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述史料采集的一般方法虽然适用于各种口述史料的采集,但普遍的原则与方法一旦聚焦于某个具体对象,还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转换过程。文章以宁波知青口述史的田野作业为缘起,就区域性口述史料采集的思考前提、基本方法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加以论述和归纳。
关键词:口述史料 采集 策略与方法 区域性 宁波知青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其价值不仅在于再现历史真实,还在于重构历史意识;不仅在于描述历史,还在于解释历史;不仅在于佐证与补充旧有的书面文献资料,还在于发掘新史料。因此历史重建是口述史料不可忽视的作用。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将历史研究的视角从上层精英转向底层民众,去重新寻访那些扎根于泥土的历史,保存那些即将逝去的声音,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历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正因为口述史在历史研究中的特定价值,近年来,这种方法才越来越多地被研究者所采用。在知青研究领域,就有刘晓萌的《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邓鹏的《无声的群落》(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朱维毅的《生命中的兵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等。
与口述史实践相关的理论反观也有许多成果出现,其中既有具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与方法(如岳庆平的《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王宇英的《口述史为何与何为》等),也有更为具体的知青口述史的操作原则(如刘晓萌的《关于知青口述史》、鲁京京、于知承的《知青口述史料的采集、整理与应用研究》等)。虽然知青口述史著作与口述史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于知青口述史料的采集具有很大的启发与指导意义,但把原则与方法转换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认真厘清与考虑。因此,本文以此宁波知青口述史的田野作业为例,探讨知青口述史料采集的策略与方法,并结合口述史料采集实践谈谈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区域性口述史料采集的思考前提
口述史分口述史学和口述史料。口述史学是指主要以口述史料为依据撰写的历史,是采访者与口述者经过对话交流而合作完成的。而口述史料是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并列的三大史料之一,是通过口述方式收集的史料,有录音和文字两种形式。但目前对口述史的用法往往是两个内涵混用,造成了很多混乱。因此,口述史料的采集首先要厘清相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采集对象的诸种因素,以设计更合理的采集方案。
(一)口述史料采集前需要明确的概念 口述史料与口述历史、口述史料与回忆录、口述史料与访谈录是几对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概念。
首先,口述史料不等于口述历史。口述史料是个体讲述的历史信息,仅限于提供种种研究历史的素材。而口述历史则应该是在众多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历史研究的成果,它能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呈现历史。其次,回忆录不同于口述史料。回忆录先于口述史兴起,其言说环境相对口述更为局限和隐晦,因此回忆录的叙述范围较为狭窄,口述史的真实度更高。至于访谈录与口述史料,也有明显的区别。访谈录是对被访者的访问记录,内容受限小而涵盖面广,口语特点突出,通俗易懂。口述史料的采集则是在对访谈对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沿着历史的线索展开的引导性提问与具历史意义的回答,有时会由于探究、思辨和论证的需要,而显得抽象且意味深远。
(二)区域性口述史料采集方案需考虑的因素 在理论上明确口述史料的内涵后,进入具体的口述史料采集设计就可以明确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避免史料采集不全,或非口述性内容进入口述史料的现象发生。
首先,區域性口述史料的采集方案应该呈现区域性观察点的历史整体性。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宁波知青口述史料是为宁波知青口述史、宁波知青史做支撑的,应该全面呈现宁波知青的历史情况。因此,其背景性资料及宁波知青的基本概况是方案设计的前提。鉴于暂时无法找到1957年下乡知青的联系方式,因此,设计方案便限定在1964—1979年的时间段内,寻找不同地域、不同去向的下乡知青作为口述史料的采集对象。这些对象应该关涉性别、家庭出身、下乡时间、学历、婚姻、返城时间、后来职业等因素,以便于立体地重建历史现场。
其次,区域性口述史料的采访方案要充分考虑可靠性问题。口述过程中,要求口述者所讲的一切都符合客观事实,几乎是不可能的。口述者的记忆、人格、三观、动机、口述时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心境、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对采访者的信任程度和对口述后果的预判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话语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口述史的可靠性。鉴于此,可确定多个同类知青作为采访对象,或邀请受访知青的好友共同参与采访过程,通过多人互证、与文献资料印证等方式来甄别史料可靠与否。
另一个对口述可靠性起影响作用的是口述史料的整理者。尽管采访现场有录音和录像,但在整理过程中,整理者很可能因为自己没听清、不懂方言、缺乏背景知识等原因,把口述者的叙述内容转换错误。而在进一步加工成特定模式的口述史料过程中,整理者在材料取舍上与口述者的想法无法完全一致。针对这种现象,整理者往往需要多次征询口述者的意见,不断调整整理稿以达到最接近当事人本意和历史本相的程度。
二、区域性口述史料采集的基本方法
作为一种反映历史的方式,区域性口述史料的采集也应遵循口述史实采集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如记录对象的平民化原则;在采访过程中严格遵循口述者知情同意的原则;在整个活动中严格遵循忠实于口述者的原意、保护其个人隐私的原则;尊重知识产权签署相关协议,等等,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也有其特殊性。
(一)对象选择与问题设计要体现区域性特征 宁波知青口述史料的采集,作为区域性知青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体现为史料采集对象的宁波特征。它主要是指从宁波地区支边支农的知青。不过若从全面反映宁波知青生活的角度而言,宁波知青口述史料的采集还应该包括从外地城市来宁波插队的知青和与宁波知青结婚的当地配偶。
关键词:口述史料 采集 策略与方法 区域性 宁波知青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其价值不仅在于再现历史真实,还在于重构历史意识;不仅在于描述历史,还在于解释历史;不仅在于佐证与补充旧有的书面文献资料,还在于发掘新史料。因此历史重建是口述史料不可忽视的作用。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将历史研究的视角从上层精英转向底层民众,去重新寻访那些扎根于泥土的历史,保存那些即将逝去的声音,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历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正因为口述史在历史研究中的特定价值,近年来,这种方法才越来越多地被研究者所采用。在知青研究领域,就有刘晓萌的《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邓鹏的《无声的群落》(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朱维毅的《生命中的兵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等。
与口述史实践相关的理论反观也有许多成果出现,其中既有具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与方法(如岳庆平的《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王宇英的《口述史为何与何为》等),也有更为具体的知青口述史的操作原则(如刘晓萌的《关于知青口述史》、鲁京京、于知承的《知青口述史料的采集、整理与应用研究》等)。虽然知青口述史著作与口述史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于知青口述史料的采集具有很大的启发与指导意义,但把原则与方法转换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认真厘清与考虑。因此,本文以此宁波知青口述史的田野作业为例,探讨知青口述史料采集的策略与方法,并结合口述史料采集实践谈谈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区域性口述史料采集的思考前提
口述史分口述史学和口述史料。口述史学是指主要以口述史料为依据撰写的历史,是采访者与口述者经过对话交流而合作完成的。而口述史料是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并列的三大史料之一,是通过口述方式收集的史料,有录音和文字两种形式。但目前对口述史的用法往往是两个内涵混用,造成了很多混乱。因此,口述史料的采集首先要厘清相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采集对象的诸种因素,以设计更合理的采集方案。
(一)口述史料采集前需要明确的概念 口述史料与口述历史、口述史料与回忆录、口述史料与访谈录是几对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概念。
首先,口述史料不等于口述历史。口述史料是个体讲述的历史信息,仅限于提供种种研究历史的素材。而口述历史则应该是在众多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历史研究的成果,它能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呈现历史。其次,回忆录不同于口述史料。回忆录先于口述史兴起,其言说环境相对口述更为局限和隐晦,因此回忆录的叙述范围较为狭窄,口述史的真实度更高。至于访谈录与口述史料,也有明显的区别。访谈录是对被访者的访问记录,内容受限小而涵盖面广,口语特点突出,通俗易懂。口述史料的采集则是在对访谈对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沿着历史的线索展开的引导性提问与具历史意义的回答,有时会由于探究、思辨和论证的需要,而显得抽象且意味深远。
(二)区域性口述史料采集方案需考虑的因素 在理论上明确口述史料的内涵后,进入具体的口述史料采集设计就可以明确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避免史料采集不全,或非口述性内容进入口述史料的现象发生。
首先,區域性口述史料的采集方案应该呈现区域性观察点的历史整体性。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宁波知青口述史料是为宁波知青口述史、宁波知青史做支撑的,应该全面呈现宁波知青的历史情况。因此,其背景性资料及宁波知青的基本概况是方案设计的前提。鉴于暂时无法找到1957年下乡知青的联系方式,因此,设计方案便限定在1964—1979年的时间段内,寻找不同地域、不同去向的下乡知青作为口述史料的采集对象。这些对象应该关涉性别、家庭出身、下乡时间、学历、婚姻、返城时间、后来职业等因素,以便于立体地重建历史现场。
其次,区域性口述史料的采访方案要充分考虑可靠性问题。口述过程中,要求口述者所讲的一切都符合客观事实,几乎是不可能的。口述者的记忆、人格、三观、动机、口述时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心境、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对采访者的信任程度和对口述后果的预判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话语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口述史的可靠性。鉴于此,可确定多个同类知青作为采访对象,或邀请受访知青的好友共同参与采访过程,通过多人互证、与文献资料印证等方式来甄别史料可靠与否。
另一个对口述可靠性起影响作用的是口述史料的整理者。尽管采访现场有录音和录像,但在整理过程中,整理者很可能因为自己没听清、不懂方言、缺乏背景知识等原因,把口述者的叙述内容转换错误。而在进一步加工成特定模式的口述史料过程中,整理者在材料取舍上与口述者的想法无法完全一致。针对这种现象,整理者往往需要多次征询口述者的意见,不断调整整理稿以达到最接近当事人本意和历史本相的程度。
二、区域性口述史料采集的基本方法
作为一种反映历史的方式,区域性口述史料的采集也应遵循口述史实采集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如记录对象的平民化原则;在采访过程中严格遵循口述者知情同意的原则;在整个活动中严格遵循忠实于口述者的原意、保护其个人隐私的原则;尊重知识产权签署相关协议,等等,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也有其特殊性。
(一)对象选择与问题设计要体现区域性特征 宁波知青口述史料的采集,作为区域性知青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体现为史料采集对象的宁波特征。它主要是指从宁波地区支边支农的知青。不过若从全面反映宁波知青生活的角度而言,宁波知青口述史料的采集还应该包括从外地城市来宁波插队的知青和与宁波知青结婚的当地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