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又一轮教改即将袭来,这是高考的指向,更是社会发展和时代所需。每一次的语文新改革也总是引发社会的各种质疑或者期待,有的质疑持而久之,有的期待总还是期待。改革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改也并非完全去颠覆以往的教材,语文的改革更是如此。一线的教师大可不必为此愁眉苦脸,相信许多经典的传统课文还在,深挖教材,让传统课文重新焕发光彩,随时代脉搏跳动才是我们教学的责任。
关键词:中学;传统课文;时代脉搏
2018年6月,教育部新闻办发布通知,下学期教材大变化。语文变的是阅读量增大,教材趋于统一,而不变的一定是一大批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文学的魅力的经典文章将会保留或是进入教材。可是这里有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教材中的一些传统课文一直得不到学生的青睐,教师苦苦的支撑着把某些文章讲完,或者说表演完,最后学生依然觉得索然无味。因为这些作品似乎离他们太过遥远,不管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一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应该提高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只有用在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性或逻辑性的阅读时,才能真正的掌握。而传统的语文课文,则要挖掘它与时代的联系,与学生的联系。如何去实施呢?
一、让传统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国家大事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当前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学习状态。他们尚未走向社会,没有多少直接的生活經验,作文时多数学生只能写学校及家庭生活的琐事,如果按要求写不出来,就只好编假话。今年高考作文全国卷1、卷3就要求学生要了解国家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才能写出有内容,有真情的好文章,而只会应试作文的考生则是抓耳挠腮,心生绝望。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日积月累,对生活的长期关注。
如何在教学中就注入这种观念,如何借助传统课文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呢?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是新闻报告文学单元,实际教学中除了介绍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结构等一些纯知识性了了解和学习外,很多教学工作者都忽略了单元提示里的最后一句话:“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因此,单元教学成了知识的灌输,之多放一些新闻相关的新闻片段让学生们重温一下当时的情景。新闻事件离他们太远,似乎无法激起他们同情的泪水,或是激动的表情。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告诉学生新闻就是时代的见证,然后引导学生去寻找属于我们时代的重大新闻。比如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雄安新区、中国重工等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能让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培养起关注社会的意识。由家事走向国事,均能事事关心。
语文培养的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只有关心这个社会国家,才能融入这个社会和国家。
二、借传统课文促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是贯穿中小学教学的,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但发展到后期在这四种能力中,听成了自然,重视的是读和写,忽略了说。其实会说才会写,会说才能更好的与人交流,获得大众的关注和认可,说的更高层次便是演讲。演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反观现在的中学生,演讲能力逐渐丧失。在髙压下,低头一族只顾成绩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有的人连流畅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都丧失。这种丧失是由教学的缺失和自身的不重视引起的,使学生对于演讲稿无从下手,演讲能力丧失。
高中必修二教材中不仅表达交流中涉及到演讲,也还涉及到演讲词单元。只是读一读、讲一讲、写一写,这种教学只是基本完成了任务,缺失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当下综艺节目中《我是演说家》或《超级演说》特别受电视观众欢迎,如果以单元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去加强演讲训练。加强演讲稿的写作训练,加强“演”“讲”的技能训练。一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训练。将其作为家庭、假期作业让学生自己在家人、朋友前练习,以此增加演讲次数,培养学生自信心。二是开展有关演讲的班级活动。班级、年级甚至学校可以举行相关的演讲比赛。第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的训练中使学生知道如何写演讲稿,如何在短时间内思考出演讲内容等等,形成自己完备的演讲系统;第二,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活动之后请同学们互相点评并谈谈自己的感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语文课不能充斥声色电光、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万象,这样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要让语文课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让语文课回归语言的本质。
三、让传统课文启发学生反思当下
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往往被现实冲击的七零八落。德育教育在学校往往是一个空架子,内容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教育方式落后,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能否在语文传统课文中寻找一个切入点,去让学生反思当下,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高中课文《祝福》教学,大家都在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排在首位的应该是封建礼教的迫害。可是我们深入细致的去思考一下,越是戕害人严重的社会,它的灭亡越是必然,越是迅速。然而有一种东西却是很难灭亡,那就是民众的冷漠,也许这也是鲁迅文章中揭露得最深刻的东西:悲剧的社会造成了人的悲剧,而人也是这个悲剧社会的制造者。反思我们当下,老人倒下“扶不扶”成了我们热议的话题,见义勇为却需要用法律去保护,看客再一次成了我们社会中的人明哲保身的选择。当老师把这一个个话题抛向学生时,我想,这不仅让学生对鲁迅的文章有了更多的认同,更是让学生在针对这些现实产生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后,拨乱反正,在老师的帮助下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和态度。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崇高的使命。
前几年有一场关于“什么是真语文”的大讨论,钱理群先生说:“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所谓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就是要把语文回归到语言的本质。除此之外,我觉得真语文,还需要把语文和时代结合起来,让传统的课文不褪色,让语文真实的去培养文化上有根的人,去培养道德上有底线的人。
参考文献:
[1]潘丽竹.从“超级演说家”看中学语文演讲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33).
作者简介:涂强,四川省自贡市富顺第二中学校。
关键词:中学;传统课文;时代脉搏
2018年6月,教育部新闻办发布通知,下学期教材大变化。语文变的是阅读量增大,教材趋于统一,而不变的一定是一大批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文学的魅力的经典文章将会保留或是进入教材。可是这里有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教材中的一些传统课文一直得不到学生的青睐,教师苦苦的支撑着把某些文章讲完,或者说表演完,最后学生依然觉得索然无味。因为这些作品似乎离他们太过遥远,不管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一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应该提高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只有用在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性或逻辑性的阅读时,才能真正的掌握。而传统的语文课文,则要挖掘它与时代的联系,与学生的联系。如何去实施呢?
一、让传统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国家大事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当前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学习状态。他们尚未走向社会,没有多少直接的生活經验,作文时多数学生只能写学校及家庭生活的琐事,如果按要求写不出来,就只好编假话。今年高考作文全国卷1、卷3就要求学生要了解国家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才能写出有内容,有真情的好文章,而只会应试作文的考生则是抓耳挠腮,心生绝望。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日积月累,对生活的长期关注。
如何在教学中就注入这种观念,如何借助传统课文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呢?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是新闻报告文学单元,实际教学中除了介绍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结构等一些纯知识性了了解和学习外,很多教学工作者都忽略了单元提示里的最后一句话:“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因此,单元教学成了知识的灌输,之多放一些新闻相关的新闻片段让学生们重温一下当时的情景。新闻事件离他们太远,似乎无法激起他们同情的泪水,或是激动的表情。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告诉学生新闻就是时代的见证,然后引导学生去寻找属于我们时代的重大新闻。比如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雄安新区、中国重工等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能让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培养起关注社会的意识。由家事走向国事,均能事事关心。
语文培养的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只有关心这个社会国家,才能融入这个社会和国家。
二、借传统课文促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是贯穿中小学教学的,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但发展到后期在这四种能力中,听成了自然,重视的是读和写,忽略了说。其实会说才会写,会说才能更好的与人交流,获得大众的关注和认可,说的更高层次便是演讲。演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反观现在的中学生,演讲能力逐渐丧失。在髙压下,低头一族只顾成绩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有的人连流畅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都丧失。这种丧失是由教学的缺失和自身的不重视引起的,使学生对于演讲稿无从下手,演讲能力丧失。
高中必修二教材中不仅表达交流中涉及到演讲,也还涉及到演讲词单元。只是读一读、讲一讲、写一写,这种教学只是基本完成了任务,缺失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当下综艺节目中《我是演说家》或《超级演说》特别受电视观众欢迎,如果以单元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去加强演讲训练。加强演讲稿的写作训练,加强“演”“讲”的技能训练。一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训练。将其作为家庭、假期作业让学生自己在家人、朋友前练习,以此增加演讲次数,培养学生自信心。二是开展有关演讲的班级活动。班级、年级甚至学校可以举行相关的演讲比赛。第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的训练中使学生知道如何写演讲稿,如何在短时间内思考出演讲内容等等,形成自己完备的演讲系统;第二,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活动之后请同学们互相点评并谈谈自己的感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语文课不能充斥声色电光、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万象,这样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要让语文课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让语文课回归语言的本质。
三、让传统课文启发学生反思当下
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往往被现实冲击的七零八落。德育教育在学校往往是一个空架子,内容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教育方式落后,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能否在语文传统课文中寻找一个切入点,去让学生反思当下,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高中课文《祝福》教学,大家都在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排在首位的应该是封建礼教的迫害。可是我们深入细致的去思考一下,越是戕害人严重的社会,它的灭亡越是必然,越是迅速。然而有一种东西却是很难灭亡,那就是民众的冷漠,也许这也是鲁迅文章中揭露得最深刻的东西:悲剧的社会造成了人的悲剧,而人也是这个悲剧社会的制造者。反思我们当下,老人倒下“扶不扶”成了我们热议的话题,见义勇为却需要用法律去保护,看客再一次成了我们社会中的人明哲保身的选择。当老师把这一个个话题抛向学生时,我想,这不仅让学生对鲁迅的文章有了更多的认同,更是让学生在针对这些现实产生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后,拨乱反正,在老师的帮助下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和态度。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崇高的使命。
前几年有一场关于“什么是真语文”的大讨论,钱理群先生说:“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所谓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就是要把语文回归到语言的本质。除此之外,我觉得真语文,还需要把语文和时代结合起来,让传统的课文不褪色,让语文真实的去培养文化上有根的人,去培养道德上有底线的人。
参考文献:
[1]潘丽竹.从“超级演说家”看中学语文演讲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33).
作者简介:涂强,四川省自贡市富顺第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