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夏之交,我去了一趟徐迟先生的故里南浔,在古镇上呆了四天。很庆幸,这里没有乌镇乌泱乌泱的喧嚣,也没有西塘熙来人往的嘈杂,更没有周庄小桥流水中的铜臭味,冷清、安静,让人完全沉醉于一种寻幽访古的氛围中,怡然自得。一脚踏在青石板路上,感受一个江南古镇逝水已远的余韵,另一脚则踏上乌篷船,驶入南市河青苔依旧的河岔里,重回烟雨江南,回到江南小镇历史与现实的经纬线上,回归到徐迟先生生命与文学圆点上,然后循着他的人生与文学轨迹,像先生当年一样,从他家乡的零公里出发,去追寻南浔古镇的那一抹烟雨,是如何对一个文化魂灵进行最初的滋养和浸润的,去感受徐迟先生是如何从中国元素的获破译之中,去寻找走向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密码。
百年徐迟,文学百年,六十多载文学之旅,从故乡原点出发,追溯他的世纪长路,他以一支缪斯之笔,藉着诗人的神性、哲人的理性、史家的深邃,以及文学家的才情,对于报告文学的殉道与拯救、拓展与鼎新、弘扬与辉煌,催生、开启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报告文学时代的到来,使报告文学创作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精神高度和文学广度,与其它文体相比,毫不逊色。回想起来,迄今仍令人噫嘘感叹,难望项背。今天,我们不能不正视一个基本判断与现实,那就是报告文学与其它文体一样,正面临被边缘化与式微的窘境。纪念徐迟百年,回顾他的文学人生,对于中国的报告文学写作,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他身上所持有的精神禀赋与文学境界,更值得我们记取。概括来说。我想用四个词来连缀:敬畏、格调、视野、才情。
敬畏之心令人景仰。徐迟先生于天地国亲师,人间正道,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虔诚与敬畏。在他创作生涯中,有一部对大自然倾情译作《瓦尔登湖》,切不可小觑,可以说这是目前最好中文译本。从中可以窥见到他对天地人心的敬畏与悲悯,这种人文情怀在他晚年的创作之中,提升到了一种宗教般的纯粹和浓度。在他的自传体传记《江南小镇》,抑或因为先生太爱自己江南故里南浔古镇,情感大潮淹没了理性向度,当他写到南浔的极致之美,情不自禁地用半篇排比句,一连写了68句“水晶晶”的天空大地,“水晶晶”的朝云暮雨,田野寺庙,春草垂柳,荷叶竹径、雨巷长街,歌榭酒楼,渔舟烟波,野鸭白鹭,老人孩子。沧浪之水,感情之潮,淹没了一切。在今天看来,简直显得不可理喻,先生写作已经没有一点节制了。可是上善若水啊,它透出一种对天地人心的敬畏之情,水晶晶的小镇倒影,淹没和颠覆了整个文学世界。给当下人们留下一个巨大的问号。一位文学大家为何将自己晚年神来之笔全都投向了南浔?这样执著地寻找江南余韵,仅仅是出于一个诗人对故乡的爱,出于一个作家捕捉美的眼睛吗?南浔入梦来,从一个更高的宗教层次上,怀着敬仰之情,尽写南宋年间的古镇,于一幅江南水乡余韵尽透长卷之上。给我们展现的是唐诗的南浔、宋词的南浔,元曲的南浔,明晚小品文的南浔,抑或大清、民国文中的南浔。而这种敬畏之心,虔敬之情,被他无限地放大到了报告文学文体改良、创作和对主要人物采访写作之中,他对报告文学文体的挚爱令人感动,始终当作一个艺术品来精心打磨,他对自己所写人物,始终是一种仰视的目光,并非居高临下的俯瞰和冷对,而是蘸着心血,怀着炽热,倾情而写。莫不令人高山仰止,景宜而行。
格调之高令人惊叹。文学是需要品格的。评价一位作家以及其作品是否上乘,是否具备扛鼎之作或传世之作的品相,品格的辽远高古,精神的正大气象,仍然是最高评价指数。徐迟先生的作品,无论是早斯的诗作,还是后来的报告文学代表《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以及《祁连山下》,他始终有一种前沿思维,走在时代最前列,站在一个历史和哲学高点上,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生活和现象进行精神引领,并对于一个即将降临新时代进行最先的预见和描绘。他以哲人的睿智,史家的纵邃,极具震撼的思想之光,照亮仍在黑暗与迷茫中探索的巷道,而其作品的品格之高,思想穿透之强,精神之光之炫目,让同时代作家有点望尘莫及。甚至令同时代的思想家有被抢饭碗之嫌。在南浔的日子里,我不时伫立于那个并不大的徐迟纪念馆里,流连于文物之前,看他的老照片,看他留下的手稿,看看他与毛泽东、陈毅、郭沫若来往的信札,喟然感叹:会觉得这位作家的气质和品相真好,始终有一种形而上神游于文,激荡于脸,想象之中的作家就应该是他这样的,于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看出来与别人一样,不像我们现在有的当代作家,满脸的烟火与市井气。甚至痞子气。因此,读徐迟作品,再翻翻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会让人常常想到附近游人如河的乌镇、西塘与他的老家南浔,同样的粉墙黑瓦,同样是黑白灰的世界,前者总是缺失点什么。太多市井味,有点小家碧玉的感觉,格局皆不大。而后者则是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高墙豪宅,乌篷船轻灵划河过上,不似画中,胜似画中。冥冥之中,唯有大师级的人物,才能写出、绘出它的遗世神韵。烟雨江南,晓风月白入梦来。徐迟坐在窗前,东眺故乡小镇,将一颗赤子之心融入南浔河水中。写出了大家闺秀,王者气象,正因为这样品格,在他处理报告文学多学科的交叉文体时,为其赋予了上古之气,贵族之气、典雅之气和清新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并不是报告文学成就了徐迟,而是徐迟拯救光大了报告文学。
视野之阔令人向往。徐迟的一生经历丰富,远在文学青年时代就受到过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戴望舒和现代派作家施蛰存的眷顾。后来又在创造社旗手郭沫若麾下当编缉。他以诗人出道,却经历丰富,兴趣极为广泛。改革开放之后,他放下缪斯之笔,易帜跨界,进军报告文学,一夜之间异军突起,终成一代报告文学大家。这与他空阔的视野,孜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不无关系,他是中国作家里最早换电脑的人,他有一颗新奇之心,眼光犀利,敏锐,是一位勇于挑战文学极限的作家,借诗人的诗性神性之翼掠过稀世之鸟蛰居的林海,从不迷路;举文学之剑而摘取人类光明顶上的明珠,倚天仗剑,易如反掌;融百家之长而致力于报告文学,炼出了文学的金丹。他最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是人们并不熟悉的科学界,多为独立独行的地质学家、数学家、敦煌学家,可是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性格独具,栩栩如生,鲜有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才情之盛令人着迷。徐迟以诗人尊,而厕身于报告文学队伍,人已过六旬,就一个作家创作周期率而言,鼎盛时代已经过去。一般来说,鲜有巅峰之作问世。可是对于先生而言,却是个案,那就是他才华横溢的学识和激情成就了他,令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高蹈而舞,文气喷薄欲出,才情如泉奔涌。他极力张扬了中国文学的道统和法度。纵横天地,直驱人心,直抒性灵,为读者营建了一个个直抵人性、情感与灵魂的天堂,实现了一个中国报告文学历史性的突破,也从此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成为中国报告文学界教父式的人物,这些都得益于他的诗人气质,得益于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他身兼翻译家仍是一派中国叙事风度,身为浪漫诗人兼有扎实的写实功底,学贯中西却始终恪守中国古汉语的平仄对仗押韵的韵律之美,崇尚空灵持一派气韵沉雄的中国载道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告文学界不应有门户之见,要敞开大门,欢迎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等衮衮诸公跨界而入,他们的参盟,对于报告文学作家队伍种族和基因,是一个最好的改良,对于提升报告文学作品的品相,是最大的裨益。我想,徐迟先生若天上有知,一定会慈眉开怀,欣慰有加的。
尊前谈笑人依旧。北宋一代名相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徐迟先生一百年诞辰之际,我以为,唯有这两句话,最能准确地表达我对先生的敬意和缅怀之情。并以此作题,献给我们敬爱的徐迟先生!
(作者为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著有《大国长剑》《东方哈达》《雪域飞虹》等)
百年徐迟,文学百年,六十多载文学之旅,从故乡原点出发,追溯他的世纪长路,他以一支缪斯之笔,藉着诗人的神性、哲人的理性、史家的深邃,以及文学家的才情,对于报告文学的殉道与拯救、拓展与鼎新、弘扬与辉煌,催生、开启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报告文学时代的到来,使报告文学创作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精神高度和文学广度,与其它文体相比,毫不逊色。回想起来,迄今仍令人噫嘘感叹,难望项背。今天,我们不能不正视一个基本判断与现实,那就是报告文学与其它文体一样,正面临被边缘化与式微的窘境。纪念徐迟百年,回顾他的文学人生,对于中国的报告文学写作,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他身上所持有的精神禀赋与文学境界,更值得我们记取。概括来说。我想用四个词来连缀:敬畏、格调、视野、才情。
敬畏之心令人景仰。徐迟先生于天地国亲师,人间正道,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虔诚与敬畏。在他创作生涯中,有一部对大自然倾情译作《瓦尔登湖》,切不可小觑,可以说这是目前最好中文译本。从中可以窥见到他对天地人心的敬畏与悲悯,这种人文情怀在他晚年的创作之中,提升到了一种宗教般的纯粹和浓度。在他的自传体传记《江南小镇》,抑或因为先生太爱自己江南故里南浔古镇,情感大潮淹没了理性向度,当他写到南浔的极致之美,情不自禁地用半篇排比句,一连写了68句“水晶晶”的天空大地,“水晶晶”的朝云暮雨,田野寺庙,春草垂柳,荷叶竹径、雨巷长街,歌榭酒楼,渔舟烟波,野鸭白鹭,老人孩子。沧浪之水,感情之潮,淹没了一切。在今天看来,简直显得不可理喻,先生写作已经没有一点节制了。可是上善若水啊,它透出一种对天地人心的敬畏之情,水晶晶的小镇倒影,淹没和颠覆了整个文学世界。给当下人们留下一个巨大的问号。一位文学大家为何将自己晚年神来之笔全都投向了南浔?这样执著地寻找江南余韵,仅仅是出于一个诗人对故乡的爱,出于一个作家捕捉美的眼睛吗?南浔入梦来,从一个更高的宗教层次上,怀着敬仰之情,尽写南宋年间的古镇,于一幅江南水乡余韵尽透长卷之上。给我们展现的是唐诗的南浔、宋词的南浔,元曲的南浔,明晚小品文的南浔,抑或大清、民国文中的南浔。而这种敬畏之心,虔敬之情,被他无限地放大到了报告文学文体改良、创作和对主要人物采访写作之中,他对报告文学文体的挚爱令人感动,始终当作一个艺术品来精心打磨,他对自己所写人物,始终是一种仰视的目光,并非居高临下的俯瞰和冷对,而是蘸着心血,怀着炽热,倾情而写。莫不令人高山仰止,景宜而行。
格调之高令人惊叹。文学是需要品格的。评价一位作家以及其作品是否上乘,是否具备扛鼎之作或传世之作的品相,品格的辽远高古,精神的正大气象,仍然是最高评价指数。徐迟先生的作品,无论是早斯的诗作,还是后来的报告文学代表《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以及《祁连山下》,他始终有一种前沿思维,走在时代最前列,站在一个历史和哲学高点上,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生活和现象进行精神引领,并对于一个即将降临新时代进行最先的预见和描绘。他以哲人的睿智,史家的纵邃,极具震撼的思想之光,照亮仍在黑暗与迷茫中探索的巷道,而其作品的品格之高,思想穿透之强,精神之光之炫目,让同时代作家有点望尘莫及。甚至令同时代的思想家有被抢饭碗之嫌。在南浔的日子里,我不时伫立于那个并不大的徐迟纪念馆里,流连于文物之前,看他的老照片,看他留下的手稿,看看他与毛泽东、陈毅、郭沫若来往的信札,喟然感叹:会觉得这位作家的气质和品相真好,始终有一种形而上神游于文,激荡于脸,想象之中的作家就应该是他这样的,于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看出来与别人一样,不像我们现在有的当代作家,满脸的烟火与市井气。甚至痞子气。因此,读徐迟作品,再翻翻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会让人常常想到附近游人如河的乌镇、西塘与他的老家南浔,同样的粉墙黑瓦,同样是黑白灰的世界,前者总是缺失点什么。太多市井味,有点小家碧玉的感觉,格局皆不大。而后者则是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高墙豪宅,乌篷船轻灵划河过上,不似画中,胜似画中。冥冥之中,唯有大师级的人物,才能写出、绘出它的遗世神韵。烟雨江南,晓风月白入梦来。徐迟坐在窗前,东眺故乡小镇,将一颗赤子之心融入南浔河水中。写出了大家闺秀,王者气象,正因为这样品格,在他处理报告文学多学科的交叉文体时,为其赋予了上古之气,贵族之气、典雅之气和清新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并不是报告文学成就了徐迟,而是徐迟拯救光大了报告文学。
视野之阔令人向往。徐迟的一生经历丰富,远在文学青年时代就受到过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戴望舒和现代派作家施蛰存的眷顾。后来又在创造社旗手郭沫若麾下当编缉。他以诗人出道,却经历丰富,兴趣极为广泛。改革开放之后,他放下缪斯之笔,易帜跨界,进军报告文学,一夜之间异军突起,终成一代报告文学大家。这与他空阔的视野,孜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不无关系,他是中国作家里最早换电脑的人,他有一颗新奇之心,眼光犀利,敏锐,是一位勇于挑战文学极限的作家,借诗人的诗性神性之翼掠过稀世之鸟蛰居的林海,从不迷路;举文学之剑而摘取人类光明顶上的明珠,倚天仗剑,易如反掌;融百家之长而致力于报告文学,炼出了文学的金丹。他最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是人们并不熟悉的科学界,多为独立独行的地质学家、数学家、敦煌学家,可是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性格独具,栩栩如生,鲜有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才情之盛令人着迷。徐迟以诗人尊,而厕身于报告文学队伍,人已过六旬,就一个作家创作周期率而言,鼎盛时代已经过去。一般来说,鲜有巅峰之作问世。可是对于先生而言,却是个案,那就是他才华横溢的学识和激情成就了他,令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高蹈而舞,文气喷薄欲出,才情如泉奔涌。他极力张扬了中国文学的道统和法度。纵横天地,直驱人心,直抒性灵,为读者营建了一个个直抵人性、情感与灵魂的天堂,实现了一个中国报告文学历史性的突破,也从此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成为中国报告文学界教父式的人物,这些都得益于他的诗人气质,得益于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他身兼翻译家仍是一派中国叙事风度,身为浪漫诗人兼有扎实的写实功底,学贯中西却始终恪守中国古汉语的平仄对仗押韵的韵律之美,崇尚空灵持一派气韵沉雄的中国载道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告文学界不应有门户之见,要敞开大门,欢迎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等衮衮诸公跨界而入,他们的参盟,对于报告文学作家队伍种族和基因,是一个最好的改良,对于提升报告文学作品的品相,是最大的裨益。我想,徐迟先生若天上有知,一定会慈眉开怀,欣慰有加的。
尊前谈笑人依旧。北宋一代名相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徐迟先生一百年诞辰之际,我以为,唯有这两句话,最能准确地表达我对先生的敬意和缅怀之情。并以此作题,献给我们敬爱的徐迟先生!
(作者为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著有《大国长剑》《东方哈达》《雪域飞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