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1)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2)对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3)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4)对文章主旨信息的概括。
提问模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设题误区
概括分析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题目多要求考生“选是”或“选非”,选项的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内容的概括、转述和分析。高考中常见的设题误区有六大类,即张冠李戴、时序颠倒、地点穿越、无中生有、故意曲解和强加因果。
针对这六大常见的设题误区,考生可以采用对比法来解答这类题目。对比法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而发现选项内容与原文语句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设错点。对比法比对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关键的词语等。
1.比对人物,防止张冠李戴。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所做的不同的事,以及其造成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例1(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本题从理解关键词的角度设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有误,根据文本“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的说法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关键词“谕以指意”的理解。
例2(2015·江苏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泊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解析】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张冠李戴,据文中最后一句话“而宪来求铭”可知,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请求张耒写这篇铭文的。
2.比对时间,防止时序颠倒。命题者在命题时会故意颠倒事情发生的时序,考生在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选项中提及的时间和顺序,并将其与原文进行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何事。
3.比对地点、时间,防止地点、时间穿越。比对选项中人物的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否与原文相一致,防止某些内容在选项中转述错误。
4.比对关键词,防止曲解文意。命题者会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这是命题者设置误区的主要方式之一,故考生要认真、细心地比对选项和原文。
5.比对添加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比对选项中是否有命题者故意添加的,但原材料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
例3(2016·山东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中“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属无中生有,从原文的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是要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学习他们行仁政的做法。
例4(2015·天津卷)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一点原文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6.比对因果关系,防止强加因果。比对因果关系,就是要判断命题者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将结果说成原因,或在句子间强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例5(2015·山东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的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过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表述错误,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时一心一意地作战。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英勇战斗。原文的表述是因果关系,而选项的表述变成了并列关系。
答题技巧
对于概括分析题,考生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概括分析题的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考生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人物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2.对照误区,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设题误区大多为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考生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可以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3.对照原文,查看正误。考生应仔细比对原文和选项,两者间的差别正是考生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的选项,考生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知识贴士
1.细读原文。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总之,考生要学会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答题。
2.利用信息(明示的信息或隐藏的信息)分析内容。考生应注意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內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试题中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考生还应结合作者的情况、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进行耐心的解读,力求读懂、读透文章。
3.细读选项的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考生尤其要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进行反复的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提问模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设题误区
概括分析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题目多要求考生“选是”或“选非”,选项的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内容的概括、转述和分析。高考中常见的设题误区有六大类,即张冠李戴、时序颠倒、地点穿越、无中生有、故意曲解和强加因果。
针对这六大常见的设题误区,考生可以采用对比法来解答这类题目。对比法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而发现选项内容与原文语句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设错点。对比法比对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关键的词语等。
1.比对人物,防止张冠李戴。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所做的不同的事,以及其造成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例1(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本题从理解关键词的角度设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有误,根据文本“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的说法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关键词“谕以指意”的理解。
例2(2015·江苏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泊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解析】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张冠李戴,据文中最后一句话“而宪来求铭”可知,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请求张耒写这篇铭文的。
2.比对时间,防止时序颠倒。命题者在命题时会故意颠倒事情发生的时序,考生在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选项中提及的时间和顺序,并将其与原文进行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何事。
3.比对地点、时间,防止地点、时间穿越。比对选项中人物的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否与原文相一致,防止某些内容在选项中转述错误。
4.比对关键词,防止曲解文意。命题者会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这是命题者设置误区的主要方式之一,故考生要认真、细心地比对选项和原文。
5.比对添加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比对选项中是否有命题者故意添加的,但原材料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
例3(2016·山东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中“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属无中生有,从原文的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是要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学习他们行仁政的做法。
例4(2015·天津卷)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一点原文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6.比对因果关系,防止强加因果。比对因果关系,就是要判断命题者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将结果说成原因,或在句子间强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例5(2015·山东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的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过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表述错误,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时一心一意地作战。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英勇战斗。原文的表述是因果关系,而选项的表述变成了并列关系。
答题技巧
对于概括分析题,考生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概括分析题的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考生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人物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2.对照误区,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设题误区大多为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考生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可以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3.对照原文,查看正误。考生应仔细比对原文和选项,两者间的差别正是考生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的选项,考生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知识贴士
1.细读原文。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总之,考生要学会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答题。
2.利用信息(明示的信息或隐藏的信息)分析内容。考生应注意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內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试题中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考生还应结合作者的情况、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进行耐心的解读,力求读懂、读透文章。
3.细读选项的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考生尤其要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进行反复的推敲,直至确认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