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5月,经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面向全区招生的广西民族高中(以下简称民族高中)诞生了。这个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自治区公办普通高中,在办学之初给自己的定位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走民族特色办学之路,打造民族教育新品牌”。2004年,民族高中第一届毕业生参加高考,本科上线率达76%。自2005年起该校每年都有毕业生考上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自2006年起90%以上的本科上线率一直保持至今……弹指十年余,民族高中已经成为校风正、教风纯、学风浓、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教学质量相当不错的民族教育品牌学校。
民族政策惠学子
周丽婷当初不会想到,民族高中让自己的命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她再不用像家乡的女孩们那样,或者出远门打工,或者早早嫁作他人妇。2007年,来自上林县巷贤镇大山村的周丽婷考取民族高中,进入该校少数民族女子班学习。三年后,她以570分的成绩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张梅萍、陆文仟、覃云娇……她们也是民族高中少数民族女子班的学生,也一个个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据了解,该少数民族女子班自2007年招生,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2010届毕业生50人,考取二本线以上50人;2011届毕业生50人,考取二本线以上48人。山村里飞出了“金凤凰”。
如今的民族高中,因逐年攀升的升学率而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然而,她也经历过办学初期的重重艰难……
那是2001年5月底,当其他高中学校招生工作已近尾声,新办的民族高中四个班仅招录了186名学生,每班不足50人,其中优秀生源极少,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低于普通县中录取分数线。当时,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意放弃所在学校的优厚待遇来民族高中任教,以致该校第一年开学时,部分学科的教师无法配齐。最要紧的,因为是在广西壮文学校、广西民族中专的基础上创办,民族高中其实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两条腿走路”,很多制度难以兼顾。
面对重重困难,民族高中的领导和老师们没有气馁。他们想方设法,或者动员亲戚朋友的孩子和一些考不上县中、镇中的学生来校就读,或者盯上少数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基础差而想放弃读书的学生,带上礼品,到学生家里去做学生和家长的工作,劝学生入学读书。开始上课后,因教师缺额,民族高中的老师们常常要身兼数职,他们凭着对民族教育的深厚感情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最好。如罗华东老师一人上全校的英语课;黄祖兴老师既担任高中部临时负责人,又担任高中年级主任、班主任,还上两个班的语文课。为加强管理,民族高中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如《学校青年教师“传、帮、带”制度》《本校教职工子女就读广西民族高中的有关规定(试行)》等,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夯实了发展的根基。
民族高中自成立之初便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教育厅、民委的大力支持。该校的寄宿制民族班每生每年可得600元生活补助。自治区民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对特困生予以补助。自治区教育厅和自治区民委分别在2007年及2011年同意该校开办少数民族女子班及少数民族特招班。其中少数民族特招班专门面向全区“老、少、边、山、穷”地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每班50人;女子班及特招班学生不仅费用全免,而且可享受每月200—300元的生活补助。民族高中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减免学费或给予重奖,设立扶困助学爱心基金会,接受教职工自愿捐款及学生献爱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来自忻城县山区的2008届学生蓝彩文、蓝彩红姐妹,祖父母八十多岁高龄,父亲重病丧失劳动能力,仅靠母亲一人耕作不足两亩旱地来维持全家生活,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在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以及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下,姐妹俩顺利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分别考取了湖北民族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这是2008届郑兴伟同学在民族政策沐浴下健康成长而发出的肺腑之言。郑兴伟家庭经济困难,但他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每个月都获得200元以上的民族寄宿生补助和其他困难补助,极大地缓解了生活压力,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并实现了大学梦。目前,郑兴伟为温州大学法政学院大四在读学生,其在校创业的事迹被中国青年报、浙江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报道,现任温州市万里祥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
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充分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民族高中,提高了该校的生源质量。
2010年底,经过严密论证,民族高中提出了学校的中长期办学规划:到2015年,努力将民族高中办成广西基础教育的民族品牌学校;到2020年,努力办成广西普通高中名校以及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高中。进一步明确了两项具体任务:一是充分落实民族政策,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吸引优质生源;二是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学生的扶持力度,继续办好寄宿制民族高中班和民族女子高中班,办好民族特招班,以广西人口较少民族学生为主体,兼顾其他少数民族特困生,提供全免费高中教育,切实担负起民族学校的社会责任。
全员育人生为本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坚持不懈。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白梅老师在国旗下的激情演讲,引起学生阵阵热烈的掌声。像这样的“国旗下的演讲”,是民族高中落实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剪影。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龙头,民族高中按照“教为学、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全员寄宿制的办学实际抓德育工作,特别重视学生管理,努力塑造良好校风、学风,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该校倡导“全员育人”,要求班主任、年级主任每天必须做到“五到”,即每天的早操、早读、午休、晚自习、晚休必须到场,检查学生的学习和纪律情况。此外,学校利用升旗仪式、校会、班会、晨会、心理健康咨询等,做好学生的纪律、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引导。学校积极开展双文明评比活动,学生会干部、班干部轮流值日检查,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学校还采取新生入学军训、请专家作专题报告、每周升旗仪式、18岁成人宣誓及各种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该校以人为本,持之以恒,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除了上述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民族高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心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用心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石容莲老师这样谈起她的育人心得。对于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和痛苦,即便很多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石容莲老师都会认真对待,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充满了人情味,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关怀。2007届有个女生成绩优秀但“不漂亮”,对班上的一名男生产生了好感,又觉得“配不上别人”而伤心痛苦。面对学生的早恋问题,如果直接搬出“学校纪律”来苛责她,很可能就堵死了和她心灵交流的通道,还可能对她造成心灵上的伤害。石容莲像对待朋友一样,建议这名女生把自己与那个男生进行比较,看看差距在哪里,然后鼓励她:相貌是父母给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要想获得爱情,必须奋斗,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通过深入的交心,这名女生开始认真学习,转移了注意力,毕业时考上了湖南大学。
师资建设促腾飞
办学之初,民族高中一度从各县重点中学中抽调了一批骨干教师到本校任教,同时每个学科选送2至3名教师到区内一些重点中学如南宁二中、南宁三中、宾阳中学、武鸣高中等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脱产学习。自2001年起,全区又先后有30多位优秀教师来到民族高中执教;民族高中从中专部挑选了一部分教学骨干到柳州地区高中、宾阳中学听课学习,做好上高中文化课的前期准备。此外,该校从区内外高等师范院校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应届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形成了合理的教师梯队。
除了多种方式吸纳优秀教师,民族高中十分注重教师的校本教研、校内培养,实行优秀教师“传帮带”、师徒结对教研,目前已经进行了八届。每一届“传帮带”为期一年,导师是有多年带高三经验、教学成绩突出、教学理念先进、责心任强的高级教师,学校颁发“导师聘任书”,并在工作评优和继续教育工作中有量化加分奖励;工作时间未满五年的年轻教师,则必须接受“传帮带”,并要求在中期和结题质量评估时面对全校教师上汇报课,优秀者有奖励,合格徒弟可出师,不合格者延期结题。“传帮带”活动为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了平台,成为该校培养师资的有效举措。
民族高中每个学期都要组织教师到区内外知名高中参观考察、进修学习,多方面吸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定期邀请区内外专家来该校讲学,如新课改领头人湖北省枝城市第一中学副校长袁新宏等。
民族高中的科研起步较晚,校科研处成立于2006年,当年便成功申报了1个省级重点课题和1个市级重点课题。目前,该校已经结题3个省级课题和一个市级课题,正在开展2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办学10年余,民族高中的教育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教学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等各方面均扎实而有序地展开,为这所年轻的学校注入了活力。
民族高中用短短十年时间,实现了“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创品牌”的办学目标,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高考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为广西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颗璀璨的少数民族教育之星正在八桂大地冉冉升起。
(责编 白聪敏)
民族政策惠学子
周丽婷当初不会想到,民族高中让自己的命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她再不用像家乡的女孩们那样,或者出远门打工,或者早早嫁作他人妇。2007年,来自上林县巷贤镇大山村的周丽婷考取民族高中,进入该校少数民族女子班学习。三年后,她以570分的成绩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张梅萍、陆文仟、覃云娇……她们也是民族高中少数民族女子班的学生,也一个个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据了解,该少数民族女子班自2007年招生,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2010届毕业生50人,考取二本线以上50人;2011届毕业生50人,考取二本线以上48人。山村里飞出了“金凤凰”。
如今的民族高中,因逐年攀升的升学率而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然而,她也经历过办学初期的重重艰难……
那是2001年5月底,当其他高中学校招生工作已近尾声,新办的民族高中四个班仅招录了186名学生,每班不足50人,其中优秀生源极少,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低于普通县中录取分数线。当时,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意放弃所在学校的优厚待遇来民族高中任教,以致该校第一年开学时,部分学科的教师无法配齐。最要紧的,因为是在广西壮文学校、广西民族中专的基础上创办,民族高中其实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两条腿走路”,很多制度难以兼顾。
面对重重困难,民族高中的领导和老师们没有气馁。他们想方设法,或者动员亲戚朋友的孩子和一些考不上县中、镇中的学生来校就读,或者盯上少数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基础差而想放弃读书的学生,带上礼品,到学生家里去做学生和家长的工作,劝学生入学读书。开始上课后,因教师缺额,民族高中的老师们常常要身兼数职,他们凭着对民族教育的深厚感情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最好。如罗华东老师一人上全校的英语课;黄祖兴老师既担任高中部临时负责人,又担任高中年级主任、班主任,还上两个班的语文课。为加强管理,民族高中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如《学校青年教师“传、帮、带”制度》《本校教职工子女就读广西民族高中的有关规定(试行)》等,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夯实了发展的根基。
民族高中自成立之初便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教育厅、民委的大力支持。该校的寄宿制民族班每生每年可得600元生活补助。自治区民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对特困生予以补助。自治区教育厅和自治区民委分别在2007年及2011年同意该校开办少数民族女子班及少数民族特招班。其中少数民族特招班专门面向全区“老、少、边、山、穷”地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每班50人;女子班及特招班学生不仅费用全免,而且可享受每月200—300元的生活补助。民族高中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减免学费或给予重奖,设立扶困助学爱心基金会,接受教职工自愿捐款及学生献爱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来自忻城县山区的2008届学生蓝彩文、蓝彩红姐妹,祖父母八十多岁高龄,父亲重病丧失劳动能力,仅靠母亲一人耕作不足两亩旱地来维持全家生活,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在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以及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下,姐妹俩顺利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分别考取了湖北民族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这是2008届郑兴伟同学在民族政策沐浴下健康成长而发出的肺腑之言。郑兴伟家庭经济困难,但他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每个月都获得200元以上的民族寄宿生补助和其他困难补助,极大地缓解了生活压力,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并实现了大学梦。目前,郑兴伟为温州大学法政学院大四在读学生,其在校创业的事迹被中国青年报、浙江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报道,现任温州市万里祥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
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充分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民族高中,提高了该校的生源质量。
2010年底,经过严密论证,民族高中提出了学校的中长期办学规划:到2015年,努力将民族高中办成广西基础教育的民族品牌学校;到2020年,努力办成广西普通高中名校以及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高中。进一步明确了两项具体任务:一是充分落实民族政策,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吸引优质生源;二是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学生的扶持力度,继续办好寄宿制民族高中班和民族女子高中班,办好民族特招班,以广西人口较少民族学生为主体,兼顾其他少数民族特困生,提供全免费高中教育,切实担负起民族学校的社会责任。
全员育人生为本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坚持不懈。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白梅老师在国旗下的激情演讲,引起学生阵阵热烈的掌声。像这样的“国旗下的演讲”,是民族高中落实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剪影。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龙头,民族高中按照“教为学、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全员寄宿制的办学实际抓德育工作,特别重视学生管理,努力塑造良好校风、学风,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该校倡导“全员育人”,要求班主任、年级主任每天必须做到“五到”,即每天的早操、早读、午休、晚自习、晚休必须到场,检查学生的学习和纪律情况。此外,学校利用升旗仪式、校会、班会、晨会、心理健康咨询等,做好学生的纪律、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引导。学校积极开展双文明评比活动,学生会干部、班干部轮流值日检查,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学校还采取新生入学军训、请专家作专题报告、每周升旗仪式、18岁成人宣誓及各种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该校以人为本,持之以恒,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除了上述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民族高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心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用心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石容莲老师这样谈起她的育人心得。对于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和痛苦,即便很多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石容莲老师都会认真对待,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充满了人情味,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关怀。2007届有个女生成绩优秀但“不漂亮”,对班上的一名男生产生了好感,又觉得“配不上别人”而伤心痛苦。面对学生的早恋问题,如果直接搬出“学校纪律”来苛责她,很可能就堵死了和她心灵交流的通道,还可能对她造成心灵上的伤害。石容莲像对待朋友一样,建议这名女生把自己与那个男生进行比较,看看差距在哪里,然后鼓励她:相貌是父母给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要想获得爱情,必须奋斗,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通过深入的交心,这名女生开始认真学习,转移了注意力,毕业时考上了湖南大学。
师资建设促腾飞
办学之初,民族高中一度从各县重点中学中抽调了一批骨干教师到本校任教,同时每个学科选送2至3名教师到区内一些重点中学如南宁二中、南宁三中、宾阳中学、武鸣高中等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脱产学习。自2001年起,全区又先后有30多位优秀教师来到民族高中执教;民族高中从中专部挑选了一部分教学骨干到柳州地区高中、宾阳中学听课学习,做好上高中文化课的前期准备。此外,该校从区内外高等师范院校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应届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形成了合理的教师梯队。
除了多种方式吸纳优秀教师,民族高中十分注重教师的校本教研、校内培养,实行优秀教师“传帮带”、师徒结对教研,目前已经进行了八届。每一届“传帮带”为期一年,导师是有多年带高三经验、教学成绩突出、教学理念先进、责心任强的高级教师,学校颁发“导师聘任书”,并在工作评优和继续教育工作中有量化加分奖励;工作时间未满五年的年轻教师,则必须接受“传帮带”,并要求在中期和结题质量评估时面对全校教师上汇报课,优秀者有奖励,合格徒弟可出师,不合格者延期结题。“传帮带”活动为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了平台,成为该校培养师资的有效举措。
民族高中每个学期都要组织教师到区内外知名高中参观考察、进修学习,多方面吸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定期邀请区内外专家来该校讲学,如新课改领头人湖北省枝城市第一中学副校长袁新宏等。
民族高中的科研起步较晚,校科研处成立于2006年,当年便成功申报了1个省级重点课题和1个市级重点课题。目前,该校已经结题3个省级课题和一个市级课题,正在开展2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办学10年余,民族高中的教育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教学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等各方面均扎实而有序地展开,为这所年轻的学校注入了活力。
民族高中用短短十年时间,实现了“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创品牌”的办学目标,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高考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为广西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颗璀璨的少数民族教育之星正在八桂大地冉冉升起。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