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音乐哪里就有小提琴”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isna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买到《小提琴艺术全览》至今已经有些时日了,但是真正仔细翻阅却是因查询一首小提琴作品而起。在查找作品的同时,也意外地发现,这本著述并非一般常规的小提琴工具书,其内容也并非单纯的陈述介绍。在细致阅读后,才了解了作者在章节安排、内容布局上的巧妙构思与成书的用意。笔者愿意将所感所想成于文字,与读者共享。
  
  一、内容丰富、翔实的小提琴工具书
  
  《小提琴艺术全览》首先是一部内容涉及面广、资料详细的工具书。与一般只涉及小提琴家、小提琴曲的工具书相比,这部著作明显在内容编排上有所扩展,共分小提琴的历史、从体裁角度进行归类介绍的小提琴作品概览、经典曲目分析、著名演奏家评述、小提琴演奏技术发展纲要、小提琴教学理论概况、经典练习曲简述、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概论、小提琴名琴及制作名家介绍、小提琴制作工艺概要、维护与保养知识、小提琴考级参考、CD唱片经典曲目及演奏版本辑选13个部分。
  在作品概览部分,除了对19世纪至20世纪小提琴奏鸣曲、协奏曲等不同体裁作品进行了历史线索的梳理介绍,所提及的近五百首小提琴名作均标注了创作年代、作曲家及其生卒年;在经典曲目分析部分中,选取了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萨拉萨蒂《吉卜赛之歌》小提琴独奏曲等二十五首代表性名作,均配以谱例,并对各个章节逐一细致分析;在著名演奏家评述部分中,则选取了约阿西姆、帕尔曼、陈美、莎拉·张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五十位近现代小提琴演奏名家,配以人物插图,就其生平、演奏的风格特点、实践经历、艺术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如果说这些都是一般工具书的共同之处,那么,《小提琴艺术全览》还为小提琴专业教学工作者和普通小提琴爱好者提供了针对性的内容。小提琴演奏技术发展纲要部分分阶段详细记录了从1520年至今的演奏技术发展过程;教学理论概况部分介绍了从17世纪后半叶至今小提琴在教学方面的理论发展概况,其中介绍了大量关于西方各国在小提琴教学方面的理论文献,包括教程、论文、专著,甚至包括演奏家所写的关于小提琴演奏方面的书信等;经典练习曲简述部分,对当今常用的《马扎斯75首小提琴练习曲》等九部小提琴练习曲集从作者、教材特点、分课解析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为小提琴教师和爱好者在练习曲的针对性选择方面提供了诸多细节参考;而名琴名家介绍、小提琴制作、维护与保养、考级参考、CD唱片辑选等内容均为小提琴爱好者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知识参考和经验介绍。就一部工具书而言,《小提琴艺术全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的确突出了主编作者在前言中所提及的“在中国现实情况中的实用性”。
  
  二、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还是一部
  多元视角下的小提琴文化史
  
  这本著述不仅具备工具书的功能,而且通过合理的内容安排,使之成为一部多元视角下的小提琴文化史。书中前言部分已经将整部著述的构思背景交代清楚,即“小提琴所呈现的‘文化奇迹’是非常多元化的”。主编作者在前言中一方面以Fiddle为例,介绍了小提琴所保留着其最初的民间“本色”,另一方面着重强调了小提琴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本书在开篇的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西方小提琴从其史前文化到20世纪长期历史过程中的发展概况,从不同国籍、小提琴的运用范围、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主要流派、乐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小提琴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详细梳理。与此相对应,主编作者专门另立章节,对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介绍:通过中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阶段划分,对小提琴在中国的最初发展、在中国的小提琴教育机构、中西文化结合而成的中国风格的小提琴作品、表演活动、专业教育、代表性的作曲家与演奏家、中外小提琴音乐的交流、近年来的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涉及。通过这种中外小提琴发展内容的编排,使读者能够在一个全面的文化背景中不但熟悉了西方小提琴的文化发展脉络,同时也在其参照下了解“西方小提琴的灵魂‘渗入’到了中国音乐之中”,“被中国文化的力量所‘同化’”的过程。
  从前言中所举到的Fiddle、印度小提琴和中国二胡对小提琴的借鉴的例子可以看出,主编作者是以一种文化价值相对及文化多元存在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小提琴的多种文化共存问题的,而没有将西方小提琴的主流古典文化作为高高在上的权威标准;同时,也正是以这种注重文化阐释的思维来构思全书的。在叙事方法上,作者在诸多章节部分中都尽量将小提琴的作品、人物、技法等具体内容放置在其原有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真正以“在历时中展开共时”的方法编排全书,使得本书具备了文化历史视角的阅读线索。
  
  三、对该书的一些建议
  
  从实用性上来说,本书内容已经完全实现了其功能作用,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小提琴工具书,而且通过内容的设计,突出了其文化阐释的特点,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因此,笔者对该书所提的建议,也是希望进一步突出其实用性和可读性。
  1.建议本书将前言中所提及的“Fiddle”这种以西方民间小提琴发展方式存在的文化形态、印度小提琴的独特发展方式及相关作品也给予一定篇幅的介绍放置于书中,真正做到多元文化的“全览”。
  2.中国小提琴的发展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在中国特点的演奏技法和曲目上也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若能以专题的形式独立分章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将对学习中国小提琴作品的爱好者提供更加直观的帮助。
  当然,本书的编写出版已经使笔者受益匪浅,以上两点建议也是因获益而产生更多求知的要求,应该说,主编作者及书中各个部分的作者共同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小提琴的文化盛宴。总之,《小提琴艺术全览》不但是一部适合各种类型小提琴教育者及爱好者的工具书,同样也适合于一般音乐爱好者的小提琴文化普及。期望本书再版时能给读者们带来更多的欣喜。
  
  刘大坚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2007年8月2日是指挥家、教育家徐新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当晚,由中央芭蕾舞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主办,徐新的弟子、中国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李心草和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张艺指挥,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演奏的“纪念徐新老师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  音乐会由李心草指挥的巴伯弦乐《柔板》开始,音乐倾诉并寄托着人们对于这位指挥家绵绵的思念之情;而后张艺指挥青年钢琴家谭晓棠演奏、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
一、走下坡路的晚明社会政治、经济  (一)充满积弊的社会政治  朱载堉在嘉靖时代(1536—1566)生活了31年,这恰是明末政治积弊的开始。“大礼仪事件”①,嘉靖帝痴迷方术,导致南倭寇骚扰,北俺答为患。  隆庆时期②(1567—1572),张居正主政,情况有所好转,但“柄臣相轧”③之恶习依然存在,它像后遗症一样,一直延至万历。  万历统治明朝长达47年,时期废长立幼的“国本之争”;“东林党”对抗
“与音乐最亲密的接触——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于2007年10月在武汉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综合大学的视唱练耳专业教师、专家与视唱练耳专业的研究生们汇集一起,共同探讨视唱练耳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的相关问题。  以举办全国会议为契机,认真准备,努力实践,切实提高武汉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教学水平,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编写并公开出版了音乐院系作曲技术理论
2008年10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主办,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暨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第八次年会”在杭州师范大学玉皇山校区隆重召开。来自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五十多所高等学校理论作曲系的专家、学者、教师及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李维渤教授(1924—2007)离开我们已两年了,对于他的离去,我们无不为之感到痛惜。他不仅在声乐教学上硕果累累,①而且一生还致力于声乐理论的研究工作,特别是他把西方最前沿的声乐理论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翻译介绍给我们国内声乐界,为我国的声乐理论建设贡献弥巨。在其众多的声乐理论译著中,以歌唱机理与技巧研究方面的集大成者威廉文纳所著(William Vennard,1909—19
一、《马思聪全集》启动背景    一般对文化名人终生成就的最好总结方式,是由一个权威机构为之编订其“全集”,供世人及后辈共同继承、发扬其一生为祖国人民所作出的宝贵贡献和崇高精神,探究其艺术与学术所蕴含的丰富经验,及其一生所追寻的艺术理想和经历的人生旅程。但是,对一些前辈音乐艺术大师的“全集”的编订,除了应涵盖其图片、文字外,更重要的是应对其代表性作品的乐谱和有关图片、文字进行认真校勘和重新绘制,同
高师音乐教学面对社会市场要求,各高校都在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子,湖北师范学院也不例外。在2007年5月13日至18日接受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之后,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丝毫没有松懈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领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方针的重大意义。在成绩面前找差距,深感与教育部“新时期音乐教师教育培养方案”整体目标相差甚远,深刻认识到要发展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目前制约
当代音乐创作中,古筝以其充满美感的音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得到很多作曲家的青睐,相继涌现出大量优秀现代古筝作品。我们在徐晓林的《情景三章》、《抒情幻想曲》等乐曲中感受着充满中国音韵的情怀,在叶小纲的《林泉》、李萌的《抒情即兴曲》、樊尉慈的《趣·梦·乱》中体会着当代音乐的飘洒自如,在王建民的《莲花谣》和《戏韵》、庄曜的《箜篌引》、王中山的《溟山》等乐曲中与作曲家一同探寻古筝无穷的艺术张力,在何占豪的
乐创作经典作品之问世,始终是人们追寻破解的谜团。人类智慧的极限何以能创作出具有永恒的、不朽的音乐,震撼着超越国界的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政治信仰、不同审美观念的人们,其中,规律性现象之一,是人生和音乐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金湘1985年开始创作的《塔克拉玛干掠影》,是我国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中一部经典之作。  一、先言其人  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发生一场以数百万计知识分子精英被“右派”的运动。笔者曾说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2008年10月7日,江西省弋阳县迎来了弋阳腔剧团建团五十周年暨戏曲周。江西省上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政府副市长、研究弋阳腔的各位专家,以及曾经在弋阳腔剧团工作过的各位老艺术家参加了此次戏曲周活动。本次戏曲周活动包括三项内容:弋阳腔专场欢迎晚会、弋阳腔座谈会以及六场弋阳腔演出。  弋阳腔是全国四大声腔之一。元末明初至今,流传影响遍布全国三十几个省,几十个剧种,为中国的戏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