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开始,到2008年12月前,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包括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渝、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在内,我国仅有6个区域发展规划获批。而2008年12月以来,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有12项区域经济规划陆续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构建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描绘了蓝图,也为各区域经济体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一、我国区域经济多极化空间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沿海地区依然是区域特色板块崛起的重要角色
根据已经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我国区域经济版图已形成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行、东部沿海地区较为集中的新区域经济版图,新的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逐渐成型。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从整体层面上分析,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崛起”的主角和开发的重心。18个区域规划中有10个位于东部地区,占据“半壁江山”,涉及的区域包括北部湾、海南、珠三角、横琴、海峡西岸、浦东、江苏沿海、黄河三角洲、滨海新区、辽宁沿海。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版图逐步成型,沿海区域开发已连成一片,基本形成了“三大八小一海岛”的开发格局,“三大”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八小”即辽宁沿海、天津滨海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江苏沿海、上海浦东、福建海峡西岸、广东横琴、广西北部湾,海南国际旅游岛。
由此看来,中国区域经济已呈现多极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中国新一轮的区域改革试验也将进入到一个深化的阶段。正如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所说:“以前一些地区的发展需要其他地区来带动,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从‘牵引对牵引时代’进入到‘动车组时代’,每个区域内部都有自己的动力。”而且每个区域都强化了区域发展特色,如沿海区域,海西经济区强调两岸合作,横琴优势在于与港澳合作,海南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等等。
这种区域多极化空间经济发展格局的建立,从近期看,是在全球经济危机重创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央政府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以搞活经济,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继2009年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又陆续出台12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区域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从长远看,它也是进一步完善全国经济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实力的一次新的规划调整。特别是沿海区域规划,则是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对全国沿海地区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优化。
国家出台扶持多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虽然是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目标所在,但从另一个侧面分析,不能不说也是各区域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间竞争的持续加剧,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从“点”向“面”发展和提升,区域发展正由过去的个体竞争走向群体竞争。发挥区域优势,促进特色板块崛起,既是国家宏观发展的需要,也是各个区域提升竞争实力的需要。
区域经济体有了明确的战略定位就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就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因此,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机遇期中,谁最先找准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和优势,谁就将捷足先登,这是不言而喻的。
二、河北在沿海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中的角色定位
从目前获批的我国沿海区域发展规划来看,沿海的省区市中除浙江省外,只有河北省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规划。从环渤海区域看,沿海三省一市,除河北外,辽宁、天津、山东沿海区域发展规划都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河北沿海战略规划至今尚未出炉。显然,河北在沿海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规划上落后了一步。不过,中国目前区域经济多极化的布局还未完成,2010年,包括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在内,我国还将出台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这也为河北未来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机会。
河北的沿海区域战略定位,一是京津冀都市圈乃至环渤海地区经济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增长极;二是国际水平的现代重化工业聚集带和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三是沟通东北、西北、华北、华东的重要交通枢纽,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物流中心;四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窗口,是环渤海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五是河北开放创新的先导区、投资兴业的首选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先区。
在沿海区域加速发展的大格局下,目前河北亟需做的是:
(一)加快生产力向沿海布局并力促其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目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势头良好,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开发已取得明显成效。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聚集的关键时期。河北必须加紧生产力布局的战略东移。加快生产要素向沿海聚集,一是打造曹妃甸自由港,加快建立国家级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区。二是赋予沿海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力和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赋权、放权、让利,使其真正活起来,实现优先发展、超前发展。三是充分发挥沿海区位、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推动重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战略东移,促进全省重化工业向沿海布局,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港口群建设,完善港口功能,打造综合港口群,促进沿海开发区做大做强,提高沿海地区国民经济比重和经济外向化水平,使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梯次,增强沿海对内陆经济发展的外向化带动力。同时,加紧制定沿海区域发展规划,并力促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
(二)以沿海为依托加强与京津的深度对接。借助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即将出炉之际,一是加强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有选择地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京津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的优势,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二是完善京津冀临港产业体系。与京津共同开发建设环渤海临港产业带,使之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启动点。三是从服务环渤海区域协调发展出发,结合天津港综合运输枢纽的规模优势和集装箱干线港优势,以及河北省沿海地区的深水岸线和广阔滩涂等资源优势,促进津冀沿海港口群整合优势资源,把河北省沿海港口融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高区域港口综合竞争力,共同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
(三)实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没有内陆腹地的支撑,沿海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河北省沿海港口的经济腹地以北京地区为中心,分为直接腹地和间接腹地,直接腹地是河北省、北京市,间接腹地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对外还辐射华东、华南以及东南亚、东北亚等地区。其中部分腹地为天津港以及山东、辽宁省沿海港口的共同腹地。这些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产业基地,生产与消费规模庞大,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遵循世界港口发展的普遍规律,结合区域经济和港口资源实际状况,河北应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依靠港口开发和临港产业,以海陆腹地为依托,实现临港经济与腹地经济的密切协调和良性互动发展。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教授
(责编/张立新)
一、我国区域经济多极化空间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沿海地区依然是区域特色板块崛起的重要角色
根据已经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我国区域经济版图已形成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行、东部沿海地区较为集中的新区域经济版图,新的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逐渐成型。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从整体层面上分析,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崛起”的主角和开发的重心。18个区域规划中有10个位于东部地区,占据“半壁江山”,涉及的区域包括北部湾、海南、珠三角、横琴、海峡西岸、浦东、江苏沿海、黄河三角洲、滨海新区、辽宁沿海。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版图逐步成型,沿海区域开发已连成一片,基本形成了“三大八小一海岛”的开发格局,“三大”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八小”即辽宁沿海、天津滨海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江苏沿海、上海浦东、福建海峡西岸、广东横琴、广西北部湾,海南国际旅游岛。
由此看来,中国区域经济已呈现多极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中国新一轮的区域改革试验也将进入到一个深化的阶段。正如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所说:“以前一些地区的发展需要其他地区来带动,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从‘牵引对牵引时代’进入到‘动车组时代’,每个区域内部都有自己的动力。”而且每个区域都强化了区域发展特色,如沿海区域,海西经济区强调两岸合作,横琴优势在于与港澳合作,海南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等等。
这种区域多极化空间经济发展格局的建立,从近期看,是在全球经济危机重创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央政府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以搞活经济,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继2009年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又陆续出台12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区域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从长远看,它也是进一步完善全国经济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实力的一次新的规划调整。特别是沿海区域规划,则是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对全国沿海地区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优化。
国家出台扶持多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虽然是中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目标所在,但从另一个侧面分析,不能不说也是各区域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间竞争的持续加剧,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从“点”向“面”发展和提升,区域发展正由过去的个体竞争走向群体竞争。发挥区域优势,促进特色板块崛起,既是国家宏观发展的需要,也是各个区域提升竞争实力的需要。
区域经济体有了明确的战略定位就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就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因此,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机遇期中,谁最先找准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和优势,谁就将捷足先登,这是不言而喻的。
二、河北在沿海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中的角色定位
从目前获批的我国沿海区域发展规划来看,沿海的省区市中除浙江省外,只有河北省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规划。从环渤海区域看,沿海三省一市,除河北外,辽宁、天津、山东沿海区域发展规划都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河北沿海战略规划至今尚未出炉。显然,河北在沿海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规划上落后了一步。不过,中国目前区域经济多极化的布局还未完成,2010年,包括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在内,我国还将出台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这也为河北未来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机会。
河北的沿海区域战略定位,一是京津冀都市圈乃至环渤海地区经济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增长极;二是国际水平的现代重化工业聚集带和现代制造业聚集区;三是沟通东北、西北、华北、华东的重要交通枢纽,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物流中心;四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窗口,是环渤海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五是河北开放创新的先导区、投资兴业的首选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先区。
在沿海区域加速发展的大格局下,目前河北亟需做的是:
(一)加快生产力向沿海布局并力促其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目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势头良好,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开发已取得明显成效。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聚集的关键时期。河北必须加紧生产力布局的战略东移。加快生产要素向沿海聚集,一是打造曹妃甸自由港,加快建立国家级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区。二是赋予沿海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力和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赋权、放权、让利,使其真正活起来,实现优先发展、超前发展。三是充分发挥沿海区位、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推动重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战略东移,促进全省重化工业向沿海布局,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港口群建设,完善港口功能,打造综合港口群,促进沿海开发区做大做强,提高沿海地区国民经济比重和经济外向化水平,使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梯次,增强沿海对内陆经济发展的外向化带动力。同时,加紧制定沿海区域发展规划,并力促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
(二)以沿海为依托加强与京津的深度对接。借助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即将出炉之际,一是加强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有选择地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京津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的优势,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二是完善京津冀临港产业体系。与京津共同开发建设环渤海临港产业带,使之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启动点。三是从服务环渤海区域协调发展出发,结合天津港综合运输枢纽的规模优势和集装箱干线港优势,以及河北省沿海地区的深水岸线和广阔滩涂等资源优势,促进津冀沿海港口群整合优势资源,把河北省沿海港口融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高区域港口综合竞争力,共同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
(三)实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没有内陆腹地的支撑,沿海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河北省沿海港口的经济腹地以北京地区为中心,分为直接腹地和间接腹地,直接腹地是河北省、北京市,间接腹地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对外还辐射华东、华南以及东南亚、东北亚等地区。其中部分腹地为天津港以及山东、辽宁省沿海港口的共同腹地。这些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产业基地,生产与消费规模庞大,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遵循世界港口发展的普遍规律,结合区域经济和港口资源实际状况,河北应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依靠港口开发和临港产业,以海陆腹地为依托,实现临港经济与腹地经济的密切协调和良性互动发展。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教授
(责编/张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