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学习现状究竟如何?真可谓是“学生苦!老师痛!”二十几年前的求学时代和小伙伴们一起痛苦,从教二十余年和学生一起痛苦,怎一个苦字了得!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使人思考,思考使人改变。
张中行先生在《文言津逮》中说得明白:语言,用词、语、句表意,怎么样就能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完全靠约定俗成,因此,想会,就必须熟悉这个约定俗成。学习文言不熟悉相当数量的词句,碰到没读过的,就不能确定它的意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人认为这不科学,不如多靠规律,于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细讲解、多分析上。其结果是听的多、想的多而很少读,脑子里就不能印上文言习惯,理解文言的能力就不会比较快的提高。
我们在文言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的“创造性翻译”,每个字翻译得皆有所本,连贯起来令人啼笑皆非,就是因为文言习惯未曾养成,语感不足。在一次语文教研会上,主持者痛心于许多学生的文言基础薄弱,把《陶渊明传》中的“吏白应束带见之”译成“有个小吏叫白应束,带着陶渊明去见他”。岂不知“白”是动词?想不到这儿罢了。
苏轼有篇《稼说送张琥》,虽然所言的是修德之道,未尝不是求学之道,在此引用一段,奇文共赏: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至于苏轼随后道出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更是大家耳熟能详了。
我们熟知现在的中考、高考古诗、文言文均是教材以外的文章,考查的是学生的文言素养,那么我们怎样切实提升学生的文言素养呢?我在实践中做过尝试,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朗朗书声,多诵
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读得有情有境,传达文章辞采精拔、抑扬爽朗的美。就像于漪笔下国文老师“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鲁迅笔下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处,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得意忘形,全情投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真正进入文言经典之中,就像梅兰芳表演评书《岳飞传》那样,通过你的朗读看到场景与画面。
还可以限时读,只考察熟练程度,读得越快越好,可开展各种各样的检查和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动力,循序渐进,逐步培养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兴趣。熟读经典文言作品,学生在入情入境地读中品味、鉴赏、反思,读得多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文言素养。
二、理解文义,多背
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但不解文义的泛泛背诵是没有丝毫意义的。只有理解文义的背诵才能深深印记在脑海里,岁月的流逝也不能消逝掉脑海中经典优美的文言作品,多少年过去了,仍能出口成诵,历久弥新,越酿越醇。
首先让学生结合文言译文背,一段一段分开背,不要急于求成,深入理解意思后一段一段地逐一背诵,然后整体背诵全文;然后变换形式,让学生对照着译文一句一句地背原文,学生熟诵后,再让学生从最后一句依次向前背,大大加大了背诵的难度,没有真正理清句意很难由后向前背,这样以来打乱了学生的思维,防止了学生顺口溜背,记忆效果会更好。
三、由浅入深,多读
教师引导学生平时多读文言作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循序渐进阅读文言作品,逐步培养学生鉴赏评析文言文的能力。要扎实推进,切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最初让学生读《水浒传》、《西游记》之类浅近文言,然后可读《笑林广记》之类诙谐有趣的文言小品,然后可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传文学,然后可读《古文观止》等论说文较多的文言作品。
事实证明,如果能真正读通《古文观止》的作品,就能轻松应付中高考文言作品的考查,已具有非常高的文言素养了。
四、知行统一,多写
课堂教学关注“言”的学习,让学生注意字词意思的领悟、积累,反复品味,真正实践,直至真正理解。
比如“一词多义”是常见的文言现象,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一词多义”的词,试着说说这个词在其它作品的句子中还有哪些意思,学生作答不完整的,教师再充实,最后让学生尝试用这个词的各种意义作文,这样学生就能确实理解这个词的多种含义了。
孙艳丽,教师,现居山东寿光。
张中行先生在《文言津逮》中说得明白:语言,用词、语、句表意,怎么样就能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完全靠约定俗成,因此,想会,就必须熟悉这个约定俗成。学习文言不熟悉相当数量的词句,碰到没读过的,就不能确定它的意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人认为这不科学,不如多靠规律,于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细讲解、多分析上。其结果是听的多、想的多而很少读,脑子里就不能印上文言习惯,理解文言的能力就不会比较快的提高。
我们在文言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的“创造性翻译”,每个字翻译得皆有所本,连贯起来令人啼笑皆非,就是因为文言习惯未曾养成,语感不足。在一次语文教研会上,主持者痛心于许多学生的文言基础薄弱,把《陶渊明传》中的“吏白应束带见之”译成“有个小吏叫白应束,带着陶渊明去见他”。岂不知“白”是动词?想不到这儿罢了。
苏轼有篇《稼说送张琥》,虽然所言的是修德之道,未尝不是求学之道,在此引用一段,奇文共赏: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至于苏轼随后道出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更是大家耳熟能详了。
我们熟知现在的中考、高考古诗、文言文均是教材以外的文章,考查的是学生的文言素养,那么我们怎样切实提升学生的文言素养呢?我在实践中做过尝试,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朗朗书声,多诵
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读得有情有境,传达文章辞采精拔、抑扬爽朗的美。就像于漪笔下国文老师“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鲁迅笔下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处,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得意忘形,全情投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真正进入文言经典之中,就像梅兰芳表演评书《岳飞传》那样,通过你的朗读看到场景与画面。
还可以限时读,只考察熟练程度,读得越快越好,可开展各种各样的检查和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动力,循序渐进,逐步培养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兴趣。熟读经典文言作品,学生在入情入境地读中品味、鉴赏、反思,读得多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文言素养。
二、理解文义,多背
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但不解文义的泛泛背诵是没有丝毫意义的。只有理解文义的背诵才能深深印记在脑海里,岁月的流逝也不能消逝掉脑海中经典优美的文言作品,多少年过去了,仍能出口成诵,历久弥新,越酿越醇。
首先让学生结合文言译文背,一段一段分开背,不要急于求成,深入理解意思后一段一段地逐一背诵,然后整体背诵全文;然后变换形式,让学生对照着译文一句一句地背原文,学生熟诵后,再让学生从最后一句依次向前背,大大加大了背诵的难度,没有真正理清句意很难由后向前背,这样以来打乱了学生的思维,防止了学生顺口溜背,记忆效果会更好。
三、由浅入深,多读
教师引导学生平时多读文言作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循序渐进阅读文言作品,逐步培养学生鉴赏评析文言文的能力。要扎实推进,切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最初让学生读《水浒传》、《西游记》之类浅近文言,然后可读《笑林广记》之类诙谐有趣的文言小品,然后可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传文学,然后可读《古文观止》等论说文较多的文言作品。
事实证明,如果能真正读通《古文观止》的作品,就能轻松应付中高考文言作品的考查,已具有非常高的文言素养了。
四、知行统一,多写
课堂教学关注“言”的学习,让学生注意字词意思的领悟、积累,反复品味,真正实践,直至真正理解。
比如“一词多义”是常见的文言现象,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一词多义”的词,试着说说这个词在其它作品的句子中还有哪些意思,学生作答不完整的,教师再充实,最后让学生尝试用这个词的各种意义作文,这样学生就能确实理解这个词的多种含义了。
孙艳丽,教师,现居山东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