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淳县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南京市管辖,其地理位置处在江苏省的西南端,与安徽省的当涂县、宣州市、郎溪县以及江苏省的溧阳市、溧水县接壤。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高淳县处在江苏省与安徽省的交界处,因此,明清以来成为两省经济、文化交流的集中地之一。
高淳的历史文化发轫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属溧阳县,隋代以降属溧水县,明弘治四年(1491年)始立高淳县。高淳由于地处吴头楚尾,故其文化特征兼有吴、楚风韵,既深厚悠久,又特色鲜明。高淳不仅有民间祠社神庙、古吴方言、乡野戏剧、道教神像画等文化遗产,还有傩舞、傩祭等民俗活动,更有著名的古镇老街和精美的木雕、砖雕工艺品,构成当地的文化标志。被费孝通先生赞为“金陵第一古街”的高淳老街就是高淳县保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老街木雕艺术
高淳老街位于高淳县内的淳溪镇,是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街。老街始建于明代,为淳溪古镇的主要商贸街道,因成一字形,俗称一字街,东西全长800多米。老街两旁的建筑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横桁、镂窗等齐全,造型别致,古朴华丽。由于明清时期有大量徽商来此经商居住,故建筑风格受到徽派建筑的影响,但不乏金陵文化特征的体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街以古色古香的古典建筑而著名,而附着于建筑上的木刻雕饰更是因其精致的雕工、美轮美奂的造型成为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并且因为在题材上与大众生活的紧密联系性,成为民俗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1、风格分析
高淳老街的古典建筑大致呈现出“吴头楚尾、南北辉映”的文化基调,并在此基础上突显出浓厚的本地文化特色。建筑雕饰艺术,同样融合徽派与苏南两种风格,既能见到徽派雕刻的精细作风,又能见到苏南雕刻的秀美风尚,同时彰显出金陵文化影响下的气度与胸怀。建筑木雕精美而不浮华,工细又兼洗练,造型于秀气中见出气度。
由于老街两旁的建筑本是用作店铺的,所以外部的大木雕饰尤见雕工心思所在,在风格上呈现出徽派与苏南风格的兼容并蓄。大木作雕刻中的阑额以及斜穿富有地域特色,成为当地木雕艺术中的亮点。
阑额处于门面的显要位置,其上雕饰两端一般以减地平锻法镌刻卷云纹、夔龙纹或卷草纹,中间锦袱内以压地隐起法刻招财祈福、民俗生活等吉祥图案,如天官送福、八仙庆寿、伯乐相马、上和下睦等。所雕图案一般小而精致,作浅浮雕,没有徽派雕刻的丰富层次及繁复手法,简洁的构图与质朴的刀法表露出金陵文化的影响。
斜穿是大木作雕刻中难度最大、水准最高、艺术性最强的雕刻部件,也是建筑装饰木雕中最精华之处。在高淳地区,斜穿所刻多是有关人物、乡俗题材的圆雕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风格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受徽派雕刻影响,表现为形制壮硕而造型多变,甚至有从长条形发展成为三角形的趋势,人物等主体雕饰繁复,多层次上变化,带有明显的徽派痕迹;(图1、图2)二是受苏南雕刻影响,斜穿细而修长,不作繁复的多层次镂刻,刀工较为简洁、雅致,带有鲜明苏南秀丽作风;(图3、图4)三是融合苏、皖而形成的当地风格,斜穿呈现为长条形制,刀工上区别于徽派、苏南作风,在雕刻过程中注意发挥木作块面的表现力,虽不及徽派雕刻那般繁复、细致,但是略带“写意”色彩,寥寥几刀略加雕刻,便刻画出多变的人物形态、体势,体现出金陵文化影响下的大气与质朴。(图5、图6)
小木作雕刻中,屏门、挂落、隔扇、栏杆雕饰皆不及徽派建筑雕饰那般手法繁复,呈现出简洁、大方的风格。挂落一般为传统的“葵式万川”形制;隔扇一般在中心镂雕竹叶、梅花、冰片纹锦,绦环板上一般刻镂蝙蝠纹等吉祥图案。早期楼层临街面的下部多用裙板,上部设推拉式板窗,但随着时代的推移,下部有施用栏杆,上部则用花窗,这种木栏杆显示了民国时期的特征。在田野考察过程中,我发现后人修补的厚漆,使木材肌理和雕工趣味大为丢失,大大降低了木刻雕饰的艺术趣味,较为可惜。
2、手法分析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中将雕镌方法分为四种: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减地平鈒及素平。梁思成先生将剔地起突解释为“其雕刻母题三面突起,一面与地相连”;压地隐起解释为“母题突起甚少,按文意,母题最高点似不突出石面以上”;减地平鈒解释为“母题最高点不突出石面,但最高点与地相差甚微”;素平解释为“石面平整无雕饰”,简明精辟。高淳老街建筑木雕中,这四种手法都有所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又有圆雕、镂雕、透雕、阴雕、线刻以及镂空双面雕诸种工艺手法的运用。
在构图上,高淳老街建筑木雕向中国古典绘画汲取营养,一方面取法绘画中的线描,即利用线条去表现木雕的结构和块面变化,把白描法中的线描技法运用到木雕上,刚柔相济,表现出不同的质感、结构和层次关系,从而将绘画的线与雕刻的面有机结合,例如阑额两端的装饰图案,一般是减地平钗镌刻卷云纹或者夔龙纹,是线描特征的体现。另一方面吸收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间表现手法,在木雕构图中,物体之间出现略带接触的“重叠”式手法(物体与物体之间出现边缘部分的重叠相压),通过这种方式,运用上下物体的重叠、延续来表现上下及左右空间上的延伸,增强空间上的层次感,获得如山水画中的空间图式效果,这种手法在大木作的某些雕刻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例如斜穿、锦袱等。此外,对绘画中明暗、虚实、对称、疏密变化等原理的借用,使得木雕造型舒展生动,气势连贯,在整体效果上表现得浑然一体,这种借鉴方式渗透在整个木雕艺术之中,体现着中国造物艺术的相通特点。
高淳老街建筑木刻雕饰分割了建筑块面,抵消了建筑给人的重压感,使建筑的色、形、体、点、线、面变化丰富并且充满情趣。通过这些雕饰的存在,刚性的建筑有了柔性美,单调刻板化作了动感和生气,主人的价值观念、时代的审美趣味、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也就在这些雕饰中传递了出来。
题材及民俗内涵
在高淳老街的建筑木雕中,可以见到丰富的纹饰、人物、动物题材,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信仰与风俗特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吉祥图案
老街的木雕装饰之中出现了较多的纹饰和图案,其中,云纹图案最为常见,其形体多变,被刻工灵活运用,或参以己化,创造出抽象化了的线形云纹,成为雕饰之中最为常见的纹饰。云纹游走奔腾,回旋往复,表现了宇宙大生命的律动。还有夔龙纹与夔凤纹图案比较常见,于丰富中见出变化。此外,由于蝙蝠之“蝠”与“福”字同音,于是,蝙蝠纹成为祈福最为常见的图案,蝙蝠、祥云便谓之“福运”。
斜穿的镌刻题材中,有“天官赐福”表示对多福的祈盼。有雕刻大狮和小狮回旋翻滚,寓意太师、少师两代官位显赫;花瓶里插三支戟,寓意“平升三级”;以及表 现文房陈设的“博古图”,都是祈盼“禄”的题材。寿星持桃、“八仙庆寿”“麻姑献寿”等图案都是表现祈盼长寿的题材。有象驮万年青寓意“万象更新”,这表示对“喜”的祈盼。有财神、童子送财、“连年有余”、“刘海戏金蟾”等图案以及巧妙借用“马上封侯”题材,转换为“马上发财”的,表示出对多财的祈盼。雕刻狮子盘长结表示“好事不断”,或者狮子滚绣球表示“好事在后头”,这是对吉祥的祈盼。有牡丹花插于瓶中表示“富贵平安”“和合二仙”等表示对平安的祈盼。还有表现天伦之乐的“上和下睦”等。
2、历史人物
在高淳老街的斜穿之中,出现了较多的有关历史人物题材的雕刻,较有代表性,在此特别指出。斜穿镌刻的人物图案,下部以文字标出人物的身份,例如王右军(王羲之手持如意)、吴道子(吴道子手持立轴画,画中一人双手抱子)、白乐天、杜工部(杜甫双手握一本书,书名《三吏》)、陆放翁、宋三贤(三人之前置一酒坛)、汉三才(张良、萧何、韩信)、蜀三英、李白(构图中前有童子持纸灯笼,上写“太白记”标明李白身份)等。(图7~图11)这种将历史人物雕刻在木材上成为建筑雕饰的做法,在高淳老街的建筑木雕中极为多见,反映了当地一定的民俗信仰。
这类历史人物雕刻的存在,其寓意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反映了高淳人民对家族兴旺、多子多孙、富贵吉祥的祈盼。例如,题材涉及的吴道子,吴道子曾画有《天王送子图》,是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所描绘的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在这里以借用的手法,表达出对家族多子多孙的祈盼;“书圣”王羲之手持象征吉祥之如意,成为送福人间的使者,同样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其次以相应人物题材表现高淳人民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注。例如,杜甫手持《三吏》,书中所描述的正是民间百姓的疾苦,正是通过这一图像的刻画,表现出高淳人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以及对杜甫这类文人的称颂;汉三才、蜀三英等都是民众熟悉的历史人物,通过对相似题材的刻画,表现出高淳人民对历史的关注。
3、社会风俗
社会风俗类题材在高淳建筑木雕中同样多见。例如伯乐相马(图12)、福寿同乐、上和下睦、茶庄邀弈、正仪酒楼、濑渚菜馆(图13)等。这类题材的出现主要表现出高淳人民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生活的热爱与歌颂。例如福寿同乐、上和下睦,在图案的构图之中就是一片欢乐气氛,表现出世俗生活的乐趣所在。濑渚菜馆极有可能是高淳地区古代的一家菜馆,正仪酒楼现在仍在高淳老街开店营业,通过图案叙事性内容的再现,将高淳地区的古代世俗生活记录在建筑木雕艺术之中,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建筑木雕的存在并非仅仅取决于代代相传的民间技艺和历史、风俗题材,更重要的是一种无形的然而又是具体体现出的集体无意识贯穿在其中,它由世俗情感构成表层,而作为民间文化的一个具体事象所表达出来的民众信仰、习俗、伦理道德、艺术观念和情感心态等精神内涵的融合才是其深层次的内容。
结语
高淳老街建筑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质朴的风格、深刻的民俗意蕴成为不可多得的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优秀文化遗产,为古典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以及民俗艺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实际资料,具有较高的文化与社会价值。通过对高淳老街建筑木雕的分析,笔者发现了在木雕之中所渗透着的中国古人的文化思想:一是宗法伦理思想。在具体的建筑布局、形制及其雕饰背后,所体现出的是宗法社会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家族和睦兴旺、读书及第、荫福后代的愿望通过一定的图案形式表现出来,为建筑木雕艺术打上了宗法伦理的深深烙印。二是体现民俗意趣。民间吉祥图案系统,用借形、借音、表号等手段,寄寓百姓的民间崇拜意识和对福、禄、寿、喜、财等的祈盼以及民间工匠广泛运用“谐音”“象征”等方法对木雕题材进行人化处理,体现出浓厚的民俗意趣。
高淳的历史文化发轫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属溧阳县,隋代以降属溧水县,明弘治四年(1491年)始立高淳县。高淳由于地处吴头楚尾,故其文化特征兼有吴、楚风韵,既深厚悠久,又特色鲜明。高淳不仅有民间祠社神庙、古吴方言、乡野戏剧、道教神像画等文化遗产,还有傩舞、傩祭等民俗活动,更有著名的古镇老街和精美的木雕、砖雕工艺品,构成当地的文化标志。被费孝通先生赞为“金陵第一古街”的高淳老街就是高淳县保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老街木雕艺术
高淳老街位于高淳县内的淳溪镇,是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街。老街始建于明代,为淳溪古镇的主要商贸街道,因成一字形,俗称一字街,东西全长800多米。老街两旁的建筑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横桁、镂窗等齐全,造型别致,古朴华丽。由于明清时期有大量徽商来此经商居住,故建筑风格受到徽派建筑的影响,但不乏金陵文化特征的体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街以古色古香的古典建筑而著名,而附着于建筑上的木刻雕饰更是因其精致的雕工、美轮美奂的造型成为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并且因为在题材上与大众生活的紧密联系性,成为民俗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1、风格分析
高淳老街的古典建筑大致呈现出“吴头楚尾、南北辉映”的文化基调,并在此基础上突显出浓厚的本地文化特色。建筑雕饰艺术,同样融合徽派与苏南两种风格,既能见到徽派雕刻的精细作风,又能见到苏南雕刻的秀美风尚,同时彰显出金陵文化影响下的气度与胸怀。建筑木雕精美而不浮华,工细又兼洗练,造型于秀气中见出气度。
由于老街两旁的建筑本是用作店铺的,所以外部的大木雕饰尤见雕工心思所在,在风格上呈现出徽派与苏南风格的兼容并蓄。大木作雕刻中的阑额以及斜穿富有地域特色,成为当地木雕艺术中的亮点。
阑额处于门面的显要位置,其上雕饰两端一般以减地平锻法镌刻卷云纹、夔龙纹或卷草纹,中间锦袱内以压地隐起法刻招财祈福、民俗生活等吉祥图案,如天官送福、八仙庆寿、伯乐相马、上和下睦等。所雕图案一般小而精致,作浅浮雕,没有徽派雕刻的丰富层次及繁复手法,简洁的构图与质朴的刀法表露出金陵文化的影响。
斜穿是大木作雕刻中难度最大、水准最高、艺术性最强的雕刻部件,也是建筑装饰木雕中最精华之处。在高淳地区,斜穿所刻多是有关人物、乡俗题材的圆雕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风格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受徽派雕刻影响,表现为形制壮硕而造型多变,甚至有从长条形发展成为三角形的趋势,人物等主体雕饰繁复,多层次上变化,带有明显的徽派痕迹;(图1、图2)二是受苏南雕刻影响,斜穿细而修长,不作繁复的多层次镂刻,刀工较为简洁、雅致,带有鲜明苏南秀丽作风;(图3、图4)三是融合苏、皖而形成的当地风格,斜穿呈现为长条形制,刀工上区别于徽派、苏南作风,在雕刻过程中注意发挥木作块面的表现力,虽不及徽派雕刻那般繁复、细致,但是略带“写意”色彩,寥寥几刀略加雕刻,便刻画出多变的人物形态、体势,体现出金陵文化影响下的大气与质朴。(图5、图6)
小木作雕刻中,屏门、挂落、隔扇、栏杆雕饰皆不及徽派建筑雕饰那般手法繁复,呈现出简洁、大方的风格。挂落一般为传统的“葵式万川”形制;隔扇一般在中心镂雕竹叶、梅花、冰片纹锦,绦环板上一般刻镂蝙蝠纹等吉祥图案。早期楼层临街面的下部多用裙板,上部设推拉式板窗,但随着时代的推移,下部有施用栏杆,上部则用花窗,这种木栏杆显示了民国时期的特征。在田野考察过程中,我发现后人修补的厚漆,使木材肌理和雕工趣味大为丢失,大大降低了木刻雕饰的艺术趣味,较为可惜。
2、手法分析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中将雕镌方法分为四种: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减地平鈒及素平。梁思成先生将剔地起突解释为“其雕刻母题三面突起,一面与地相连”;压地隐起解释为“母题突起甚少,按文意,母题最高点似不突出石面以上”;减地平鈒解释为“母题最高点不突出石面,但最高点与地相差甚微”;素平解释为“石面平整无雕饰”,简明精辟。高淳老街建筑木雕中,这四种手法都有所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又有圆雕、镂雕、透雕、阴雕、线刻以及镂空双面雕诸种工艺手法的运用。
在构图上,高淳老街建筑木雕向中国古典绘画汲取营养,一方面取法绘画中的线描,即利用线条去表现木雕的结构和块面变化,把白描法中的线描技法运用到木雕上,刚柔相济,表现出不同的质感、结构和层次关系,从而将绘画的线与雕刻的面有机结合,例如阑额两端的装饰图案,一般是减地平钗镌刻卷云纹或者夔龙纹,是线描特征的体现。另一方面吸收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空间表现手法,在木雕构图中,物体之间出现略带接触的“重叠”式手法(物体与物体之间出现边缘部分的重叠相压),通过这种方式,运用上下物体的重叠、延续来表现上下及左右空间上的延伸,增强空间上的层次感,获得如山水画中的空间图式效果,这种手法在大木作的某些雕刻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例如斜穿、锦袱等。此外,对绘画中明暗、虚实、对称、疏密变化等原理的借用,使得木雕造型舒展生动,气势连贯,在整体效果上表现得浑然一体,这种借鉴方式渗透在整个木雕艺术之中,体现着中国造物艺术的相通特点。
高淳老街建筑木刻雕饰分割了建筑块面,抵消了建筑给人的重压感,使建筑的色、形、体、点、线、面变化丰富并且充满情趣。通过这些雕饰的存在,刚性的建筑有了柔性美,单调刻板化作了动感和生气,主人的价值观念、时代的审美趣味、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也就在这些雕饰中传递了出来。
题材及民俗内涵
在高淳老街的建筑木雕中,可以见到丰富的纹饰、人物、动物题材,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信仰与风俗特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吉祥图案
老街的木雕装饰之中出现了较多的纹饰和图案,其中,云纹图案最为常见,其形体多变,被刻工灵活运用,或参以己化,创造出抽象化了的线形云纹,成为雕饰之中最为常见的纹饰。云纹游走奔腾,回旋往复,表现了宇宙大生命的律动。还有夔龙纹与夔凤纹图案比较常见,于丰富中见出变化。此外,由于蝙蝠之“蝠”与“福”字同音,于是,蝙蝠纹成为祈福最为常见的图案,蝙蝠、祥云便谓之“福运”。
斜穿的镌刻题材中,有“天官赐福”表示对多福的祈盼。有雕刻大狮和小狮回旋翻滚,寓意太师、少师两代官位显赫;花瓶里插三支戟,寓意“平升三级”;以及表 现文房陈设的“博古图”,都是祈盼“禄”的题材。寿星持桃、“八仙庆寿”“麻姑献寿”等图案都是表现祈盼长寿的题材。有象驮万年青寓意“万象更新”,这表示对“喜”的祈盼。有财神、童子送财、“连年有余”、“刘海戏金蟾”等图案以及巧妙借用“马上封侯”题材,转换为“马上发财”的,表示出对多财的祈盼。雕刻狮子盘长结表示“好事不断”,或者狮子滚绣球表示“好事在后头”,这是对吉祥的祈盼。有牡丹花插于瓶中表示“富贵平安”“和合二仙”等表示对平安的祈盼。还有表现天伦之乐的“上和下睦”等。
2、历史人物
在高淳老街的斜穿之中,出现了较多的有关历史人物题材的雕刻,较有代表性,在此特别指出。斜穿镌刻的人物图案,下部以文字标出人物的身份,例如王右军(王羲之手持如意)、吴道子(吴道子手持立轴画,画中一人双手抱子)、白乐天、杜工部(杜甫双手握一本书,书名《三吏》)、陆放翁、宋三贤(三人之前置一酒坛)、汉三才(张良、萧何、韩信)、蜀三英、李白(构图中前有童子持纸灯笼,上写“太白记”标明李白身份)等。(图7~图11)这种将历史人物雕刻在木材上成为建筑雕饰的做法,在高淳老街的建筑木雕中极为多见,反映了当地一定的民俗信仰。
这类历史人物雕刻的存在,其寓意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反映了高淳人民对家族兴旺、多子多孙、富贵吉祥的祈盼。例如,题材涉及的吴道子,吴道子曾画有《天王送子图》,是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所描绘的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在这里以借用的手法,表达出对家族多子多孙的祈盼;“书圣”王羲之手持象征吉祥之如意,成为送福人间的使者,同样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其次以相应人物题材表现高淳人民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注。例如,杜甫手持《三吏》,书中所描述的正是民间百姓的疾苦,正是通过这一图像的刻画,表现出高淳人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以及对杜甫这类文人的称颂;汉三才、蜀三英等都是民众熟悉的历史人物,通过对相似题材的刻画,表现出高淳人民对历史的关注。
3、社会风俗
社会风俗类题材在高淳建筑木雕中同样多见。例如伯乐相马(图12)、福寿同乐、上和下睦、茶庄邀弈、正仪酒楼、濑渚菜馆(图13)等。这类题材的出现主要表现出高淳人民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生活的热爱与歌颂。例如福寿同乐、上和下睦,在图案的构图之中就是一片欢乐气氛,表现出世俗生活的乐趣所在。濑渚菜馆极有可能是高淳地区古代的一家菜馆,正仪酒楼现在仍在高淳老街开店营业,通过图案叙事性内容的再现,将高淳地区的古代世俗生活记录在建筑木雕艺术之中,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建筑木雕的存在并非仅仅取决于代代相传的民间技艺和历史、风俗题材,更重要的是一种无形的然而又是具体体现出的集体无意识贯穿在其中,它由世俗情感构成表层,而作为民间文化的一个具体事象所表达出来的民众信仰、习俗、伦理道德、艺术观念和情感心态等精神内涵的融合才是其深层次的内容。
结语
高淳老街建筑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质朴的风格、深刻的民俗意蕴成为不可多得的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优秀文化遗产,为古典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以及民俗艺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实际资料,具有较高的文化与社会价值。通过对高淳老街建筑木雕的分析,笔者发现了在木雕之中所渗透着的中国古人的文化思想:一是宗法伦理思想。在具体的建筑布局、形制及其雕饰背后,所体现出的是宗法社会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家族和睦兴旺、读书及第、荫福后代的愿望通过一定的图案形式表现出来,为建筑木雕艺术打上了宗法伦理的深深烙印。二是体现民俗意趣。民间吉祥图案系统,用借形、借音、表号等手段,寄寓百姓的民间崇拜意识和对福、禄、寿、喜、财等的祈盼以及民间工匠广泛运用“谐音”“象征”等方法对木雕题材进行人化处理,体现出浓厚的民俗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