个专门的店铺,同时走访各装修公司和装修设计师,一些销售人员到各售楼处和客户接触,向他们介绍超级蓝天产品,但是这一切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两年过去了,仍然没有取得预期的销售成果。销售人员发现在市场中,品牌和价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你能提供洁净和新鲜的空气,但是在消费者心目中比不上品牌的面子。你说设备节能,节能的概念也远不如价格打折来的刺激。最终,优良的空气品质败给了品牌,节能的效果输给了低价竞争。
销售没有进展,但是科研一刻不停,钱如流水般的花出去,收入却毫无动静。现在几乎可以算的出来什么时候把投资花完了,这个项目“破产和失败的影子”已经隐约可以看到了。即使寻找投资,也要有拿的出手的项目和实际销售的案例,最好还有些经营业绩。但是事实上项目还远不够完善,销售也几乎为零,资金的压力越来越大。
“有时候我会在夜里突然惊醒,想到钱花完的那一天,惊出一身冷汗!”何鲁敏对记者说。
按说凭着何鲁敏的面子找朋友借钱也能借来,但是他实在不愿意这样做,他不希望把这个风险让别人来承担。科研就是这样,一半成功一半失败,各有50%的可能。最后何鲁敏把自己的房子全都抵押出去,向银行贷款来维持研发的开支。幸好当前的金融政策还算开放,找到了中信银行,恰好该银行有种“股东抵押资产,小微企业贷款”,这也算是救了这个项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何鲁敏的腰疼病突然犯了,疼的根本直不起来,晚上睡觉只能采取一种姿势,稍微一动就疼的冒汗,别说工作了,连坐着写字都不成。经过检查,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腰椎间盘突出或者劳损,而是一节腰椎骨从排列中脱离出来,脱出的部分足有三分之一。他跑了医院,找了专家教授救治。最后结论就是两条:要么动手术,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失败了就是半身瘫痪;要么就是静养,什么时候养好什么时候算。这算什么治疗?前一个方法叫做“找死”,后一个叫做“等死”。
疼痛还能忍受,忍受不了的是长期病痛对思考的影响,对精神的折磨!几个月过去也未见好转,人也变得越来越烦躁、灰心、沮丧,有时甚至感到绝望。何鲁敏无法“享受”这种折磨,他的工作无人可以取代。躺在床上也得干活!几十口人等着呢……逼迫之下,何鲁敏居然慢慢发明了“口授法”和“漫画法”。
“口授法”借助语言输入转换为文字的APP,把各种决定、意见、改进思路口授录入,以备忘录形式交给相关人员。但是图形输入不了,只好趴在床上画简图,画示意图,画出来的图失真、幼稚,甚至丑陋,被戏称为“漫画”。但就是凭着这两手绝活,硬是近一年时间内,推动着项目正常运行。而且奇迹般的:何鲁敏居然慢慢能坐起来了,而且坐的时间也从10分钟慢慢增加到1-2小时!
之后,何鲁敏的工作方式改为半坐半躺,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工厂车间,或参加讨论会,会见客人,表面上几乎看不出他是重患病人,但是随行装备暴露了他的窘境——背上贴膏药,腰扎定性带,随手携带要靠垫。汽车后备箱装着轮椅……
何鲁敏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团队。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超蓝团队从博士、硕士到工程师,从教授到实验员,除一人因个人原因退出外,居然再无一人退出,全员整编到最后。这一点在如今“跳槽炒老板”几乎成时尚的年头着实罕见。 就在何鲁敏腰病复发的时候,项目总工彭千也出了毛病,他是典型的因劳累过度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这回需要动手术——“装几个支架,搭几个桥。”好在这个手术在国内还算是比较成熟,但不管怎么说,工作都得放下。彭也是硬汉子,动手术不到一个月就又回到了工作场地。
连续失败,疾病折磨,资金短缺,万般不顺。
不管怎么说,再困难也得往下走。令人欣慰的是:项目团队在如此困难的境遇下,仍然保持了稳定、团结和不服输的精神面貌。这其中不能不说和项目团队的能力至上主义以及科研津贴制度有重大关系。所谓科研津贴制度就是除了正常工资外,科研人员的奖金全部以津贴形式出现。每个项目都有津贴,你用的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承担的项目越多,你的津贴就越多。从而形成了“能者争上,庸者下”的局面。
有一个小伙子,叫常小晶,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找到了一个铁饭碗。但是那里人浮于事,论资排辈,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很难找到承担重担的机会。但是在“超级蓝天”项目组里,他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事实证明,只要你有能力、有胆量、抓住机遇,你就能得到这个机会。如果你抓住机会,做出了成绩,就会得到奖励。小常的专业是自动化,这个专业属于弱电范畴,但是他连强电也上,自动化也上,甚至连通讯也上,忙的不可开交。尽管在一开始还显得稚嫩,还有些经验不足,但是通过开放式科研,通过向同行交流学习,通过不断的实验,现在已经成了这个项目的核心骨干。按何鲁敏的话说,他所干的活,就是一个总工程师的活。
曙光初现
经过4年的努力,到2014年初,第二代全品空气系统的研制基本完成,公司专门购置了一套近千平米的办公楼,作为体验试用的空间。
在这些办公区,不但实现了恒温、恒湿、恒氧和恒净,而且全数字化管理。何鲁敏特意把总部搬过来,就是让人“挑三拣四,吹毛求疵”。技术人员嘛,在研发中付出了大量心血——“孩子看着自己的好,”无论如何也挑不出毛病,不利于项目的改进和发展。而让不相干的销售、行政部门的“毒舌”们挑刺,技术人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好在4年的努力没有白费,项目大获好评。冬天穿裙子,夏天套西装,成了这个办公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受赞赏的是空气新鲜,净化彻底,即使在会议室里抽烟,也看不到,甚至闻不到烟味。同一办公楼的房主深受诱惑,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又赶制了几套,给这些邻居也安装上了。嘘……技术人员悬在嗓子眼的心总算是落下了。
这10套系统正常运行了将近两年,最终确定了系统效果和可靠性。销售人员也有了很大的感触:原来体验式消费比口头上的吹嘘要强的多啊!
这时,传来了麦卡伦地的消息,这是北京市的一个别墅小区,该小区由于采用先进的地源热泵供暖、供冷而享有节能的美誉。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仅仅过了5年,这个小区的供暖公司就因为亏损而停业。由于小区是采用统一的地源热泵,作为冷热源设备,分别供给各户使用。供暖公司一停业,所有的业主都面临着空调和供暖的问题。
一个好好的节能项目,为什么会出现亏损停业?原因非常简单,只有两个字:“空置”。这个小区空置率高达50%,好多人把别墅当成第二居所,平时不来居住。因为是集中供暖供冷,即使是一户使用,也得开起来运行,所以,理论上节能的项目运行起来却不节能,甚至亏损。
借这个机会,项目组在麦卡伦地推出了分户式的空调与制冷系统,不但冬天供暖,夏天制冷,而且能够解决空气的洁净度和新鲜问题。末端依然沿用各户原有系统,不需要改造,只在室外增加冷热源部分。
花费不大,改造效果良好。以该小区82号为例:一个约600平米的独栋别墅,采用原来集中供热供冷时,冬天要交供暖费,夏天要交制冷费,再加上电费,全年的能源费用大致在3.5万左右。采用了全品质空气系统以后,全年所有的电费和燃气费加一起才1.6万,节省了近2万元。不光如此,在使用上,也不再受集中的限制,想用就用,想开就开,远比集中供热供冷舒服。
麦卡伦地项目反映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学术界非常追求理论上的创新和节能。当然,越大的系统,集中度越高。相对来说,效率也会越高,节能性和造价都会比较好。但实际上,由于空置率和管理的问题,这种集中供冷供热的项目,远远不如分户控制和使用。
紧接着,项目组又承接了武汉大学体育馆空气净化工程的项目,这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一个空白区域,而恰恰是在体育场馆,由于运动员的运动量大,比普通人呼吸量高出5倍以上,所以,空气的污染对这些人的影响更大,难怪外国有些运动员到中国比赛还会戴着口罩。武汉体育馆采用超级蓝天项目最大的空气净化设备,其空气净化量达到了每小时5000立方米,6台设备一起使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体育馆的PM2.5降到健康的水平。同时,馆内空气品质参数,如PM2.5用直观的数字显示。这个项目,由于效果好,施工简便,价格低廉,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这个项目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的示范内容,所以最终是由若干家科研单位和大学共同进行了评审和鉴定,结果表明,当室外雾霾达到150微克以上的PM2.5浓度时,室内仍然能够保持优级的空气品质,其PM2.5浓度低于30微克。从此,“超级蓝天项目”又打开了一扇门。我国需要改造的体育场馆不知有多少呢……
六合一问世
很快项目组接下了另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提出委托和合作要求的是一家著名的房地产公司,这家公司以恒温、恒湿、恒氧、恒净为主要的销售卖点,在节能环保舒适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该公司采用的方式是顶棚埋设管道,集中供应冷水热水,同时统一供应新鲜空气并进行除湿处理,这是现在空调业界公认的最舒适和节能的方法。自然对流末端减少了噪声和送风温差,使居住的舒适度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在埋管中使用的冷热水也能以比较经济的方式,例如: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方式产生,再对送入的新鲜空气给予高效过滤和除湿处理,使得室内的温湿度和空气新鲜度都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 为什么这家公司还要寻求和“超级蓝天项目”合作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和项目组在麦卡伦地碰到的问题类似,由于空置的原因,统一供应冷热水,统一供应处理后的空气,在经济上和管理上并不合算。作为地产公司来说,一个小区只要卖出一套,有一户入住,这个庞大的系统就必须正常运行。
第二个问题是“结露”,也就是俗称的“冷凝水”问题。如果空气湿度偏高,就会在冷表面结露,甚至滴水。这是采用新型末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准确控制新风和室内空气的湿度。重庆某别墅花了60万装了号称先进节能的毛细管末端,但是没有处理好空气湿度,结果墙表面结露,发霉,给用户造成很大损失。类似的例子已经出现了多起。
这个问题恰恰是“超级蓝天”全品质空气系统的长项,通过专有技术和特殊的处理方式,特别是在技术上采用了二次节流的方式,系统可以确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使空气的露点略低于板表面温度。
根据该公司的要求,项目组在原有全品质空气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使该系统具备了一台机器同时解决温度、湿度、清洁度、新鲜度、洗浴等多方面的需求,尤其重要的是,这套系统是完全模块化的,一户一台,独立操作,并且是一键操作,自动运行,具有极高的舒适性、节能型和环保性能。这些设备正在该公司若干地产项目中试用,并且受到了各方面广泛的好评。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进一步开发出来更加简便快捷的六合一系统。该系统适用于100-150平米的改善型住房,一次性解决恒温、恒湿、恒氧、恒净、除湿和生活热水等六方面的要求。六合一项目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诸多相关企业的关注。目前已经和若干家地产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现在终于可以看见胜利的曙光了——仅仅是供应10%的改善型住宅,这个市场的规模就超过了几十亿。更别说商用、办公和体育健身场所的需求了。超级蓝天项目的工作重心已经开始转向规模化和品质优化等新的目标。
现在超级蓝天项目需要更多的资金,渴望更多领域的人才加盟。也希望与更多企业合作……
记者手记:
本文真实记录了亚都公司在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路程,这也是众多实业型企业现状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企业的困惑、无奈、挣扎和奋斗,客观诠释了“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的创业艰辛,对新的创业者亦有参考价值。由于亚都本身是节能环保领域的知名企业,因此对这个社会关注的领域多有涉及,发人深思。
本文的主人公何鲁敏是中关村的传奇人物,他生在国外,长在红旗下、插过队、留过洋,既是老三届又是新三届。既是中关村最早的企业家,又是最新的创业者。他是中关村少数几个登上过国家最高科学奖台的科学家,也是失败最惨重的企业家之一。他创立的亚都几起几落,历经磨难,并且屡败屡战,绝不退缩。这恰恰是当前万众创业最需要的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的内涵。
经过六年时间的奋斗,花费了2000多万的代价,“超级蓝天”终于走出了困境。目前该项目不但正在和多家地产公司合作,逐渐的转入批量化的生产,而且由于项目本身的先进性和节能环保的理念,已经吸引了大批投资人的注意。
亚都转型升级的故事是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也许还有更多的企业已经在奋斗的过程中失败了,也许有一些企业已经成功了,还有更多的企业正在努力的挣扎着!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条路既然要走就只能一条道走到底。希望更多的企业坚持下去,也希望社会和各界给予这些企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