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由上述内容可以得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创新能力,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研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观念中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语文的认知存在某种误区,即认为语文学习是一种文字性的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大量的记忆、背诵和模仿训练,才能够形成“厚积而薄发”的效果,这是一种漫长的积累过程。因此,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停留在模仿训练的阶段,再加上高考的存在,高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应试教育,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书本内容的巩固和记忆强化上,而不过多地涉及能力训练。
应当说,上述观点有着相当的市场,特别是在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开展教学工作时,更容易使得某些教师与学生弱化甚至放弃能力训练,而把注意力投入到死记硬背的过程中来。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荒谬的。高中学习阶段正处于单纯模仿的初中阶段与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大学阶段之间,正是青少年形成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必须要通过课堂训练,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才能够为他们顺利适应大学学习打下基础,而绝不应当以高考为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高中学生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之道
那么,如何合理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得既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思考能力,又不影响教学进度呢?依笔者看来,有以下几种途经:
1.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安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兴趣的方法,因为一旦学生们意识到相关问题可能自己在生活中即将面临,就将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因此,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程度,同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欲望和创新思维的认知度。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一文为例,针对课文提供的材料,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就特招的“是”与“否”展开辩论,为防止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偏题,笔者适当的提供一些论点供学生展开思考辩论,如从公平的角度、从社会资源分配的角度、或是从个人的特长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在课后就课堂上形成的种种观点进行写作,进一步巩固学生们的讨论成果,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新的观点,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思考的全过程。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无不是经历了从模仿、遵从到怀疑,最后形成完整世界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帮助学生破除对权威的无条件信任,培养其敢于质疑的精神,无疑对学生的加速成长有着帮助作用,同时,质疑精神的培养,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打破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在不断的思考与创新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质疑与思考。
以《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一文为例,这篇文学本是梁思成先生在建国初期为保存北京城墙而进行的呐喊,梁思成先生是一位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的教育专家,今天读来,相信许多读者都会对梁先生当年的建议未能得到采纳而惋惜,然而,历史不能假设。今天的我们,固然看见了梁思成先生建议未被采纳后北京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但试想如果梁先生的建议得到采纳,这些问题是否就能够避免?诚然梁先生是业内专家,学生们一时难以就其文中的观点进行反驳,但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破除权威迷信,敢于质疑,并通过质疑最终形成自己的思考结果,这才是此文教学的最大收获。
3.“头脑风暴”式的课堂交流
集思广益,是启发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然而在学生中有一部分群体,不擅长沟通交流、缺少与人交际的经验,对于这一类“闷声做学问”的学生,教师必须为其创造合适的交流环境,将其吸引至其中,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创新思维训练。针对上述群体,笔者采取了“头脑风暴”式的课堂交流方法。
所谓头脑风暴法,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就明确的目标进行讨论,各小组成员在融洽轻松的气氛中自由地提出尽可能多的建议,从而在意见交汇中互相启发,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对《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一文,个别学生缺乏对那一时期俄国社会的了解,同时也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互动,对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一时难以理会,但通过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有效的吸取了他人的思考结果,同时在将他人思考结果转化为自身认识的过程中强化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自主意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增强了自身素质。
高中时期是学生思维方式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思维训练,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既实现知识传递,同时又达成素质培养这一双重目标的有效方法,需要教学工作者们共同努力。
一、传统观念中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语文的认知存在某种误区,即认为语文学习是一种文字性的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大量的记忆、背诵和模仿训练,才能够形成“厚积而薄发”的效果,这是一种漫长的积累过程。因此,中学时期的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停留在模仿训练的阶段,再加上高考的存在,高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应试教育,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书本内容的巩固和记忆强化上,而不过多地涉及能力训练。
应当说,上述观点有着相当的市场,特别是在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开展教学工作时,更容易使得某些教师与学生弱化甚至放弃能力训练,而把注意力投入到死记硬背的过程中来。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荒谬的。高中学习阶段正处于单纯模仿的初中阶段与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大学阶段之间,正是青少年形成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必须要通过课堂训练,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才能够为他们顺利适应大学学习打下基础,而绝不应当以高考为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高中学生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之道
那么,如何合理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得既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思考能力,又不影响教学进度呢?依笔者看来,有以下几种途经:
1.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安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兴趣的方法,因为一旦学生们意识到相关问题可能自己在生活中即将面临,就将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因此,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程度,同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欲望和创新思维的认知度。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一文为例,针对课文提供的材料,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就特招的“是”与“否”展开辩论,为防止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偏题,笔者适当的提供一些论点供学生展开思考辩论,如从公平的角度、从社会资源分配的角度、或是从个人的特长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在课后就课堂上形成的种种观点进行写作,进一步巩固学生们的讨论成果,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新的观点,让学生体会到创新思考的全过程。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无不是经历了从模仿、遵从到怀疑,最后形成完整世界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帮助学生破除对权威的无条件信任,培养其敢于质疑的精神,无疑对学生的加速成长有着帮助作用,同时,质疑精神的培养,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打破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在不断的思考与创新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质疑与思考。
以《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一文为例,这篇文学本是梁思成先生在建国初期为保存北京城墙而进行的呐喊,梁思成先生是一位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的教育专家,今天读来,相信许多读者都会对梁先生当年的建议未能得到采纳而惋惜,然而,历史不能假设。今天的我们,固然看见了梁思成先生建议未被采纳后北京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但试想如果梁先生的建议得到采纳,这些问题是否就能够避免?诚然梁先生是业内专家,学生们一时难以就其文中的观点进行反驳,但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破除权威迷信,敢于质疑,并通过质疑最终形成自己的思考结果,这才是此文教学的最大收获。
3.“头脑风暴”式的课堂交流
集思广益,是启发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然而在学生中有一部分群体,不擅长沟通交流、缺少与人交际的经验,对于这一类“闷声做学问”的学生,教师必须为其创造合适的交流环境,将其吸引至其中,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创新思维训练。针对上述群体,笔者采取了“头脑风暴”式的课堂交流方法。
所谓头脑风暴法,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就明确的目标进行讨论,各小组成员在融洽轻松的气氛中自由地提出尽可能多的建议,从而在意见交汇中互相启发,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对《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一文,个别学生缺乏对那一时期俄国社会的了解,同时也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互动,对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一时难以理会,但通过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有效的吸取了他人的思考结果,同时在将他人思考结果转化为自身认识的过程中强化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自主意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增强了自身素质。
高中时期是学生思维方式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思维训练,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既实现知识传递,同时又达成素质培养这一双重目标的有效方法,需要教学工作者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