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有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模式有所不足,而中职学生的工学结合主要方式为顶岗实习,但因种种原因无法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笔者认为将“工学结合”引入到课程学习模式中,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中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工学结合;学习模式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在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开设多年,课程设置较为合理,也为社会输送了不少的人才,但从学生实际的学习工作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仍有不足。
一、专业现状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设置侧重于学科理论性和系统性建设。近年来也逐渐重视实践性环节,设置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但只是针对本门课程本次课时的几个知识点,整体课程关联性不强。学生得到的只是知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工作能力。这也是大多数企业对职业教育不满的主要原因,企业需要的是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础工作经验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再培训的半成品。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与现状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指企业与学校互相合作,将两者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课堂教学和企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将学习与工作合并贯穿于教学始终。从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加拿大的“CBE”等模式来看,都是立足于教学,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在企业工作实习中获得实践的机会。让学校教育紧贴企业需求,为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
而我国现阶段中职生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是企业顶岗实习,一般为一学年,而且安排在毕业前进行,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在岗培训。这种“工学结合”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让学生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缓冲毕业时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所带来的角色冲突,也让企业认真观察、挑选能为企业发展做贡献的合格员工。但这种模式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①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学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实习过程不易监控,劳动时间长,工作量重,没有多余的学习时间。②实习岗位单一,纯粹把学生当劳动力使用,学生根本无法深入了解设备安装操作工序流程、设备原理、维修方法、企业常规管理知识等,很多时候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无法与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相联系。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工学结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想改变上述现状中的弊端,做到学以致用,需改进学习模式,在课程中引入“工学结合”学习模式,使学校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企业也不需为新员工专门进行岗前培训,来之能用,为企业节约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现行“2+1”模式(从2013届开始,实行“2.5+
0.5”)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能力),以校内的实训为主,并辅以企业短期实践调研与学习,双管齐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
每个学期对专业的训练都有一个侧重点,每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应有一定的关联性,以便打包整合。并且压缩课堂内的理论课时,在学期中安排一个或多个星期,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让学生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1.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西文录入等信息基础课程,整合成职业基础课,并在学期结束前安排一周实训任务。任务主题为文档编制。例:某网络公司为我校信息中心招标、建设相关文字材料,包括招标书、设备采购报表、项目安装计划书、项目介绍演示文稿、设备使用说明书等。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文档的制作。并做出汇报,主要锻炼学生的文档编制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组维、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整合成职业基本技术课程,并在学期结束前安排一周实训任务。任务主题为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网络的铺设与连接。例:学校多媒体计算机机房采购与建设,包括招标书、设备采购清单、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网络的铺设与连接。学生自由编组,每组四人,以所学知识完成计算机软硬件组装与简单网络连接,主要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四学期开设网络设计与管理、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应用与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等专业实践课程,整合成职业技能及训练课程。每学期结束时以综合工作任务为准,安排1~2周的实训。例:企业园区网络的建设,包括项目设计书、园区网络综合布线、企业综合站点建设等。学生三人一组,完成上述项目,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而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现在校的2012届仍为在校四学期,则为第四学期的最后两个月)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管理模式向企业看齐,与企业进行对接。首先是作息时间不再按45分钟一节课,而是以工作任务来决定休息时间,并统一着装,严格遵守企业操作流程。其次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训练,让他们独立自主地进行工作。实现“上课如上班”“教室如工厂”的“教学做”一体化,以保证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2.学习环境与实训基地建设
计算机网络课程“工学结合”学习模式所需的教学媒体和环境,从工位、流程到学生实训时典型工作任务都应以企业的工作环境作为参照。所以,高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实训基地的设备不应盲目追求高端化,应与课程建设相配套,并特别注意“学习岗位”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可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从而加强了与企业的亲密关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参与教学
“工学结合”学习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将中职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仅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可我们的老师几乎没在企业中锻炼过,无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差,难以指导好学生,就会使教学效果打折扣,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首先要走出去,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去顶岗实践,这样不仅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强化,其专业知识也会有长足的进步,由“双证”型教师真正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其次应请进来,不仅让企业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岗位,也要让企业参与学校的管理,让企业的技术骨干成为学校的外聘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也要让这些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并参与课程的设置、实训工作任务的选定、实操评价标准的评定。这样不仅解决学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技能教学的“瓶颈”问题,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岗位用工需求,学生一到岗位,就能为企业出力,而企业在尝到甜头后,又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形成良性循环,使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都得利。
通过课程的整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的针对性教学以及相关对口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计算机网络课程“工学结合”学习模式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也能为学校与用人单位不断地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相信随着这一学习模式的不断完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一定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技能强、适应性好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工学结合;学习模式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在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开设多年,课程设置较为合理,也为社会输送了不少的人才,但从学生实际的学习工作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仍有不足。
一、专业现状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设置侧重于学科理论性和系统性建设。近年来也逐渐重视实践性环节,设置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但只是针对本门课程本次课时的几个知识点,整体课程关联性不强。学生得到的只是知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工作能力。这也是大多数企业对职业教育不满的主要原因,企业需要的是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础工作经验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再培训的半成品。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与现状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指企业与学校互相合作,将两者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课堂教学和企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将学习与工作合并贯穿于教学始终。从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加拿大的“CBE”等模式来看,都是立足于教学,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在企业工作实习中获得实践的机会。让学校教育紧贴企业需求,为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
而我国现阶段中职生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是企业顶岗实习,一般为一学年,而且安排在毕业前进行,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在岗培训。这种“工学结合”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让学生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缓冲毕业时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所带来的角色冲突,也让企业认真观察、挑选能为企业发展做贡献的合格员工。但这种模式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①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学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实习过程不易监控,劳动时间长,工作量重,没有多余的学习时间。②实习岗位单一,纯粹把学生当劳动力使用,学生根本无法深入了解设备安装操作工序流程、设备原理、维修方法、企业常规管理知识等,很多时候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无法与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相联系。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工学结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想改变上述现状中的弊端,做到学以致用,需改进学习模式,在课程中引入“工学结合”学习模式,使学校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企业也不需为新员工专门进行岗前培训,来之能用,为企业节约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现行“2+1”模式(从2013届开始,实行“2.5+
0.5”)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能力),以校内的实训为主,并辅以企业短期实践调研与学习,双管齐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
每个学期对专业的训练都有一个侧重点,每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应有一定的关联性,以便打包整合。并且压缩课堂内的理论课时,在学期中安排一个或多个星期,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让学生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1.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西文录入等信息基础课程,整合成职业基础课,并在学期结束前安排一周实训任务。任务主题为文档编制。例:某网络公司为我校信息中心招标、建设相关文字材料,包括招标书、设备采购报表、项目安装计划书、项目介绍演示文稿、设备使用说明书等。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文档的制作。并做出汇报,主要锻炼学生的文档编制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组维、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整合成职业基本技术课程,并在学期结束前安排一周实训任务。任务主题为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网络的铺设与连接。例:学校多媒体计算机机房采购与建设,包括招标书、设备采购清单、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网络的铺设与连接。学生自由编组,每组四人,以所学知识完成计算机软硬件组装与简单网络连接,主要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四学期开设网络设计与管理、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应用与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等专业实践课程,整合成职业技能及训练课程。每学期结束时以综合工作任务为准,安排1~2周的实训。例:企业园区网络的建设,包括项目设计书、园区网络综合布线、企业综合站点建设等。学生三人一组,完成上述项目,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而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现在校的2012届仍为在校四学期,则为第四学期的最后两个月)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管理模式向企业看齐,与企业进行对接。首先是作息时间不再按45分钟一节课,而是以工作任务来决定休息时间,并统一着装,严格遵守企业操作流程。其次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训练,让他们独立自主地进行工作。实现“上课如上班”“教室如工厂”的“教学做”一体化,以保证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2.学习环境与实训基地建设
计算机网络课程“工学结合”学习模式所需的教学媒体和环境,从工位、流程到学生实训时典型工作任务都应以企业的工作环境作为参照。所以,高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实训基地的设备不应盲目追求高端化,应与课程建设相配套,并特别注意“学习岗位”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可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从而加强了与企业的亲密关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参与教学
“工学结合”学习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将中职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仅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可我们的老师几乎没在企业中锻炼过,无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差,难以指导好学生,就会使教学效果打折扣,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首先要走出去,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去顶岗实践,这样不仅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强化,其专业知识也会有长足的进步,由“双证”型教师真正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其次应请进来,不仅让企业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岗位,也要让企业参与学校的管理,让企业的技术骨干成为学校的外聘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也要让这些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并参与课程的设置、实训工作任务的选定、实操评价标准的评定。这样不仅解决学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技能教学的“瓶颈”问题,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岗位用工需求,学生一到岗位,就能为企业出力,而企业在尝到甜头后,又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形成良性循环,使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都得利。
通过课程的整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的针对性教学以及相关对口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计算机网络课程“工学结合”学习模式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也能为学校与用人单位不断地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相信随着这一学习模式的不断完善,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一定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技能强、适应性好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