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旧酒”入“新瓶”滋味足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xti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达到“一拓四进”(“一拓”即学生非物质文化素养拓展;“四进”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进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学生口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工作目标,衡阳市于2016年5月启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2017年6月,衡阳市出台《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17年9月,“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启动,衡阳戏曲文化推广工作迈上新台阶。
  祁剧是衡阳的地方大戏,它曾活跃在湖南南部的24个县,向外遍及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省,风云流转几百年,祁剧传遍了半个中国,被喻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
  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祁剧之服饰考究,脸谱京韵,唱腔高亢,做功扎实,在地方戏里独树一帜。祁剧有曲牌达千支以上,实有剧目941部。经过历代艺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祁剧逐渐形成本剧种别具风格的传统表演程式。祁剧眼功尤为考验技艺,吃惊或焦急用“斗眼”;发怒或威胁用“瞪眼”;气愤用“睁眼”;动脑用“滚眼”;威武用“颤眼”;左右环顾用“分眼”等,数十种眼功令观众叹服。
  回忆过往,祁剧老艺人雷胜艳仍然激动不已。曾经,为了看戏,有些观众省下饭钱买票。舞台上艺人们情到浓时,舞台下观众掌声不断,于雷胜艳而言,那是最叩击心弦的声音。
  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像一个家族里的老人,散尽了光和热,滋养着需要它的人们。时至21世纪,火遍大半个中国的祁剧艺术渐失往日荣光,以凤毛麟角般的存在立于历史长河中。
  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历史文物,若无观众支撑,艺术再美也不具生命力。于是,传承人走向现代审美,从“观众学”角度出发,融合新元素,对祁剧进行全新演绎,代表作《梦蝶》一经问世,便受青睐,听醉了观众的耳朵。其唱词充满时代气息,洒脱、秀美,音乐层次丰富,旋律大气,让观众在剧场里能尽情享受传统老戏无法帶来的听觉震撼。
  《梦蝶》的主创,为祁剧这壶“旧酒”打造了一个“新瓶”,酒的香味还是那么浓郁,“喝”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其他文献
春  凛冬已过,春意已经开始从城市绿化带星星点点的嫩绿中溢出,一圈一圈荡漾开来。男人俯视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将腰带上的安全绳紧了一紧。  在城市新建的大楼半腰处,头戴黄色安全帽的他异常显眼。远远望去,在大楼蓝色玻璃的映衬下,他的身影仿佛全部融在了那一个黄色小点上,如夜空中一轮泛黄的月亮。  为什么我要来做这种工作呢?因为我需要钱。为什么需要钱呢?他想着每天都要想无数遍的问题,儿子埋头学习的样子又浮现
期刊
儿时,在老家,每至年关,卖年画的摊子总是最热闹的。家家户户都要撕下堂屋木门上斑驳的旧年画,贴一对新的,保来年吉祥平安。  大年三十清早,爷爷端来刚出锅的热米汤,我骑在父亲肩头,把热气腾腾的米汤往堂屋门上刷,爷爷便将早已准备好的年画贴上去,放一挂鞭炮,接年了!  不曾想,这些年画很多都来自邵阳市隆回县的一个古老小镇——滩头,这项做年画的技艺至今已300多年历史。  如今,儿时的年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
期刊
侗锦如歌  “八月风吹稻谷香,稻谷开花遍地黄,我丢不下家里的牲口哟!妈妈催我快成家,姑娘心里恋爸妈……”  当古老的《嫁女歌》在怀化侗乡上空盘桓宛转缠绵时,那是这里有人家要嫁女儿了。新娘出嫁时会穿上漂亮的侗族服饰,服饰上独特的侗锦特别绚丽夺目,那些手工绣出的图案线条流畅,如纤云弄巧,巧夺天工。如果两个出嫁的侗家姑娘在路上相遇,会互赠绣有精美侗锦的花带或头帕,以示互相尊敬,互祝幸福;侗族青年男女谈情
期刊
在距离地面大约32公里的地球内部,存在大量高温的岩浆,高温岩浆熔化岩石时会膨胀,需要更大的空间,于是,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地表某个薄弱的地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从而形成火山爆发。  电影《战狼2》让中国观众看得痛快淋漓,激情澎湃。当看到冷锋手擎国旗,穿越敌占区,安然回到中国营地时,许多中国人流下了热泪,而当屏幕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你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
期刊
40年前,有一個代表团到娄底新化鹅塘参观,公社组织1000人的拳术、500人的棍术、300人的刀术、100人的对练,壮观的集体武术表演让代表团为之惊叹。可见,武术已根植于这方水土,这里的人们几千年来尚武成风,新化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又尤以梅山武术最为著名。  从野蛮中催生  古梅山腹地,山高林深,“旧不与中国通”。在漫长的与野兽搏斗和对抗外族入侵的岁月中,梅山先民逐渐形成了实战性强的军事格杀
期刊
巫在远古时代是文明的传承者。在古老而多元的楚巫祀典活动中,巫者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桑植先民对自然、图腾、鬼魂和祖先的崇拜。在张家界市桑植县偏远的大山角落里,一些老土司为亡人超度亡魂的歌声中,仍延续着丰富瑰丽、奔放不羁的古老歌谣舞曲。  以歌代语 以歌传情  桑植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早在10万年前,就有古代濮人在此活动。古代濮人长期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的溪河间,走过了一条从渔猎到农耕的
期刊
“我有一个可爱的家,家里有爱我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因为有了“爱”这个音符穿插其间,才使爱的协奏曲更动听。每每这首歌的旋律在我耳畔响起,我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因为我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家里。  看!爱的协奏曲奏响在餐桌上。好不容易盼来了假期,我回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家。每次吃饭前,爷爷奶奶都会在厨房忙上大半天,荤素搭配,营养健康。我最爱吃的香喷喷的排骨,滑溜溜的土豆丝,爸爸最爱吃的笋片炒肉,妈妈最爱喝的
期刊
若你看了吴天明导演执导的电影《百鸟朝凤》,你就会知道唢呐和喇叭原来是同一乐器。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一个关于唢呐和艺术传承的故事,电影里的老匠人焦三爷对唢呐的尊重与自豪,对唢呐艺术的欣赏与陶醉,令人感动和难忘。而在现实中,在湘潭县青山桥地区,有那么一些非遗传人,为了留住走街串巷的唢呐声,他们在年复一年的传承。  湖湘风韵 曲艺无双  关于青山唢呐的起源,难以确切考证。相传,周朝有一位宫廷乐师从京都
期刊
“手拉风箱,呼呼的响,火炉烧得红旺旺,女婿来补锅,瞒了丈母娘……”这是湖南有名的花鼓戏《补锅》中的一段唱词,其曲调活泼轻快,是不少老年人甚至部分青年人的KTV 必点曲目。湖南花鼓戏虽赫赫有名,《补锅》《刘海砍樵》等被大家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花鼓戏是起源于洞庭湖区一种叫做地花鼓的民间小戏,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根植于民间文化沃土  地花鼓,意即“在地上打的花鼓”,一般是在广场、晒谷坪、
期刊
篝火把整个夜的黑暗推开的时候,音乐声响了起来,一群穿着稻草、茅草、树叶、苞谷叶、棕丝、辣椒扎成的衣服,脸面用稻草、树叶、棕丝盖住,头上扎着长长的棕叶瓣子的演员纷纷上场,跳起了毛古斯舞。那装束就如原始人一般,演绎的就是土家族先祖生活的那个时代。粗犷的舞姿,原始的呐喊,让人震撼。  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将学校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场所,将学生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主体,将教师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