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防方面,最佳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治疗方面,由于寨卡病毒感染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
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一种虫媒病毒就开始在美洲爆发流行。这种病毒被称为寨卡病毒(Zika Virus)。2014年2月,智利在复活节岛发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开始出现赛卡病毒感染疫情。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纽约办公室负责人梅纳布德(Natela Menabde)在经社理事会向成员国通报寨卡病毒传播疫情时表示,目前已有34个国家报告发现寨卡病毒原地传播病例,此外间接证据表明另外6个国家也存在寨卡病毒当地传播情况。寨卡病毒,这种主要通过伊蚊叮咬感染人类的病毒,已有全球蔓延之势。
拉丁美洲成为抗击病毒“主战场”
日前,寨卡病毒与2016年奥运会主办国巴西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据统计,自2015年初以来,巴西已有150万人被感染,并出现3例死亡病例。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巴西伯南布哥州的戈亚纳是寨卡病毒感染最严重的地方。这个过去鲜为人知的小城现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寨卡疫情中心。这个相对贫困的小城污水和垃圾管理不善,因而成为携带寨卡病毒的蚊子理想的孳生之地。这里至少有4万人已被感染,每天多达500名新感染者被送到人满为患的医院中。
然而,在巴西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卫生医疗水平的相对完善,寨卡病毒疫情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据悉,巴西2月13日在全国发起“零寨卡”灭蚊行动,旨在提高民众对灭蚊的重视,控制寨卡病毒传播,也为奥运会的顺利举行保驾护航。当天,巴西总统罗塞夫视察了里约热内卢市西区的泽佩林贫民窟,与卫生工作者一同向民众派发灭蚊宣传单,并介绍灭蚊注意事项。
疫情同样严重的还有委内瑞拉,迄今委内瑞拉全国已发现至少5221名疑似寨卡病毒感染者,其中确诊319例,死亡3例。委内瑞拉政府已宣布启动“特别灭蚊计划”以应对疫情。
除美洲多个国家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等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有输入病例报告。
截止2月19日,中国目前发现的3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中,2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来自委内瑞拉归国的人员,另一例在萨摩亚旅行期间有蚊虫叮咬史。
蚊子是“罪魁祸首”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等广大区域。
寨卡病毒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至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黏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至7天后缓解,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针对这种病毒,国际上不少机构和企业正在积极研发相关试剂和疫苗。但截至目前,并没有针对寨卡病毒有效的疫苗和特效疗法。在相关疫苗还没有明确上市时间表之前,病媒控制仍是抵御寨卡病毒通过蚊媒传播的重要手段。
国家卫生计生委2月3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其中具体提到了一些防治措施。预防方面,最佳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治疗方面,由于寨卡病毒感染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同时,在排除登革热感染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美国《纽约时报》2016年2月23日报道称,2015年全球曾出现涉及婴儿畸形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同时,这一年也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专家预测,在未来几十年,全球变暖可能造成部分携带相关病毒的特殊种类蚊子更加活跃。蚊子的活动范围扩大和生命周期加快,也会促使这些疫病向美国等温带国家扩展。
近期的研究表明,最糟糕的一种情况是,随着全球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和人口的高速增长,有可能接触这种蚊子的人口将翻番,目前是40亿左右,到本世纪末将多达80亿或90亿。
“随着全球变暖,控制蚊子将越来越困难。”安德鲁·莫纳甘(Andrew Monaghan)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究气候与健康的互动关系,“天气越热,蚊子从孵化到成年的速度就越快,病毒繁殖的速度也就越快。”
小儿和孕妇要特别提高警惕
让人忧心的是,寨卡病毒虽对普通人群威胁不大,但对孕妇威胁极大。病毒可在孕妇妊娠期间“穿透”胎盘,被认为是导致巴西近期新生儿小头症激增的主要诱因。(小头症是一种无法治愈的出生缺陷,患儿头部异常地小,而且很可能附带神经损伤。)
美国科普作家Dina Fine Maron在《科学美国人》2016年2月刊上发表文章称,2015年,巴西发现了3000多例小头症,比前一年增加了20多倍。
此前,研究者在两名怀有小头症胎儿的孕妇的羊水内发现了寨卡病毒。而且,与寨卡同属的病毒,会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进行复制,这可能也正是寨卡病毒导致小头症的原因。
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厄瓜多尔等拉美国家公开呼吁妇女推迟怀孕,“别着急怀孕!”“躲开目前的寨卡病毒传播高峰!”等宣传口号随处可见。萨尔瓦多政府也建议该国妇女2016及2017年不要生孩子。巴西政府虽没提出“晚育”的建议,但提醒女性注意防蚊。
灭蚊行动与疫苗研制双管齐下
世界卫生组织2月16日表示,在对抗寨卡病毒的“战斗”中,各国的确需要考虑新方法,并看好通过“辐射绝育”和“基因改造”等技术手段来控制蚊子数量。
为控制蚊子数量,巴西、墨西哥、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等美洲国家已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出手帮助,这一机构研究人员期望利用“辐射绝育”技术,令雄性蚊子失去繁殖能力,以减少该地区蚊子的数量。
此外,世卫组织专家还推荐由英国牛津昆虫技术公司研发的“基因改造”技术。雌性蚊子与该技术培养出的转基因雄性蚊子交配后生出的蚊子幼虫会早亡,通常在进入成年期、拥有繁殖能力前死亡,从而最终实现灭蚊的目标。
除了对病毒的传播媒介——蚊子的数量加以有效的控制外,研发寨卡病毒疫苗的进程也刻不容缓。
据悉,2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与江西疾控中心合作成功测定我国大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成功解析,为了解病毒的变异和开发疫苗及诊断试剂奠定了重要基础。寨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获得,为病毒的溯源和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可用于指导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使中国在全球寨卡疫情防控中占得先机。
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一种虫媒病毒就开始在美洲爆发流行。这种病毒被称为寨卡病毒(Zika Virus)。2014年2月,智利在复活节岛发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开始出现赛卡病毒感染疫情。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纽约办公室负责人梅纳布德(Natela Menabde)在经社理事会向成员国通报寨卡病毒传播疫情时表示,目前已有34个国家报告发现寨卡病毒原地传播病例,此外间接证据表明另外6个国家也存在寨卡病毒当地传播情况。寨卡病毒,这种主要通过伊蚊叮咬感染人类的病毒,已有全球蔓延之势。
拉丁美洲成为抗击病毒“主战场”
日前,寨卡病毒与2016年奥运会主办国巴西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据统计,自2015年初以来,巴西已有150万人被感染,并出现3例死亡病例。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巴西伯南布哥州的戈亚纳是寨卡病毒感染最严重的地方。这个过去鲜为人知的小城现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寨卡疫情中心。这个相对贫困的小城污水和垃圾管理不善,因而成为携带寨卡病毒的蚊子理想的孳生之地。这里至少有4万人已被感染,每天多达500名新感染者被送到人满为患的医院中。
然而,在巴西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卫生医疗水平的相对完善,寨卡病毒疫情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据悉,巴西2月13日在全国发起“零寨卡”灭蚊行动,旨在提高民众对灭蚊的重视,控制寨卡病毒传播,也为奥运会的顺利举行保驾护航。当天,巴西总统罗塞夫视察了里约热内卢市西区的泽佩林贫民窟,与卫生工作者一同向民众派发灭蚊宣传单,并介绍灭蚊注意事项。
疫情同样严重的还有委内瑞拉,迄今委内瑞拉全国已发现至少5221名疑似寨卡病毒感染者,其中确诊319例,死亡3例。委内瑞拉政府已宣布启动“特别灭蚊计划”以应对疫情。
除美洲多个国家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等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有输入病例报告。
截止2月19日,中国目前发现的3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中,2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来自委内瑞拉归国的人员,另一例在萨摩亚旅行期间有蚊虫叮咬史。
蚊子是“罪魁祸首”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等广大区域。
寨卡病毒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至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黏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至7天后缓解,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针对这种病毒,国际上不少机构和企业正在积极研发相关试剂和疫苗。但截至目前,并没有针对寨卡病毒有效的疫苗和特效疗法。在相关疫苗还没有明确上市时间表之前,病媒控制仍是抵御寨卡病毒通过蚊媒传播的重要手段。
国家卫生计生委2月3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其中具体提到了一些防治措施。预防方面,最佳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治疗方面,由于寨卡病毒感染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同时,在排除登革热感染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美国《纽约时报》2016年2月23日报道称,2015年全球曾出现涉及婴儿畸形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同时,这一年也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专家预测,在未来几十年,全球变暖可能造成部分携带相关病毒的特殊种类蚊子更加活跃。蚊子的活动范围扩大和生命周期加快,也会促使这些疫病向美国等温带国家扩展。
近期的研究表明,最糟糕的一种情况是,随着全球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和人口的高速增长,有可能接触这种蚊子的人口将翻番,目前是40亿左右,到本世纪末将多达80亿或90亿。
“随着全球变暖,控制蚊子将越来越困难。”安德鲁·莫纳甘(Andrew Monaghan)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究气候与健康的互动关系,“天气越热,蚊子从孵化到成年的速度就越快,病毒繁殖的速度也就越快。”
小儿和孕妇要特别提高警惕
让人忧心的是,寨卡病毒虽对普通人群威胁不大,但对孕妇威胁极大。病毒可在孕妇妊娠期间“穿透”胎盘,被认为是导致巴西近期新生儿小头症激增的主要诱因。(小头症是一种无法治愈的出生缺陷,患儿头部异常地小,而且很可能附带神经损伤。)
美国科普作家Dina Fine Maron在《科学美国人》2016年2月刊上发表文章称,2015年,巴西发现了3000多例小头症,比前一年增加了20多倍。
此前,研究者在两名怀有小头症胎儿的孕妇的羊水内发现了寨卡病毒。而且,与寨卡同属的病毒,会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进行复制,这可能也正是寨卡病毒导致小头症的原因。
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厄瓜多尔等拉美国家公开呼吁妇女推迟怀孕,“别着急怀孕!”“躲开目前的寨卡病毒传播高峰!”等宣传口号随处可见。萨尔瓦多政府也建议该国妇女2016及2017年不要生孩子。巴西政府虽没提出“晚育”的建议,但提醒女性注意防蚊。
灭蚊行动与疫苗研制双管齐下
世界卫生组织2月16日表示,在对抗寨卡病毒的“战斗”中,各国的确需要考虑新方法,并看好通过“辐射绝育”和“基因改造”等技术手段来控制蚊子数量。
为控制蚊子数量,巴西、墨西哥、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等美洲国家已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出手帮助,这一机构研究人员期望利用“辐射绝育”技术,令雄性蚊子失去繁殖能力,以减少该地区蚊子的数量。
此外,世卫组织专家还推荐由英国牛津昆虫技术公司研发的“基因改造”技术。雌性蚊子与该技术培养出的转基因雄性蚊子交配后生出的蚊子幼虫会早亡,通常在进入成年期、拥有繁殖能力前死亡,从而最终实现灭蚊的目标。
除了对病毒的传播媒介——蚊子的数量加以有效的控制外,研发寨卡病毒疫苗的进程也刻不容缓。
据悉,2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与江西疾控中心合作成功测定我国大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成功解析,为了解病毒的变异和开发疫苗及诊断试剂奠定了重要基础。寨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获得,为病毒的溯源和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可用于指导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使中国在全球寨卡疫情防控中占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