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作家作品概述
托妮.莫里森,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是当代美国举足轻重的非裔作家。自其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问世以来,非裔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得到突破,奠定了其在美国小说界的地位。《所罗门之歌》描写了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黑人男青年奶娃在寻根觅祖过程中实现告别旧我,开始新我的心路历程。
二、浅析作品主要人物
(一)奶娃
奶娃是当代黑人青年的代表,他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探求提示了莫里森对当代美国黑人种族命运和前途的思考。
奶娃从小被母亲露丝溺爱。奶娃出生后,露丝就把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他身上。十来岁还未使其断奶,因而得到“奶娃”的绰号。他对家族历史知之甚少,对本民族历史,文化更是一无所知。为竭力找回遗失的金子以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摆脱父亲无休止的控制,奶娃来到了黑人聚居的南方,开始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南方寻金之旅。
在弗吉尼亚,黑人老妇瑟丝指引他找到了据说藏有金子的山洞。然而他在洞里并没有找到金子,却发现了祖父被杀后的遗骸。在黑人文化中,漂流象征着古老文明,山洞则象征着女性的孕育和繁衍能力,而山洞寻金正是生命和寻魂返回原始母体和本源的象征。此后,奶娃参加了当地黑人猎手的狩猎活动,脱下与之格格不入的昂贵西装,换上破旧的猎服。这脱一换间寓意清晰,隐喻他放弃了原来推崇的物质财富及虚荣享受,开始了与白人文化的分离及对黑人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奶娃的“无根感”在漫漫消失。
(二)露丝
露丝自幼丧母,由当医生的父亲抚养成人。芳龄16,仍与父亲夜戏床头,亲吻双唇,她迷恋父亲双手,乃至父亲死后仍不住亲吻其手指,这在露丝的丈夫麦肯看来实在令人作呕,因此选择离她而去,把露丝推向了无性婚姻生活的深渊,并动辄对其打骂,毫无疼惜可言,而此时,露丝对已故父亲的过分依恋只增不减,因其情感无处倾吐,便时不时地半夜坐火车出去看望父亲,在墓地一待就是整整一宿。在她去墓地寻求慰藉的行踪被儿子奶娃发现后,她才首次向奶娃祖露胸襟,认为只有父亲是这世上唯一曾真正给予她关怀的人,而为了这一点,她干什么都心甘情愿。
这三个男人,虽曾给过露丝些许快乐,更多的却是随后无尽的孤独与挣扎。
(三)麦肯.戴德
麦肯曾是个深受黑人赞誉的优秀少年,幼年时期与奶娃祖父老麦肯.戴德一起生活在“林肯天堂”农场上,沐浴阳光雨露。但在父亲被白人枪杀之后,小麦肯用敌对和绝望取而代之了老麦肯一直崇尚的生活方式。他来到北方从事房地产生意,变成了一台追求物质利益的机器,唯利是图。在家中,他形成极强的父权主义及夫权主义,对妻子的支配,使其多少产生过份恋父恋子的变态迹象;对儿子的影响,则使其形成麻木不仁的不义心理。
回顾麦肯.戴德的父亲,实际家姓并非“戴德”(Dead),这只是白人登记官把麦肯祖父已死的情况错写在姓名栏下造成的结果。而这个姓化(死亡)不仅暗含黑人在白人眼里如同隐形人之意,更隐喻了失去真实家姓的麦肯,在白人社会价值理念的侵蚀下,逐渐抛弃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迷失于白人文化之中,最终使自己沦陷为一个精神上的奴隶。
三、论作品主题——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身份探索
就莫里森在作品中所表达的而论,她的原始思想是:以黑人民族主义对抗白人种族主义,以崇尚自然抵御现代邪恶,以脱胎换骨的新生洗涤旧日的尘垢。
《所罗门之歌》以隐喻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黑人寻求自我和获得自由的可取之路。作者选择“黑人会飞”这一古老的神话传说作为故事主线表明,物质世界的死亡精神的新生,同时,奶娃的起飞,不同于其曾祖父所罗门的逃离,这是一种特有的在黑人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超越。
因此,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美国黑人若想解决精神生活的贫乏乃至堕落,重塑自我,就必须学会如何去爱,爱自己的种族,爱自己种族的女性,爱自己种族的文化传统。
参考书目:
【1】Dowid L.Middleton. Toni Morrison`s Fiction. New York:Garlang Publishing, Inc., 1997.
【2】Peach,LinDen. Toni Morrison [M]. New York: St.Morrtims Press, 2000.
【3】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M]. 胡允恒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托妮.莫里森,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是当代美国举足轻重的非裔作家。自其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问世以来,非裔美国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得到突破,奠定了其在美国小说界的地位。《所罗门之歌》描写了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黑人男青年奶娃在寻根觅祖过程中实现告别旧我,开始新我的心路历程。
二、浅析作品主要人物
(一)奶娃
奶娃是当代黑人青年的代表,他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探求提示了莫里森对当代美国黑人种族命运和前途的思考。
奶娃从小被母亲露丝溺爱。奶娃出生后,露丝就把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他身上。十来岁还未使其断奶,因而得到“奶娃”的绰号。他对家族历史知之甚少,对本民族历史,文化更是一无所知。为竭力找回遗失的金子以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摆脱父亲无休止的控制,奶娃来到了黑人聚居的南方,开始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南方寻金之旅。
在弗吉尼亚,黑人老妇瑟丝指引他找到了据说藏有金子的山洞。然而他在洞里并没有找到金子,却发现了祖父被杀后的遗骸。在黑人文化中,漂流象征着古老文明,山洞则象征着女性的孕育和繁衍能力,而山洞寻金正是生命和寻魂返回原始母体和本源的象征。此后,奶娃参加了当地黑人猎手的狩猎活动,脱下与之格格不入的昂贵西装,换上破旧的猎服。这脱一换间寓意清晰,隐喻他放弃了原来推崇的物质财富及虚荣享受,开始了与白人文化的分离及对黑人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奶娃的“无根感”在漫漫消失。
(二)露丝
露丝自幼丧母,由当医生的父亲抚养成人。芳龄16,仍与父亲夜戏床头,亲吻双唇,她迷恋父亲双手,乃至父亲死后仍不住亲吻其手指,这在露丝的丈夫麦肯看来实在令人作呕,因此选择离她而去,把露丝推向了无性婚姻生活的深渊,并动辄对其打骂,毫无疼惜可言,而此时,露丝对已故父亲的过分依恋只增不减,因其情感无处倾吐,便时不时地半夜坐火车出去看望父亲,在墓地一待就是整整一宿。在她去墓地寻求慰藉的行踪被儿子奶娃发现后,她才首次向奶娃祖露胸襟,认为只有父亲是这世上唯一曾真正给予她关怀的人,而为了这一点,她干什么都心甘情愿。
这三个男人,虽曾给过露丝些许快乐,更多的却是随后无尽的孤独与挣扎。
(三)麦肯.戴德
麦肯曾是个深受黑人赞誉的优秀少年,幼年时期与奶娃祖父老麦肯.戴德一起生活在“林肯天堂”农场上,沐浴阳光雨露。但在父亲被白人枪杀之后,小麦肯用敌对和绝望取而代之了老麦肯一直崇尚的生活方式。他来到北方从事房地产生意,变成了一台追求物质利益的机器,唯利是图。在家中,他形成极强的父权主义及夫权主义,对妻子的支配,使其多少产生过份恋父恋子的变态迹象;对儿子的影响,则使其形成麻木不仁的不义心理。
回顾麦肯.戴德的父亲,实际家姓并非“戴德”(Dead),这只是白人登记官把麦肯祖父已死的情况错写在姓名栏下造成的结果。而这个姓化(死亡)不仅暗含黑人在白人眼里如同隐形人之意,更隐喻了失去真实家姓的麦肯,在白人社会价值理念的侵蚀下,逐渐抛弃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迷失于白人文化之中,最终使自己沦陷为一个精神上的奴隶。
三、论作品主题——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身份探索
就莫里森在作品中所表达的而论,她的原始思想是:以黑人民族主义对抗白人种族主义,以崇尚自然抵御现代邪恶,以脱胎换骨的新生洗涤旧日的尘垢。
《所罗门之歌》以隐喻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黑人寻求自我和获得自由的可取之路。作者选择“黑人会飞”这一古老的神话传说作为故事主线表明,物质世界的死亡精神的新生,同时,奶娃的起飞,不同于其曾祖父所罗门的逃离,这是一种特有的在黑人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超越。
因此,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美国黑人若想解决精神生活的贫乏乃至堕落,重塑自我,就必须学会如何去爱,爱自己的种族,爱自己种族的女性,爱自己种族的文化传统。
参考书目:
【1】Dowid L.Middleton. Toni Morrison`s Fiction. New York:Garlang Publishing, Inc., 1997.
【2】Peach,LinDen. Toni Morrison [M]. New York: St.Morrtims Press, 2000.
【3】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M]. 胡允恒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