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探索了酒泉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
关键词:酒泉市 路径探索 服务型政府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甘肃省政府提出“兴西济中”战略,大规模开展“两西”建设,把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地区25个县的部分贫困人口迁移到河西地区,形成了酒泉市的“两西移民”,酒泉市目前安置移民已达15万余人,占到酒泉市总人口的15%多。当前,研究和解决这些移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问题,对于移民安置区的移民、对于酒泉市乃至对于甘肃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酒泉市移民安置区的现状
1.1 酒泉市移民的特点 ①政策性。“两西”计划移民是按照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甘肃省政府提出的“兴西济中”战略的实施而形成的。疏勒河项目移民是随着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而形成的。②项目性。“两西”计划移民项目和疏勒河移民项目都是以项目带动为基础的。在“两西”移民项目上,国家历年累计投资近4亿元,先后完成了金塔县鸳鸯池、焦家大湖、肃州区夹山子、敦煌市党河、玉门市赤金峡、瓜州县榆林河等5座水库的新建和加固扩建。③贫困性。迁移到酒泉市的所有移民,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他们在原居住地已经几乎无法生存,其原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酒泉市。2009年,迁出县的人均收入是1500多元,只相当于酒泉市的1/3。
1.2 酒泉市移民安置区的基本建设和移民生活情况①基础设施建设。1983至2009年,甘肃省在酒泉市“两西”移民安置区先后投资9479.565万元用于进行各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每年都组织进行科技培训等方面的工作。②耕地和住房占有情况。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截止2009年,计划内移民人均占有耕地3.5亩,住房32平方米。除个别非计划移民耕地和住房没有解决外,计划内移民的生产生活都已稳定下来,经济发展也已初见成效,达到了安置计划确定的目标。③移民生活水平。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酒泉市移民的生产生活基本走上了正规,各项事业建设初见成效,移民生活初步呈现出稳定和谐、安居乐业的局面。截止2009年底,“两西”移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50元,80%以上的移民已解决温饱问题,近10%的移民达到了小康水平,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移民仅占20%左右,移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2 酒泉市移民安置区的发展对策
2.1 移民安置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①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组织尽可能广泛的移民参与管理。②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③确定并实施移民安置经济体系。④明晰资产和资源权属,建立收益分配机制。
2.2 移民安置区的基础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策 ①进一步加强移民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服务设施建设。对已安置移民的移民基地和移民点的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现状要经过认真详细的调查和摸底,按照已安置移民数量确定合理的建设和投资规模搞好建设。对已经过建设的移民基地和移民点要查缺补漏进行完善。②进一步加大对移民的教育管理和扶持力度。加强对移民群众科技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努力扫除移民群众中的青壮年文盲,并使之掌握1-2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增强其增收致富能力。加强对移民群众的普法教育,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办事,维护社会安定团结。③严格控制新的移民开发项目。“两西”建设和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酒泉市已接收安置移民超过14万多人,开垦荒地超过40万亩,无论是水资源还是自然生态的承受能力均已接近或超过极限。因此,甘肃省在规划实施项目中,只要涉及移民问题,在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问题,特别是水资源保护问题。④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两西”移民扶持资金,加大项目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农业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为移民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改善生活创造必要条件。二是积极争取省上项目主管部门对疏勒河项目移民安置区后续建设的投资,认真搞好移民安置区生产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后续建设,为加快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促进移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
2.3 移民安置区的经济发展对策 ①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增收。移民安置区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在酒泉市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移民安置区也要将发展二三产业同移民安置区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移民安置区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支撑小城镇发展的主体产业。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增收。目前酒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因而在带动移民增收上显得十分薄弱。今后要立足酒泉市资源优势,制定宽松、优惠的政策,扶持培育一批上档次、上规模、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③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依靠转化增值增收。结合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依托大业草产品加工企业,推广优良牧草种植,不断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加工增值增收。推广一亩草5只羊或1头牛的发展模式,发展规模养殖业。④发挥比较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移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按照“一地一特,发挥优势”的产业发展思路,对酒泉市目前已形成的一些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产业,扩大基地规模,打造精品名牌。通过结构优化,不断提高移民增收中特色产业的比重。⑤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增收。以提升科技含量为手段,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黄河大移民》.冷梦.陕西人民出版社.
[2]《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相关内容.
[3]《酒泉年鉴》.
关键词:酒泉市 路径探索 服务型政府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甘肃省政府提出“兴西济中”战略,大规模开展“两西”建设,把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地区25个县的部分贫困人口迁移到河西地区,形成了酒泉市的“两西移民”,酒泉市目前安置移民已达15万余人,占到酒泉市总人口的15%多。当前,研究和解决这些移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问题,对于移民安置区的移民、对于酒泉市乃至对于甘肃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酒泉市移民安置区的现状
1.1 酒泉市移民的特点 ①政策性。“两西”计划移民是按照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甘肃省政府提出的“兴西济中”战略的实施而形成的。疏勒河项目移民是随着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而形成的。②项目性。“两西”计划移民项目和疏勒河移民项目都是以项目带动为基础的。在“两西”移民项目上,国家历年累计投资近4亿元,先后完成了金塔县鸳鸯池、焦家大湖、肃州区夹山子、敦煌市党河、玉门市赤金峡、瓜州县榆林河等5座水库的新建和加固扩建。③贫困性。迁移到酒泉市的所有移民,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他们在原居住地已经几乎无法生存,其原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酒泉市。2009年,迁出县的人均收入是1500多元,只相当于酒泉市的1/3。
1.2 酒泉市移民安置区的基本建设和移民生活情况①基础设施建设。1983至2009年,甘肃省在酒泉市“两西”移民安置区先后投资9479.565万元用于进行各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每年都组织进行科技培训等方面的工作。②耕地和住房占有情况。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截止2009年,计划内移民人均占有耕地3.5亩,住房32平方米。除个别非计划移民耕地和住房没有解决外,计划内移民的生产生活都已稳定下来,经济发展也已初见成效,达到了安置计划确定的目标。③移民生活水平。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酒泉市移民的生产生活基本走上了正规,各项事业建设初见成效,移民生活初步呈现出稳定和谐、安居乐业的局面。截止2009年底,“两西”移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50元,80%以上的移民已解决温饱问题,近10%的移民达到了小康水平,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移民仅占20%左右,移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2 酒泉市移民安置区的发展对策
2.1 移民安置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①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组织尽可能广泛的移民参与管理。②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③确定并实施移民安置经济体系。④明晰资产和资源权属,建立收益分配机制。
2.2 移民安置区的基础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策 ①进一步加强移民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服务设施建设。对已安置移民的移民基地和移民点的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现状要经过认真详细的调查和摸底,按照已安置移民数量确定合理的建设和投资规模搞好建设。对已经过建设的移民基地和移民点要查缺补漏进行完善。②进一步加大对移民的教育管理和扶持力度。加强对移民群众科技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努力扫除移民群众中的青壮年文盲,并使之掌握1-2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增强其增收致富能力。加强对移民群众的普法教育,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办事,维护社会安定团结。③严格控制新的移民开发项目。“两西”建设和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酒泉市已接收安置移民超过14万多人,开垦荒地超过40万亩,无论是水资源还是自然生态的承受能力均已接近或超过极限。因此,甘肃省在规划实施项目中,只要涉及移民问题,在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问题,特别是水资源保护问题。④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两西”移民扶持资金,加大项目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农业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为移民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改善生活创造必要条件。二是积极争取省上项目主管部门对疏勒河项目移民安置区后续建设的投资,认真搞好移民安置区生产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后续建设,为加快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促进移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
2.3 移民安置区的经济发展对策 ①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增收。移民安置区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在酒泉市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移民安置区也要将发展二三产业同移民安置区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移民安置区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支撑小城镇发展的主体产业。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增收。目前酒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因而在带动移民增收上显得十分薄弱。今后要立足酒泉市资源优势,制定宽松、优惠的政策,扶持培育一批上档次、上规模、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③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依靠转化增值增收。结合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依托大业草产品加工企业,推广优良牧草种植,不断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加工增值增收。推广一亩草5只羊或1头牛的发展模式,发展规模养殖业。④发挥比较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移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按照“一地一特,发挥优势”的产业发展思路,对酒泉市目前已形成的一些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产业,扩大基地规模,打造精品名牌。通过结构优化,不断提高移民增收中特色产业的比重。⑤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增收。以提升科技含量为手段,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黄河大移民》.冷梦.陕西人民出版社.
[2]《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相关内容.
[3]《酒泉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