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力度逐渐加大,尤其是在皮影戏的传承方面,现阶段,对于环县道情皮影伴奏音乐的分析和研究也得到了发展,有助于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本文将对环县道情皮影伴奏音乐进行分析。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伴奏音乐;分析和探究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就皮影戏而言,这是傀儡戏中的主要一种,具有长远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地位。影戏主要来自于“影子”之嬉,也就是通过玩弄影子对戏剧进行表演。其主要是由影戏艺人对纸制或者是皮制的制作,进而形成侧影形象影人,利用灯光把影像在幕布中进行投影,同时配上音乐以及唱念对剧情进行表演。《中国大百科音乐全书·戏剧》对皮影戏进行了解释,定义为用皮制的平展玩偶对戏剧作一演出的形式。主要是借助于灯光,将人控的玩偶影像在半透明屏幕中进行影射,提供给观众欣赏。
一、环县道倩皮影唢呐伴奏
由最开始的丝弦锣鼓伴奏,主要用人接腔,一直发展到以胡琴锣鼓伴奏和唢呐或者是人接唱为主,再发展到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在最后的阶段,又对唢呐进行了增加,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演出过程中的气氛与效果,用其代替人声的接腔,已经成为现阶段环县道倩皮影中主要的伴奏乐器,唢呐在环县道倩皮影戏的音乐伴奏当中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其在伴奏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不但具有帮腔的效果,还有过门间奏的效果,时而伴奏,时而接腔,在有些时候即兴吹奏普通的民歌小调对气氛进行调侃,形成独特的环县道倩皮影戏的伴奏音乐风格。就帮腔而言,也就是一唱众和形式的演唱,还有的观点提出,唢呐帮腔属于皮影戏唱腔的音乐范围,本文将唢呐纳入伴奏的音乐范围,主要原因在于,其主体为唢呐,但是唢呐在皮影戏当中发挥比较多的作用是伴奏乐器。现阶段的环县道倩皮影戏的唱腔中,除了有短板过门的形式,也就是唱腔当中的第三句运用打击乐,一句、二句和四句都由唢呐配合打击乐进行接腔,旋律非常固定,当时唢呐的接腔往往在唱段最后一句当中的最后两小节进入,具有皮影戏音乐伴奏的风格。在生、旦、净、丑行中,除了有小生和老生、老旦和丑角之间的帮腔一致以外,剩余角色均不相同。除此之外,唱丑角与寒调时也要选择人进行接腔,主要特点为旋律非常稳定,最终实现所需的气氛与效果。
二、环县道倩皮影打击乐伴奏
就打击乐而言,这是环县道倩皮影当中主要的伴奏乐器,所运用的打击乐器包括大锣和大钗与小锣以及马锣,还有小钗和板鼓与书鼓以及手板。因为环县道倩皮影戏所运用的打击乐器和其他剧种中的打击乐器具有差别,所以,演奏起来独具特色。在分工上是四人演奏。其中,板鼓和书鼓与手板由一个人进行演奏,大锣和大钗与小钗由一个人进行演奏,剩余的小锣由一个人演奏,马锣也是由一个人进行演奏。司鼓指挥,在其演奏姿势与各种击音下,对乐队本身的“起、转、收”进行控制,还会对乐队队员在演奏中的感情有所培养,和前台演员进行配合,为其伴奏。除了为唱腔进行伴奏之外,还可以为唢呐曲牌进行伴奏。主要划分成三个部分,也就是开台锣鼓和唱腔锣鼓与身段锣鼓。包括“梅花格”和“数板”与“文出场”以及“武出场”,还有“走场”和“串锤”与“接宫”以及“武打”等二十多种曲牌。其中,第一部分属于“开台锣鼓”,主要在开戏之前进行演奏,目的在于招揽观众。演奏过程中由司鼓进行统一指挥,曲目的长短可以自由掌握,同时,篇幅也可以长短随意,看观众的进场情况进行确定,节奏比较欢快,给观众的感觉非常轻快和明朗与紧凑。就开台锣鼓来说,可以划分成下列三種形式:
第一是指闹台,指的是在锣鼓演奏过程中融入唢呐,主要对当地群众比较熟悉的一些灯调进行吹奏,其是把锣鼓中的各种曲牌看做是主要素材,用嘹子进行过渡曲牌,将锣鼓牌子进行连缀也即是闹台;在很早之前的民间戏班,很多都是多在“高台”中展开表演。在开演之前有“武场”(由于在武打戏当中打击乐的表现非常突出,因此“梨园”行俗称之为是“武场面”,也可以简称成“武场”),将其演奏成一通锣鼓段,用来吸引与召集村民来看戏。这一类型的在开演之前的打击乐演奏被人们称为“闹开台”或者是“打开台”。后者中的锣鼓段子和在戏曲表演当中所配合的动作锣鼓点存在差异,主要目的是为剧情服务,受制于演员们自身的表演动作;但是前者主要目的是召集与吸引观众,演奏氛围越好,越奇就说明演奏效果越好,一般演奏在30-40分钟。在大量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戏班中已经有一些精彩的和多样化的锣鼓套子形成,如同历史中元杂剧音乐曲牌联套《九转货郎》的形式,把基本鼓点儿卡看做是框架,在演奏中间,可以对其他鼓点儿进行任意转接,没有多少限制。第二是加官闹台,也可以称之为亮五件,其不选择唢呐中的锣鼓牌子,除了对加官头引子与固定化的锣鼓曲牌使用之外,剩余的大都是嘹子出现反复的变奏,其只在上午开戏之前的演奏当中使用。第三是花闹台,指在闹台当中选择唢呐伴奏,并穿插一些当地群众喜欢的民间小调进行演奏,第二部分是指“唱腔锣鼓”,主要在唱腔的起板和间奏与接腔中进行运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县道情皮影戏主要是利用丰富多样的文化作为底蕴,历经世世代代皮影大师的仔细研习和薪尽火传,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色彩的地方特色,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生、旦、净、丑行当较为齐全,唱词道白雅俗实现共赏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音乐伴奏优美动听,同时,皮影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是美轮美奂,是环县道情比较成熟的一种地方性戏剧,深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参考文献
[1]曾珠.豫南罗山皮影戏音乐调查与民俗价值探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6.
[2]吴存军.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民俗文化特色[J].文学教育(下),2014.
[3]黄虎.环县道情皮影《过关戏》表演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大音,2011.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伴奏音乐;分析和探究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就皮影戏而言,这是傀儡戏中的主要一种,具有长远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地位。影戏主要来自于“影子”之嬉,也就是通过玩弄影子对戏剧进行表演。其主要是由影戏艺人对纸制或者是皮制的制作,进而形成侧影形象影人,利用灯光把影像在幕布中进行投影,同时配上音乐以及唱念对剧情进行表演。《中国大百科音乐全书·戏剧》对皮影戏进行了解释,定义为用皮制的平展玩偶对戏剧作一演出的形式。主要是借助于灯光,将人控的玩偶影像在半透明屏幕中进行影射,提供给观众欣赏。
一、环县道倩皮影唢呐伴奏
由最开始的丝弦锣鼓伴奏,主要用人接腔,一直发展到以胡琴锣鼓伴奏和唢呐或者是人接唱为主,再发展到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在最后的阶段,又对唢呐进行了增加,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演出过程中的气氛与效果,用其代替人声的接腔,已经成为现阶段环县道倩皮影中主要的伴奏乐器,唢呐在环县道倩皮影戏的音乐伴奏当中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其在伴奏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不但具有帮腔的效果,还有过门间奏的效果,时而伴奏,时而接腔,在有些时候即兴吹奏普通的民歌小调对气氛进行调侃,形成独特的环县道倩皮影戏的伴奏音乐风格。就帮腔而言,也就是一唱众和形式的演唱,还有的观点提出,唢呐帮腔属于皮影戏唱腔的音乐范围,本文将唢呐纳入伴奏的音乐范围,主要原因在于,其主体为唢呐,但是唢呐在皮影戏当中发挥比较多的作用是伴奏乐器。现阶段的环县道倩皮影戏的唱腔中,除了有短板过门的形式,也就是唱腔当中的第三句运用打击乐,一句、二句和四句都由唢呐配合打击乐进行接腔,旋律非常固定,当时唢呐的接腔往往在唱段最后一句当中的最后两小节进入,具有皮影戏音乐伴奏的风格。在生、旦、净、丑行中,除了有小生和老生、老旦和丑角之间的帮腔一致以外,剩余角色均不相同。除此之外,唱丑角与寒调时也要选择人进行接腔,主要特点为旋律非常稳定,最终实现所需的气氛与效果。
二、环县道倩皮影打击乐伴奏
就打击乐而言,这是环县道倩皮影当中主要的伴奏乐器,所运用的打击乐器包括大锣和大钗与小锣以及马锣,还有小钗和板鼓与书鼓以及手板。因为环县道倩皮影戏所运用的打击乐器和其他剧种中的打击乐器具有差别,所以,演奏起来独具特色。在分工上是四人演奏。其中,板鼓和书鼓与手板由一个人进行演奏,大锣和大钗与小钗由一个人进行演奏,剩余的小锣由一个人演奏,马锣也是由一个人进行演奏。司鼓指挥,在其演奏姿势与各种击音下,对乐队本身的“起、转、收”进行控制,还会对乐队队员在演奏中的感情有所培养,和前台演员进行配合,为其伴奏。除了为唱腔进行伴奏之外,还可以为唢呐曲牌进行伴奏。主要划分成三个部分,也就是开台锣鼓和唱腔锣鼓与身段锣鼓。包括“梅花格”和“数板”与“文出场”以及“武出场”,还有“走场”和“串锤”与“接宫”以及“武打”等二十多种曲牌。其中,第一部分属于“开台锣鼓”,主要在开戏之前进行演奏,目的在于招揽观众。演奏过程中由司鼓进行统一指挥,曲目的长短可以自由掌握,同时,篇幅也可以长短随意,看观众的进场情况进行确定,节奏比较欢快,给观众的感觉非常轻快和明朗与紧凑。就开台锣鼓来说,可以划分成下列三種形式:
第一是指闹台,指的是在锣鼓演奏过程中融入唢呐,主要对当地群众比较熟悉的一些灯调进行吹奏,其是把锣鼓中的各种曲牌看做是主要素材,用嘹子进行过渡曲牌,将锣鼓牌子进行连缀也即是闹台;在很早之前的民间戏班,很多都是多在“高台”中展开表演。在开演之前有“武场”(由于在武打戏当中打击乐的表现非常突出,因此“梨园”行俗称之为是“武场面”,也可以简称成“武场”),将其演奏成一通锣鼓段,用来吸引与召集村民来看戏。这一类型的在开演之前的打击乐演奏被人们称为“闹开台”或者是“打开台”。后者中的锣鼓段子和在戏曲表演当中所配合的动作锣鼓点存在差异,主要目的是为剧情服务,受制于演员们自身的表演动作;但是前者主要目的是召集与吸引观众,演奏氛围越好,越奇就说明演奏效果越好,一般演奏在30-40分钟。在大量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戏班中已经有一些精彩的和多样化的锣鼓套子形成,如同历史中元杂剧音乐曲牌联套《九转货郎》的形式,把基本鼓点儿卡看做是框架,在演奏中间,可以对其他鼓点儿进行任意转接,没有多少限制。第二是加官闹台,也可以称之为亮五件,其不选择唢呐中的锣鼓牌子,除了对加官头引子与固定化的锣鼓曲牌使用之外,剩余的大都是嘹子出现反复的变奏,其只在上午开戏之前的演奏当中使用。第三是花闹台,指在闹台当中选择唢呐伴奏,并穿插一些当地群众喜欢的民间小调进行演奏,第二部分是指“唱腔锣鼓”,主要在唱腔的起板和间奏与接腔中进行运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县道情皮影戏主要是利用丰富多样的文化作为底蕴,历经世世代代皮影大师的仔细研习和薪尽火传,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色彩的地方特色,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生、旦、净、丑行当较为齐全,唱词道白雅俗实现共赏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音乐伴奏优美动听,同时,皮影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是美轮美奂,是环县道情比较成熟的一种地方性戏剧,深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参考文献
[1]曾珠.豫南罗山皮影戏音乐调查与民俗价值探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6.
[2]吴存军.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民俗文化特色[J].文学教育(下),2014.
[3]黄虎.环县道情皮影《过关戏》表演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大音,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