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每个父母都曾为孩子的“犯犟”头痛不已,明明郑重其事地告知孩子:“你错了!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可孩子就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倔强”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其实,孩子的这种倔强是由他们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并非孩子执意要与大人过不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一般都只会坚持“正确”,而不会坚持“错误”。坚持“错误”其实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解读,因为这里的“错误”是基于别人的判断,而在坚持者看来,他所坚持的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真理”,是正确的。这个原理对大人孩子都适用。所以,那些我们眼中的“错误”在孩子那里可能是“正确”的,原因就在于成年人和孩子的认知有所不同,两者的信息和知识极度不对称。教孩子认识新生事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和鼓励才是最重要的,而家长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却是“即时纠错”。
2
一次带女儿出外游玩,遇到一对年轻夫妇,手中牵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孩子看见空中飞舞的蝴蝶,立刻挣脱妈妈的手,指着蝴蝶大声喊道:“妈妈,小鸟———”
孩子的喊声吸引了旁边的孩子和家长,有几位家长善意地笑了笑。女孩的妈妈突然意识到孩子说错了,有些丢脸,急忙训斥孩子:“胡说什么呀!那不是鸟!那是蝴蝶!”
说完她拉起小女孩急忙向别处走去,全然不顾孩子还想再看看蝴蝶的愿望。
也许,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和这个母亲一样,觉得孩子的认知是错的,作为家长,责无旁贷,需要毫不犹豫地帮助孩子纠正,以正视听。否则,将会误导孩子的认知。
那位小女孩被妈妈突如其来的训斥吓住了,一句话也不敢说,而那位妈妈还在唠叨:“那不是小鸟,是蝴蝶,记住了吗?”孩子机械地点点头,不知是真记住了还是习惯性动作。
其实,在3岁的孩子心中,鸟儿与蝴蝶没什么两样,都是会飞的,她以前从没有见过“蝴蝶”,所以她根本搞不清蝴蝶与鸟的区别,以为会飞的都叫鸟。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忽略这一点,会以自己的认知去评判孩子,总觉得孩子的认知一旦与自己发生冲突,那就是错误,进而急于去指责和教育孩子,而不是选择平等地交流和分享,让孩子畅谈自己心底的想法。
所幸的是,这个女孩有一个懂教育、懂孩子的爸爸,他抱起女儿说:“宝贝,你说得对!这几只跟鸟儿一样都会飞,对不对?”
垂头丧气的女儿受到鼓励,立刻兴奋起来,她眼望着爸爸,使劲地点点头。孩子的眼里充满一种无法言说的惊喜,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爸爸才明了她要表达的意思。
父亲用温柔的语气说:“这种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蝴蝶。因为它们特别特别漂亮,所以给它们取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小女孩点点头,“哦”了一声。父亲教孩子反复念“蝴蝶”这个词,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一遍一遍地跟着念。
面对孩子错误的认知,父亲没有直截了当地否定,而是先与孩子一同承认一个事实:鸟与蝴蝶的共同点是都会飞,然后再委婉地纠正孩子的说法,引导她该从哪些方面认识一种新事物。也就是说,父亲在尊重孩子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努力保护孩子那种善于观察,自主发言的积极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非常重要。
3
有时候,孩子的语言或行为有点幼稚可笑,甚至让父母感到丢了面子,如果大人总是急于指出孩子的看法是错误的,会让孩子因为怕被大人训斥而不敢说话,久而久之形成自卑的性格,或者反其道而行之,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事事都要和父母对着干,甚至明知自己错了也不思悔改,这远比孩子说错一两句话更可怕。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一句经典的话:孩子是从来没有错的。
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新奇的,他们每天都在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每次有新的发现,他们总是想在第一时间与父母分享他的感受,因为父母是他们最信任的人,此时如果家长给予他们的不是鼓励和引导,而是训斥或批评,孩子如何还能自信得起来?连最信任的爸爸妈妈都批评他了,孩子如何还有勇气和陌生人交流?
我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记住一点:孩子跟我们是平等的,但是孩子的认知和我们是不对等的,父母切莫以成人的认知去评判孩子。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著有《教育专家私手记———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会听》等书。)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每个父母都曾为孩子的“犯犟”头痛不已,明明郑重其事地告知孩子:“你错了!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可孩子就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倔强”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其实,孩子的这种倔强是由他们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并非孩子执意要与大人过不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一般都只会坚持“正确”,而不会坚持“错误”。坚持“错误”其实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解读,因为这里的“错误”是基于别人的判断,而在坚持者看来,他所坚持的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真理”,是正确的。这个原理对大人孩子都适用。所以,那些我们眼中的“错误”在孩子那里可能是“正确”的,原因就在于成年人和孩子的认知有所不同,两者的信息和知识极度不对称。教孩子认识新生事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和鼓励才是最重要的,而家长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却是“即时纠错”。
2
一次带女儿出外游玩,遇到一对年轻夫妇,手中牵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孩子看见空中飞舞的蝴蝶,立刻挣脱妈妈的手,指着蝴蝶大声喊道:“妈妈,小鸟———”
孩子的喊声吸引了旁边的孩子和家长,有几位家长善意地笑了笑。女孩的妈妈突然意识到孩子说错了,有些丢脸,急忙训斥孩子:“胡说什么呀!那不是鸟!那是蝴蝶!”
说完她拉起小女孩急忙向别处走去,全然不顾孩子还想再看看蝴蝶的愿望。
也许,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和这个母亲一样,觉得孩子的认知是错的,作为家长,责无旁贷,需要毫不犹豫地帮助孩子纠正,以正视听。否则,将会误导孩子的认知。
那位小女孩被妈妈突如其来的训斥吓住了,一句话也不敢说,而那位妈妈还在唠叨:“那不是小鸟,是蝴蝶,记住了吗?”孩子机械地点点头,不知是真记住了还是习惯性动作。
其实,在3岁的孩子心中,鸟儿与蝴蝶没什么两样,都是会飞的,她以前从没有见过“蝴蝶”,所以她根本搞不清蝴蝶与鸟的区别,以为会飞的都叫鸟。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忽略这一点,会以自己的认知去评判孩子,总觉得孩子的认知一旦与自己发生冲突,那就是错误,进而急于去指责和教育孩子,而不是选择平等地交流和分享,让孩子畅谈自己心底的想法。
所幸的是,这个女孩有一个懂教育、懂孩子的爸爸,他抱起女儿说:“宝贝,你说得对!这几只跟鸟儿一样都会飞,对不对?”
垂头丧气的女儿受到鼓励,立刻兴奋起来,她眼望着爸爸,使劲地点点头。孩子的眼里充满一种无法言说的惊喜,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爸爸才明了她要表达的意思。
父亲用温柔的语气说:“这种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蝴蝶。因为它们特别特别漂亮,所以给它们取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小女孩点点头,“哦”了一声。父亲教孩子反复念“蝴蝶”这个词,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一遍一遍地跟着念。
面对孩子错误的认知,父亲没有直截了当地否定,而是先与孩子一同承认一个事实:鸟与蝴蝶的共同点是都会飞,然后再委婉地纠正孩子的说法,引导她该从哪些方面认识一种新事物。也就是说,父亲在尊重孩子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努力保护孩子那种善于观察,自主发言的积极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非常重要。
3
有时候,孩子的语言或行为有点幼稚可笑,甚至让父母感到丢了面子,如果大人总是急于指出孩子的看法是错误的,会让孩子因为怕被大人训斥而不敢说话,久而久之形成自卑的性格,或者反其道而行之,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事事都要和父母对着干,甚至明知自己错了也不思悔改,这远比孩子说错一两句话更可怕。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一句经典的话:孩子是从来没有错的。
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新奇的,他们每天都在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每次有新的发现,他们总是想在第一时间与父母分享他的感受,因为父母是他们最信任的人,此时如果家长给予他们的不是鼓励和引导,而是训斥或批评,孩子如何还能自信得起来?连最信任的爸爸妈妈都批评他了,孩子如何还有勇气和陌生人交流?
我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记住一点:孩子跟我们是平等的,但是孩子的认知和我们是不对等的,父母切莫以成人的认知去评判孩子。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著有《教育专家私手记———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会听》等书。)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