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正如杏子是酸是甜,只有学生亲口品尝才能知道滋味。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求知识的宝藏呢?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进步的促进者,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给学生创设一个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学生的探究精神就会得到潜意识的开发。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
1、“课前快餐”做准备
“语文快餐”就是课前三分钟活动。每天的语文活动,我都精心策划,让学生认真准备。看着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展示着自己的“杰作”,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自己的问题,我也感到特别欣慰。每次活动下来,同学们都是余兴未尽,激发了上课的热情。
2、导课新颖引注意
一个设计新颖的导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运用过背景介绍式、故事引路式,提出疑问式、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来吸引学生注意,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静默草原》一文时,一开始上课,教师就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歌词中所唱到的辽阔草原的画面:彩蝶纷飞百鸟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看完后,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朗诵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也由衷感叹草原之美。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乘机提出:静默草原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主动学习这篇文章。
三、引导学生质疑,培养探究意识。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
1、对课题进行质疑。俗话说“文好题一半。”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课题的质疑必不可少。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标题,看标题是什么结构,中心词是什么,这样的标题应该怎样写,写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若不能回答便是质疑,就需要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活跃,深度、广度都有了扩展。
2、对文中貌似矛盾的内容进行质疑。语文中有很多貌似矛盾,实则精彩的描写。教师应先进行点拨,再让学生自读,积极探讨,形成学力,更好地把握课文。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句话“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学生提出问题:“似乎与确凿是相互矛盾的,为什么这两个词同时出现,这是不是一个病句?”我先对这位学生的质疑做了充分的肯定,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共同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用成人的眼光看百草园,的确不会有什么动人的地方,所以作者用“似乎”:但儿时的作者,的确非常喜欢它。“那时确是我的乐园”,所以又用“确凿”来加强肯定语气。从而点明是回忆百草园的缘故。这样的质疑,实现了从浅显的表层的疑问逐渐向较深层次的探究的过渡。
3、对课文与生活的契合处进行质疑。例如一位同学在学了《背影》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月台为他买橘子,为什么他不去亲自去买?”就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根据选择分两种意见展开讨论探究。一种意见同意让父亲去。理由是:父母之爱,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朱自清是在默默地享受父爱,如果让朱自清亲自去买橘子,他父亲心里绝不会有一种“很轻松似的”感觉。第二种意见是同意朱自清应该自己去买橘子。理由是:朱自清当时已经是成年人了,即使父亲不让,也应当劝说父亲让自己去,而朱自清只是默默地流泪,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通过探讨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和人生观。
四、重视多样的探究学习方式。
1、独立研究。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学课文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知识。例如教学《孔乙己》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环节中,让学生带着“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这个问题研读课文,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为后面深入分析课文提供基础。
2、小组合作。
在学生独立研究课文后,对有疑问的内容,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互补作用,又让学生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完《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愚公会怎样处理“太行、王巫”二山,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没想到学生“新招迭现”:有人认为应该让愚公搬家,有人认为愚公应该修路,还有人认为愚公应该依托“太行、王巫”二山开发当地旅游业……虽然有的方法值得商榷,但学生积极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难能可贵。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應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进步的促进者,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给学生创设一个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学生的探究精神就会得到潜意识的开发。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
1、“课前快餐”做准备
“语文快餐”就是课前三分钟活动。每天的语文活动,我都精心策划,让学生认真准备。看着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展示着自己的“杰作”,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自己的问题,我也感到特别欣慰。每次活动下来,同学们都是余兴未尽,激发了上课的热情。
2、导课新颖引注意
一个设计新颖的导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运用过背景介绍式、故事引路式,提出疑问式、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来吸引学生注意,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静默草原》一文时,一开始上课,教师就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歌词中所唱到的辽阔草原的画面:彩蝶纷飞百鸟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看完后,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朗诵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也由衷感叹草原之美。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乘机提出:静默草原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主动学习这篇文章。
三、引导学生质疑,培养探究意识。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
1、对课题进行质疑。俗话说“文好题一半。”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课题的质疑必不可少。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标题,看标题是什么结构,中心词是什么,这样的标题应该怎样写,写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若不能回答便是质疑,就需要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活跃,深度、广度都有了扩展。
2、对文中貌似矛盾的内容进行质疑。语文中有很多貌似矛盾,实则精彩的描写。教师应先进行点拨,再让学生自读,积极探讨,形成学力,更好地把握课文。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句话“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学生提出问题:“似乎与确凿是相互矛盾的,为什么这两个词同时出现,这是不是一个病句?”我先对这位学生的质疑做了充分的肯定,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共同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用成人的眼光看百草园,的确不会有什么动人的地方,所以作者用“似乎”:但儿时的作者,的确非常喜欢它。“那时确是我的乐园”,所以又用“确凿”来加强肯定语气。从而点明是回忆百草园的缘故。这样的质疑,实现了从浅显的表层的疑问逐渐向较深层次的探究的过渡。
3、对课文与生活的契合处进行质疑。例如一位同学在学了《背影》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月台为他买橘子,为什么他不去亲自去买?”就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根据选择分两种意见展开讨论探究。一种意见同意让父亲去。理由是:父母之爱,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朱自清是在默默地享受父爱,如果让朱自清亲自去买橘子,他父亲心里绝不会有一种“很轻松似的”感觉。第二种意见是同意朱自清应该自己去买橘子。理由是:朱自清当时已经是成年人了,即使父亲不让,也应当劝说父亲让自己去,而朱自清只是默默地流泪,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通过探讨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和人生观。
四、重视多样的探究学习方式。
1、独立研究。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学课文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知识。例如教学《孔乙己》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环节中,让学生带着“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这个问题研读课文,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为后面深入分析课文提供基础。
2、小组合作。
在学生独立研究课文后,对有疑问的内容,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互补作用,又让学生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完《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愚公会怎样处理“太行、王巫”二山,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没想到学生“新招迭现”:有人认为应该让愚公搬家,有人认为愚公应该修路,还有人认为愚公应该依托“太行、王巫”二山开发当地旅游业……虽然有的方法值得商榷,但学生积极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难能可贵。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應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