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几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在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指挥棒下,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国城市化推进进程较快,但更多人还是生活在县、乡、村地区。即便环境保护部门都建立有县乡两级监测站,然而在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面前,还需要不断提升其实际功效和监测质量,才能真正使基层环境监测站成为环保系统的重要技术部门,用自身提供的科学的监测数据为地方政府对于环境评价和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思路及方法
一、前言
客观来讲,基层环境监测站是环保系统的重要技术部门,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当地乃至国家的环境评价和环保决策。环境监测的质量是保证监测数据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从这点意义上来讲,将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贯穿到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是新形势下基层监测站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基层站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人员匮乏
客观来讲,由于基层环境监测站技术人员有限,部分监测站缺少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或者负责质量管理的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业务知识可能比较单一,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可疑结果的判断能力、质控报告的编制等质量管理工作缺乏知识和经验,基层环境监测机构更是缺乏相关人才的规划和培训机制,导致了质量管理工作水平不高的现象。
(二)质量管理观念守旧
基层环境监测站面临着工作量大、技术人员少、实验室设施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实际的工作仍然停留在完成监测任务的层面上,忽视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甚至将质量管理视为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障碍。这樣就使得质量管理只是成为应付外部审核和监督检查的工作,质量体系的运行变成了少数“内审员”的文案工作,“全员参与”更是难以实现。
(三)质量管理措施单一
随着空气质量不断变差,基层环境监测站的任务量快速增长,监测人员疲于应付繁重的监测任务,导致质量管理工作不能完全渗入到日常的监测中,质量管理与监测工作相脱节,再加上以往工作的局限性,一般比较注重实验室内分析的质量控制,而忽视现场采样和监测环节的质量控制;另一方面,随着基层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逐步推进,监测从传统的水、气、声扩展到土壤、生物等新的领域,监测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成倍地扩充,监测技术也不断更新,而目前落后的质量管理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环境监测需求。
(四)行政干预色彩较重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仍沿用分块管理模式,环保部门下属的环境监测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在监测机制运作及监测管理手段上都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很容易致使某些地方政府实行“地方保护”。例如,在目前大多数地方实行的环境质量、生态等方面的考核评比制度中,部分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为了出政绩而搞文字游戏,采取行政干预影响环境监测数据,在这种体制背景下,环境监测数据不能求真务实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三、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路分析
(一)培养质量管理人才
环境监测事实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涉及的学科种类很多,除了环保的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各个行业的相关知识,覆盖面广,这无疑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非常高的要求。鉴于此,笔者认为,基层环境监测站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明确质量管理岗位的要求,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参加有关新标准、新方法和新仪器的外部质量活动,经常与兄弟站、上级站交流学习质量管理经验和技术,不断开阔眼界,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二)更新质量管理观念
基层环境监测站需要以领导层带动全部人员更新质量管理观念,树立起“质量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将质量管理纳入监测工作的全过程统筹考虑。相关人员均要参与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制定和修改;实验室人员应当根据自己负责的项目对相应的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等文件的适用性作出评价;监测人员对于仪器设备的概念不应当只停留在“会操作、不出错”的层面上,更多的应该探究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条件;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收集相应的信息和建议,报管理层批准实施。除此之外,针对基层环境监测站各部门“各管各事”的特点,应当建立管理层、业务部门、质管部门、检测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以便质量管理工作渗入到环境监测的各环节中,真正将质量管理体系与监测站的发展紧密结合。
(三)创新质量管理措施
构建完善的覆盖监测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基层环境监测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基层站需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科室)对日常监测工作和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控制,如针对现场监测,可以在全程监督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质量管理工作;根据工作安排制定质量督查计划并按期进行质量督查,定期通报质量督查结果,对发现的质量问题提出改进要求并跟踪验证其改进情况,做到真正的“闭环管理”;灵活运用各类审核,如在日常质量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应适时启动内部审核程序,不应局限于固定的时间;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质控考核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奖惩制度提高监测人员的积极性。
(四)排除行政干预影响
各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内的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行政干预,针对这一问题,环境监测机构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借助各种渠道向政府领导或工作人员传输质量管理观念,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来保证监测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尽力保住环境监测的“纯粹性”。目前已经有很多地区环境监测系统实行了垂直管理模式,这无疑有效排除了行政干预对环境监测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对于基层环境监测站来说,虽然都有一套自己的质量管理模式,但由于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节奏。鉴于此,笔者认为,基层环境监测站应当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趋势,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宣贯和学习,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强化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职能。
(作者单位:新安县环境监测站)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思路及方法
一、前言
客观来讲,基层环境监测站是环保系统的重要技术部门,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当地乃至国家的环境评价和环保决策。环境监测的质量是保证监测数据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从这点意义上来讲,将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贯穿到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是新形势下基层监测站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基层站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人员匮乏
客观来讲,由于基层环境监测站技术人员有限,部分监测站缺少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或者负责质量管理的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业务知识可能比较单一,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可疑结果的判断能力、质控报告的编制等质量管理工作缺乏知识和经验,基层环境监测机构更是缺乏相关人才的规划和培训机制,导致了质量管理工作水平不高的现象。
(二)质量管理观念守旧
基层环境监测站面临着工作量大、技术人员少、实验室设施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实际的工作仍然停留在完成监测任务的层面上,忽视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甚至将质量管理视为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障碍。这樣就使得质量管理只是成为应付外部审核和监督检查的工作,质量体系的运行变成了少数“内审员”的文案工作,“全员参与”更是难以实现。
(三)质量管理措施单一
随着空气质量不断变差,基层环境监测站的任务量快速增长,监测人员疲于应付繁重的监测任务,导致质量管理工作不能完全渗入到日常的监测中,质量管理与监测工作相脱节,再加上以往工作的局限性,一般比较注重实验室内分析的质量控制,而忽视现场采样和监测环节的质量控制;另一方面,随着基层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逐步推进,监测从传统的水、气、声扩展到土壤、生物等新的领域,监测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成倍地扩充,监测技术也不断更新,而目前落后的质量管理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环境监测需求。
(四)行政干预色彩较重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仍沿用分块管理模式,环保部门下属的环境监测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在监测机制运作及监测管理手段上都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很容易致使某些地方政府实行“地方保护”。例如,在目前大多数地方实行的环境质量、生态等方面的考核评比制度中,部分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为了出政绩而搞文字游戏,采取行政干预影响环境监测数据,在这种体制背景下,环境监测数据不能求真务实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三、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路分析
(一)培养质量管理人才
环境监测事实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涉及的学科种类很多,除了环保的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各个行业的相关知识,覆盖面广,这无疑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非常高的要求。鉴于此,笔者认为,基层环境监测站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明确质量管理岗位的要求,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参加有关新标准、新方法和新仪器的外部质量活动,经常与兄弟站、上级站交流学习质量管理经验和技术,不断开阔眼界,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二)更新质量管理观念
基层环境监测站需要以领导层带动全部人员更新质量管理观念,树立起“质量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将质量管理纳入监测工作的全过程统筹考虑。相关人员均要参与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制定和修改;实验室人员应当根据自己负责的项目对相应的检测标准、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等文件的适用性作出评价;监测人员对于仪器设备的概念不应当只停留在“会操作、不出错”的层面上,更多的应该探究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条件;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收集相应的信息和建议,报管理层批准实施。除此之外,针对基层环境监测站各部门“各管各事”的特点,应当建立管理层、业务部门、质管部门、检测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以便质量管理工作渗入到环境监测的各环节中,真正将质量管理体系与监测站的发展紧密结合。
(三)创新质量管理措施
构建完善的覆盖监测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基层环境监测站的重点工作之一,基层站需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科室)对日常监测工作和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控制,如针对现场监测,可以在全程监督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质量管理工作;根据工作安排制定质量督查计划并按期进行质量督查,定期通报质量督查结果,对发现的质量问题提出改进要求并跟踪验证其改进情况,做到真正的“闭环管理”;灵活运用各类审核,如在日常质量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应适时启动内部审核程序,不应局限于固定的时间;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质控考核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奖惩制度提高监测人员的积极性。
(四)排除行政干预影响
各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内的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行政干预,针对这一问题,环境监测机构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借助各种渠道向政府领导或工作人员传输质量管理观念,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来保证监测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尽力保住环境监测的“纯粹性”。目前已经有很多地区环境监测系统实行了垂直管理模式,这无疑有效排除了行政干预对环境监测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对于基层环境监测站来说,虽然都有一套自己的质量管理模式,但由于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节奏。鉴于此,笔者认为,基层环境监测站应当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趋势,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宣贯和学习,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强化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职能。
(作者单位:新安县环境监测站)