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经历考验的上海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实践日趋成熟,它在环境质量监督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引起人们更多关注。本文通过介绍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信息系统,展现当前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市容环境质量监督所取得的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寻求对策,思考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
关键词: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上海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化管理情况
1.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信息系统介绍
城市市容,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外在形象。改革开放后,随着上海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市容环境的管理标准也逐步提升。为了建立一支能够实现行业内部自查、自纠、自律的质监队伍,2001年,由原上海市渣土管理处①负责组建的市容环境质量监督队伍成立,上海的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事业由此正式起步。
上海市容环境质量监督经历了创建、发展、完善三个阶段,目前,已建立的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化系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质量监督管理系统”,二是“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由信息采集程序、信息处理移送程序、整改回复程序、督查复查程序、信息查询程序和统计分析程序组成,又分为市级和区(县)级两个部分,市级部分由市级市容环境质量监督部门严格根据《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评价办法》设定的6大指标和监督检查范围进行相应操作;区(县)级部分除已设定的6大指标和监督检查范围外,还根据各区(县)实际情况对监督项目、检查范围作相应的扩充,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市、区(县)两级市容环境质量监督部门服务。
“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由信息录入程序、信息查询程序、样本抽样程序和统计分析程序组成,主要功能是供相关单位录入、查询和管理与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相关的基础资料,并根据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样本抽样,供检查人员使用;同时,它还具有一部分统计分析功能,可以进行一些数据统计和监督检查得分的计算。
2.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化运作情况
上海的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流程由获取基础资料、抽取检查样本、检查信息采集、分类处理、发现问题的整改反馈、对反馈信息的督查复查、统计分析以及最终形成分析评价报告并对外发布等步骤组成。
2012年上半年,全市质监系统共检查样本256388个次,发现问题17872个,发现率为6.97%,整改合格17462件,整改合格率为97.71%。其中:市监测中心检查样本12208个次,发现问题988个次,发现率为8.09%,移送整改合格966个次,整改合格率为97.77%。區(县)质监部门检查样本244180个次,发现问题16884个次,发现率为6.91%,整改合格16496个次,整改合格率为97.70%。
二、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化管理效果
1.取得成绩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上海的市容环境质量监督机构市、区两级网络已建立完成,并向街道(镇)第三级延伸,一些街道还尝试将质监网络向作业单位、居委会等第四级机构延伸;质监信息化系统正逐步完善,功能逐步拓展、程序逐步优化;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标准更适应当前市容环卫事业发展的需要;质监手段多样化、方式更灵活,除日常检查外,针对重大活动、市容环境难点热点问题的专项检查正发挥作用;统计分析评价体系已在各区(县)建立起来,市级质监部门及时收集汇总各类信息,形成《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报告》报送相关单位,作为决策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的可靠依据。
2.存在问题
上海对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实施信息化管理后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总体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一些领导管理理念落后,对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支持不力。他们认为专业质监队伍的存在没有必要,对于市容环境质量监督的要求停留在减少投诉和曝光即可,没有必要通过信息化手段监管。一些领导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把在辖区内开展环境质量监督自查认为是“揭家丑”要不得,因而在工作中出现少报、瞒报检查信息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一些区(县)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硬件设备、人员配备都存在不足,大大影响了全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推进。
(2)信息化资源需进一步整合。“质监平台”和“质监信息系统”虽已建立,但是两个系统相对独立,数据不能完全无障碍的交互利用,妨碍了两套系统作用的发挥。同时,有些基础资料在信息采集时相关单位未能掌握正确的信息,录入时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等,导致“质监信息系统”中的基础资料数量较少,准确性还有待提高,给全覆盖管理造成了困难。
(3)信息化管理配套制度建设仍有待加强。近年来,随着管理的深入,市级市容环境质量监督部门已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制度,但还缺乏明确市容环境质量监督部门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关系,规范市容环境质量监督操作流程、从业人员从业行为,保证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有序开展的纲领性文件及配套制度,这对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的长远发展影响不利。
三、上海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思考
1.更新观念,争取各方力量对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的支持
积极组织市容环境质量监督管理的培训和宣传,改变各相关部门和领导人员对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管理市容环境的顾虑,普及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知识,使其对市容环境质监队伍存在的价值产生认同感;也使其充分认识到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不是“找麻烦”、“揭家丑”,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市容环卫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争取各级管理部门对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的支持。
2.优化质监信息化系统,以技术手段推进质监工作
通过信息化整合将“质监平台”与“质监信息系统”合二为一,将基础资料管理、样本抽样、信息查询等功能与信息采集、分类处理、整改回复、督查复查和统计分析等功能融合在一个信息系统中,并建立“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地理信息系统”,(即“电子地图”),使监督检查信息一目了然,评价分析结果更使人信服。同时,通过一定的制度约束相关单位及时对“质监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更新和维护,使其更好地为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服务。
3.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指导工作
以《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为依据,制定指导上海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正常运行的纲领性文件——《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市容环境质量监督部门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关系;还应制定《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规范》对质监工作全流程做出系统、标准的制度性规定;完善《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综合考评办法》,将市容环境质量状况和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质监队伍建设等作为作业部门作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考核评价依据,推动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良性运转。
通过上述措施,不断强化市容环境质量监督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力争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的良好局面,为上海的转型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注释:
①现已改为“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
关键词: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上海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化管理情况
1.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信息系统介绍
城市市容,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外在形象。改革开放后,随着上海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市容环境的管理标准也逐步提升。为了建立一支能够实现行业内部自查、自纠、自律的质监队伍,2001年,由原上海市渣土管理处①负责组建的市容环境质量监督队伍成立,上海的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事业由此正式起步。
上海市容环境质量监督经历了创建、发展、完善三个阶段,目前,已建立的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化系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质量监督管理系统”,二是“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由信息采集程序、信息处理移送程序、整改回复程序、督查复查程序、信息查询程序和统计分析程序组成,又分为市级和区(县)级两个部分,市级部分由市级市容环境质量监督部门严格根据《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评价办法》设定的6大指标和监督检查范围进行相应操作;区(县)级部分除已设定的6大指标和监督检查范围外,还根据各区(县)实际情况对监督项目、检查范围作相应的扩充,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市、区(县)两级市容环境质量监督部门服务。
“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由信息录入程序、信息查询程序、样本抽样程序和统计分析程序组成,主要功能是供相关单位录入、查询和管理与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相关的基础资料,并根据这些基础资料进行样本抽样,供检查人员使用;同时,它还具有一部分统计分析功能,可以进行一些数据统计和监督检查得分的计算。
2.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化运作情况
上海的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流程由获取基础资料、抽取检查样本、检查信息采集、分类处理、发现问题的整改反馈、对反馈信息的督查复查、统计分析以及最终形成分析评价报告并对外发布等步骤组成。
2012年上半年,全市质监系统共检查样本256388个次,发现问题17872个,发现率为6.97%,整改合格17462件,整改合格率为97.71%。其中:市监测中心检查样本12208个次,发现问题988个次,发现率为8.09%,移送整改合格966个次,整改合格率为97.77%。區(县)质监部门检查样本244180个次,发现问题16884个次,发现率为6.91%,整改合格16496个次,整改合格率为97.70%。
二、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化管理效果
1.取得成绩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上海的市容环境质量监督机构市、区两级网络已建立完成,并向街道(镇)第三级延伸,一些街道还尝试将质监网络向作业单位、居委会等第四级机构延伸;质监信息化系统正逐步完善,功能逐步拓展、程序逐步优化;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标准更适应当前市容环卫事业发展的需要;质监手段多样化、方式更灵活,除日常检查外,针对重大活动、市容环境难点热点问题的专项检查正发挥作用;统计分析评价体系已在各区(县)建立起来,市级质监部门及时收集汇总各类信息,形成《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报告》报送相关单位,作为决策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的可靠依据。
2.存在问题
上海对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实施信息化管理后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总体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一些领导管理理念落后,对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支持不力。他们认为专业质监队伍的存在没有必要,对于市容环境质量监督的要求停留在减少投诉和曝光即可,没有必要通过信息化手段监管。一些领导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把在辖区内开展环境质量监督自查认为是“揭家丑”要不得,因而在工作中出现少报、瞒报检查信息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一些区(县)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硬件设备、人员配备都存在不足,大大影响了全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推进。
(2)信息化资源需进一步整合。“质监平台”和“质监信息系统”虽已建立,但是两个系统相对独立,数据不能完全无障碍的交互利用,妨碍了两套系统作用的发挥。同时,有些基础资料在信息采集时相关单位未能掌握正确的信息,录入时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等,导致“质监信息系统”中的基础资料数量较少,准确性还有待提高,给全覆盖管理造成了困难。
(3)信息化管理配套制度建设仍有待加强。近年来,随着管理的深入,市级市容环境质量监督部门已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制度,但还缺乏明确市容环境质量监督部门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关系,规范市容环境质量监督操作流程、从业人员从业行为,保证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有序开展的纲领性文件及配套制度,这对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的长远发展影响不利。
三、上海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思考
1.更新观念,争取各方力量对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的支持
积极组织市容环境质量监督管理的培训和宣传,改变各相关部门和领导人员对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管理市容环境的顾虑,普及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知识,使其对市容环境质监队伍存在的价值产生认同感;也使其充分认识到市容环境质量监督不是“找麻烦”、“揭家丑”,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市容环卫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争取各级管理部门对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的支持。
2.优化质监信息化系统,以技术手段推进质监工作
通过信息化整合将“质监平台”与“质监信息系统”合二为一,将基础资料管理、样本抽样、信息查询等功能与信息采集、分类处理、整改回复、督查复查和统计分析等功能融合在一个信息系统中,并建立“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地理信息系统”,(即“电子地图”),使监督检查信息一目了然,评价分析结果更使人信服。同时,通过一定的制度约束相关单位及时对“质监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更新和维护,使其更好地为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服务。
3.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指导工作
以《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为依据,制定指导上海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正常运行的纲领性文件——《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市容环境质量监督部门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关系;还应制定《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规范》对质监工作全流程做出系统、标准的制度性规定;完善《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督综合考评办法》,将市容环境质量状况和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质监队伍建设等作为作业部门作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考核评价依据,推动市容环境质量监督工作良性运转。
通过上述措施,不断强化市容环境质量监督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力争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的良好局面,为上海的转型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注释:
①现已改为“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